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革命,留给今天怎样的启示?
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这一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为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今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
秋雨润京城。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雨中矗立。
武昌起义的浮雕,苍劲有力的碑文,都铭记着那一段历史。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大会堂内,总书记回望革命风云,谈起辛亥英雄。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现场。(总台央视记者 张宇拍 摄)
5年前,也是在这样的深秋时节,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5年后,再谈辛亥革命之功,总书记着墨更多:
“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湖北武汉首义广场,《走向共和》青铜雕塑。(图/视觉中国)
打开闸门,拉开序幕,辛亥革命发先声、倡首义。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重申:“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圆梦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不少中国人走出家门,饱览祖国山河,感慨岁月变迁。
今日中国之景象,正是辛亥革命者当年之梦想。
时间拉回到百年之前。1917年到1919年,孙中山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修建三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孙中山则在书中表示:“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江苏南京,孙中山先生雕塑。他完成的《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分构成。(图/视觉中国)
2016年11月,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这样告慰伟大先驱:
“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发出这样的感慨:
“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当天大会的与会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关舟拍摄)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灯塔
辛亥革命跨出了一大步,但这一步是有限的。
在2016年11月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归纳为“三个没有”: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在10月9日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将这“三个没有”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
湖北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图/视觉中国)
路总得一步一步走。跨出了第一步,就可能有第二步和第三步。
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爆发10年之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在10月9日的纪念大会上,总结了辛亥革命110年来的5点历史启示。前两点启示,就与领导力量和正确道路有关。
总书记说,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