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叔其人:
我们至今都没见过。
曾经有一次他来北京带作者的活动,看状态一会忙的要死,一会和名人吃饭,我就等着他啥时候叫我一起出来吃饭,最后等到他回了南京,我们俩在网络里互相埋怨。
网友见面这种事其实是挺危险的,因为不知道说什么,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聊天。
他每次都在网络这端否认,然后我每次看到那些仓皇的语气,就脑补他有些害羞腼腆的样子。
我们可能在某些点上,是一类人。
只是不同的是,我被社会调教的有了话痨的外衣和社交里的一些手段,他则保持着原本的一些本真。
这些本真无关年纪。
但,有过很复杂经历,依旧能活得纯粹本真的,就是自我的选择。
有时候我在深夜醒来,也会有一丝丝的慨叹,慨叹现在这个复杂的自己,看似会应酬谈笑风生的自己,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好像有人逼着我,一步一步活成了这样一般,有时候我还是会怀念一下当年那个只知道谈恋爱,爱哭爱笑的自己。
但,有些事,变了之后,就变不回去了。
因为,如果我没有活成这样,也许我就活成了他那样。
衍叔出第一本书的时候送了我一本,那时候我因为也出了书,卖的还算好,所以就免不了自鸣得意,颇有点自己像前辈一般的感觉。
他的书打开看,有种清冷的味道,带着成年人的冷静与观察,我很怕因为太高冷不接地气,所以写了一篇略调侃带逗比气质的书评,里面放了他当时的相册链接,【说实话,我有时候也挺痛恨自己这种带点商业气质的直觉】书评感兴趣戳: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93722/
有人说,他是豆瓣禁欲系的老干部,他自己好像也把这句话写在了自我介绍里,但我却觉得不。
他的身上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从军的过往让他看着坚强,但是内心里却敏感而自卑。
衍叔对豆瓣上网友的情感,有点类似我对公众号的粉丝数量,有时候挺希望自己不介意的,但是有时候又挺介意的。
有次我们聊起来文艺这件事,他就说,我好像也没觉得自己文艺,我是一个挺闷挺无趣的人,和人见面吃饭都不知道说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会误会我文艺呢?
我就开玩笑说,可能是你总爱穿白衬衫,而且人到中年还不油腻,不会张口闭口谈什么A轮B轮,也不会装逼,就这么清雅自然吧?
网友都是基于想象的,你不信,你连发一周说每天自己泡脚喝枸杞,多发点养生知识啥的,你看看是不是有一堆妹子对你取关。
他在那边回说,你别说,我之前真的发过,真的掉粉哇!
他哪知道,在打那番话的时候,我的心里看到满屏的字,忽然抽动了一下。
曾经我也以为自己会活成我写的那样,不管年纪多大,依旧会变成一个穿着白衬衫,木讷清雅的中年。
可是什么最后让我一点点活成了如今这个见什么人都能聊,偶尔装逼任性,日渐油腻的自己呢?
若能出走半生,归来还有几个依旧内心住着少年?
采访内容从出书开始,衍叔对自己很有要求【或者是有偶像包袱】,所以拒绝了语音和电话采访,只是文字,看得出他写的答案都是字斟句酌的审视过的,所以开始的部分略有些官方和无趣~
出第一本书当时是怎么一个契机?
