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知道
日期:2018-09-04 20:15:28 作者:木棉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知道

  一直想来这里,今日终得偿所愿。

  地方比我想象的小,但是个较幽静去处,对面是星巴克。和服务生交流,他说这样的书店在海口要开7.8家。一个城市应该多些这样的地方,不嘈杂,不浮躁文雅,安恬,清宁。这应该是顺势而为吧,亦应该是潮流所向。

  一只可爱的小狗吸引了我的视线,它就坐在安静画画主人身旁,一声不响,静静地观望来去的人们。我猜,它应该是个羞涩姑娘,全身心依赖它的主人。只要主人在身边,它亦可以这样从容的坐下去。

  其实,狗比人懂得知足,比人活得安宁,一人,一饭,一屋即可。这就是幸福无以复加幸福

  声音也会老的~

  是的,声音也会老,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直至今日。

  记得当儿子生生的声音,每一声呼唤里都散发着如兰的芬芳,今天犹在耳旁。我以为这样的陪伴会很久,没有想过有一天可能离我而去,而且,很快。是的,很快,只是转瞬间,就像暗夜流逝时光不经意间,你便永远失去了它,那个可以融化你世界娇嫩的声音。

  曾几何时,觉得自己的声音够圆润动听,吐出的字也够字正腔圆,所以,从来不怕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朗读。每一开口,教室里都很静很静,我甚至听得到心灵的唱和。

  更重要的是,我还可以放声歌唱高亢嘹亮的,嗓子永远不知疲倦。我以为这样的声音可以恒久的陪伴我。却不知从何时起,声音似蒙尘的灰布,开始暗哑,开始低沉

  以为是职业病,是自己保护不当,却从没想过,其实,它也正在老去,就如没有办法控制的那双渐渐沧桑眼睛皮肤可以用化妆品延缓它的衰败,眼睛和声音却不能。那里流逝的是过往岁月带给你的深深的烙痕。

  声音老了 ,只是并不遗憾,岁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那里依然流水淙淙,风尘仆仆中依然听得到花叶生长

  现在是最好的状态~

  曾走入一个误区,以为更美好的自己是在将来,却对一个又一个当下不甚满意,而且这种不满意是在日子的逐渐推移中不断发生改变无止境烦恼使眼下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或许这就是人的贪欲吧。这种贪欲足可以使人迷失在生活的浊流中,日复一日。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终有一日,在书中看到:今天是以后每一个日子中最好的自己。方才幡然醒悟

  多么愚蠢的自己,在对未来虚幻憧憬中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眼前的生活。所以,回忆40岁以前的日子,迷惘挣扎困惑居多,那是一种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不敢回忆,一旦想到从前就会无地自容

  生活总会在时光的流逝中陆续给我们一些答案,而这些答案曾是我们苦苦寻求却不得的,就在某一天某一个平淡的午后或黄昏,在一个熠熠闪光句子深处或思想间隙,就那么漫不经心的抛掷给你,让你猝不及防,并在悔不当初中有所思悟。

  所以,沉湎过去的不堪中是对每一天新生的自己的桎梏,用一根绳子牢牢的捆绑了自己的思想,束缚手脚,又如何破茧成蝶呢?

  即使不成蝶也没关系,我们依然可以在艰难的跋涉中寻找更好的自己,日复一日,慢慢疗伤,慢慢成长,慢慢自愈。或许,这是人的本能吧。

  关于“读书”

  总让学生读些名著,却忘了问问自己读了多少。就拿《红楼梦》来说吧,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书,《红楼梦》就位列其中,是原著,厚厚的几本。我却不怎么喜欢看,大概的浏览过,没有深读下去,没有那么高的天资,那么厚的书,那么深博的思想,在那个年纪是很难读下来的。

  而如今我却非常迫切的从网上买回来,再次翻读,小心翼翼,如饥似渴。知道张爱玲在十几岁就读完了它,并有着自己较独到尖锐看法,让很多有识之人拍案称奇。这是无论如何不能比肩的。

  但在小时候,我却极喜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厚厚的三本书,愣是一翻再翻,看了很多遍,现在想来应该是兴趣使然吧。从小就喜欢鬼啊神啊什么的,那种在喜欢的文字中进进出出的感觉,是多么自在怡然啊!

