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網絡
济南,不急。
齐鲁大地之上,云蒸雾润,一线穿越齐烟九点。古济水南边有座城,北跨黄河,南面泰山,这座城的名字叫“济南”。
没有一座城市像济南。
城依水而生,人亲泉而居,这是古老的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这是北方的江南。
被孔孟之道浸润,内敛厚重,这座城气质中庸;坚守自己的淳朴,含蓄谦逊,这座城顽固不化。
她从不制造惊艳,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她被新周刊评为“一座钝感之城。”
…
这座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中古之城,由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变成了如今“土气的农村、保守的大县城”。
一条经十路自西向东,浩浩荡荡绵延90公里,济南被戏称为“堵城”;
雾霾就着杨树毛子,在呼吸道里窜上窜下,济南被调侃为“雾都”;
“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是济南扯不掉的标签;
外地人眼里,济南的冬天有着响晴的日光,老舍是济南少之又少的代言人。
济南土么?
土。
土在哪?
土在悠闲。老济南人民早上出门,都要从街头打碗甜沫儿,卷张刚出炉的烧饼,揣叠报纸,在清脆的自行车声中开始美好的一天。
晚饭后去趵突泉听听快书,或是提个鸟笼子逛珍珠泉、曲水亭街,又或是去黑虎泉溜达,拎个瓶儿打明天早晨煮饭泡茶的泉水。这新打上来的泉水,带着白色的杂质,冒着凛冽的寒气,大大地喝一口,爽!
土在本真。没事吃个油旋,啃口把子肉是件特有幸福感的事儿。他们好一口大葱卷饼,夜色下撸串喝扎啤;也贪恋一喉甘甜泉水香,尽情享受自然的馈赠。
垂柳依依,泉畔品茗是济南悠久的传统。那趴在泉眼旁掬水当歌的孩童,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
济南很土,因为根在土里。
连济南市委书记都调侃:“说济南像个县城就是这个感觉,它连县城都不如,就像个农村大市场。”
城市化来临时,老建筑被拆得体无完肤,泉水从“嘴里的金子”变成了“眼里的金子”…
于是古老被打破,美好被卷走,真味被腐蚀,只留下回忆偶尔被拿出来缅怀。
济南保守么?
保守。
保守在哪?
保守在无争。大明湖以南,泉城路以北,方圆十里的老街古巷中,藏着济南人的无争和恬淡,这种自我满足的惬意,就是济南话中的“恣儿”。
当青烟古道落入一场芙蓉小雨,解放阁外墙柳映着余晖,拐进百花洲前的曲水亭街,酌一杯小酒,才最能咂摸生活。
保守在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济南人逢人就称“老师(shei)儿”。骨子里温吞内敛的济南人,与人交往可不含糊,一口一个“老师儿”,就能从古今中外畅谈到庙堂江湖。
规规矩矩地问声好,么事都不是事儿。
保守在热情。外地人初到济南,应该会被感动到。迷路了,在马路上随便问个人,只要他操着一口硬直的济南话,就恨不得把你送到目的地去。公交车上再挤,只要有老人上车,就一定会有座位。
他们用自己质朴的眼光,拥抱来到泉城的每一个人。
这座城市,沾了济南人的光。
“我们心里有个村,名字叫济南。”看着青岛、烟台的崛起,济南人民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失落,他们安静地守望,用自嘲掩盖隐藏着的无奈与自卑。
2017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宣布,济南摘去“大县城”的标签。
济南一直在行走,也一直在改变,只是这种改变非常缓慢,偶尔停留驻足的人恐怕很难看到。
这是一群爱逛大集的土生土长的老济南
传统匠人文化得以保留
这也是一群喜欢洪楼夜市的新济南
现代商业得以承启
这里没有高低贵贱,全民吃烧烤喝扎啤
这里有文化也古板,有淳朴也固执
她垂暮又青春
她混乱又从容
她独特的气质
注定不会一直沉寂下去
当你离开济南
带走的
绝不会有忧愁
「三九」第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