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发现孩子》是一本由[意]蒙台梭利著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一):短评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它不仅仅只是讲大道理,而是根据孩子可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需求,要我们做家长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引导。
多与孩子沟通,把他们带到大自然去体验生活,让孩子发现美,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激发孩子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培养出积极进取的有用之才。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二):发现孩子,让孩子自由
蒙氏教育近几年,开始走入我们的视野,可能我们周边,有些孩子上的就是蒙氏教育的幼儿园。然而它具体是什么,我却一无所有。只知道蒙氏教育源于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她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 这本《发现孩子》,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蒙台梭利家教经典,值得每一位家长来阅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如何读懂孩子的心,确是一项不太容易的技能。 作为家长的我们,大部分都是从应试教育过来的,不自觉间就把我们的思维模式,强压给孩子。真的是强压,顺着我们的时候,孩子就是听话的好孩子,不顺着我们的时候,孩子就成了不听话的坏孩子。 可是我们从没想过,孩子是需要自由成长的,不能用我们的意念,强迫孩子,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其内在的个性与自我。 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路。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本书为我打开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全新观念和方法,要尽可能地把孩子的一切留给自然,充分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本书为孩子设计了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心成长的方案。只要我们愿意去改变,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读懂孩子的内心完全不是问题。 读懂孩子,就能走近孩子,发现孩子,让孩子学会自主地观察世界!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三):发现孩子本身
蒙台梭利博士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几乎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教育事业,我是十分敬佩她的,她创造性的提出了蒙台梭利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主张由儿童日常生活训练着手,注重儿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蒙氏教学法更注重发现儿童,提倡感官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
《发现孩子》是蒙台梭利博士的代表作品之一,除了在教育心理学的课本上之外,我是第一次阅读整本蒙台梭利的作品,这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教育学书籍全部都是枯燥无味的认知,轮台梭利的书,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却是含义深远的。《发现孩子》是按照幼儿的生长顺序来写的,由新生儿的心理开始一直写到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部学前儿童教育的百科全书,蒙氏认为新生儿是需要母爱的,这一点不仅仅是蒙台梭利这么认为,包括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也赞同这一说法,新生儿从母亲的亲吻拥抱中获得对世界的信任感,对儿童的身体心理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孩子三岁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增长社会经验,渴望与更多的陌生人进行交流,儿童亲密关系的发展是由母亲到父亲再到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到陌生人知道同伴的,所以这一时期奠定好发展基础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成年人时常头疼,如何养好孩子,如何去更好的理解一个孩子的行为,那在阅读完了发现孩子之后,对于幼儿的行为动作、意图目的可能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蒙台梭利真正站到孩子的角度上,发现孩子培养的基础,发现孩子的诉求,文中有个例子我觉得举得很好,不能因为荷兰人的祖先说的是德语,就像现在出生在荷兰的孩子学说德语,这必然会让孩子反感,我们的孩子虽然说有我们生下来,但是他们是有独立性的个体,每一个课题都有其主观能力,才能发挥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时候能达到一个意料之外的教育效果。
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孩子的世界一点都不简单,养育一个孩子远远不像是看起来那么轻松,需要培养孩子的理性,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品质,书封上有一句蒙氏的名言,“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当今社会心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重大问题,因此小时候为自己的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是自己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就显得尤其重要,蒙台梭利教育法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现在有非常多的幼儿园也在借鉴蒙台梭利的方法,如果是新手父母的话,那十分建议来读一读《发现孩子》,发现孩子本身特点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教育类的书籍我很少看,但这本书真的是吸引到了我的眼球,懂得教育心理学是一件能为未来打下基础的事情,教育心理学是影响人一辈子的学科。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四):《发现孩子》----独立个体的孩子,需要得到尊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其内在的个性与自我,他们都需要被看见、被发现、被尊重、被读懂……尽可能的把孩子的一切留给自然。
这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他创办的学校是可以让孩子们静心成长的地方,孩子们被压抑的心灵可以在这里得到尽情释放,并表达出真实的自我。他的教育理念正日益被人们引起重视。
我们用观察的方式来发现孩子身上以前从未被发现的精神特征 孩子往往会刻意摆脱大人的束缚,希望每一件事情都由自己亲自动手,他们会安静而专注的投入到自己的关心的事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需求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关键的是心理上的。
新式教育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观察,强调觉察孩子的心理需要的,以此促进孩子的精神发展,使其成为内心秩序感很强的人。 蒙台梭利的几项教育原则,将协助我们发现最适合教育孩子的方式: 一、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努力了解孩子活动的目的,孩子的内在潜力是他努力的动力,相信孩子本质的善良,用爱关怀孩子,对孩子正确地做出评价; 二,全力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帮助孩子培养独立的个性。在孩子学会走第一步路,说第一句话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用心观察和研究。这个育儿过程中保持干净整洁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滋养更重要,只要关心并配合孩子的精神发展,才能让他获得最大的帮助,同时也要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本能活动。
三、时刻注意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在受到外界影响时,孩子的情感是最细腻而敏感的。没有足够的经验,对孩子缺少爱意,很难在生活中发现孩子流露的真情实感,如果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只能在孩子行为激烈的时候才觉察到,为时已晚。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完美的人,时刻审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和指正,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让他自己自由的做决定,引导孩子找到通向内心世界的路!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五):《发现孩子》:爱与尊重相伴,共享幸福人生
