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是一本由刘川鄂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传》读后感(一):爱玲
张爱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家,有名的作家。在我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一本倾城之恋,但我从未打开过。《张爱玲传》这么长篇的人物传记我也没想到我会读完,但刘川鄂确实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或者说有血有肉的张爱玲,避世不弃世,这样的才女也就是生不逢时,但还是有很多热爱他的张迷。看完是传记后,张爱玲是才女也是奇女,一生写作功底扎实,眼光锐利,真情实感,写的是真实,写的是自己想写的,表达的是真情实感。直到最后的小团圆在我这里算是圆满了。就这样一个年轻时信奉出名趁早趁热打铁奇女子,奇装异服的我行我素,一直到人生最后焦虑被病痛折磨的日子里,张爱玲都活的很自我,他应该是快乐的吧,张爱玲式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之风,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感谢作者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告诉我张爱玲是谁?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作者的用心随处可见,时间线,作品集,每个作品的深读,我想刘先生也很爱张爱玲,才能如此不遗余力的将她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爱玲传》读后感(二):清瘦淡薄
很好读 性情之作 不同于一般刨根问底 投射自我 发泄情绪的解读 作者似乎是有悲悯之心 能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放下自我 还原一个他理解下的爱玲 这样的传记作品 才是读者想要的
脑里一直浮现在一屋烟雾缭绕中踱步神志昏昏 沉醉吟诵的爸爸 连孩子都晓得 “读这些没用” 此情此景试问苛求教育要来干嘛?
那个终身提着行李飘零世界的小脚妈妈
独身一人在时代巨变苦熬的懦弱好看的弟弟
童年的记忆就如破碎的玻璃 一生都在用玻璃碎片割破自己 每每人生关卡的失常 毁灭自己
可惜她并不自知 甚至觉得还好 本质上是善良害羞傻气的小女孩 姐弟俩一辈子都缺少妈妈 缺少爸爸 缺少安全感
试问读遍四书五经干嘛 出国留学干嘛 家财万贯干嘛 妻妾成群干嘛 形式再好看 都不及那颗坦然自若的心
生活给你的打击再不堪 毁灭自己的只有自己 拯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幸乎她有才华 她有一群守护着 普通人没那样的天资也没那样的经历 平平淡淡 挺好的
作者说多亏一场疫情 让他有时间整理旧稿 谁说不是呢 这场疫情 他笔下的这个人的经历 都让我们停下脚步 审视一下自己 回家的路
《张爱玲传》读后感(三):天才少女的“堕落” ,读懂张爱玲,读懂爱
《张爱玲传》
作者:刘川鄂
「关于本书」:
一不小心又又又熬夜了,果然深夜里不能看人物传记,因为越看越上瘾,越看越舍不得放下…
尤其是所翻阅的书还是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大作家的生平之事时,更是舍不得讲书放下…
毕竟张爱玲的传奇故事,真的太吸引人了,毕竟张爱玲的经典句子,太深入人心了。
举例:人的一生注定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故而,为了一探究竟,为了揭开这位传奇大才女的神秘面纱,我又入坑了。
作为一个看过几版张爱玲传记的铁粉来说,这本书算是一本良心之作了。
可以说它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关于张爱玲生平赘述最全面的,最准确的,最客观的一本书。
悄悄说一句:本书文字较多,几近40万字,适合空闲时间翻阅。
「故事简介」:
她是一个真正的贵族,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晚清名人李鸿章,祖父是晚清奇才张佩纶。
她才华横溢,少年时期文学造诣就惊闻天人,20几岁就写出代表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红遍上海。
