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关注了:女神30
文 | 王语华
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不知道为什么,昨天儿子说,自己不要洗澡。还说因为今天没出多少汗。自己不喜欢洗澡。洗澡太麻烦等等。
当然,话一出,便遭到全家人的“炮轰”。
这个没得商量,必须要洗澡。
他坚持说,这是我的事。我不想洗!你打我,我也不洗!就是不洗!你打吧,打完我就可以不洗澡了。(天地良心,平时顶多打下小手手,更多是吓唬他。)
我说,你想争取自己的权利,体现个人意志,很多事上可以做,但个人卫生问题是个基本问题,在基本和原则问题上,没得商量。
睡觉前,我问他,你能告诉我今天为什么那么抗拒洗澡吗?
他说有几个原因,一他觉得脱衣服换衣服太麻烦,二,刚洗完澡,出来比较凉,身上冷。三,他手上经常会有倒肉皮,一沾到水,就会很痛,所以,他非常不喜欢洗澡。
每个人一生中会经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我不愿意”。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做很多很多自己不开心,但又是必须要做的事儿。
那怎么办呢?
既然不得不做,能不能把不开心的事变成能接受的、甚至开心的事呢?就像现在的宝宝的药都是甜的一样。既然要“吃”不如加点甜甜的乐子吧。
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些快乐的人,就是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所以,他们看起来没那么多不高兴。好像不曾有不顺心一样,其实因为他们主动把不快乐变成了快乐。
比如说这次妈妈去德国。他们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示范。
第一件事呢,就是迟到问题。迟到者在群里发红包,等待的人就有红包领。这样,有人迟到上车,大家就会鼓掌感谢他们的迟到,让我们有红包领。结果把等待变成了期待。把不开心变成了开心。大家都不抱怨了。
第二件事呢,就是换酒店。因为频繁换酒店,意味着需要收拾整理行李,搬行李,这是非常非常麻烦的事儿。结果呢,每次换酒店的时候,导游会告诉我们,你的房间里藏着一个小礼物。于是,每个人进门第一件事就去翻,今天什么礼物啊?一下子换酒店的烦恼就没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再说一件我自己的事,以前妈妈没生你之前,住的离公司很远,每天地铁单程要1个半小时,来回3个多小时。当时真的觉得自己好辛苦。而且一天的时间,在路上就浪费了3、4个小时,感觉很不值。就想换房子,或者换工作,评估下来都不合适。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路上时间用来学英语。戴耳机听英语背单词,听广播,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想到每天能固定2个小时整块时间学英语,真是太棒了!
甚至我还经常坐过站,这样坚持了一年,后来考上了MBA。
你说,是不是又变成好事了呢?
自从发现了这个“把坏事”变好事的秘密以后,妈妈觉得自己像有魔法一样。什么“不开心”的事也难不倒我了!
再说说关于洗澡这件事。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水的浮力定律,苏联科学家在吃饭时从三明治里找到火箭升空的启发,啊哦,这好像和洗澡没关系。继续说洗澡,有人会在洗澡时练唱歌;有人洗澡时喜欢吹肥皂泡泡,妈妈洗澡时灵感最多。
你看,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高兴不高兴,接受不接受啊,很多事只是等待你改变的“原材料”而已,看看你能把它改造成什么?
它是什么不重要,你把它变成什么才重要。
你把它变成舒服的就是舒服的,你把它变成快乐的就是快乐的,你把它变成就价值的就是有价值的。
经过个人的奇思妙想,巧加利用,那些必须的,不得做的事,变成了让你开心受益的事。
在你的范围之内,能力所及之处,你都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变成一个正向的。
结果就是你会对你的生活越来越满意,对自己也会越来很满意,慢慢的一点一滴地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舒服的环境。然后呢,你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成长为一个厉害的人。
儿子说,我只想到要带个玩具进去。可不可以啊?
我说,当然可以呀。你完全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一种不行,再换一种。说不定你会发现不同的乐子呢。
每次和儿子讲道理时,都觉得自己特能说。经常把自己也给说得好心动。哈哈。这就是“输出”的好处。
那些有价值的观念真的需要多念叨。经常和身边的人分享,各种时机分享,久而久之,自己的相应的观念和行为也会被强化。
所以,特别建议你也把平时看到的、学到的有帮助的内容和你的孩子、或家人朋友分享。
这样既教育了孩子,也增进了感情,同时还训练了自己,简直一举多得。
只是要记得,所有的“鸡汤”务必要自己先喝过,并给别人一个“汤匙”,它才可能成为营养。
17年不见,你还是那么不客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