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给“面子环保”留情面
近日,一段“红水浇地”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口水井不断向外泛出红色的井水,沿着沟渠流进周围的麦地,不少农民正使用这些红水浇灌农田。事情曝光后,河北当地环保部门和警方迅速行动,涉嫌利用渗坑排放有害物质的企业已停产,涉案人员被带走调查。
这起污染事件虽已得到解决,但公众关于“监管不力”的追问却没有停止。这几年,在新环保法推进实施,环保督察层层传导压力的大背景下,各地在环保上态度更加坚决、行动更加有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然而,监管宽松软、治理“乱投医”、“面子治污”等种种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比如,对于污染企业将节能设备当“盆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治理城市河流污染,不把重点放在截污、清淤等方面,而是搞遮掩排污口的形象工程……凡此种种都说明,从外部倒逼机制督促思想转变,到形成绿色发展理念下真功夫治污,远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凡是环保抓得好的地方,都离不开环保部门的精准施策。有地方企业回忆,刚开始时很不理解,为什么环保局会揪着小问题不放?“后来打交道多了就知道,平常‘看得紧’,就是为了让企业不被‘打板子’”。环保和发展,并非天生的矛盾;除了倒逼,环保治理也兼具引领的功效。比如,不靠一味的处罚、关停,而是主动做好“治病救人”的服务工作,通过查找问题所在、提供转型升级思路,促使企业实现绿色发展。试想,当企业有了出路,有了“钱景”,自然就有了环保守法的动力,管理部门又何须为如何严格监管而犯愁呢?
要饭碗,更要健康;要发展,更要环保。这是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识,也理应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自觉。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进,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监管领域进一步扩展,监管职能进一步增强,相信未来环境监管的“严值”会越来越高,必定能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进,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监管领域进一步扩展,监管职能进一步增强,相信未来环境监管的“严值”会越来越高,必定能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