她命运多舛,大起大落,做过豪门千金,逃过病态家庭,躲过战火连天…
她出生不凡,但遭遇却五味杂陈:他爹是典型的遗少,挥霍家产,养姨太,逛q楼,顺道给她找了个厉害的继母,她娘呢,则是一个思想超前卫的女性,生完她跟弟弟就远赴国外留学,穿洋装,说洋话,摆洋谱…
她酷爱浪漫,一生都在爱与被爱的国度里辗转徘徊。
她爱过有妇之夫,兼汉奸胡兰成,为了爱,她抛弃了世俗,抛弃了尊严,然而,岁月静好后,他又爱上了别的范小姐,周小姐…
伤心难过之余,她渐渐退出了文坛。
多年之后,她才一身清净。从悲伤中逃离,转而投入了大她30岁的美国剧作家斐迪南赖雅的怀抱…
然而,美好的开始,也是厄运的开始。
几年后,赖雅因病离世,独留她一人在陌生的国度…
「读后感」:
果然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家,都是极度敏感,极其细腻的天才。
果然童年幸运的人,一辈子都在用童年治愈自己,而不幸的人,则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果然优秀的人,从来都不止靠天赋。
果然百分之三十的天赋,加百分之七十的努力,一定可以开天辟地…
《张爱玲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1,了解张爱玲的一生
2,读两本张爱玲的小说
本周樊登读书上听了一本《张爱玲传》,听过之后对张爱玲甚是喜爱,悔恨没有年轻的时候就读了她的书,少了一些对浪漫柔情女子的认知。
张爱玲本名张煐,1920年出生于上海,张家是一个名门之后,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臣,祖母则是李鸿章的长女。小时候张爱玲生活富足,但其父亲虽有深厚文学功底,但吃喝嫖赌抽。在张爱玲8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小学改名,中学被父亲软禁,18岁的张爱玲离家出走,从此断绝与父亲的联系。1939年张爱玲前往港大念书,其成绩极其优秀,据说光奖学金的钱就是一名普通职员一年的薪水,在港大期间她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也结识了一生的挚友炎樱。
1942年因战争爆发,张爱玲回到上海,开始正式以文学创作为生,1950因为与胡成兰的关系,被迫于政治压力,她回到香港接着念书。1955年离开香港只身来到美国开始异乡的生活。美国的日子不好过,张爱玲生活窘迫,在”文艺者难民营“中度日,这里她遇到了生命中第二个男人——赖雅,这哥们65岁了,而当时张爱玲应该在36岁左右,差不多是我现在的年龄,这种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减少爱情的分量,赖雅中风之后,正是张爱玲亲自在守在病床边,端屎端尿的照顾赖雅,那时的日子不好过。1967年赖雅去世,张的时运马上翻转,一切都开始顺利起来,她在台湾出了名,在美国也收获了大量的粉丝。甚至有的粉丝通过研究张的垃圾,来分析张爱玲的生活。晚年的张爱玲只身一人,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红楼梦》的研究中,除此之外还翻译了《海上花列传》。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因心脑血管疾病(张晚年因常常感叹时间不够,只吃超市速食简餐,从未自己做饭,营养不良),逝于自己的公寓内,6天后才被人发现,走的时候安详。其遗嘱云:“尽速火化;骨灰洒于空旷原野;遗物留给宋淇夫妇处理。”。一位文坛传奇就此陨落。
张爱玲因个人和文学的魅力,在全世界收获了大量的张迷。她的很多作品被改变成影视和话剧作品。2020年9月30日,为纪念张爱玲百岁冥诞,Google台湾版doddle变成一位穿着红色滚黑边旗袍的女子,身旁盛放娇艳的红玫瑰与白玫瑰,2020年也被张迷们成为爱玲爱玲年。
我买了两本张的小说:《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据说她的小说文笔优美,对人性的洞见深刻犀利,将人生体验和哲理融为一体。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却对两性的把握如此精细。
关于张的作品评论,知乎上找另一个比较好的帖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92951。大意是长与描写,弱于结构。
《张爱玲传》读后感(五):“张爱玲,我爸爸的朋友”
01