最近《凯叔讲故事》分享了一段新闻,是关于15岁的女儿和妈妈当街大打出手。
原来,女孩旧手机坏了,想换一个苹果手机,自己打工赚4000元,妈妈同意赞助2000元。
结果,到了手机店,得知旧手机可以修好,妈妈反悔不想拿钱了。
女孩无法理解妈妈出尔反尔的行为,就与母亲争吵。旁观的人也对女孩指指点点。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好面子,看到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女孩催促妈妈赶紧离开。
不料,妈妈无所顾忌,变本加厉地数落女孩。
女孩瞬间爆发了,忍不住撕打妈妈。
也许一开始大家都会责备女孩不懂事,不知感恩,对辛苦养育自己的妈妈恶语相向。如果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事件的根源在于妈妈的做法不当。
妈妈没有把孩子看作一个有尊严的独立个体,做为人来对待,不懂如何爱孩子,更没有发现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
其实,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陪伴孩子成长,也需科学指导。
《发现孩子》就是一本家教书,从尊重孩子、尊重生命的角度,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成长的密码,用爱陪伴孩子,共享幸福人生。
作者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博士,她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医生,但最令人广为人知的是她独创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她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早期教育观念。风靡全球的蒙氏教育法畅销70年,以科学、系统、完美的教育方法著称。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都称她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蒙台梭利的教育法让我们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并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以爱和尊重,激发孩子内在潜行的力量。
1、 掌握孩子成长的密码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婴儿从啼哭那声起,来到人世间,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其内在的个性和成长规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懂孩子的心,尽可能地把孩子的一切留给自然,充分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那么孩子的成长密码是什么呢?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生命本身是神奇的存在,与外界事物产生关联。
很多心理学家以儿童出生第一年为研究对象时发现,人的人格建构和塑造已经开始了。
婴儿从出生开始,一切都要依靠大人的帮助,到逐渐学会了说话、走路,又掌握其他技能,成长为儿童。
在此过程中,儿童凭借巨大的内在力量,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人。
儿童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说话方式,借助于周围环境的资源,完成自己的塑造,这是潜意识的力量。
婴儿的心智不同于成年人,他们不但依靠自己的天赋语言运用的能力,还创造各种身体动作和表达方式。
人类的语言刺激孩子的心智,也通过模仿成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这种心智即为“吸收性心智”。
心理学家研究了孩子从出生到18岁,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与生理发展相适应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即“成长是一连串的出生。”
比如0~3岁,成人无法影响、介入儿童的心智,但生理发生变化,学会了说话、走路和做事的技能;
3~6岁,成人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介入儿童的心智,生命开启新纪元,生理变化是开始换牙了;
6~12岁,儿童身心并没有质变,只是单纯地长大,平静而顺从;
12~18岁成人,12岁开始进入更高层次学习,促进心智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方面起伏较大,容易出现叛逆期;
18岁以后,生理上已成熟,但如果缺乏思考精神,很难形成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
事实上,实际的工作经验才能让儿童真正成熟。成人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提供最自然的环境氛围,鼓励他们自己做事,多和同伴沟通。
蒙氏教育法倡导孩子们释放心灵的束缚,表达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关键。
2、 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
但是,在家庭里,通常成人对儿童施行的是“一言堂”式的强权教育,不允许孩子辩解,更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就像那位15岁女孩经历的事情一样;
在学校里,也有压制式的管教方式,让孩子不能展示童真的天性,只能一味的顺从。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早地适应成人的世界、配合成人的生活。
《战国策》中提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是时候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了。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宗旨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发现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儿童的精神特征。
作者认为大人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
每个孩子都会观察外部世界,都有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要打破以往的强制教育方式,做到真正了解孩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
从最简单的沟通来改变,当成人与儿童面对面交谈的时候,成人身高的优势会让儿童有压迫感。
那么,这时候,成人就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同时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真切感受孩子内心传递的真实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
教育孩子其实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孩子从小受到成人的压迫越多,青春期反弹叛逆得越厉害。
孩子起初希望成人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非确实需要成人的帮助。
成人认为孩子做不好他们自己的事情,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要求孩子接受成人的控制,放弃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以往,成人的居高临下与不当的介入和干扰,压抑了孩子的自发性成长。
孩子受制于成人。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需求。
如果总是受成人控制,儿童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会影响儿童智力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的特征,尽可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儿童进行独立的尝试性探索,才能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3、 以爱和尊重之名养育孩子
蒙台梭利自小接受良好教育,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学习,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后来,在一所儿童学校担任主任教师,这段工作经历,让蒙台梭利认识到自己教育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她再次进入罗马大学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
1907年,蒙台梭利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来传播蒙氏教育理念,发现孩子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路。
与此同时,蒙台梭利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并把教育理念集结成书陆续出版,包括《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的自发成长》等。
这些著作成为经久不衰的儿童教育经典。
那我们如何来践行蒙氏教育理念呢?