  而且关于读书这个问题父母从没对我们有过多过高的要求,反正书就摆在那,爱看不看。妈妈每月给我们订《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书籍,至今有一场景记忆犹新:妈妈下班回家,打开门,左手把着门把手,侧身用右手顺势把书扔到炕上,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坐在炕上的我很自然的拾起打开阅读。在没有任何压力利益驱使情况下,看自己喜欢的书是很快乐的事。

  经常看到有人用“啃”字来形容自己读书的过程,想必是因为客观需要或心灵的召唤使然吧,否则如此艰涩的过程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曾在淘宝网买了很多书,至今还有未翻动和没看完的。例如《伍尔芙随笔全集》足有四五本,例如林清玄的“菩提十书”系列有关佛学的十本书,我只翻看了其中的两三本……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再次打开它们并认真阅读,只是不是现在。如果非要让我阅读也不是不可,可能看着看着会走神,进不去只在边缘游荡的感觉并不好

  很多人喜欢张爱玲,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比如雪小禅,很多文字中都表现出对张的痴爱。于是我读了张爱玲的一些作品,不讨厌也谈不上有多喜欢,我曾经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为什么那么多人们说好的作品,我却不能感同身受呢?

  她的童年生活不快乐,就如有人说,那是她的人生底色,直接影响了她性格形成发展,以至于影响到了她的作品。那种冷冷的阅尽繁华的沧桑,那种犀利淡看人世苍凉,她的文字总有那么一些灰涩坚硬东西,让人的心冰寒和隐痛,我必须尽快抽离,免得过分压抑和窒息。

  我没有资格评价这样一位有影响力作家,只是说说自己肤浅的感觉而已,或许,这种肤浅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变吧。希望如此。

  书越读越觉得自己的无知懵懂,那么多在不同领域成就非凡并编纂成册流芳百世大家,我只能高山仰止,面对那些浩瀚和深邃的思想,必须承认自己有多肤浅和无望,然后,继续努力读下去。只希求那些我所爱的文字能够指引着我,给自己一束前行的光,能走多远算多远。

  暑假第十三天~

  这是博友亦诗友~老皮的作品,一幅看似简单随意山水意图,他像个居于俗世的世外高人,在浊世苦海中吟山渡水,嬉笑怒骂,留着一脸络腮胡子粗犷外表下一颗细腻如发的心。

  若是在古代,他应该是仙袂飘飘行者,一壶酒,一把剑歌舞于山水间,醉卧中,豪气冲天,吟诗作对,浪迹天涯。每天诗兴不断的他不忘挥毫泼墨,来几笔龙飞凤舞意境空灵的字或画。夜半时分,在咖啡氤氲之气中相伴于月华。

  太深奥的画我看不懂,只是喜欢几笔便勾勒出来的山水风情图。自然之鬼斧神工流溢蕴藏着大美,表现它时无需太繁琐的枝蔓,看似简单的描绘却可意境非凡,引人流连。

  记得表哥就擅长此类画。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他留给我的那些美好的东西至今坚固如磐。初高中时,他经常在市报上发表一些田园诗歌并配以意境恬雅的山水图。诗歌太美了,那是咀嚼中可以生香的文字。

  画中的袅袅炊烟,骑着黄牛吹笛的牧童,细痕如歌的远山近水,一叶若隐若现的孤舟,几笔便徐徐释放出意境的悠远与空灵。我仿佛就走在那条蜿蜒的小路上,也无比期待自己就是慵懒的牛儿踏过的那片草叶,黄昏也因此优雅如诗如画

  那应该就是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描绘的意象吧,自然清新一塌糊涂。我似乎真的听到了悠扬的短笛声从山岳后传来,丝丝缕缕,不绝于耳

  如此田园,心怎能不向往之~

  (只是一杯咖啡便让我今夜无眠。感谢这样一个如火如荼幽深如墨的夜晚。)

  感。

  昨日刚刚看完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傻乎乎的泪流不止,挺娓娓道来的一部电影深情款款,不疾不徐,张弛有度。与徐静蕾人淡如菊的气质很接近。

  我喜欢这样的节奏,静静的听一个人故事,然后某些情节内心情感产生共鸣。也就达到了看这部电影的目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剧中奶奶的故事,真挚爱情后面的隐忍和分离,令人唏嘘和遗憾。

  她的《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爱人》也看了,一个自立自强的女人让人敬佩,但《亲密爱人》却让观影后的我意犹未尽。每一个爱情故事即使有诸多雷同,但真挚纯粹的情感却依然让我感动

  就如《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中女人公说的那句话:我相信爱情,只是我不一定能够遇到。其实,相信就够了,即使遇不到,那么努力经营手中的,或许,结果也不会太差。在平淡中守住一份平凡感情,亦是好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知道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