学者、2009年版《张爱玲全集》主编止庵曾经感叹《张爱玲传》的难写: “昨天与一位打算写张爱玲传的朋友聊天,我说写一本张爱玲传,现存材料不够。《小团圆》《雷峰塔》《易经》于此都只有破的意义,没有立的意义。” 《小团圆》《雷峰塔》《易经》被人们称为张爱玲的“自传三部曲”,多取材于她的半生经历。这几本书,是许多人写张爱玲传记的重要参照。后来,止庵又借鲁迅传谈到了他心中理想的传记写法: “第一步,把后人想象、虚构、传讹的内容去掉;第二步,把前人回忆文章中失实、误记、捏造的内容去掉,还要甄别鲁迅自己的回忆中的虚实;第三步,剩下多少真实的材料,就用多少材料,但是,可以留意此前相关传记忽略或轻视,实际上并非不重要的内容。” 这确实只能是“理想”的写法,于张爱玲传尤其如此。张爱玲一生中不为人知的空白确实太多了,而张爱玲那些写自我的文字,谁又能一一甄别虚实? 止庵的感叹,既是出自对张爱玲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因为爱,所以难以下笔;也可能是有感于市面上层出不穷的张爱玲传写得不尽如人意。 02 在网上搜索张爱玲传,结果不下几十种。其中,自然也有几种严谨的传记,但多的是粗制滥造之作。近十年来,在民国人物(尤其是民国女性)传记“浪漫化”的演绎中,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文艺版”《张爱玲传》,冠以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名,不关注张爱玲的作品和张爱玲何以成为张爱玲,而津津乐道于张爱玲的爱情经历、传奇生涯。那些诸如“世间孤独,都是刚好”“我爱你,与你无关”“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之类的名字,肤浅、空洞而油滑,喜欢张爱玲的人自然会唾弃,对不了解张爱玲的人来说,读这种传记,简直是一种彼此的伤害。 几十种《张爱玲传》中,最早的一批在1993年前后出版,其中的两种,一是余斌的《张爱玲传》,一是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余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阿川本名刘川鄂,是湖北大学教授。二位都是较早的张爱玲研究者。 这两种张爱玲传记,后来分别做了修订和改写,余斌版后来分别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川鄂版则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1999和2008年出了两个版本。在多如牛毛的张传版本中,余斌版和刘川鄂版,当是较为出色的。 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推出了余斌版的张爱玲传,双色印刷,辅以许多照片,说得上精美。遗憾的是文字太小,版心又太大,翻阅起来不方便,阅读的体验并不好——有时候,你得双手使劲掰开书,才能读到那夹缝中的文字。 刘川鄂的全新《张爱玲传》,则直到2020年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自上一个版本至今,已过了12年。 十余年间,不断有新的张爱玲研究资料出现,2009年2月《小团圆》出版,张爱玲、胡兰成的旧事多了不少佐证;2012年庄信正的《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出版,2013年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出版,张爱玲晚年的生活细节浮出水面。这些新材料额出现,自然也要求张爱玲的传记写作者丰富对张爱玲的认识。在2020年版《张爱玲传》后记中,刘川鄂说:「几乎所有与张爱玲相关的资料,都在我眼前过了一遍。」四月,武汉封城解除之后,笔者曾去过他的办公室,其时,正是他的张传修订完成不久,书桌边堆满了和张爱玲有关的书,目测得有近百本;而他家中书柜,有一整面全是和张爱玲相关的资料。 刘川鄂研究张爱玲已近40年。1985年,他读硕士时读到竖排影印本的《传奇》《流言》,由此被张爱玲深深吸引。硕士论文,题目即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张爱玲”。1990年代初初写张爱玲传记,成《乱世才女张爱玲》一书,也许不太令人满意;1995年再写,终于写成,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被称为小团圆出版以前最好的张爱玲传。此后,他随新材料的出土而不断修订,更新、完善对张爱玲的认识,最后呈现出来的,便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部45万字、近600页的《张爱玲传》。
