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小丰打电话给我,说有朋友向他借一万块钱,他尽了最大努力,借给朋友六千三百块,可朋友拿到钱时却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他现在心里有点儿堵得慌,想让我帮忙分析一下他的沟通是不是出了问题。
我让小丰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对我说:
“朋友一大早找到我:‘丰哥,能借点钱给我吗?我有急事要用。’我就问他:‘借多少啊?’他告诉我:‘一万块。’我对他说:‘我前几天给媳妇买了一部华为mate10 pro,花了五千大多,现在手里的确没有一万块了。’看到他脸上露出很失望的样子,我就说:‘我帮你再凑凑。’我把银行卡、支付宝和微信里的钱都凑到一起,只有五千七百块,转给了他,又把兜里仅有的五百块现金也给了他,他只是冷冷地说了声‘谢谢!’我真是尽力去帮他了,不知为什么他还不满意。”
抛开其他原因,仅就沟通而言,小丰的表达的确是有问题的。
生活中要开口跟人借钱固然很难,但坦白地说,要开口拒绝熟人向你借钱,或不能完全满足对方的需求,其实一点儿都不轻松。
当朋友向小丰借钱时,小丰第一反应是问“借多少啊”,这是大错特错的。他一开始把话题的焦点放在借多少这个问题上,相当于已经错失了拒绝或部分拒绝借钱的机会,因为这时对方内心活动,很可能是你如果一开始就不打算借,干嘛问数额呢,既然问了,就意味着或多或少能借点儿呗;其次,除非你问完之后,毫不迟疑的拿出钱包,否则,你同时也失去了借钱给对方时原本可以收获的人情,因为这时对方内心活动,可能是你居然讨价还价之后才借给我一个打折的数目。
遇到亲朋好友借钱,第一步,一定不是先关心“借多少”,而是先关心“为什么”,惟有这样才能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掌握这场谈话的主动权。
问“借多少”,焦点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而问“为什么”,焦点则落在对方身上,别忘了借钱时给一个合理的理由是对方的义务。而且先问原因,一方面显得自己重情重义,关心对方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把压力转移到对方身上,更容易采取下一步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