做孩子爱的导师。
儿童是敏感的,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甚至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儿童听从成人的话语,是出于爱与尊重。而成人却总是强调自己如何爱孩子,如何教导孩子爱父母和老师。
孩子睡觉是喜欢大人陪伴,其实是信任和爱恋,但有的成人却担心会把孩子宠坏,要制止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
当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就会充满耐心和关爱。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到来是全新生活的开始,会唤醒我们的内心,想把这份美好温柔以待。
事实上,孩子教会了我们爱,也激发了我们热爱生活。
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作者认为孩子只有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未被发现的潜能,躁动的内心才会平静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找到通往内心世界之路。
在学校里,教师用心准备每一项教学计划。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干预和指导孩子,其结果就是扰乱孩子的自然发展,阻碍孩子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独立思考和启示的机会。
如果教师转换方式,把自己当作一个谦虚而有耐心的倾听者,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充满信心,就能看到孩子的内心潜能逐渐被激发出来。
孩子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的人展现出快乐友善,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就提到:要想教给孩子这样的观念,首先你自己要相信它们:“这事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孩子在被养育成长过程中,拥有了爱和受到尊重的自主选择能力,通过自己的直觉和本能,找到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道路,就能获得无尽的内在潜能。
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密码,需要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自我;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式,给他们尝试独立探索的机会;孩子在自己本能成长以后,需要我们成人帮助,用心感受和关爱,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以便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
《发现孩子》是蒙台梭利送给困惑于教育孩子的成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这本书不但深度解读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并以此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而且还介绍了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和创造,构建自我人格。
从现在开始,尊重孩子,正确引导,发现孩子成长的秘密,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六):《发现孩子》:爱与尊重相伴,共享幸福人生
最近《凯叔讲故事》分享了一段新闻,是关于15岁的女儿和妈妈当街大打出手。
原来,女孩旧手机坏了,想换一个苹果手机,自己打工赚4000元,妈妈同意赞助2000元。
结果,到了手机店,得知旧手机可以修好,妈妈反悔不想拿钱了。
女孩无法理解妈妈出尔反尔的行为,就与母亲争吵。旁观的人也对女孩指指点点。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好面子,看到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女孩催促妈妈赶紧离开。
不料,妈妈无所顾忌,变本加厉地数落女孩。
女孩瞬间爆发了,忍不住撕打妈妈。
也许一开始大家都会责备女孩不懂事,不知感恩,对辛苦养育自己的妈妈恶语相向。如果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事件的根源在于妈妈的做法不当。
妈妈没有把孩子看作一个有尊严的独立个体,做为人来对待,不懂如何爱孩子,更没有发现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
其实,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陪伴孩子成长,也需科学指导。
《发现孩子》就是一本家教书,从尊重孩子、尊重生命的角度,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成长的密码,用爱陪伴孩子,共享幸福人生。
作者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博士,她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医生,但最令人广为人知的是她独创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她在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早期教育观念。风靡全球的蒙氏教育法畅销70年,以科学、系统、完美的教育方法著称。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都称她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蒙台梭利的教育法让我们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并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以爱和尊重,激发孩子内在潜行的力量。
1、 掌握孩子成长的密码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婴儿从啼哭那声起,来到人世间,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其内在的个性和成长规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懂孩子的心,尽可能地把孩子的一切留给自然,充分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那么孩子的成长密码是什么呢?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生命本身是神奇的存在,与外界事物产生关联。
很多心理学家以儿童出生第一年为研究对象时发现,人的人格建构和塑造已经开始了。
婴儿从出生开始,一切都要依靠大人的帮助,到逐渐学会了说话、走路,又掌握其他技能,成长为儿童。
在此过程中,儿童凭借巨大的内在力量,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人。
儿童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说话方式,借助于周围环境的资源,完成自己的塑造,这是潜意识的力量。
婴儿的心智不同于成年人,他们不但依靠自己的天赋语言运用的能力,还创造各种身体动作和表达方式。
人类的语言刺激孩子的心智,也通过模仿成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这种心智即为“吸收性心智”。
心理学家研究了孩子从出生到18岁,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与生理发展相适应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即“成长是一连串的出生。”
比如0~3岁,成人无法影响、介入儿童的心智,但生理发生变化,学会了说话、走路和做事的技能;
3~6岁,成人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介入儿童的心智,生命开启新纪元,生理变化是开始换牙了;
6~12岁,儿童身心并没有质变,只是单纯地长大,平静而顺从;
12~18岁成人,12岁开始进入更高层次学习,促进心智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方面起伏较大,容易出现叛逆期;
18岁以后,生理上已成熟,但如果缺乏思考精神,很难形成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
