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是一本由[日] 树木希林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读后感(一):“无论是不是乐观,我都不讨厌我的人生。”
我确实也没想到,书的序言就会使人泪目。2018年3月,也就是树木去世前半年,它接受了《朝日新闻》的采访。她一开始就说: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我今天想谈的事。我在2004年得了癌症。现在是2018年,对吧?这张照片是2016年11月,我在医院拍摄的PET。从2016年11月算起,我有一年多没去医院了。这是这个月5号,我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再次去做PET扫描的照片。已经遍布全身了。 ……我的意思是,我的生命也就到今年年底了,这就是我今天来这里的原因。如果听了这些,你的访谈方式没有任何改变,那我就不做了,因为我觉得做了也没用。”“无论是不是乐观,我都不讨厌我的人生。” 就这样,树木希林开始了她“向死而生”的访谈。然而,访谈的过程一点也不沉重,甚至让我领会到是枝裕和影片里树木希林扮演的那些母亲和驼背奶奶的“有趣”与“真情”的生命来源。
《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读后感(二):人生是一种冷淡的温柔:希林女士,遇见您,真是太感谢了
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时间会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是枝裕和这句话用在树木希林身上,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荧幕中的树木希林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温暖的、治愈的、平静的母亲——或者是中年的母亲,或者是老年的既是奶奶又是母亲的母亲。
现实中的树木希林,其实是个冷淡的人。海子的诗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而树木希林甚至到了“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也不关心自己”。不仅是自己,她对老公、海子、父母也比较冷淡。在她的家庭里,似乎都习惯了各活各的,互不打扰。
这种冷淡在东亚文化圈其实是反主流的,家庭和睦、相亲相爱才是“应该”呈现的状态,所以,这种观念的树木希林,也许在年轻人看来很酷,但也难免被看作一个“离经叛道”的人。
但是,都快死了,也不在乎什么了。
树木希林这种心态,显然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我们常说的“看开”“放下”,不管其前提条件是不是快死了。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看得开,就看他能不能轻松地调侃自己,能不能自然地自在地自嘲。认为自己“从癌症中占了便宜”的树木希林,看起来确实是看开了。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这种人生观,看似冷淡,实则达观。树木希林给了每个人自由,包括对自己的活法的自由。
冷淡,也许未必是冷淡,而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温柔。
树木希林是活出了真实的人,演员一生都在扮演,可以说是一生都在过别人的生活,而作为演员的树木希林,却恰恰活出了彻底的真实,这不能不说有一种反差的荒诞感和幽默感。树木希林的女儿在母亲的葬礼上接受采访时说,这可能是因为不协调感而让人觉得有趣。
从树木希林到她的女儿,都不认为死亡是多么悲伤的事,都做到了顺其自然,自然地接受,自然地看待,自然地任人评说。
这种自然感,就是来源于自身的真实感。也许,这是树木希林留给其家人的最大的财富吧,同时,可能也是留给她的观众和读者的最大财富。
很多人记得的,都是树木希林荧幕上的形象,慈祥,平静,吃苦耐劳,朴素,有亲近感,是枝裕和说:“对我来说,您就像我的另一位母亲一样。”也许,正是是枝裕和导演的这种感觉,以及树木希林的这种性格,才能让他们合作塑造出那些经典却不雷同的形象,才能通过那些形象传达出那些朴实却真挚的情感。
