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画像》是一本由[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Ernle Bradford)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的画像》读后感(一):古代史爱好者的意外之喜
本身看题目的话以为是一本通史,不是很有兴趣。但是本书的内容意外的让古代史爱好者狂喜,一本将近700页的书,居然到了快500页才走出中世纪,看的真是很有意思。 作者的经历十分独特,他在二战期间曾在英国海军服役,游历过地中海不少的地方,后长期寓居于马耳他,从事海洋和地区史的研究,这些都能在本书中明显的体现出来。
书名用画像确实是十分贴切的。作者每个阶段的描写都是从水文地理到海洋航行,无所不包,说实话每次看到航海技术的发展演变时总还是有点懵的。前面对于鱼类报菜名的列举真的让人对译者心生同情,对于各种捕鱼方式和农业模式变化的描写真是画面感十足。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对为什么是地中海的解释,这片海域被陆地包围,水文和气候变化比较稳定,有利于桨帆船的航行,在这片海域上桨帆船比风帆战舰更加快速灵活,也更依赖船员的参与,这是这片海域中的特点。而地中海四周陆地的环境也有利于周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因为早期的航海是近海航行,贴陆航行很明显更加安全。所以这里既有比较早的航海文明产生,也有利于周边不同文明的交流,因而这是一个多文明混合激烈碰撞的地区,这就是这片海的有趣之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明明西西里岛是地中海之脐,但是作者的叙述中马耳他岛时时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西西里反而笔墨不多。
这本书说实话有点老了,而且基于作者的出身,这本书的学术性有些不足,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所引用的都是英文作品,文献的分析对比也比较少。不过作者的游历起到了很好的增补作用,从一地到一地的航行时间、航行方式、航行的人等等,使人的沉浸感比较强,这是重要的加分项。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个科普读物,不过其对于海洋气候、航行技术、地理人文的描写等等,在各种描写地中海的书中还是比较独到的,完全值得一读。
《地中海的画像》读后感(二):一起来勾绘心中的地中海吧
第一次知道地中海,我想应该是地理老师的功劳,但是第一次记住地中海,应该是那个梦想周游世界的葡萄牙少年拉斐尔,驾驶着一艘小帆船一头扎进地中海,遭遇了海盗海雷丁和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那一刻。自此在地球的江河湖海中对地中海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为了玩游戏,记下了地中海的地形港口特产等,慢慢对这片海洋和土地以及在这里边生活的人感兴趣。开始关心这异域的文化独特的文明,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在地中海的沿岸与岛屿中不断发展壮大。
厄恩利·布拉德福德,海军出身的历史学家,专研地中海和海军主题。上一次看到他的书是讲医院骑士团与奥斯曼帝国马耳他之战,虽然立场有偏向,但是故事写得还不错,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他的《地中海的画像:从文明起源到两次世界大战》近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一个对地中海文明感兴趣的读者,我觉得是这是一本很好读的地中海通史。
市面上关于地中海的著作非常多,这本书也有很多亮点吸引人。毕竟比作者能写的人没有作者走的地方多,比作者走的地方多的人没有作者那么能写!对于偏爱古代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让人满足,本书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这古代史上面了。关于海洋气候和地理人文的描写,在众多书籍中,这本书算是比较独到的。在见识到地中海发展史上众多熟悉面孔的同时,作者把地中海这个区域的航船航海发展几乎完整呈现在我的眼前,对我而言,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
地中海沿岸国家众多,亚欧非三洲都有,留下的文献资料众多,然而本书引用的多为英文作品,少见其他,难免再次成为一家之言。不过既然在阅读中发现了这一点,我想对读者来说,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如果把地中海当做是一个画框,那历史就是一块画布,不断有事物操纵画笔在其中留下痕迹,这背后可能是自然伟力,也可能是人类之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生活在地中海的人们,在属于他们的年代,默默在画布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文明的孕育总要经历长久的考验,在时间的风浪中逐步洗炼成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样子。
