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认为一两年前孩子还是那么古灵精怪、满脑子奇思妙想,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渐渐变的像一个老气横秋的小大人呢?原因出在哪里呢?
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是他们思维的翅膀。最后发展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家长应该怎样保护孩子的形象力呢?是寄希望于各种培训班,还是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呢?答案当然是后者。家长应该成孩子的想象力没有消失之前,竭尽全力呵护这双翅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保护孩子形象力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下面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中学习如何保护孩子的形象力。
在户外、美术馆、游乐场等场所,我们常常会见到家长在一本正经地给孩子讲解知识。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丰富知识,通常会提前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备,然后在相应的场合下认真地讲给孩子听。比如在画展上看到一幅画,准确地告诉孩子画家是谁、为什么要画这幅画,这幅画的技巧在哪里……事实上我们以为的有趣的画作、有意思的动植物,孩子未必感兴趣。他们可能更想知道,为什么这幅画里的小动物没有朋友?为什么一只小老鼠可以画得比猫还要大?……这些可能才是他们的兴趣点,是他们认真深入思考的切入口。只有让孩子成为发现问题的主导者,才能给他们发挥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孩子才会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加尽兴。
有专家曾指出,要想保留孩子的想象力,家长要做的是尽量少灌输标准答案,当然这并不是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掌握时机,要给孩子想象的时间。比如看到一只蜜蜂,如果告诉他们哪里是翅膀、哪里是头、如何采蜜、如何酿蜜,孩子就不用再去想像:这只蜜蜂要去哪里?它采来的花蜜会和谁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多,孩子自然会知道与蜜蜂相关的科学知识。保护孩子的现象力,给他充足的机会问:十万个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想像力会不断提升,。
“妈妈,这是我画的小花?“
“哪有小花是绿色的呀?“
“妈妈,你看大树在流泪。”
“傻孩子,大树怎么可能流泪。”
孩子提问,家长解答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解答模式,通常来说不留缺口的回答方式,基本都控制在一个回合之内,但是如果家长能有意识的在中间加几个环节,孩子的想象力或许会被保留的更久更好。形成“孩子提问——家长引导——孩子思考/作答——再到家长解答”的模式。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先反问一句: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或许还是会给出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相信家长你已经找出了保护孩子想象力的好办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它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拥有想象力才拥有未来。大量的、被动的知识摄取,当然可以培养一个对社会驾轻就熟的人,但却无力培养一个改变社会的人。只有孩子感到幸福,他们形象的翅膀才会健康、丰满,他们天马行空的世界也会色彩斑斓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