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总是痛的,置顶我们陪你*
♥
1
我一脸黑线的看着面前那张只有半页内容的A4纸,和上面干巴巴的几句“本人有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问她:你大学生活不是挺丰富的吗,怎么会没得写呢?
那你觉得我有什么能写的?她反问我。
奖学金没拿过一等;实习没去过500强;在学生会才做到小部长就封顶了;自己弄的那个广播台,到现在不过只有几百个关注;参加的创业竞赛就只得了个银奖。
看上去什么都做了,可是什么都没做好,她叹口气。
不能这样想,我开始给她支招:
二等奖学金一个班也不过五个,你这就战胜了85%的人,况且你同时还去实习啊参加学生会啊,这是多方面发展;广播台听众不多,但你坚持了两年多,这是韧劲和抗压力;创业竞赛虽然没拿第一,但也学到了许多商业知识。
不行不行,她连连摇头,这就是忽悠人,我骗不了自己。
怎么骗自己呢?奖学金是你拿成绩换来的,实习是你自己争取的,广播站是你一个听众一个听众积累出来的,哪一样是瞎编?
她苦笑,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啊,我妈总说我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我还不服气来着,原来是真的啊。
你还不够好?还有哪个别人家的小孩能超过你?我随口接了一句。
我一口老血:拜托,你妈可是连你毕业的GPA比我当年高了零点几分都能来我家唠叨十几次的主儿,你哪期节目她不在人前单曲循环几十遍,就你那几张证书,她一年能显摆无数次,她会觉得你不行?开什么玩笑。
她也跟着我笑,眼圈红红的。
姐你知道吗?我妈她从没夸过我.
从小到大,一次都没有。
2
还在上中学的小姑娘袁璟颐在勇气台上,一边哭一边对楼下的母亲控诉:
你总是在说我,为什么你成绩这么差,看看你们班吴笛,人家年级第一,各种都好厉害,她怎么会选你做朋友。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这也太熟悉了吧,我们几乎就是在这句话中长大的小孩。
叫爷爷啊,你看人家妮妮嘴多甜,你咋就这么呆;
找到工作了也别得意,公司是不是五百强?年终奖有没有隔壁XXX高;
你看人家XXX厨艺多好,你看你生活能力怎么这么差,连饺子都不会包。
我们的父母跟袁璟颐的妈妈一样。
哪怕就像我姨妈那样,背着表妹把她夸得天花乱坠,当面也绝不肯称赞一句,怕她飘。
她只会跑的更用力而已,因为是你让她知道,自己这么做是有意义的。
不要担心人会沉沦,人在安全的状态下,本能就是活出自己,就是上进,而不是无止境的退化。
3
我有位做老师的朋友,跟我聊她班里一个出了名难搞的“问题少年”。
各科作业是从来不写的,上课从来不听,让他在教室外面罚站,他索性跑到操场上去玩,不及格的卷子从来都是看也不看直接揉进垃圾桶,软硬不吃,油盐不进。
可这男孩的爸爸又是学校的副校长,被各科老师告状告的狠了,往往直接在办公室把孩子海扁一顿,一顿打勉强能维持两天,第三天,又是故态复萌。
那是她毕业之后带的第一个班,临近考试,她每天放学后都把他叫到办公室单独补课,而他说:
老师,你对我好是为了讨好我爸吧。
你可别打这算盘了,只有双百才能让我爸高兴。但你看我这样子,也不是每次都能考出双百的料子吧,别白花那功夫了,没劲。
因为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每次都考双百,永远无法让父亲满意,索性破罐子破摔,来逃避失望的鞭笞。
是啊,比起自己的失败,往往是来自父母的失望,才最最伤人。
你去爱别人家的孩子吧,我不需要了。
4
年幼时,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是一直被爱着的,被认为是值得的,被认为是可爱的,我们就会逐渐形成“自己是可爱的”认知。
相反,如果我们得到的爱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得到,我们就会以为,“我”本身是不可爱的,“我”是因为做了什么事才被人爱,如果我一旦停止这样做,现在得到的爱也会随之消失。
那样就不会失望了,就不会痛苦了,就不用自我怀疑了。
认定自己是个不可爱的坏蛋,也总好过一会儿被视若珍宝,一会儿又被弃如敝履。
这也是为什么在打压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要么乖戾暴躁,要么小心翼翼的原因。
他们拼命想要证明自己的优秀与正确,却又因为担心无法永远保持优秀与正确,而显得戾气十足,患得患失。
所幸的是,人的一生中,能接触到的人不仅只有父母。
一个人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是他重塑自我之时,那刻在骨子里的自卑、惶恐、不信任,虽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抹去的裂痕,但至少有了被看见的可能。
而看见的一刻,就是改变的一刻。
你的优秀从来不是拿来换取认可的商品,它也不应当是你的全部。
容许自己不去做那个“别人家的小孩”,才是对自己最温柔的放过。
“今日一聊:你爸妈夸过你吗?”
-End-
♥
陶瓷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