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怒放。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过白居易这首哙炙人口诗的人,想必对大林寺并不生疏吧;而了解如琴湖的人,或许并不多。
如琴湖坐落庐山,是在大林寺旧址上开凿出来的。
如果说白居易描绘的大林寺桃花心旷神往;那么,如琴湖的风光,则更令人沉醉。
深秋时节,我有幸呼朋引伴,游览了如琴湖。
车子在湖边环山公路停下,咱们下车停步观瞻,一会儿我就像被强壮的磁场招引相同,湖上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弯曲活动的线条,勾勒出如琴湖美丽的概括。葱郁的湖心岛向西,推出一座小巧玲珑的四角亭,歇山式绿琉璃亭角引势崎岖舒张,侧看,恰如少女抚拨竖琴,临风吟唱;横瞧,又像劲男演奏钢琴,和雷奏鸣。
湖面润滑,像镜子相同亮堂。湖水纯净,宛如水晶一般透彻。天空的云彩反照湖中,似棉花吐絮,似雪压松枝,似浪花飞溅,似银河星灿。太阳似乎喷发的火山口,五光十色的光束像崖浆在湖底涌动,向周围扩展、发散,给千姿百态的云彩披上靓丽的衣裳,那质感白如和田玉,黄如田黄石,翠如祖母绿,蓝如深海珠,红如鸡血石,温润光洁,秀色可餐。偶然一群鱼儿掠过,扰动湖水,又使这些云彩动起来,跳起来,活起来。
北望,牯岭镇映衬在青山绿树之中,鳞次栉比的建筑依山而建,崎岖跌宕,错落有致。粉墙绿瓦,赤脊黄檐,构成一幅人与自然调和共处的图画。穿过时空地道,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匡氏兄弟为了修身养性,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升起榜首缕炊烟后,今日这儿变成了一个富贵的街市,旅游的圣地。
东眺,大林山逶迤崎岖,苍松与翠柏相交,枫林与杉树为伴,满目青山中,不时涌起一波波的红潮,让人不由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在这看似美不胜收的风光中,又不知发作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哺育过多少流芳百世的千古巨人,诞生过多少绮丽多姿的美丽神话。
向西仰望,万丈深渊中,一块巨石腾空飞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桥。传说中,朱元璋当年被元兵追杀,曾马失前蹄于此。至今,在山沟中,人们还能模糊找到马蹄的印痕。抬望眼,一堵巨大的石壁横在眼前,连绵的山峰弯曲扩展,看不到止境。听说,唐僧师徒四人挑担西天取经,就是从这儿出发的。远远望去,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绕湖下环山公路,向南沿“花径”步入白居易留念区。这儿有近代学者李拙翁保存的当年白乐天手书“花径”二字留念亭、白居易留念馆、留念碑亭、白乐天塑像、《大林寺》诗石刻等。睹物思人,一浩气冲霄的行吟诗人,与漠然自守的高僧主持悠然地摆弄着紫砂茶具,烹出香远溢清的功夫茶,品茗参禅的印象,不期然闪现在我的脑际。当年被贬谪的江州司马,在尘世“芳菲尽”的时分,来到这儿“桃花始怒放”,觅到知音,得到心灵的安慰,也许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控诉或自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