03 刘川鄂这部《张爱玲传》可能是迄今为止所有张爱玲传记中最详细、最全面的一部。其资料之详实,理解之透彻,得到了陈子善、冯天瑜等学者的称赞。 冯天瑜在推荐语里说:刘川鄂是张爱玲研究里手,自1980年代以来有多种评张论著面世,卓见迭出,今次增订版《张爱玲传》集其大成。陈子善尤其注意到了刘川鄂对张爱玲同时代人的群像之描摹,对张爱玲所处时代的认识,因此说刘川鄂“研究之深、洞察之切“,这一点,一方面固然是就现有资料的掌握比较完备,另外,也因为刘川鄂长期以来深耕于现代文学,他的博士论文《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不是一个对现代文学、现代史有充分研究的人,是万难写出的。 余斌版说“不以传奇笔法”写张爱玲,刘川鄂也是如此。虽然极喜爱张爱玲,但下笔之时,尤为克制。胡兰成曾说:「任何人来写张爱玲,一切装饰、美化、炫夸,都是一种降级,一种伤害。」确实如此,张爱玲的一生已然足够传奇,写她,则只需要一支老老实实的笔。李修文在推荐语里说:只有这样“实实在在”的文字,才配得上张爱玲的一生。 但张爱玲的一生,毕竟太传奇了,刘川鄂又痴迷张爱玲太切,要做到绝对的克制何其之难,看得出来,刘川鄂在尽力平衡:在热情和冷静之间。太冷静,文字成了没有烟火气的东西;太热情,又让人生出浪漫过剩之感。刘川鄂的平衡,应该是做得很好。写张爱玲童年的不幸,出名之后的言行举止,和胡兰成的感情纠葛,在香港拼命写剧本的无助和心酸,都能恰到好处。情感唯一的难以抑制,可能只是在写张爱玲悄然辞世的那几个段落,他把积攒了几十年的对张爱玲的喜爱、克制了几十万字的情感,做了一点必要的释放。 这热情和冷静,克制和终于放弃克制,大概就是戴建业推荐语的由来: 写张爱玲的传奇,则石破天惊,云海垂立;写张爱玲的落寞,则静寂无声,星垂平野。当然是极好的传记,更是极好的文字。 《张爱玲传》虽厚,却不是砖头一样重,用的是瑞典进口的轻型纸——没有化学添加剂、增白剂,所以纸的密度低。对读书人来说,这是很友好的纸:轻,所以解放我们读书的手,也解放我们的书架;软,所以服帖自然,翻起来方便,不会和手较劲(不会像余斌版要费力辨认夹缝中的字)。 04
1988年,刘川鄂和家人在同事家玩,电视里正在放张爱玲的《金锁记》。刘川鄂三岁的女儿头也不抬地说:「张爱玲,我爸爸的朋友。」 这真的是可以让一个研究者会心一笑的时刻。凭着一本本书,一个个字,研究者得以在虚空中和远方的人交流,引其为同道、为朋友,并通过自己的文字,勾勒对方的轮廓——哪怕有时候只是一个侧面或者瞬间。 1990年代那些伏案的长夜,那些心力交瘁想要放弃的时刻,刘川鄂耳边没少回响起女儿的那句话。到了2020年,当刘川鄂闭门在家完成这部无关课题、无关报奖的《张爱玲传》修订本时,他并不觉得如释重负,只是觉得终于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所以他在《序言》的结尾写道: 「我希望这本书对得起我这么多年对张爱玲的痴迷。」 这是一个“张迷”的忐忑,忐忑之后,才是一个研究者对自己工作的自信: 「希望这本书对得起所有热爱张爱玲的读者。」
《张爱玲传》读后感(六):7岁丧父,32岁丧妻,41岁娶李鸿章女儿,张爱玲祖父的传奇佳话
说到张爱玲,她的传奇生涯,我们都唏嘘不已。
但是张爱玲的传奇不是从她写小说开始的,也不是从她出生开始的。
却始于晚清乱世中的一段婚姻佳话,这段佳话就得从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说起。
张佩纶早年生活贫寒,7岁丧父,但是刻苦努力,才华过人。
23岁中举人,24岁登进士,28岁夺得朝廷大考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讲,后来被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位高权重,但是生活清贫。
年轻气盛,大胆议谏朝政,举报那些贪污佞臣,也因此声名渐响。
1884年,中法战争打响了。
张佩纶力主对法宣战,他慷慨陈词,以三品钦差大臣会办海疆大臣的身份派往福建督军。
李鸿章是他父亲张印塘的朋友,他很赏识张佩纶这位文才。一心想要扶持他,把他作为北洋大臣的人选。
37岁的他,踌躇满志,离京赴海边前,满怀豪情去向慈禧太后告别,慈禧夸奖了他一番,也寄予了他厚望。
但是,张佩纶一介书生,他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定位,不会打仗,还不善纳地方官的意见,加上兵器又很陈旧,很快就落得败仗。
因为他临阵脱逃之罪,朝廷革除了他的三品卿衔,把他流放到张家口边地。
流放期间,他闲得没事,读书著述打发时光。那段时间写了不少作品。
他的原配妻子朱芷芗早在他32岁的时候去世,给他留下了两个儿子。继室又于1886年病逝于北京,没留下一儿半女。
