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陪你读书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幕,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戏中,有多少人的命运完成逆转,又有多少人仍然止步在梦想的大门外?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这一段话瞬间扎了亿万人的心,一时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字眼刷爆朋友圈。
可是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这条哈佛风雨路的主人公莉丝,用她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出身寒门,即使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只要你不停下自己追逐的脚步,同样可以找到那扇属于自己的大门,并打开它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下面的文章我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希望和你一起,从主人公的视角,感受不一样的“哈佛路”。
我叫莉丝,出生在学院大道的布朗克斯公寓,也是那时候美国犯罪率最高的街区之一。
我的父亲来自单亲家庭,爷爷很早就抛下父亲,从此再没有回来。父亲的熟人曾这样描述父亲的童年生活:“孤独、无聊、心碎,一直生活在被父亲遗弃的阴影中。”
为了弥补父亲缺少父爱的遗憾,我的奶奶送他去上最好的贵族学校,并努力工作使他生活得很好。
讽刺的是,也正是这所学校让父亲走上瘾君子的道路,一去不复返。
而我的母亲更是个“传奇女子”,她13岁时为了逃避来自姥爷的家庭暴力以及姥姥的精神失常,离家出走并染上毒瘾。后来在这个圈子里认识了同为瘾君子的父亲,他们同样的迷乱、疯狂、游走在社会边缘,但是他们也彼此欣赏并爱着对方。
在生下姐姐莉莎后不久,父亲便因为贩毒被判三年徒刑,母亲则因为怀了我而被免刑。
从我记事起,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救济”、“资助”这样的字眼。但是那时母亲还有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公寓干干净净,冰箱里充满了食物,母亲也笑容满面,所以生活对我来说是满足而幸福的。
可这一切在我三岁那年——父亲出狱后戛然而止。母亲不仅越来越懒散,对我的关心越来越少。而且又开始吸毒,并且和父亲过着放纵无度的生活。
到了五岁的时候,家中的全部经济来源只有政府发放的ssi级救济金,每个月一号领取救济金的日子也成了全家唯一的狂欢日。
我们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在那一方小小的支票上:姐姐莉莎的贴纸、父亲的纹身、母亲的“粮食”、我们全家的大餐以及我想和妈妈一直在一起不分开的小小愿望。
因为只有在排队领取支票时,母亲才不会离开我去干那些非法的勾当。
虽然我们一家人也拥有一些共同的简单的快乐,比如在领了救济金的夜晚我们会一起去看电影,又比如爸爸会时常从曼哈顿的“废物角”为我们带来新鲜有趣的玩意儿。
但大部分时候,父亲和母亲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不是我努力就能进入的。
我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望着母亲,渴望能从她那里得到希望,希望进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秘密。但是我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无论我如何努力,母亲都不会看我一眼。
父母的世界对我来说越来越难以走进,与此同时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视力越来越糟糕,开始出现幻听等症状。她的毒瘾也越来越强烈,并且开始酗酒以及用自己的身体交换购买海洛因的费用。
1985年夏天过后,我开始了小学生活。但是小学并没有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它甚至使我的生活变得更糟。
因为家长疏于管理,以及家中日益破败的状况,我成了同学眼中的异类。我被排斥、被嘲笑,甚至被老师列入学校的黑名单。
虽然我一直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希望自己可以每次回答问题时都高高地举起手,每次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我努力地做个好学生想要得到高分,可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一切给年幼的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我开始讨厌上学,讨厌与人接触。
父母对毒品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每个月的前六七天,他们就会把救济金花完,一分不剩。
莉莎为此和他们争吵,我知道她做得非常正确。但对父母吸毒这回事,我的态度却不像莉莎那么坚决。
我一次又一次原谅父母为了毒品而做出的荒唐举动,甚至替他们在莉莎面前做掩护,帮助他们去吸毒而不被发现。
后来母亲还因为吸毒认识了泰拉和罗恩,这次交友不慎更导致了母亲的精神失常。因为罗恩试图猥亵我和莉莎,遭到莉莎的反抗后未遂。母亲得知真相后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疯掉了,但是除了我和莉莎没人知道母亲精神失常的真正原因。
莉丝的童年可以说艰苦异常,她所经历和承受的一切都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普通人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连生存可能都要挣扎进行,可莉丝却走上了她的“哈佛路”,究竟是什么让她成功的呢?