事实上,实际的工作经验才能让儿童真正成熟。成人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提供最自然的环境氛围,鼓励他们自己做事,多和同伴沟通。
蒙氏教育法倡导孩子们释放心灵的束缚,表达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关键。
2、 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
但是,在家庭里,通常成人对儿童施行的是“一言堂”式的强权教育,不允许孩子辩解,更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就像那位15岁女孩经历的事情一样;
在学校里,也有压制式的管教方式,让孩子不能展示童真的天性,只能一味的顺从。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早地适应成人的世界、配合成人的生活。
《战国策》中提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是时候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了。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宗旨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发现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儿童的精神特征。
作者认为大人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
每个孩子都会观察外部世界,都有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要打破以往的强制教育方式,做到真正了解孩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
从最简单的沟通来改变,当成人与儿童面对面交谈的时候,成人身高的优势会让儿童有压迫感。
那么,这时候,成人就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同时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真切感受孩子内心传递的真实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
教育孩子其实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孩子从小受到成人的压迫越多,青春期反弹叛逆得越厉害。
孩子起初希望成人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非确实需要成人的帮助。
成人认为孩子做不好他们自己的事情,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要求孩子接受成人的控制,放弃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以往,成人的居高临下与不当的介入和干扰,压抑了孩子的自发性成长。
孩子受制于成人。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需求。
如果总是受成人控制,儿童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会影响儿童智力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的特征,尽可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儿童进行独立的尝试性探索,才能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3、 以爱和尊重之名养育孩子
蒙台梭利自小接受良好教育,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学习,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后来,在一所儿童学校担任主任教师,这段工作经历,让蒙台梭利认识到自己教育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她再次进入罗马大学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
1907年,蒙台梭利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来传播蒙氏教育理念,发现孩子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路。
与此同时,蒙台梭利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并把教育理念集结成书陆续出版,包括《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的自发成长》等。
这些著作成为经久不衰的儿童教育经典。
那我们如何来践行蒙氏教育理念呢?
做孩子爱的导师。
儿童是敏感的,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甚至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儿童听从成人的话语,是出于爱与尊重。而成人却总是强调自己如何爱孩子,如何教导孩子爱父母和老师。
孩子吃饭时喜欢大人陪伴,其实是信任和爱恋,但有的成人却担心会把孩子宠坏,要制止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
当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就会充满耐心和关爱。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到来是全新生活的开始,会唤醒我们的内心,想把这份美好温柔以待。
事实上,孩子教会了我们爱,也激发了我们热爱生活。
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作者认为孩子只有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未被发现的潜能,躁动的内心才会平静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找到通往内心世界之路。
在学校里,教师用心准备每一项教学计划。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干预和指导孩子,其结果就是扰乱孩子的自然发展,阻碍孩子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独立思考和启示的机会。
如果教师转换方式,把自己当作一个谦虚而有耐心的倾听者,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充满信心,就能看到孩子的内心潜能逐渐被激发出来。
孩子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的人展现出快乐友善,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就提到:要想教给孩子这样的观念,首先你自己要相信它们:“这事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孩子在被养育成长过程中,拥有了爱和受到尊重的自主选择能力,通过自己的直觉和本能,找到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道路,就能获得无尽的内在潜能。
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密码,需要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自我;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式,给他们尝试独立探索的机会;孩子在自己本能成长以后,需要我们成人帮助,用心感受和关爱,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以便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
《发现孩子》是蒙台梭利送给困惑于教育孩子的成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这本书不但深度解读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并以此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而且还介绍了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和创造,构建自我人格。
从现在开始,尊重孩子,正确引导,发现孩子成长的秘密,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