妻儿离开,流放边地,他的前半生就这样在大起大落间走过。
有才学的人永远不会被淹没,也会再遇到“起死回生”的机会。
1888年,41岁的他回到了津门,成为李鸿章幕下掌管重要文件的文书。
4月的一天,张佩纶应命来到李鸿章的签押房。
他像往常一样信步走入房内,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二十来岁的美人。
那便是李大人的掌上明珠李菊耦。
李菊耦让他垂涎三尺,心动不已。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想什么好事儿就来什么好事儿。
他正有意与她交好,还没来得及开口,李鸿章就把22岁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着实让我们惊讶的是,张佩纶年过四十,是个流犯,曾经还弹劾过李鸿章,李鸿章不仅不记前嫌,还把年轻貌美的名门闺秀许配给他。
不得不说,张佩纶的人生遇到李鸿章真的是遇到了一生的伯乐。
李鸿章也的确充分赏识张佩纶的才干,也相信他会东山再起。
但是让李鸿章失望了。
俩人结婚后,一直过着幸福的日子。
过了7年,48岁的他,因为干预公事,屡招物议,朝廷下令让他回原籍(河北)。
李鸿章为了心爱的女儿,设法让他们夫妇俩去了南京。
回到南京后,张佩纶对社会政务极少关心,甚至坚决不理政,过上了悠哉的读书生活。
他和李菊耦夫唱妇随、诗酒应和,自在美好。
就在他们名叫“兰骈馆”的书房,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
但是好景不长,56岁的张佩纶以肝疾而逝,李菊耦才37岁就丧夫。
后来她也因为情绪抑郁,得了肺病。在张佩纶去世9年后也病逝,逝世时才46岁。
张佩纶是幸运的,在最狼狈不堪的时候遇见了李鸿章,也遇见了,在诗书花茶间度过了自己幸福的晚年。
他们的浪漫故事就此告终,但是传奇佳话仍然继续上演。
他们留下了一儿一女,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和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张廷重作为“遗少”,自古风流,后来又遇到了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父亲的风流倜傥,母亲的浪漫独立,又是如何造就张爱玲的独特性格呢?
在《张爱玲传》中详细讲述了张爱玲的欢爱与孤寂,沧桑与璀璨。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每个人关于感情的必修课,值得我们放在床边细细品味,慢慢回味。
《张爱玲传》读后感(七):拿了大女主剧本的张爱玲,其实很缺爱!她人生中3个男人足见这点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奇女子,张爱玲绝对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出生于1920年的张爱玲,在刚过去的2020年,迎来了她的100岁生辰,许多张迷在这一年开启了纪念张爱玲、研究张爱玲的热潮,而2020年也被称为“爱玲爱玲年”。
张爱玲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著名的女性人物,一个心高气傲的天才女作家,一个因为不想穿中山装只想穿旗袍而宁愿离开大陆的性情女子。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也还是没能逃过俗世情爱之苦。
而纵观张爱玲的一生,与她遇见的那些人,不管是胡兰成,还是赖雅,足以见得,尽管张爱玲如此出色,可在情感方面,她也不过是个缺爱、渴望爱的普通女人。
张爱玲本名张煐,其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外曾祖父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李鸿章,祖父张佩纶也是晚清朝廷重臣,直到大清亡了,民国乱世之中,张家这一贵族才渐渐没落。
本是富家小姐的张爱玲,不仅生逢乱世,家道中落,还要面临父母离异,被继母虐待。可以说影响她一生的第一个男人就是她的生父——张廷重。
关于张爱玲的父亲,在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中,有这样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桥段,张爱玲因为去生母家住了几天,只跟父亲说而没跟继母说,因而受到继母的毒打和辱骂,张爱玲想反抗,谁知继母恶人先告状,跟父亲说张爱玲打了她,于是父亲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张爱玲进行了一顿毒打。
