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民国风度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7 04:1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民国风度读后感10篇

  《民国风度》是一本由徐百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风度》读后感(一):我们这个时代灾难

  贪婪占有资源、无度的消费+政治谎言魔幻情色、搞怪,构成了我们时代真正的主旋律。一屡清风袭来,虽吹不散浓重的瘴气,提神醒脑还是有余的。缺失了风度、风骨独立意志可怕,灾难在于有人在带领我们围剿让我华夏民族屹立不倒的魂魄

  《民国风度》读后感(二):一个寻找答案年代

  这是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每个大师其实都是一个创业者

  书中的一些场景真叫人拍案叫绝,刘文典民国大学者也是一狂人,呵斥沈从文:“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民国就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民国风度也是有一个个的小故事展示出来了。妙!

  《民国风度》读后感(三):风度

  看到书名,马上想到是前段时间刚刚接触的“魏晋风度”。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民国的精英们的风度可以说是让人纠结。不同于魏晋的士人的洒脱个性这么单一,民国时透露出的多是一种复杂,或者说是一种各类思想文化交集,每个人都有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身上有重担,心里有些许负担。这与复杂的社会脱不了干系。在转型时期人们都会迷茫。但那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保留着“士”,保留着君子的风度。

  《民国风度》读后感(四):对于那些斯人斯事

  没有经过那段历史,人们便体会不了那些人那些事所给予人的厚重感。

  也许平淡,也许被人所知,可是时间总会向前推移,好多事情就算当时记得,可毕竟历史总会似叠加般,犹如那散开的尘埃,终究会消失于人们的脑海里。

  民国--一段离我们不太远的历史时期,总是充满传奇,英杰辈出。

  书中好多的人物,我只是听过其名,可真正知道他们的故事却是从书中所知,虽然每个人的故事不长,可单就这样,便让我觉得,似乎把我带进了那段历史。

  说不上隐晦,也说不上神秘之感。平实无华的语言简单叙事着斯人斯事。

  这就如此书的名字--风度,多么的难得!

  《民国风度》读后感(五):士之精神不存矣

  初初接触到这本书,以为这本书只是人物群像而已,细细的读才发现,这本书是有着时代意义的。

  书中提到的各个教授学者,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就是有着士的精神在守着。这种士的精神被徐百柯用比较沉重文笔写出来了,表达的是作者对当今士之精神缺乏的一种叹息以及对过去老一辈人的风骨的追忆。里面的各个人物有血有肉,有着各自的性格,或狂或绢,或憨或沉,但他们身上就是有种风骨,一种为时代而担当的精神,一种自风流的精神。

  书的附录后面的几篇文章都非常发人深省,发着与当今时代截然不同的论调。我觉得当今时代就是太浮躁了,太过表面化了以致于我们忽略遗忘了一些宝贵的精神。我觉得要想对抗这种断裂,遮蔽与遗忘,一方面社会精神要大力弘扬与宣传,而且要用有趣新引人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改革制度特别教育制度,大学制度等。

  有人或许认为,这帮人是民国时代的人,现在他们的精神品质已经不适用了。其实不然,假如能振作当年的精神,我相信学术界到社会界一定会焕发出不一样生机出来。

  《民国风度》读后感(六):这只是果粉希望看到的民国

  本书的毛病主要有两点 ,一是水,二是偏。

  说他水,全篇看下来,每篇文章的套路不过三五八卦配三五图片。八卦也多是从《文史资料选辑》之类的回忆资料里摘出来的。此外,绝少个人见解。不同人物之间的描写也颇不均衡大概是有的人资料好找,有的人资料难查吧。这种文章,写着费翻书的时间,但应该不怎么耗费脑仁儿。当然,资料的汇编也不是全无意义,要在两三页纸介绍清楚人物经历、风骨面貌,确实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本书的“水”字总是逃不了的了。

  说他偏,则是与选人有关,民国历史色彩纷呈,但无论如何绕不过共产主义及其同路人。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简单又粗暴,把相关人等一概剔除。谈徐伯昕而不谈邹韬奋,就是个再显然不过的例子。或许作者要狡辩说邹韬奋、瞿秋白之类的人物以往多有介绍,无需赘言。但说实在的,现在的一般读者有几个能知道邹韬奋的事迹风骨呢?剔除此类学人,最终呈现在读者,绝说不上是完整的民国风度,顶多是去共产化的民国风度。这么做当然可以迎合当前对党失望、对国怀念情绪,但展现的民国风度真不真实、全不全面很难说了。

  还有一点也令人诧异,说是民国风度,但某些文章不讲传主在民国时期的作为而讲其解放后的经历,是要作为民国遗老来展现还是懒得查其早期的材料

  《民国风度》读后感(七):我想再看一遍 10月7日 3

  很久没有碰到一本让我这么激动的书了,天天揣着,边角都让我磨的不整洁了,只好去下了一本电子书。可是屏幕的感觉怎么能跟白纸黑字的感觉相比呢。

  从没有给一本书照过这么多的相片,呵呵,以前都是抄书的,现在果然是懒了,或者是时间变得宝贵了吧,有点悲哀

  “那批学人生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里内全不失风骨、风趣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不会感应那些老先生的。”