一个人的童年可以糟糕到什么程度?缺乏父爱、母爱?忍受饥饿、贫穷?面对家人的病痛和分离的折磨?
莉丝一样不差地尝遍了。
莉丝的起点可以说比许多普通人都要低,她的家不仅仅是“寒门”,那里不仅有我们想象中的贫穷,还有我们无法承受的混乱。
挨饿、受冻、肮脏、破败……这些我们所能想象的和苦难相关的形容词,已经不足以形容莉丝的处境,因为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
可是这一切没有成为压垮莉丝的理由,她依然快乐、天真,并且内心充满爱。
尽管她的父母是那样的没有责任感——在全家生活得如此水深火热的时候还是要自私地去买自己需要的毒品,以填补自己随时爆发的毒瘾。
但是莉丝对他们丝毫没有抱怨或指责,她理解他们,还为他们解释和开脱。她告诉自己,母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童年的阴影使她空虚,所以她需要海洛因来麻痹自己,为自己带来片刻的欢愉,而父亲也同样如此。
不管家中发生什么事,她都从不与别人比较。在她的眼中母亲是位真正的母亲,父母在一起努力满足她和姐姐的需要。
即使他们不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她也不会在意,对于她来说父母的爱就是一切,能拥有这些已经满足至极。
从莉丝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善良和单纯,对于父爱母爱的渴望是每一个孩子本能的需求。但是莉丝却因为过份依赖和渴求这份爱,使自己走上了一条近乎畸形的道路。
为了让父母觉得自己是可爱和值得信赖的,她一次次地原谅父母的荒唐行为,并且助纣为虐。
甚至在母亲的“朋友”罗恩试图借机猥亵自己和姐姐莉莎时,她依然选择了隐忍,因为她知道母亲那时所获得的一切全部仰仗罗恩,她怕自己的反抗会结束母亲的好日子。
但是她的姐姐莉莎则与她不同,她会提出自己的需求并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去抗争,这使她有时似乎站在家庭这个小群体之外,显得冷酷和自我。
但是也正是因为她的冷静与果决,才使她在罗恩事件中,敢于站出来,成为捍卫自己和妹妹的那个人。
同样的苦难并没有让她变得软弱恣睢,她在努力经营自己,尽管看上去自私,但她每一次的发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莉丝。
莉丝在病态家庭中所养成的混乱的是非观,看似包容大度,却为日后的人生埋下祸根。
她对学校生活的厌倦和逃避——虽然这个社会的偏见和不公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来自她的内心——她对待事情的态度。
试想,如果在父母用他们的活命钱去买毒品时,她和姐姐一起站出来提醒他们这种做法的错误性,父母是否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如果她在学校遭遇嘲笑和排斥时采取和莉莎一样的态度,去努力经营自己而不是逃避和看轻自己,她的状况会不会有所好转?
如果她在对待父母的爱中加一些理智与清醒,他们的家庭又是否会走向一条不一样的路?
毛姆曾说:“其实一个人总是逐渐脱离周围的人而成长起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面对事实。”
我们的成长与出身和环境紧密相关,这是无法否认且无法摆脱的事实,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内心的选择。
同样的环境造就了截然不同的莉丝与莉莎,环境决定论也在她们的身上不攻自破。
那么,母亲精神失常后,莉丝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又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让我们一起在明天的共读中寻找答案。
文末歌曲:I Won't Give Up - Jason Mraz
撰稿人:格斯墨,简书专题主编,集水瓶座的神经质和双鱼座的多愁善感于一体,目标是成为一名优雅的斜杠中老年。
领读人:潇君,爱茶爱狗爱NewAge, 用声音传递身边的美好。新浪微博@沐芷卿。
特此声明:文中插图来自同名电影《风雨哈佛路》,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麦家给你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