最后,就以是枝裕和给树木希林写的悼词(节选)为结束吧:我和您一起度过的时光,实在是非常快乐。作为一个儿子,未能在人生中和生母相处更久,也许是我试图将那种悔恨、想重新生活一遍的渴望、未能实现的心愿,通过和希林女士的相处得到补偿。我从未说出这样的想法,但是善解人意的希林女士一定早就察觉了。通过请希林女士扮演我的电影中的母亲角色,和希林女士一同进餐、谈天,我渐渐平复了丧母之痛。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失去了另一位母亲,又要平复另一层丧母之痛。…………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存在于万物。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现在,您的家人失去了妻子、母亲、姐姐、祖母,遗属的哀痛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今天的别离,意味着您将超越肉体,活在世间万物之中。希望总有一天,活着的人会接受这样的现实。请允许我说一点个人的私事。希林女士,您逝世的9月15日,也是我母亲过世的日子。和母亲永别之日,竟然也是与另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永别的日子,这样的巧合使我悲痛欲绝,难以释怀。也许我不应该把失去母亲与后来与您相遇联系起来,但是千真万确的是因为失去母亲,想把这一切写入作品的时候,刚好遇到希林女士。您挽救了天涯孤独的我,关爱着我,因此,我作为活着的人,要像当年一样,将这样的悲痛升华成作品。我曾与您一起走过人生的某一阶段,这是我的责任,是我对您恩情的回报。就像我追逐着您远去的背影一样,我向着灵柩中的您再一次重复我道别的话,以此结束我的悼词。希林女士,遇见您,真是太感谢了。再见。
《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读后感(三):不会不切实际地奢望幸福
“人生不如意才是天经地义的。我不会感慨人生,也不会不切实际地奢望幸福。”这是日本国宝级女演员树木希林奶奶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想很多人对她的熟悉,都来自于一部又一部日本电影、电视剧中经典角色的塑造,毒舌又通达的老妈妈、老奶奶,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御用奶奶”,在她50多年的演绎生涯中,出演过上百部作品,但饰演的角色几乎都是老人,我来给大家介绍几部我印象尤为深刻的。
在电影《东京塔》中,她饰演一个要去东京和儿子相依为命的妈妈,她将一位坚强、幽默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以超常的意志和牺牲精神让影片中的儿子和观众感受到人间最美好的爱。在电影《日日是好日》中,她饰演一位茶道教室的严谨教师,演绎了在教授对前途充满迷茫的大学生茶道中产生的故事,在影片中内化至心不着痕迹的表演,表现茶道老师的放松自如、毫不刻板,也正是演技上的至臻之境。
再说一部大家最为熟悉的,在电影《小偷家族》中,她饰演一个靠犯罪来维持家计的特殊家庭中的奶奶,讲述的是一个被遗弃的故事,也是个被接纳的故事,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又一个镜头,没有戴假牙的她令人倍感苍老,缓缓地对着在海里开心玩耍的“家人”呢喃道:“谢谢”,这样的一个临场发挥成为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更加温情,电影的主题也得到了凸显。
《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澄沙之味》《我的母亲手记》《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等,要是聊起树木希林奶奶出演的电影我总能数上一大堆,她出演的作品似乎总能成为虽演绎生活、家庭中的诸多羁绊,但总是能将美好与温暖一面淋漓的展现。在观看她参演的电影时,总感觉是在夏季,能勾起你儿时暑假去奶奶家或姥姥家生活的记忆,也亦如你的邻居阿婆,亲切自然质朴生动,和你在门前碰见,一声轻轻的问候,关于夏天的一切都会在记忆中苏醒。树木希林奶奶成功地塑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老人家”形象。
