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教育危机背后其实更是教育契机。遇事冷静,刚柔并济,真正做到“人”的教育。
——题记
老实说,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我头疼和无从下手的就是班级盗窃事件。
第一,班里没有监控设备,“破案”全凭同学们提供的蛛丝马迹;第二,最终得知行窃者,处理起来也是很让人棘手。
但一个教师的班主任生涯中,这类事情总会不断发生,需要的是冷静、耐心和不断摸索正确的解决方法。
五一节后,同学们热情高涨,临近毕业的他们时不时的会在班里制造出一些“小惊喜”。正坐在办公室批改习作的我又接到两个小姑娘的“投诉”。
——“老师,上完体育课回来好几个同学发现自己的东西不见了。”
——“都有什么?”
——“钥匙、十几块钱、修正带、科学记录本。”
我听到班级有人失窃,依然是吃惊又生气。但我克制住了,没有在脸上流露出太多,而是淡淡地说了声“知道了”,并未在班级里打草惊蛇。
中午,送路队时我发现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些什么,时不时看看我却欲言又止。路队解散之后我留下几个同学询问,小吴同学跟我说体育课后他回班看到乔同学蹲在某一个女生位置旁边不知道在干什么。(这个女生正是丢东西的其中一人)
我对学生们提供的线索进行表扬并告诉他们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揣测和宣扬。
乔同学中午在校午餐,利用午休时间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我们交流时,他仿佛不敢与我对视,左顾右看,并刻意用手遮挡住自己的裤兜,对我的“突袭”具有很高地警惕性。
我微笑着对他说:“今天上午班里丢了东西你知道吗?中午老师送路队时有几位同学说体育课后是你最先回的班,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线索吗?”
——“我……我回班以后就在班级玩球……嗯……他们都说是我拿的。”他思考良久吞吞吐吐地说。
——“那你想不想在班里证明自己的清白?”
——“想。”
——“怎么证明呢?”
——“让同学们看看我没有拿他们东西。”他一边回答一边用手遮挡着自己的口袋。
此时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老师愿意做你的证人,你能先证明给老师看吗?如果不是我们做的,班里那些流言蜚语老师替你解决。”我望着他局促不安的脸。
中间持续了将近一二十分钟的对话,他很害怕,请求我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说爸爸会打他,我答应了他,保证绝不跟他家长提一字一句。他这才不情不愿的从口袋里掏出来十几块钱、两个修正带、姓名贴……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我归还了他自己的东西,与他建立起一个小小的约定——“老师刚才向你承诺这件事情绝不告诉你的父母,那你是不是也要与我交换一个承诺呢?第一,以后的日子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许动;第二,如果在班里捡到了其他同学的物品请归还给他本人或者放在班里的失物招领处。你能做到吗?”
——“能!”他看着我的眼睛很坚定的回答。
——“那我们拉个勾,印章盖上彼此之间就一定要信守承诺,遵守约定。”
在处理事情时,面对他的不诚实,我几次想发火但都抑制住了。首先,人在情急之下会发火,但发火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带来任何解决方法。处理好学生问题,就一定要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并且多听同学们的意见和看法,毕竟学生之间接触的最多也对彼此最了解。
其次,对学生盗窃行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其中,去找到学生这样做的根源。比如:这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父母离异,父亲做生意平时比较忙,后妈又生了弟弟,对他疏于管教。
这类孩子更加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引导。这个偷窃行为的背后就是他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教育缺失和精神负担。要想彻底解决偷窃问题,他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出改变。
再者,就是一定要注意有策略有人情味地来处理好这样的盗窃案件。这样的事情不适宜公开审问、宣布结果,孩子往往没有坏心,只是一时糊涂,但如果因此被打上“小偷”的烙印,恐怕是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了。
这样处理,既不纵容学生心底的恶,又保全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还能有改正求好、积极进取的余地。
教育危机的背后其实更是教育契机。身为老师,我们要有一颗智慧之心,悲悯之心,宽容之心。严格教育固然是一种爱,但也可以在严格之中再加点柔,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这样的教育,才是关于“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