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入冬的第三天,傍晚的时候刮起了大风,有寒流要造访济南了。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到家一开门,一阵温暖的气息迎面而来,伸手摸了一下客厅里的暖气片,有点温和了。
一杯红茶
饭后,沏上了一杯红茶,看着茶叶在杯中慢慢的漂起来,然后又悠悠地落下,静静地躺在杯底。红茶特有的香气在室内弥漫开来,闭起眼睛,深深地吸了一下,踏实淡然的感觉涌上心头。端起茶细细地品着,随手从沙发上拿起一本书,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清闲,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幸福! 嗯,是的!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自古以来,幸福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定义也是各有千秋。幸福,似乎唾手可得,又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一个馒头
对于幸福的味道,在记忆深处印象中还是很深刻的。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手里拿着地瓜面“胶皮窝窝”,在街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起劲的抱着大馒头吃得那么香,就忍不住地多看几眼,使劲的咽下嘴里的口水。那时就盼着,要是能吃上雪白的馒头多好啊。过年的时候,终于能吃上了热乎乎,香喷喷的白面馒头了,当时心里那个美啊,捧在手里就是给多少珍宝都不换。后来生活水平好了,能顿顿吃上白馒头了,却始终觉得还是记忆中儿时吃过的馒头最香甜。
15年前,我得了一场很重很重的病。我无力地躺在病床上,连抬眼皮的气力也没有了。唯一与亲人沟通的方式,就是轻轻摇动摇动自己的食指,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回应对我的关注。
那时正是春天风大的时候,阵阵狂风吹过病房的窗子,发出很大的声响,偶尔还会传来几声窗子的碰撞声。沉睡中,听着风挤过窗缝发出的声音,好像一个人的叫卖声。对!特别像那位蹬着三轮车,到我们家楼底下叫卖大馒头人的声音。当时我躺在病床上,静静的努力追寻着“大馒头……大馒头……”的叫卖声。我闭着眼越听越清晰,似乎还闻到了那大馒头香甜的味道。
病愈出院后,我特意到楼下等着那位来我们楼下卖大馒头的师傅。听到他的叫卖声,真实的叫卖声,我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看着他一边推着装满大馒头的三轮车慢慢地走过来,一边底气十足的喊着“大馒头……大馒头……大馒头……”。那是多么富有穿透力的叫卖声啊!他自己可能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我听来却犹如天籁。掏出钱来递给他,他将馒头装到方便袋里递给我,我接过装着大馒头的袋子提在手里,幸福指数瞬间爆棚。
人只要平安健康,能和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就是只吃馒头和咸菜,也是无比幸福的。
一声问候
每天迎着朝阳来到学校,看到孩子们清澈干净的眼神,我感觉自己是和一群天使在一起。看着他们像快乐的小鸟儿一样,在校园里蹦蹦跳跳、唧唧喳喳,我的心情也随着愉悦起来。
孩子们是特别有礼貌的,在学校里见到老师总是停下脚步,扬起稚嫩的小脸,甜甜地喊一声“老师好!”。现在低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喊我“爷爷好”了。我也欣然接受,笑着冲他们摆摆手,说声“你好!”我有时会边问好,边伸出手去和他们握握手,就像对待成年人的礼仪那样。
伴着铃声走进课堂,孩子们给我问好,我总是习惯性地回礼“同学们好!”,然后深深地给孩子们也鞠上一个躬。有位家长到校,看到了这一幕,对我这么大年纪了,上课还给孩子们鞠躬表示有点不理解。我告诉她,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是这样的,已经成为了习惯。孩子是年龄小,但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且以礼相待。再说了老师在孩子们面前,不需要端着个架子的,俯下身子亲近孩子们,幸福也就在其中了。
伴随着日复一日的问候,白发爬上了双鬓。看着一批一批的孩子走进校园,又一批一批的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然后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颇感欣慰。如今,学校前几届学生的孩子已经陆陆续续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他们来到学校坐到爸爸、妈妈曾经学习过的教室里,一种亲近感、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一顿午餐
儿子上大学后,我们家结束了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的生活,搬回了自己的家,我也成了在学校食堂就餐队伍中的一员。
我们的“食堂”也可以说是伙房,每餐按成本核算,每月一结。每天两菜一粥,同事们也图个卫生、放心。中午放学后,拿好自己的餐具,去食堂领饭,然后大伙儿围坐在一起,有滋有味开开心心地就餐。
吃饭时最让人开心的事,就是和“童鞋的同”、“随火车远行”、“月似弓”等三五吃货相约围坐,边吃边侃大山。大家既是同事,也是文友,更是知心朋友,所谈内容随性而来无拘无束,主题也在不断变换,或工作交流、日常见闻、读书收获、写作心得,亦或是社会热点、个人困惑、远景畅想……将吃饭变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岂不快哉!
在这一小段闲暇时光,有思想的碰撞,有心与心的交流,更有一种难得的情谊源远流长。一顿简单的午餐,暖心暖胃。
写的正在酣畅之时,传来了夫人的一声:“这么晚了,该休息了!”闻听此言,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有人关心真好,愿此催促常响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