这样的老人更为真实,贴近实际,就像是你身边的长辈,不动声色,本性善良,历经岁月洗礼,人生阅历丰富,具有哲思且智慧。树木希林奶奶反标签,反套路,反鸡汤,反励志,特立独行,诸多日本著名导演和演员曾多次提到树木希林给他们的电影创作及人生带来的启发。而我想这样真实的演绎和高超的演技,来自于生活的赐予。银幕外,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拥有豁达又勇敢的人生态度,足够年轻人受用终身,同时还有和摇滚歌手内田裕也的婚姻,让她被很多人称为全世界最酷的奶奶。
树木希林奶奶,尽自己最大可能,活出了独一无二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如此珍贵”,这是每个当下的年轻人,在负情绪、emo、焦虑、迷茫中的年轻人应学习的,作为铁杆影迷,我向大家推荐《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一书,由为“电影旬报”“电影艺术”等电影杂志供稿记者,朝日新闻编辑石飞德树采访集而成。在这本书中树木希林奶奶“站在人生的边上”,笑看人生、坦然面对病魔的侵扰、将一生的收获分享。
在事业上自不用多言,四次斩获日本电影学院奖,六度与著名导演是枝裕和合作,2016年实至名归地拿到亚洲电影终身成就奖,大量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表演,淋漓通过演技传递人生哲理,缓缓地借着角色的口中说出来,人生的阅历,老人的通透豁达直观地展现在荧幕上。而这份成功,不单是精湛的演技,更是一种至臻的态度,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角色,一生悬命绝不偷工减料。
而在面对生活时,似乎很多人都未曾了解她的苦难,“朋克”的青春,与摇滚音乐人内田裕也的婚姻,但经历法院起诉离婚无效,遭受家暴甚至肋骨曾被打断过,他们的分居生活持续了40多年,但她并不是因此失意抱怨荒度人生。而在面对疾病、生死和终会到来的分离时,她更是坦言,无论是不是乐观,我都不讨厌我的人生。
这本书除去了“完美”的光环,脱去了多部影片中营造的形象,有着恐怖观察力、尖锐到能刺伤别人的毒舌老太,也有不为人知的、自私的、怪异的、不合时宜的,这就是真实的她的一生,更为真实的展现她完美与不完美并存的一生,从不因何而傲慢自居,也不因何而颓废懈怠,这一生获得精彩充实,与世界和解与自我和解,为此显得尤为“珍贵”。
无论何样,她“为生活而竭尽全力“”,我想这足以称为“精彩的一生。”
《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读后感(四):树木希林 |与其追逐那些离自己很远的东西,不如面对那些能力范围内的事
01 「那孩子『也哉子』的存在本身就可以让人很舒服。不管遇见了多有名的人,还是在车站与人擦身而过,她都可以一视同仁。我觉得这可是珍宝啊。即使父母不教,社会也会教育她,让她成长。从这种意义来说,她有非常好的性格。」 早期读树木希林的书。她这样谈论自己的女儿「内田也哉子」。 一个从小在宽裕、自由、被孤寂包围、鼓励追求自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见过社会的底层,也走过世界的繁华,骨子里流淌着树木女士的血统,在待人接物、心性成长过程中,也不难理解她的谦虚高贵。 后来,我再看到「内田也哉子」的名字,是她记录母亲去世时的感伤与彷徨,及接受记者的采访试图追忆生活点滴。那些私人化的表达:关于母亲、父亲及自身对某些观点……她敞开心扉、毫不吝啬诚恳与情感流露,仿佛看到一个绚烂生命在夕阳笼罩的剧组退场,只留下过道里孤只单影的暗淡,直到消失的镜头,多少有几分泪盈于睫的动容。一种微妙与复杂的情感,只因为「母亲」这个普通的身份。
彼时,她已为人妻,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书中有张她的照片,额头饱满、长发披肩、浓眉大眼、脸型棱廓分明、略带夸张的首饰。整个人看上去淡雅,又不失冷峻。我很想知道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母亲。