当时是编辑约稿,说出一本励志类的书,但我统合了一下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并不是很励志,反而是一些回忆性的文章。后来大家统一意见,那就按目前的稿子分个类,就有了现在的篇目,有青春,有梦想,有怀旧,有亲情,也有爱情,总之是一个比较杂的集子。但主题相对还是比较明确的,就是不忘初心,回去看看最初的自己。
你觉得,出书之后,有什么变化么?不论是心态,或者是其他,都可以说说。
说实话,出书这件事从一开始我并不是很重视,因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发表过很多文章,从一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平淡,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这中间也出现过焦虑,是在确定出版后的几个月,书稿成型,封面迟迟不能定下来的时候,我产生过焦虑情绪,觉得封面不够好,多次沟通后,哪怕是确定下来了,还是有点忧心忡忡。
后来,时间越拖越久,甚至市场上开始出现类似书名,我就有点着急了,只好催编辑加快速度下厂印刷并上市。所以,在出书之后,变化其实并不是很大。
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不喜欢张扬,甚至没有和家人和同事说出书这件事,一度在发新书信息时还屏蔽掉了很多同事和好友。
那段时间,可以这么说,内心是比较矛盾的,一是既然书上市了肯定是希望卖得好,需要宣传;另一方面又担心受到师友的苛责,认为自己出这本书的份量不够,文学性不强,过于随众就市。慢慢地,后来书卖得好了,才开始坦然地面对大众对这本书的点评,无论好恶褒贬,都欣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后还有继续出书的打算么?毕竟出过一本书了,写作这件事,包括出书这件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后面还有出书的打算,只是比较慎重。目前对于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时间,我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或者说整块的时间用来写作,我也不是一个专职的写作者,都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敲打文字。
同样,因为时间琐碎,阅读的时间也有限,我是那种灵感触发型的作者,阅读量不高,但只要阅读就会触发我的灵感,觉得这些写作的技巧和语言的运用我也能轻松驾驭。但因为阅读量少,又会出现词穷和词不达意的现象,也会出现写长文章或者中长篇小说时难以驾驭的情况。所以,后面再出书的话,我会比较谨慎,也会虚心学习,也在努力挤出时间让自己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之前出过一本书,对于生活的改变并不大,很多场合当别人知道是我写的那本书时发出惊讶的神色时,我反而比较欣慰,这样的结果是我比较能接受的,既不需要大面积曝光,书的销量也还不错。我觉得出书对于我最大的帮助和收获是让我们重拾一点自信,也让我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这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阅读的喜好比较明显,并不是越热门的就越喜欢,而是先尝试阅读,如果不是我喜欢的就果断放弃。像文艺青年比较喜欢的村上春树和张爱玲等,我阅读的就比较少。早期阅读世界名著比较多,像海明威的作品几乎都读过。国内当代作家的话,比较喜欢莫言、余华的作品。
有什么书是值得你一读再读的么?
我一直忽视了一个作家,可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就是苏童,他笔下的枫杨树故乡和面孔模糊的少年,可以说影响了我整个学生时代,他的中短篇在我心目中是当前作家中最好的,没有之一。我们都生长在江南,有相似的记忆和痕迹,现在也经常能遇见苏童,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表达对他的崇拜,但对于他的作品我会一读再读。
你的文字当中虽然有市井气,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感和观察感,这是自我的一种风格么?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每个人真的不一样,成长环境、原生家庭、教育背景、人缘性格等等,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写作。我是那种比较敏感的人,虽然也会后知后觉,但学会强化记忆之后,某些有趣的事物还是会停留在脑海里。正因为敏感,就极少提及自己内心的痛点,所以习惯性地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去揣摩、排解,尝试从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我相信人类的很多痛点都是相似的,相通的,我试图通过观察别人来安抚自己。如果说它是一种风格,也是成立的。
下面开始进入闲聊时间:
起初是自己的一个创意,自己从小不爱拍照,近年来一些场合需要拍照,就提议不要拍正面,尽量拍侧面,后面无意发现拍背影也有一种意境,就一直坚持下来,也给别人拍。看到好看的背影照片也会收集,给自己提供灵感。
你平时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定时更新么?一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写出来的?
我比较懒散,定时更新是做不到的,我是属于灵感型的,灵感来了,半夜会起来写完。
如今几乎人人都开公众号,你好像也开了一个,有在打理么?感受如何?
我开过两个公众号,都没有坚持下去,实在没有精力,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愿意坚持写点东西的,哪怕短一点,做个记录也好。
你一直都在走高冷路线,但是貌似还开了一个QQ群?平时在里面聊天么?
QQ群是方便读者交流的,因为我没时间和很多人聊天,也不能一一回答各种问题。其实我是性格比较内向,谈不上高冷。
对你来说写作最难的环节是什么?有没有那种写到一半卡住的情况?你都是用什么方式度过的?
写作最难的是词穷,有时候明明脑海里觉得有个词最合适却绞尽脑汁想不出来。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标注一下跳过去,下次想起来会补上。
如果要给还没出书,正在努力在网络上写字的人一些建议,你会说什么?
坚持自己的风格,也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多读点经典,基础好下笔自然有神。
专访联络:xiaochuanshu007@163.com
打赏你叔后别急,我预备了语音彩蛋给你,留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