  反观自身,单薄如秋天的落叶,好凄凉

  《民国风度》读后感(八):民国,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时期

  如果不是今年恰逢辛亥百年,我真不知道这一切还会发生吗?真的,这一切就如同从天而降似的,民国——那个在我们年轻时被称为“万恶旧社会”的时代,那个被遗忘,被污蔑,被诅咒了整整六十年的时代,一下子重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原来,中华文化还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三十年!是啊,为什么要直到今天,当真正的民国人差不多已经全部离开了我们的今天,当年轻的一代要通过那些与民国气质根本毫不相干的所谓“民国电视剧”来“了解”民国的今天,我们才来“重新发现”民国呢?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吧,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满清三百年黑暗的异族统治,中华文化被彻底篡改阉割了,读书人除了颂异族主子的”隆恩“之外,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争当”奴才“。然而,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中华文化就如同浴火重生一般,只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国在每一个学术领域是的,每一个领域,都进入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今天,每一个专业人士,不论他(她)在哪个领域工作,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人文,还是工程技术,都可以回头想一下,在那个领域中在中国可以称之为泰斗的,有几个不是在民国时期培养的?

  那是一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文化巨人如璀灿群星般涌现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相媲美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时期。

  谢谢徐百柯先生,他的《民国风度》,从一个侧面,把我们带回了民国时代。

  《民国风度》读后感(九):那年、那人、那风骨

  辛亥革命百年,民众各种庆祝方式,有的提笔书胸臆,有的泼墨展风采,有的欢歌唱豪情。在我看来,踏实的坐下来,点亮台灯,捧起一本讲述民国那些年发生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庆贺的模式,一种缅怀的方法。

  《民国风度》,79个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79篇民国时代的经典传奇,来自《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金牌专栏“钩沉”,“史与诗、学与识、才与情、新与旧的融会贯通”很好的总结了这本精华集的特点,栏目的定位本来为记录故去的学人点滴,却在编辑笔下,慢慢延展,成为对一个时代的缅怀。“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书中所涉及之人物,无论是蔡公时、蒋百里这样的民族豪杰,梅贻琦、傅斯年这样的一校之长,还是胡政之、邵飘萍这样的铁胆文人,罗念生、施蛰存这样的风流名士,亦或是张申府、、吴兴华这样的英雄义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风骨”,名士的风骨是其核心,一种风骨没了,“风趣会降调。风雅会流俗”。昨日和友人吃饭,还在谈论为何当今值得称颂敬仰的文人名士越来越少,而颇多所谓“专家”的言论世人不屑,我想在那个风骨犹存的时代,学术大家们追求的是真,而现如今追求的是名。“学术腐败”这个词,几年前成为热门词汇,各大高校都打出旗号,严格遏制学术腐败,还一片纯净学术天空,可到底是什么构成学术腐败的温床呢?我觉得无论是政府、学术机构,都有需要检讨地方

  话题有些扯远了,回归到这本书上。本书是畅销书《民国那些人》的修订版(典藏本),在序言部分增加著名的人文学者钱理群在北大的演讲谈谈“民国那些人”》,我觉得这个序言值得仔细阅读,“民国那些人”的承担、独立、自由和创造的精神,而这也应该是新一代大学生追寻的大学精神。

  《民国风度》读后感(十):那一段峥嵘岁月——读《民国的风度》

  很久以前,对于历史,我一向比较喜欢古代史,尤其喜欢汉朝前期和隋唐年间的那段历史,后来,受一个三国迷的朋友影响,对三国年间的那段历史产生兴趣,之后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又开始喜欢清朝年间的历史,但是至始至终,对于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却始终无法深入

  可是在渐渐接触到民国的那些历史书籍之后,心中的那个柔软角落里开始有了它的一席之地。民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个年代,军阀混战,人们流离失所,各种思想的火花不断地碰撞着,属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有人将这个年代称之为能与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年代,只因这是一个充满不安因素迅速变化的时代。

  我对于民国的前后时间段是比较模糊的,只是觉得也许从国人们纷纷开始剪去辫子学习西洋文化开始,或许就已步入民国时代。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海外归来的学子,沉浸于中国千年文化的学者,各种思想的辩论或是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局面,再加上各种军阀混战,军人的思想不同于文人的思想,于是,形成了历史上的民国辉煌。

  《民国的风度》,所写的是那些在民国时代具有影响的一部分人,对于这些人的描述,不仅仅是通过他们的光明一面,而更侧重于客观地描述,每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是辉煌的,也有那么一段时光是晦暗的,这些在民国时代能领一方风骚的人物虽然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可是历史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生平的种种事迹。作者对于这些人的把握恰到好处,不是长篇大论般地深入描写,而是每个人千字的精简描述,旨在表现这个年代这些人物的各种风骨,独属于这民国时期的人文风貌

  历史,在时间的潮流中弥散着浓郁香味,其实无论是那一段历史,都有这独特的人文风貌,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故事,只是,当我们沉湎于那些宏大的历史故事之中时,是否还有余力来发现其余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民国时期,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国难当头痛苦时期,可正因为那样一个混乱的时光,才造就了那些独具魅力的思想火花,潜心下来,读一读这份民国档案,品一品那段峥嵘岁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民国风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