那位在外界看来,风光、强大、慷慨、怪、酷、甚至有点无情、自认为人生一塌糊涂的树木女士:「我想,即便是我母亲,在面对未知时也会感到恐惧。但我的母亲在如何处理『害怕』、『不擅长』、『厌恶』这些情绪上训练有素,她知道如何应该考验、如何克服磨难,她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我想她也许是一个越受苦越能与身边人共情的人,甚至当我们在想『妈妈,你现在太痛苦了,你应该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她仍然在担心其他人,这也许就是她的秉性……母亲重视『知足常乐』与其追逐那些离自己很远的东西,她更想『好好去面对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母亲的教诲已经植根于我的身心,我却总是做不到『言出必行』。这样的我,今后也会继续学习,以母亲为目标,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谦虚高尚的人」。
「前一刻还在呼吸和说话的人,下一刻就消失了……母亲想教给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母亲的去世是一份不可替代的礼物。」 或许因为是作家的敏感,又遗传母亲的达观与感受力。她能及时捕捉到关于母亲临终前点滴心灵感应。这份感应,被文字记录,留下情感凭证,形成新文本「树木希林 如此珍贵的我」,流转世间,供人吸收与领悟。
02 全书以长篇访谈的形成完成。这对于记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毕竟树木女士生命如此「绚烂厚重」。且,好的访谈,既不能太过亲密,又无法完全疏离;既不能传递窥探的欲望,也不能失去同理心……这个度如何把握。怎样联结彼此的内心。特别是生命最后的时光。
采访的开始,树木女士明确告诉记者,自己生命也就年底了。如果听到这些采访方式没有改变,那就不做了,觉得做了也没必要。她显然非常在意创作者关于报道的想法。毕竟,纪录片跟拍「活出『树木希林』也在同一时期进行。如何呈现不一样的内容,是必要的考虑」。 这样的议题让木寺先生「活出『树木希林』纪录片导演」和新书采访记者无言以对:「尽管我们都在搜肠刮肚地寻找合适的词,但无论说什么都只让人觉得轻率。没办法好好开口,导致我们陷入语无伦次的状态。」
这样的访谈开场更像一场角力的游戏。充满未知的冒险,也期待惊喜的平常。 好在树木女士足够真实、平静,毫不掩饰自己的美与羞愧。关于病痛、演员、婚姻、育儿不同阶段的觉受与回顾……无限接近生命本质,又似乎远离俗世常识。
所有表达源自老人人生阶段最后的思考:演员光环背后,是一位女性的朴实、智趣、坚毅、仗义及达观留下了生命「妙趣横生,终归哀寂」活着的真相。
03 作为竭力活过的范本。即便在生命最后的时光,被各种病痛折磨,始终不曾忘记自己作为一位演员的精进与纯粹。我想,她应该是以演戏诠释生命的人。 她活着的时光里大部分能量都用于电影拍摄,直到生命耗尽前两年,还不忘为别人推荐电影。真是完成了「如薪尽火灭」的理想人生。
至于因为电影获得奖项,她说,那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心不会为奖项所左右。她还认为,电影真正的成熟,不是「谁拿了什么奖」这种表面的输赢,而是要在电影里表现人的魅力。 电影这东西,必须有点破绽。一如她的人生。被万人仰慕,也留下过生命无法弥补的缺口。但这些并不妨碍她活得干脆、冷冽、精彩的态度。
或许是看过人生最底层的东西,也历经肉身与心灵种种疼痛,使得树木女士对一切都看得很淡:能做到宽容与理解,且始终传递普世、极具洞见的价值观。 在她看来:生活不应该拿来和人比较;时间尽可能用于创造;希望身边的人都能闪闪发光;女性身上不好的特质,也可以用忙碌加以规避;身体是借来的;当肉身遭遇摧残时,「我想要这个、想要那个」的物欲也会消失;死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带不走……她一直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活,也按照自己的方式迎接死亡。
「树木希林 如此珍贵的我」由日本采访者石飞德树执笔完成。站在生死边缘,将人生最后一次访谈作为遗言,树木女士亲口述说。至于阅读者是否能从中所得,全靠心的敞亮与领悟。 「访谈稿其实是一种结盟,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结盟,再来是读者加入,我们都是看星星的人,访谈录是一本星图及望远镜,有帮助我们在浩瀚的天空,撷取并了解我们要的那颗星球。」 「至于能否获得感动与启示,只有你自己知道。」作家张家瑜写过一篇关于访谈的观点。作为结尾。
愿树木女士的生命,能照见各自的平凡、闪光及有过的虚妄。谢谢!
作者: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