数千年,相对于地球来说,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对于平均寿命几十年的人类来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事无巨细的写,书的厚度再加万倍也是不够的。读《地中海的画像》这书,感觉作者就像是在临摹一样,面对着地中海这幅大画框中的线条满布层层叠叠的画,抽取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寥寥数笔,为我们构筑了一幅了解地中海历史轮廓的丹青绘卷。既有描绘希腊罗马这般的泼墨大写意,又有讲述拿破仑、纳尔逊那样的留白小题诗。看完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会跟着作者一起,勾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地中海。
《地中海的画像》读后感(三):用文字画像串联成画册通史
继《大围攻•马耳他1565》之后,社科文献又再一次出版了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先生的著作,作为读者我是很狂喜了,并且这次这本书的场景竟然不只局限与马耳他,竟扩大到整片地中海,并且时间之跨度也令人惊讶,这书竟以如此之广度,如此之长度,描绘了地中海地区的通史,并像一幅幅画像一样就挂在眼前。 读着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先生的书,总有种,回到大学的感觉,可能是先生的写作习惯导致,我就总是回想起有位老师,懂得很多又很杂,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满地知识点,讲的不枯燥,又有诗意,还总能一针见血讲到点上。但这位老师的课,要是不回去重看讲义,或是整理笔记,就想不起来老师讲了哪些重点。布拉德福德先生就像是这么一位老师,在叙述史实的时候,总是跳到自己的老本行儿——海军。几乎每章正要进入文稿中间位置了,先生就控制不住自己,讲起了航海与战舰了,乍一读来,颇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深读之下,幡然醒悟,地中海地区的变革和发展,冲突和贸易,不就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推动的嘛! 纵观全书,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作用都时刻在推动着地中海地区的变化,从长船到木板战舰到钢铁战舰,恰好呼应了地中海地区活跃的战士们的出现,他们是伊特鲁里亚人、希腊人、腓尼基人、波斯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土耳其人、维京人、十字军、英国人、法国人……他们很多都是被海浪和船帆送到地中海这里来的,在布拉德福德先生的描述里,我们能明确看到,造船技术等技术的革新,其作用甚至要远大于这片土地当时的统治者其意愿的作用,尽管先生在这一问题上表达得很隐晦,但先生在文中大谈特谈战舰一事,便是此意吧。果真是深读之下,才明白有些话并不是想到哪说到哪那么简单,言出必有实意,只是被先生文笔中插科打诨的松散语句盖下去了罢。 此外,书中插入的图片也很精美,与书的文字一样,图片也是按相同的顺序排放的,一摊开,真像是一捧相册。又,布拉德福德先生的句子口语化的部分非常多,又使得书里的内容很容易浮现在脑海里,可能这就是文字的画面感吧,每一处详尽的描述,都宛如一幅画像。先生自己言道,说自己的学生曾说,对地中海很感兴趣,可这部分的资料却特别少,连不起完整的印象,所以先生决定写作此书,此将文字画像串联成画册通史的一本书。
《地中海的画像》读后感(四):用文字画像串联成画册通史
继《大围攻•马耳他1565》之后,社科文献又再一次出版了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先生的著作,作为读者我是很狂喜了,并且这次这本书的场景竟然不只局限与马耳他,竟扩大到整片地中海,并且时间之跨度也令人惊讶,这书竟以如此之广度,如此之长度,描绘了地中海地区的通史,并像一幅幅画像一样就挂在眼前。 读着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先生的书,总有种,回到大学的感觉,可能是先生的写作习惯导致,我就总是回想起有位老师,懂得很多又很杂,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满地知识点,讲的不枯燥,又有诗意,还总能一针见血讲到点上。但这位老师的课,要是不回去重看讲义,或是整理笔记,就想不起来老师讲了哪些重点。布拉德福德先生就像是这么一位老师,在叙述史实的时候,总是跳到自己的老本行儿——海军。几乎每章正要进入文稿中间位置了,先生就控制不住自己,讲起了航海与战舰了,乍一读来,颇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深读之下,幡然醒悟,地中海地区的变革和发展,冲突和贸易,不就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推动的嘛! 