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会走在大街小巷上,耐心的敲响每户人家的门,与人们交流,寻找符合调研的人们填调研问卷,不管被拒绝多少次,她们依然保持微笑,用最大的耐心去工作,她们就是“心康”社会实践队的调研组,调研组是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调研主题的。
在三下乡期间,“心康”社会实践队调研组成员在墨坑村的村民的带领下,深入基层群众,对村里有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但因为村里人数不多,能够走访的家庭有限,能够收集的信息不够调研需要。所以,“心康”社会实践队还到了唐家镇进行调研。
在对雷州市唐家镇完全不熟悉的状况之下,调研过程中,“心康”社会实践队的调研组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首先是语言不通,因为照顾留守儿童的一般是家里的老人,她们不会讲普通话,也不太能听懂普通话。调研组成员只能用方言和他们交流,而调研组只有一个人会当地的话——雷州话,但调研组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克服语言问题,由会讲雷州话的成员与村民进行沟通,其它成员协助,同时寻找会普通话的居民进行调研。其次是有些留守儿童家庭并不愿意接受走访,也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
因为调研的对象大部分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所以“心康”社会实践队调研组的成员一般都会以闲谈的方法和他们交流。“奶奶,这是你孙子吗?好可爱哦”组员王华维用雷州话和街上遇到的吴奶奶攀谈了起来,“是的”吴奶奶笑着回答到。“奶奶,孩子是你照顾的吗?他的父母在不在家?”“我儿子和儿媳妇都出去打工了,不在家”“这样呀,奶奶,你可以说一下你孙子存在的教育问题吗?我们是岭师的大学生,现在在做一些调研,你可以帮我们一下吗?”“教育问题啊,其实还好吧,他和其他孩子一样都去上课,但就是父母不在家,不管他的学习,我又什么都不会,教不了他,所以他成绩很差。”“好的,我们知道了,谢谢奶奶。”询问了吴奶奶之后,调研组又踏上了走访之路。不管被拒绝多少次,调研组对待每一个走访的家庭都是这么温柔,这么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