两年前,一位在UCLA读书的学长发了一条朋友圈。那时我第一次感觉到,枪击案是如此真实,因为它就发生在我朋友身边。
尽管也开玩笑地说过“我们真是拿生命在读书”这种话,可当那些只出现在新闻和电影里的枪击案确实发生在生活中时,也会让人顿时陷入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慌。
后来一段时间,我也在朋友圈看到过身在美国和澳洲的同学在靶场练习步枪射击的照片,那是一种巨大的环境割裂感。也许他们就和千万持枪的普通公民一样,想在危机时刻保护自己,可直观看来却总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电影《虎胆追凶》讲的就是一个“我”在美国学开枪的故事,它以主人公保罗(布鲁斯·威利斯饰)的第一视角展开。
保罗原本是芝加哥北部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典型的中产阶级,事业有成,生活美满。然而,突然的暴力犯罪造成了保罗的妻子死亡女儿重伤,可芝加哥警方却无法根据现有证据锁定嫌疑人。这件事为保罗提供了一个行为动机,他下定决心要亲自手刃仇人,也化身“义警”惩治街头暴力犯罪。
故事虽然简单,但保罗从一个“菜鸟枪手”变为火遍全城的“街头死神”的过程却很有趣。从走进枪支商店到跟随网络视频博主学习*和使用,再到走上街头第一次“实地操作”,影片用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表现,对于“菜鸟”来说算得上迅速成长了。
虽说电影的再现形式必定会将生活中的真实过程进行缩短和省略,不过枪支商店店员的话也颇为耐人寻味。
持枪申请表审批?没问题,因为——
那么,在美国买枪用枪真是如此容易吗?
在搜索引擎中随意输入“gun shop Chicago”(芝加哥的枪支商店),得到2700多万个搜索结果。
就像吃喝玩乐的推荐一样,许多网站对枪支商店也有相关的排名和推荐,真是不失为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了。
关于美国与枪,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美国步枪协会(NRA)。很多不了解美国社会的人习惯以“一个神秘组织”的标签去定义它,也有很多人尝试去扒它的前世今生。
成立于1871年的NRA与独立*差不多同龄,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据NRA内部数据显示,该组织到今年为止已接纳近600万名会员。而纵观历史,NRA的会员也包括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里根等在内的多位美国总统。其影响力能延伸到美国经济、军事形势和决议,以及政客运作和*选举。
作为“反控枪”团体的核心组织,背靠“美国*第二修正案”和众多庞大利益集团的NRA近些年来自然也收到了来自社会的多方批判和指责。在**内,在包括但不仅限于美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左右派极度割裂之时,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在推崇自由主义的美国,直接讨论枪支问题的影视作品不算罕见,取材通常源于大规模反社会或者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恶性事件。
以1999年的科伦拜恩校园大*为例,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左派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的《科伦拜校园事件》就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表现了同一个悲剧性事件。他们也同样得到了业界的最高肯定,前者摘得金棕榈,后者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其价值不言而喻。
(格斯·范·桑特作品《大象》)
(迈克尔·摩尔作品《科伦拜校园事件》)
就今年而言,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和帕克兰高中枪击案在美国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抵制运动。抵制运动和舆论环境造成多家美企和NRA的疏远和部分合作的解除,其中更是不乏像美联航、奥马哈第一国民银行、赫兹公司等大企业。
可见,在美国,枪支管控是个庞大的议题,不是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能完整呈现的。它是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冲突的表现之一,既牵扯利益集团的利益,也牵涉到国家意识形态层面。
也正是这些,决定了它是美国社会短时间内无法根除的顽疾,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像在即将于9月21日全国院线公映的电影《虎胆追凶》中,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男主角保罗,身为一位和善的主治医师,老好人的邻家叔叔,在不费什么周折的情况下,就“自学成才”完成了一系列学习射击和买枪的行为。
在众多表现典型的大规模*事件的影视作品之外,《虎胆追凶》将重点放在了保罗经受的个体暴力与他的私人复仇上,妻女受到暴力伤害,警方碌碌无为,保罗被逼无路才选择持枪复仇。
当然,复仇过程中是老布一向的以眼还眼的“虎胆作风”,画面之劲爆,让人不禁捂眼又暗爽过瘾。不过“爽”过之后,观众也会通过影片较具象理解到:“小白变老鸟”的5分钟蜕变背后,暗含着的巨大社会危机以及让人焦头烂额的公民持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