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
日期:2021-08-27 21:43:37 作者:陈徙南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

  如果非遗会说话,我们将在一道道美食、一个个手艺、一次次表演中看到隐藏在背后的丰富的历史内涵。

  元末明初,随着漕运繁忙,德州成为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市面上出现了烧鸡。挎篮叫卖烧鸡的老人,经常出现在运河码头、水旱驿站和城内官衙附近。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时的德州城进入鼎盛时期,已成为中国三十三个大城市之一。水陆通衢,商贾云集,四乡货物集散于此,出现了“南来北往客如云,饭馆客栈多如林“的局面。烧鸡已不仅仅见于餐桌,而“步”入社会。臂挎提盒叫卖烧鸡者多了,开始时贾姓人家,后来比较有名的是外号叫“徐烧鸡”的徐恩荣家,还有西面张家等等,开门面设店铺者也屡见不鲜。后来发展了鸡馔,在窄小的家庭作坊里,在古老的、粗放的工艺流程中,产生了原始的鸡文化,浓浓鸡香,飘逸州城。从德州扒鸡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州城作为运河沿岸漕运城市的历史背景。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脱胎漆器发展源于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从福州漆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的历史背景。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黄梅戏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崇尚情感体验,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从黄梅戏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梅作为三省交接地带的传统产茶地的历史背景。

  非遗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待我们细细倾听……

  参考资料:

  [1]山东省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设四标准  .新华网·山东频道.2009-04-01[引用日期2013-12-13]

  [2]德州扒鸡的历史:源于明初盛行康乾  .鲁网,新闻中心.2013-09-26[引用日期2013-12-1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