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极大地学习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在课堂快快乐乐地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让课堂高效起来。基于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歌时,和学生一起分享该诗的三个优美的图画: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感受了该诗的图画美后。接下来我想和学生合作,探讨一下本诗的结构美,师生一起探究本诗的写作顺序。
在备课时,在预设这个问题:本诗的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我对该诗进行了反复地解读,感悟。结合部分教参的意见,我综合认为该诗的 顺序为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所以,课堂上我在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来达成这个教学目标。
正所谓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课堂上,我向学生出示了老师的质疑后,我试探性地向学生“请教'答案。没想到,一时间,小手如林。见学生如此热情高涨。我就点了倒数第二排的王一鸣。
他回答的应该也是从远到近吧 ,我想。
”从早到晚!“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再会答一遍”。“从早到晚!”王一鸣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信心十足。
哦,我心里不由忐忑起来。是吗?
但从教多年的我很快镇定下来。组织学生一起再看文本。之后,我让还未坐下的王一鸣,说明理由。
“因为第一幅图画中,出现了‘清晨’这个词语,第三幅图画中出现了‘夏夜”的词语,所以是从早到晚的写作 顺序”王一鸣同学回答得斩钉截铁。
我不禁一想 ,可不是吗。
接下来,我又点 了前排的王雨婷。她的回答该和我预设的答案一样了吧。
我心想。
“从家到外,因为第一个诗节里出现了农家,第三个诗节出现了草野。”王雨婷同学厉害,不待我 追问就直接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顿时,我心里不禁一阵窃喜。学生动起来 了, 课堂竟是如此的精彩纷呈。
……
最后,我向学生分享了我预设的答案。
课下,有同学对我说:“老师,这节课,学着最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