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武则天及其时代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7-01 09: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武则天及其时代读后感100字

  《武则天及其时代》是一本由宗承灏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则天及其时代》读后感(一):武则天及其时代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非常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这本身并不奇怪。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些争议,我们对于这些人物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近我读了《武则天极其时代》这本书,这本书以历史的角度带我们回顾了那个朝代的往事,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武则天这位女皇帝,了解与她有关的历史故事。

  武则天可谓是历史上最有争议性的人了,人们对她褒贬不一,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她历史形象的多面性。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另外一方面,她杀伐果断,也有太多无辜的人死在他的手上。

  在这本书中非常全面细致地讲述了她的一生,从她的家世,她的出生,一直讲到她被迫退位,到最终死亡。作者娓娓道来,论述得非常精彩。

  成为第一位女皇帝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般认为,秦汉帝制开启之时,汉族已经处于“宗族文化”的社会之中。所谓“宗族文化”就是按照父子血统为轴线延续,女性以妻子的角色进入,是家族中的附属品。 女性可以在某些情况下为君主出谋划策,但想要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是需要面对很多道德压力,社会压力的。而武则天能够成为皇帝,一方面是她前期实力,经验等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在我看来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

  在早年,武则天从养尊处优的官家千金一下子变成任人欺凌的弱势女子,于是有了进宫的决定......在那时看,一切都是无法预料的。 人们常说,后宫佳丽三千,混不出头的自然是多数。即便真的貌美如花,也很难完全靠颜值安稳地走好每一步。武则天是一点一点把自己变得强大的。

  而当武则天真的执掌朝政的时候,可能她才意识到自己要面临那么多的挑战。一个君主倘若不励精图治,国家就很容易面对内忧外患的糟糕场面。 武则天似乎一直在不停地忙碌,她总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情。从前她处心积虑地从李家抢过江山,后来她又要处心积虑地弥补这种伤害。

  一边是太子李显,另一边是武三思等亲戚,武则天想让这两股力量互相制衡。很难讲她自己到底是否真的想清楚该如何处理这两股力量,两虎相争,必定会引来非常大的动荡。

  在她晚年,她仍然不愿意早点退位,是因为她真的贪恋那所谓的权利吗?或许是因为她确实没有想好该把皇位传给谁,李显虽然是太子,却有些懦弱无能,给武三思则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也许是因为她担心如果自己很早就退位了,会没有一个好下场,毕竟不喜欢她的人太多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想象的,她是孤独的,也是无助的。她曾经杀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几乎众叛亲离,虽然她很有政治谋略,却往往缺乏得力的助手。

  成为万人之上的君主确实会很有成就感,但不被人看到的另一面或许是悲凉的。有一句电视剧台词是,“我才不想当这个皇帝呢,每天都要板着脸,面对一群大男人。真累。”

  而在武则天死后,那块无字碑,又给人无数的联想。我也一时不知该如何概括她的一生。

  《武则天及其时代》读后感(二):明明知道故事走向,依然被内容吸引

  武则天以无字碑作为她一生传奇的终结,她的“无声胜有声”让世人对她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作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她饱受争议却无惧飞短流长,在男尊女卑的大唐王朝留下了她与众不同的印记。

  《武则天及其时代》是作者宗承灏以正史资料为依据,还原的有血有肉的武则天的一生和她所处的时代(624年-705年)。

  作者的描述特别有画面感, 文字风趣有料又有得聊。

  说李治和武则天邂逅在唐太宗的寝宫的那一刻,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琼瑶剧的狗血与浪漫来得猝不及防。说高宗扶着墙抱着药罐也舍不得对皇权撒手,在妻子和儿子之间走钢丝,千年来不上不下。唐高宗李治接近双面胶的一面被无情揭开。

  转而又吐槽许敬宗堂堂帝国宰相,靠卖女儿赚钱,戏说李义府几起几落,用行动来诠释不倒翁是怎样炼成的。

  同样的意思,被作者表达出来就特别容易有记忆的点。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像说书先生一般,胸中有丘壑,把武则天时代的不同时期的背景和朝局风向信手拈来娓娓道来。

  从武则天未出生、到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普通嫔妃,再到后来成为天后,成为大权独揽的一国之君,再到陵墓前的一块高大的无字碑。虽然我们都知道故事的走向,但依然被内容吸引。

  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阅读速度可适当放慢,以读懂和理解为目标也未尝不可,因为它可以补充我们原本的知识结构。

  《武则天及其时代》分有6个章节,共27个小节,揭开了一代女皇的面纱。让读者站在了上帝的视角,看到了人性在风吹水磨中发生的变异。看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的残酷。看到了历史如强风吹拂,看到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像一个超级长镜头,一镜到底,酣畅淋漓。

  武则天的一生,闻者都能痛快得心中仿佛有一壶被推倒的烈酒。而这本书轻松的文字风格,更是带了股江湖侠士的不拘小节。

  不管你是皇帝还是皇子,也不管你是宰相还是世家大族,照样按事实给你把标签锁定,是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也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竖都溢也好,玄机和真相阻挡不了来自后人的幽默分析。

  这本书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以武则天的历程及其时代为脉络,以不同时期出场的不同历史人物为槽点,分说了武则天的权谋手段和政治布局。

  知过去而走向未来,华夏的历史总是能给人更多的遐想。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包容的年代,无需像武则天一般步步惊心才能获取女性权益。

