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外国朋友跟我讨论起了我们中国人的微笑,他认为其实中国人是善笑和爱笑的,只是这种笑容多数是留给熟人的。举个简单例子,在大街上,两个陌生人相遇,彼此木然地擦肩而过,而这时,他们的同伴突然发现对方是熟人,然后停下来寒暄并介绍,于是几个人的脸,突然冰雪消融地绽满了桃花般的笑容。不独如此,就是买东西也一样。
“以前我到一家水果店买水果,老板见我是老外,总是给我最高价,而且秤也不老实。有一天他发现我是他女儿的老师之后,局面一下子变了,价格不仅不高了,买几个还强要送上几个。另外一家豆腐店老板也一样,不认识之前,什么都要卖给我,而我们混熟之后,他就会悄悄告诉我哪种豆腐有石膏,哪种豆芽里加了催长素而不卖给我。而对别的陌生人却照样卖。他们把善意和笑脸只留给熟人,这种行为方式,让我很奇怪。”
老外满脸通红地说完他的困惑,在座诸位听完之后表情各异,有说他钻牛角尖的,也有说他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而我却从他闪着疑惑亮光的眼中,感到了一丝寒气。
作为一个外来旁观者,他以第三只眼的角度,看到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细节。而困扰我们的社会问题的病根,也许就潜藏在那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中,比如今天他所说的“把笑脸只留给熟人”的问题,恰恰就点出了当下我们与现代化、全球化相抵牾的熟人社会生存理念。
一切利益和善意,甚至一文不值的笑脸,都在封闭体系中流通,而一旦跳出圈子之外,所有的冷漠、争斗便不可避免。这些并不是现代中国人才发明的,早在水泊梁山的那些传说中,凡自家兄弟,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凡陌生人,便蒙汗药排刀人肉包侍候。
这些例子很极端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和思想资源中,从深层次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以上是我当时一闪念的想法,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我没有把它讲出来,只是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从明天早晨起,出门时尽量把表情放轻松些,即便不向每个偶遇的陌生人微笑,但至少让他们不会从我的脸上读出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