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曾说,“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而我们大部分烦恼的来源,往往来自承担了太多“不必要之事”。
你有多少次明明做不到、或者不想做,但为了取悦别人或者避免麻烦而点头答应;
有多少次答应了别人的请求,事后却疑惑地自问:“我为什么要揽下这件事”;
有多少次你按照工作计划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但到了上午10点却已经在忙其他的事情,或是完全落后于工作进度了?
有多少次你期盼着能够与家人共度一个清静的周末,但直到周六晚上,你还淹没在工作中各种琐碎的倒霉事儿里?
“好的”是不是已经成了你在工作中的默认答复?
是不是感觉自己一直在奔忙,却总是达不到任何目标?
如果你在这些问题中有至少一个回答是肯定的,你或许需要借助“精要主义”来摆脱这种状态。
《精要主义》中提出,世间事务和机会之繁多,远非个人的时间和资源所能及。尽管其中不乏好事,有些甚至非常好,但绝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琐事,重要之事少之又少。
学会过滤筛选,从中选择真正精要的事来做,就是“精要”的准则。
格雷戈·麦吉沃恩|人民出版社
它提倡淘汰人生中那些不重要的事,把对的事情做到极致。
如果你面对不重要、不想做、做不了的事总是无法开口说“不”,那么可以看看这6句话。
01.
人生一半的麻烦源于答应得太快,拒绝得太慢。
当你对一件事情犹豫不决,那就说明不应该做。
在答应之前,对自己将要牺牲什么考虑得越多,拒绝就会变得越容易。
02.
放弃选择权等于同意别人来安排你的人生。
有些事你可以不做,但在情感上你不好意思拒绝,这就是放弃自己的选择权。
只有当你强烈地意识到选择权是一种绝不可放弃的权力时,你的人生就会具备战无不胜的力量和不可动摇的意志。
03.
小心“禀赋效应”,假装自己不曾拥有。
所谓禀赋效应,是指当我们拥有了某一件物品的时候,那么我们对这件物品的评价程度和期望值就会比还没有拥有它的时候要高出许多,我们对它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也就越难放弃。
就像很多人在交往过程中发现所托非人,依然不愿离开,而是心心念念期待对方会改变。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有时你难以拒绝,不是因为这件事情重要,而是因为你已经在这件事上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可以问自己:假如重新开始,我是否还愿意做这件事?
答案如果是“不”,那么现在放弃,就把沉默成本降到了最低。
04.
有界限,才自由。
如果你不为自己设立界限,那么你的工作与生活就会像一座没有围栏的篮球场一样,逐渐被其他人和事所侵占。
有句话说,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别把别人和老天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
05.
不加思考的努力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你念书的时候,班上是不是也有一个明明很努力可成绩却无法提高的同学?
有时候,不加思考的努力,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时候,你只会重复对你来说最简单的事:比如更加努力。
但是,找到方法,才能突破,你需要停下来思考努力的方向。
06.
有时,“不做”比“做”更重要。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我的投资策略接近于昏睡状态。”
新手总是喜欢频繁买卖,似乎交易次数越多就会赚得越多,但股神并非如此,他相信“不做”比“做”更重要。
07.
世间安得双全法,活着就是“取舍”的过程。
如同那个经典的提问: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
精要主义的答案是:无法平衡,我们只能在一段时间里选择其中一个。
取舍不是问自己应该舍弃什么,而是此刻我要的是什么。试图全都要,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精要主义不是告诉你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
它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它追求“更少,但更好”,让你不断地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事情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吗?”
一旦勇敢对不必要的事情说“不”,你会发现人生从此不同。
当别人在埋头苦干时,你发现自己正在用心思考;
当别人侃侃而谈时,你在用心学习;
当别人你争我斗时,你却甘坐冷板凳,等待发光的那一天;
当别人热衷于四处结交、寻找机会时,你正一砖一瓦搭建自己的事业大厦……
避免让自己被琐碎的事情所裹挟,本身就能让我们可以过更自由、专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