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ings:
这是我的假期朋友圈:
这是 99 年闺蜜的假期朋友圈:
忽然发现了一个心酸的事实——
假期还想着约喝酒撸串 KTV 的我们这批人,好像真的老了。
甚至是密室、剧本杀这种爆火过一阵的活动,隐隐也快成时代的眼泪了。
多刷刷朋友圈,才发现正在年轻的男孩女孩们都在干嘛:
飞盘、射箭、卡丁车、冲浪、滑雪、自由潜……
在我以往印象里,这些运动项目要不得经过专业训练吧,要不挺费钱,甚至有的感觉是“直男专属”。
总是有点门槛的吧?没有的。有也被这届年轻人踩平了。
他们甚至还创造了一种「网红感」的新运动类别:小 x 书感运动。
运动技巧、拍照构图、分享文案三位一体的运动社交方式。
但我和他们聊了后发现,比这种流行现象更有趣的是,在他们高点赞朋友圈的背后,居然也有蛮多不轻易示人的小困扰。
01
飞盘这个运动沉寂了 20 年,最近不知道为啥就火到出圈了。
@Lyliya 最怕别人把自己玩的飞盘,和小区楼下那些丢塑料圆片的小情侣相提并论。
她很严肃地科普:“专业的飞盘运动,是要用比赛常用的 175g 飞盘, 要在一块长 100 米、宽 37 米的草地上进行,至少也得是足球场或室外运动场。”
“至于那些小区里找个空地,随便找个塑料片丢出去,一般是陪自家小狗玩的。”
02
@ANNE 是羽生结弦老粉,每一场比赛的视频都反复品过。
认得出他的所有考斯滕,花滑的动作更是如数家珍,6 种跳跃,4 种旋转。
甚至在屏幕前都能精准地点评其他参赛选手的动作完成度、预测分数和排名。
但迄今为止她还没在冰上完成过任何一个基础动作。
其实是想学的,但第一次上冰就结结实实地坐了个屁墩儿。照片也没拍成。
追星技能可能宜静不宜动,目前已经另辟蹊径改学日语了。
03
@Tammy 这个雪季第一次感受到了滑雪的乐趣。
一上来她就选了单板,难控制的自然也更帅。第一节课就熟练掌握落叶飘,咔咔出片。
上个月还专门约了朋友去八达岭滑, 但很不凑巧的是,高级雪道顶端过了京冀分界线。
没错,她这就算是离京了。回家后健康宝弹窗:“请在进京 72 小时内做完核酸”。
04
@语迟 年初失恋,也不知道哪根弦动了突然开始学骑马,会员制,一年29800。
钱都花了,怎么也得练出个样子。
小半年过去,初见成效,不仅可以自由变换步伐,还能通过一些简单的障碍。
教练夸她有天赋,极力推荐她认领一匹自己的马。
一打听,一年至少 15w,是她在北京房租的两倍。
?
养马两年,痛失一辆宝马。
05
拳击是 @Serendipity 社畜生涯里一根重要的救命稻草。
办公室里唯唯诺诺,被甲乙方夹中间两头受气,只有拳击馆里能重拳出击。
每一拳出去,都能真切感觉到,胸口有一部分积压的郁结被震散了。
到现在学拳半年,她很少在小号咒骂傻 x 客户,也很少在家给男友吐槽工作破事了。
情绪稳定,早睡早起,生活自律。
最近唯一一次情绪波动,是发现发际线上移了一截——都怪打拳时总得紧紧扎着头发。
“我好像一个不悲不喜的尼姑啊。”
06
@悄悄 给无数姐妹安利过卡丁车:这就是 F1 职业赛车手的学前班!
根本没人 care。好吧,她只能隔三岔五自己去跑两圈。
没想到这几年卡丁车真的火了,那么多小姑娘去打卡,穿套车服抱个头盔拍照发朋友圈。
她又不理解了——
这么大人了,就算不开专业级的,入门好歹也得是二冲吧?转速好歹得过万吧?
玩那种车架笨重的四冲程,还包个防撞条,干嘛不直接去公园玩碰碰车呢?
07
@月轮 因为喜欢王嘉尔开始学击剑,每周两节课。
每次拍了照发在朋友圈,都会收获队列整齐的“姐姐好飒”,以及 50 个打底的赞。
闺蜜说她自从练了击剑,整个人看起来挺拔又自信,不仅瘦了,体态都上了一个 level,整个人看起来还真有点欧洲贵族小姐的气质。
但尽管全世界都觉得击剑优雅似芭蕾,她说:“我妈还是觉得脱了击剑服,练步法的我像一只进击的螳螂。”
08
@Thurman 是朋友圈里的“真人伽罗”。
鹰眼那种复合弓、武侠片里那种传统弓都入了,甚至每次去箭馆都根据弓箭精心设计穿搭。
照片上,她手臂和背部的肌肉线条是迷人的弧度,眼神坚定,下颌的线条都散发魅力。
她喜欢自己射箭时的姿态,所以关于射箭的一切都乐意分享在朋友圈。
除了命中率并不高的箭靶。拍照时还是会刻意避开滴。
09
潜水需要有固定潜伴,@Ashley 思来想去选了未婚夫。
想想俩人在蔚蓝的海水里把彼此的命交到对方手里,把对方当成自己最后的生路,太浪漫啦!
到考证那天,要潜伴互相配合做些动作,比如摘掉空气罐。
没想到未婚夫刚摘掉装备,就在慌乱中把她摁下去了,害她呛了好几口水。
虽然她理解这是下意识的反应,但好像不是期待中的剧情。
这个仇,记下了。心结 +1
10
@小红豆阿苗 玩溯溪快三年了,溯溪鞋、速干服、绳索、护腿、头盔,所以每次出门都要跟朋友解释,她真的不是去野营的。
“溯溪是从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爬,要涉水的。你看还要穿专业涉水鞋呢。”
“而且溯溪结合了登山、攀岩、露营、求生、游绳索操作、赏鸟等综合技术,考验体力和技巧,都火了几十年了。”
她总是会很耐心地跟朋友们解释,直到那次听朋友问:“所以干嘛不直接去爬山呢?是因为恐高吗?”
她脸黑了。
【写在最后】
说到「网红感」,我们第一直觉这都是一个偏负面的标签。
像是餐厅开始偏离菜品搞网红营销、或者网红化的各种审美逐渐千篇一律……
但 95、00 后掀起的网红感运动潮流,我觉得是一件蛮了不起的事。
尽管会被一些人质疑,运动变得不纯粹了,被掺杂过多的炫耀和跟风成分了,脱离健体和竞技的初衷了。
但这也是一种打破。
打破普通人和专业运动之间存在的一个壁,就比如你看这届冬奥,普通网友也能加入一些略偏专业的话题讨论了。
也打破了刻板印象,很多人才发现自己也能参与一些看起来“难且贵”的运动。
甚至打破了一些人在说的“女性不擅长专业运动”的伪命题。
但要说最有价值的,是打破了我的自我欺骗——我总安慰自己是健身房关门了,不是我不愿运动了。
行吧,可能是该诚实面对我的体重了。
小众运动流行成为大众项目,能够以“网红感”频频出圈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们对“运动”刻板印象的打破,运动不仅是为了健身,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
硬核运动背后的性别偏见,所谓的“女生不适合专业运动”的言论,也正在被打破。
作为专业的运动品牌,Under Armour安德玛不仅在装备上给女孩支持, 还开启我们的主场女性主题系列课程,助力“踩平“运动障碍,鼓励女孩拿回属于自己的位置。
千万别小瞧任何一个肯花功夫运动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