  武则天是阴谋家、是政治家、是男权世界中厮杀出来的女侠。厘清人们对她的诸多误解,是我们对一代女皇的尊重。7世纪的武则天摆脱了儒家给女性冠名的“三从四德”,21世纪的小仙女们,也一定可以摆脱梦想道路上别人的置喙。

  愿你能在这本书里跟思想和灵魂交朋友。

  《武则天及其时代》读后感(三):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

  武则天,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位女皇/帝。历史对她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宗承灏的《武则天及其时代》根据正史资料对武则天的一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剖析,让我们站在颇为公正的角度真正认识历史上这位不一般的武皇帝。 作者开篇为我们讲述了武则天之父武士彠的发家史及其后来的家变(这是我历往没有见过的一部分史实),让我们对武则天有了全面深刻的重新认识,大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悟。

  武则天(公元624一705年),高宗皇后、武周皇帝,今山西文水人。武士彠之女。十四岁因家境不堪入宫,为太宗才人,未获宠爱上位,终落感业寺为尼。 高宗时还俗入宫,才智和权谋,小试牛刀,倍受恩宠,后封昭仪,历经宫中险恶博弈无数,高宗力排众议立其为后。

  利用自己非凡才智与手段和高宗并称“二圣”;辅政,两立两废自家俩儿,甚至/摄/政,自/立为/王,君/临天/下,独/揽大/权。 在自命不凡的封建士大夫眼里,她违反三从四德,篡/夺大/唐江/山,大/逆不/道;野/心勃勃、骄/奢/淫/逸、刚/愎/自用;为护皇/权,有着难以想象的清醒和理智,她亲酷/吏,实行可怕政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亲身骨肉,更不要说多少夫娘二家亲族。

  但是,一介女子,身居后宫风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多少宠爱,就有多少危险,步步心惊,不狠不辣不毒不心计,便是消亡。 一介女子,世事造就,时局甚至会逼迫人要有更多的布局和想法,况且,历来就心怀朝野,步步为营的武则天。

  何况,她在位期间,开创了殿试制度,躬身考试贡士,纳谏举贤,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社会发展和稳定举措。 她的政治才能,控制时局的魅力,社会的中兴局面,足以证明她是一位值得称赞认可的皇帝。

  至少,当代史学家郭沫若对武则天的功绩作了中肯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赞扬了武则天延续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武则天生前遗嘱“去帝号,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以及褚遂良等政治对手的家属;墓前只立碑,不立传”。 怎样的心境,不再有锋芒,卸去一切,与爱人同穴,与世界握手言和。

  黄光任《女皇》评其一生: 巾帼英才扭乾坤, 一代女皇绝古今。 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 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 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

  《武则天及其时代》读后感(四):小说严谨于历史,便是锦上添花的纪实,《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

  小说严谨于历史,便是锦上添花的纪实,一定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

  在我打开《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这本书之前,在我的意识当中,一直以为它是一本历史类的书籍,结果是一本历史为载体,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小说。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 公元713年,唐玄宗以开元为年号,经过姚崇、宋璟等辅佐,励精图治,出现开元盛世,封禅泰山,大唐出现盛世顶峰。十六道三百二十八州,东至辽东,西跨葱岭,南下南诏,北抵大漠。 唐朝历经太宗“贞观之治”,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玄宗“开元盛世”成为一个地域辽阔,国富民强的大国,他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位居世界一二。

  为了应对边疆战事,李隆基特意设置了九节度使。节度使在唐朝景云二年正式作为官职。 当时李林甫任朔方(今宁夏)节度使,安思顺任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任陇右(今青海乐都)节度使;高仙芝任安西(今新疆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节度使;鲜于仲通任剑南(今成都)节度使;而安禄山则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靠近关中与中原,又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书以长安“斗鸡大赛”开篇,宦官鱼朝恩对贾昌一言就明局势,“一物降一物吧,你鸡坊斗鸡,降他西域雄鸡;斗鸡李右相,正好降他西域杂胡”。 而李林甫对其儿也言:“世人都说你阿爹是斗鸡(世人称李林甫为哥奴”),这倒不假,这斗鸡场上,还有杂胡(安禄山)、太子、唾壶(杨国忠),操控斗鸡的人就是陛下”。 可见,当时的局势、明争暗斗的权势之争有多激烈。

  我们仔细阅读,总体来讲: 安史之乱的原因有: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小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隆基宠幸杨贵妃,纵情声色、任意挥霍、荒淫糜烂,使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纵容杨氏家族骄纵跋扈、势倾天下;让“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把持朝政19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安禄山为了立稳脚跟极尽能事讨好李隆基,甚至不惜认杨贵妃作“阿娘”,忍辱负重;杨国忠灭李林甫继任宰相之位,更是嫉贤妒能,公行贿赂,循私误国,不可一世。

  这些统治阶级的你争我斗,尔虞我诈,腐朽成性,不但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同时也更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而安史之乱的导火线就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利争夺。

  加之在天宝之后,个节度使集军、民、财于一身。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完全架空了G家JD。 这也是后来安禄山为什么能手握三镇精兵,实力雄厚,称霸一方。在天宝14年,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发动兵变,他带着他的虎狼军队,攻城略地,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即金师长安和东都洛阳。

  安史之乱,最终以唐朝获胜,但却形成地方割据局面,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让盛唐逐步崩裂,也是唐朝走向衰亡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史的一个转折点。

  作者袁灿兴,历史学的博士,也是国内的著名历史学者。强悍的历史底子,让这本小说熠熠生辉,让人看得意犹未尽。犹如当年看三国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小说之类,念念不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武则天及其时代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