最让人后怕的是,对父亲充满仇恨的张爱玲,本想去巡捕房报案,谁知父亲早已吩咐让人把她锁了起来,之后对她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监禁。
张爱玲挣扎、反抗,父亲对她就一次又一次的毒打,已不只是赤手空拳,而是动用了大花瓶等凶器,甚至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似乎对于父亲来说,张爱玲并不是她的骨肉,而是发泄他对爱玲生母仇恨的“沙包”。
写完这一段,我就有一句MMP想讲讲:这到底是什么狗血脑残虐恋剧情?竟然真实发生过!果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其父张廷重可以说是影响她人生的第一个男人,这个男人表面上看起来书生气,懦弱无能,却给张爱玲造成了一生的伤害。
张爱玲父母
除了父亲,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可以说是影响她最深的人。母亲黄逸梵,受过“五四”文化的洗礼,出国留过洋,学过油画,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是一个沐浴欧风美雨的新时代女性。也是在生母的坚持下,张爱玲才得以继续读书,学的也几乎是西方的文化。
但从张爱玲的笔下,还是可以看到黄逸梵作为母亲的一些不足。比如儿女尚小,就弃他们而去出国留学,之后回国也只是为了和父亲离婚,让两个孩子从小就缺乏母亲的疼爱,等儿女长大了也同样是不冷不热地对待,还有个细节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用来维持生计的奖学金,也被母亲打麻将输光了。
张爱玲母亲
张爱玲生于没落贵族,长在复杂的社会和爹不疼娘不爱的家庭环境中,她和大多数的姑娘一样,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完美而导致童年缺爱。
从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境遇来看,她是妥妥地拿了一本悲情女主的剧本,但从她往后余生的披荆斩棘来说,那也是大女主的剧本无疑了。
不过,每一个大女主,都会经历一番感情的纠葛,所以命运这个“编剧”给张爱玲安排了“是才子也是浪子”的胡兰成出现在她的生命中。
出生于1906年的胡兰成,比张爱玲足足大了14岁,他一生最“光荣”的印记当属“汪伪政府要员”,以及一生娶过8个女人为妻,而张爱玲是他的第3个妻子。
说起她们的相遇相知,倒也可以谈得上是才子佳人的美事。胡兰成在杂志《天地》中看到张爱玲的文章,仰慕许久后,通过杂志主编苏青成功链接张爱玲,一句“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成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一个热血张迷,发展成为张爱玲的知己。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印象是“他是个才子,还是个浪子”,可即使她有如此认知,也依旧毫不保留地坠入了爱河,恋爱脑张爱玲将胡渣男的一句“你这么高怎么可以”,完美解读成了胡兰成是在从“般配”的角度比较一对男女,她认为“这就是爱”。
1944年,他们写下了一纸婚书,这张婚书上,张爱玲写下: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而胡兰成写了后半句:“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她爱得如此决然,一如刘川鄂在书中写道:“她把自己完全投入到情爱的海洋里去了,她把自己完全融化在爱恋的火焰中去了,她把自己完全焚毁进恋狱的囚牢里去了。”
一如张爱玲送胡兰成的照片的背面上写的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然而,这样的爱情,胡兰成许下的“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浪漫承诺,却仅有4年的有效期,1947年张爱玲终于和胡兰成这个渣男终止了一切关联。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细节是,她和胡兰成诀别的时候,把当时手头的30万稿费都给了胡兰成!30万啊!在现在这个年代都是巨款了,何况是1944年那个国难当前的时候,居然还把这么多钱给了一个汉奸!
