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的领读
麦家陪你读书
初夏醉美的时光,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起来体会不一样的阅读之旅。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叫《给青年诗人的信》。它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书信集。在这些信件中,里尔克谈到了许多处在徘徊和苦闷中的青年关心的问题:爱和性、悲哀和寂寞、创造和艺术……
▲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这些被人们千百年谈论的话题,由诗人的笔写出来,每一句话都带有他的体温,像是母亲的手,抚过你心里的每一寸忧伤。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里尔克,一起欣赏他笔下寂寞的深情,孤独的温柔。
1903年2月17日,29岁的诗人里尔克坐在桌前,提笔给一位与他素未谋面,却视他为人生导师的青年卡卜斯写信。
卡卜斯向他坦诚地倾诉:“我还没有满二十岁,就逼近一种职业的门槛,我正觉得职业与我的意趣相违……”
是的,卡卜斯热爱诗歌,但他正在陆军学校学习,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然而他却并不喜欢的生活。
这天,他正在学校里一颗古老的栗树下专心地读着里尔克的诗集,没有注意到博学而慈祥的牧师正在向他走来。
牧师看见了封面上印着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的名字,惊讶之余不由感叹,这个诗人曾经是他认识的一个陆军学生。
相似的经历与共同的爱好让卡卜斯对素未谋面的里尔克感到一种亲切与信赖。他觉得里尔克一定能够理解他现在的处境,理解他的诗。于是他写信给里尔克,希望里尔克能够评论他的诗。
然而,让里尔克眼前一亮的,不是卡卜斯的诗,而是他随诗寄来的自白:卡卜斯暗暗把自己的诗与别人的相比较;他把它们寄给杂志,如果被退回就会感到不安。
卡卜斯那样急切地渴求得到别人的认可,他在等待外界对他的评价,他想要证明自己。他不希望再过这样精神贫乏的生活,但却不知道该怎样得到他想要的,怎样才能追逐他的理想,登入艺术殿堂。
面对着这样一个陌生青年向他吐露的衷肠,倾诉的心底最柔软的痛苦,里尔克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信赖。他觉得他有义务为迷茫的青年做点什么。
“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
里尔克这样回答卡卜斯:“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
我们总是太容易向外看、从外面等待回答。
人的群居属性给我们带来了信任与温暖,却也为我们招致了太多流言和非议;又或者信任与温暖本身也成为了无形的枷锁,把我们牢牢束缚在关系网络之中。
因此,我们也太容易根据别人的眼光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就被滚滚人流裹挟到了自己不想去的地方。不再有什么必须做的事情是为了自己,而通常“必须”都是为了别人:为了公司、为了家庭、为了朋友……
你有多久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里尔克告诉卡卜斯,想要写出好诗,就必须要有一种迫切想要写诗的冲动,这是一种甚至能够把人推向毁灭的冲动:“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
或许年少轻狂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憧憬,都有这样一种迫切渴望得到的东西:或许是诗,或许是爱,或许是音乐,或许是自由……
每个人必须或多或少都体验过这样一种冲动,想要得到、想要表达、想要体验、想要超越、想要成就、想要证明自我的存在。
那就是初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那就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是生活全部动力的最初源泉。
或许很多人天天破事缠身,心浮气躁,总是很难做到倾听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那么看看里尔克的教导:
“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
“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他们。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并且,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觉得一成不变的日子枯燥而无味,一眼望不到边。即使不写诗,我们也很容易对单调贫乏的生活感到审美疲劳。
那么尝试用另一种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体验自己的生活吧:“像一个原人似的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忘的事物。”
原人,就是原始人,处在人类的婴儿期,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感到新奇而陌生,于是开始尝试开口表达,说出来自外界的所见所闻、来自内心的所感所爱。
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婴儿观佛殿”的心态。以婴儿般纯净的眼光,带着生命最初的新鲜与陌生的体验,去看佛殿的巍峨雄壮,去看进香的喧嚣的人流。去聆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一丝一丝地抽出自己的情感,慢慢品味。
也要时刻记得学习,去看你未曾见过的世界。因为人们向世界征服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自己、走进自己的过程。
这样,“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总会有这样一个时刻,你又回到了灵魂的深处。
“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全部经营,都应该是来自于这种“生活发源的深处”,也就是我们的内心。
“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创造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创造者。然而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都有这样一种完型的冲动,自我实现、自我圆满,是一种生命内在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必须是、也必然会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圆融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每一个人完成它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无疑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天赋。
弘一法师有这样两句偈子: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只有在这样的寂静之中,生命才会达到一种无言的和谐:春天满树的繁花是严冬过后的新生,空中皎洁的圆月清冷中带着温暖。
最后,里尔克劝告卡卜斯,在经过向自身内部的一番探索之后,如果他放弃写诗,那也不必有什么遗憾:“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向内心进行一番探寻、一丝一丝地体验过自己的情感之后,你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有的痛苦和欢愉,理解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更加坚定自己所选择的方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个人都值得、都应该过上这样的生活,良好、丰富、广阔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是从灵魂深处开出的花。
文末歌曲:我的心里是满的 - 程璧
撰稿人:慧清,爱看书,爱写诗,爱发呆,爱旅游,爱抽风。立志有一天浪遍整个中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