最让我心里暗爽的是,1981年7月29日胡兰成在东京离世,张爱玲在得知胡兰成死讯的时候,同时还领到了7000多美元稿费,她在给友人的回信中感慨地说:“难免觉得这是生日礼物。”
那么,为什么张爱玲会爱上明明已有家室,甚至是个“汉奸”的胡兰成呢?在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中给出了5个理由来解释这个问题。
1.张爱玲的圈子小,能靠近她的人并不多,她接触的男性就更加有限了;
2.从小缺失父爱的女子,通常会对大龄男性有天然的亲近感,而张爱玲刚巧就属于这一类;
3.对俗世抱有超然态度的张爱玲,并不会介意外界的声音,所以也不在意胡兰成已有妻室和汉奸身份的事实;
4.就胡兰成本身而言,虽然他的政治立场是和大众对立的,但并不表示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可耻的,也就是说他其实也有可取之处;
5.“在旁人看来有一千种不可爱之处的男人,对于一个人女人来说却可能有一千种可爱之处”,这就让我想起了张韶涵《遗失的美好》中的一句歌词:“有的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所以,说到底,张爱玲其实就是一个缺爱的普通女人,在对待胡兰成的感情时,她像一个小女生一样大胆、勇敢地爱一个人,甚至一生只爱一个胡兰成,当然她也会决绝地斩断情丝,哪怕她的心里其实再也忘不掉胡兰成,也会将对他的爱化作恨,记挂一辈子。
在离开胡兰成之后,张爱玲也无心恋爱,一直潜心写作,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她也是颠沛流离,在大陆、香港、日本、美国等多处留下过自己的大作。直到1956年3月13日,旅居美国的张爱玲遇到了第二春,这时的她36岁,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65岁。
赖雅其实也有不错的身份背书,哈佛大学硕士、麻省理工教师,孩提时就能当众即兴赋诗,被称为神童,也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是好莱坞圈内不少导演制片人欣赏的剧作家,虽然没有张爱玲成就高,但最难人可贵的是,他懂张爱玲,对张爱玲是真的好。
张爱玲和赖雅相濡以沫11年,直到赖雅去世。两人这11年来,其实分居比相处更多。那么为什么张爱玲会在与胡兰成诀别后11年内,都没有再接受其他男人,可遇见赖雅不久就接受了赖雅的追求呢?
从两人最开始在一起的“别有用心”可以看出他们真实的关系:是惺惺相惜,也是彼此所需。
1.就张爱玲而言,虽然当时的她已经可以靠写作获得一定收入,但独在异乡为异客,在美国的她居无定所,像是片无根之浮萍,刚巧来了个还算可靠的男人赖雅可以作为依靠,她就如同抓住了一根浮木,成功登上彼岸;
2.就赖雅而言,当时的他在经济上其实是有些困难的,他期望着可以同有新书在美国出版的年轻中国才女结婚,可以解决他当前面临的问题。
可见,其实张爱玲并不爱赖雅,只不过是贪图他对她的爱,渴望被爱罢了。不管在一起的初衷是不是带有彼此的一点私心,但他们最终也算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了11年,张爱玲陪赖雅度过了余生,可谓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
都说女人是感性动物,不管是平凡无奇的普通女孩,还是大有成就的名家大咖,大多数女人都有一段青春懵懂的时期,而往往在这一段美好的时光里,却总有一些并不美好的事情,比如邂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遇见一个记挂一生的渣男。
纵观张爱玲这一生,如果不是年少缺爱,如果不是生逢乱世,她也许会在遇见胡兰成时,多考虑几分俗世间看待爱情和婚姻的因素;如果她的后半生足够稳定,不至于孤苦无依,她也许会在赖雅追求她时,选择视而不见,专注自己的写作事业。
可偏偏,她是那样一个于俗世而独立的女子,她的许多选择其实都是不得不的命题,也许这就是她这一生的宿命,是命运的“编剧”早已为她书写好的结局。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你认同张爱玲是个缺爱的普通女人吗?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吧!
我是沈二萌,关注我,和我一起读书,陪你一起成长。“烟雨红尘,吹落梨花似雪,长思过往,寻不见旧时人。于青山碧水间,于上海繁华里,寻一抹倩影,一袭素锦,一场旖旎梦;倾世倾情半生缘,魂牵梦萦只因是爱玲。”——沈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