纵观全书,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作用都时刻在推动着地中海地区的变化,从长船到木板战舰到钢铁战舰,恰好呼应了地中海地区活跃的战士们的出现,他们是伊特鲁里亚人、希腊人、腓尼基人、波斯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土耳其人、维京人、十字军、英国人、法国人……他们很多都是被海浪和船帆送到地中海这里来的,在布拉德福德先生的描述里,我们能明确看到,造船技术等技术的革新,其作用甚至要远大于这片土地当时的统治者其意愿的作用,尽管先生在这一问题上表达得很隐晦,但先生在文中大谈特谈战舰一事,便是此意吧。果真是深读之下,才明白有些话并不是想到哪说到哪那么简单,言出必有实意,只是被先生文笔中插科打诨的松散语句盖下去了罢。 此外,书中插入的图片也很精美,与书的文字一样,图片也是按相同的顺序排放的,一摊开,真像是一捧相册。又,布拉德福德先生的句子口语化的部分非常多,又使得书里的内容很容易浮现在脑海里,可能这就是文字的画面感吧,每一处详尽的描述,都宛如一幅画像。先生自己言道,说自己的学生曾说,对地中海很感兴趣,可这部分的资料却特别少,连不起完整的印象,所以先生决定写作此书,此将文字画像串联成画册通史的一本书。
《地中海的画像》读后感(五):没有一本书能超过《地中海的画像》对西方历史的总结
写在前面:我对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历史迷表示遗憾!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如果一定要举出读下去的理由,那便是我对作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其他1565》有很大好感。
书名《地中海的画像》已经告诉了我这是一本西方通史,而精彩的通史类读物可以说真的寥寥无几。所有的作者无疑都陷入了一个罗列史实、考究细节的通病,而我是赞成吕思勉大师的观点的:作历史要有观点。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偏见”,我开始对这本书进行了不紧不慢的阅读。开篇作者以一个意大利旁边的小岛——勒瓦佐为中心的视角奠定了本书的基调:地中海的历史是一个文明交汇的历史。
赫拉克勒斯之柱
第二章“海洋与陆地”对地中海地理环境的介绍的的确确是让我大呼过瘾,其酣畅淋漓程度不亚于在现在的三伏天里喝了一杯凉啤酒。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源于我对世界史的热爱。历史迷们都知道,现在的主流历史读物基本都被西方人占据,他们的观点随处可见。自然的,世界的重心似乎就是地中海,以至于前两年《丝绸之路》的畅销才拉回了我们对世界史的认知,才意识到潜移默化里我们被西方人影响了。
当然我有点跑题了。
说回酣畅淋漓的第二章,作者展现了他扎实的地理知识,不愧是做过海员的人,确实比文字工作者更能展现地中海的风貌。读完这一章,我的心里、脑海里不时涌现地中海的画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北面吹来的美尔丹风吹拂着载满东方香料的盖伦帆船破浪远航,逆时针的洋流带着鱼群周游各国,当然还有那蔚为壮观的西西里埃特纳火山。我们读历史,如果只是读其中的故事的话,其实只有50%的乐趣,只有了解了地理常识后,才能收货100%的精彩(这里我忍不住要点一下罗贯中)。我喜欢重游故地感受历史,游览名胜、瞻仰古迹,原地亲历当年的那些事的发生地,然而物是人非,不胜感慨。对于地中海,我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愿,虽然读了无数的历史故事,然而限于财力与精力,只能遥望书桌前的地图空想那些时代英雄。想象总是苍白的,于是历史故事在心中也就有了一些遗憾。感谢作者的扎实功力,他生动地展现了地中海的地理环境,其鲜活程度简直呼之欲出,更重要的是他在本章里从地理上确凿说明了东方贸易对西方的影响,地中海,尤其是东地中海的环境是如何让西方人受益的,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感觉我的历史观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地中海火山
其后的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讨论了早期人类对这里的探索以及一些民族、一些事件对这片海域周边国家的影响。如果你只是粗粗的读一下这些故事,那么你会发现这本书枯燥乏味,原因在于作者并没有对事件本身有深入的旁征博引,作者一直没有忘记写书的初心,即在用史实论述着各种民族及其文化对这片海域带来的影响以及再一次强调地中海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在其中起到作用的。
感叹作者知识的渊博,惊奇他竟然能这样收放自如。之前我看过很多的西方历史书籍如今才发现一直都是在绕圈圈,就像是一个自学知识的人不得其索然后在老师的讲解下融会贯通,又像武侠小说里苦心修炼多年的武者机缘巧合下打通了任督二脉终于一窥上等武学的究竟。
本来我想聊很多,但是一想又何必呢,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汗牛充栋的书籍去论述,而作者只是以一个大师的手法对他们之间的历史关联性进行了解读,而其观点还是需要读者去自行理解的,就写到这里吧。
桨帆船想象图
PS1 作者对帆船的进化史以及航海知识的进步史写的很精彩!
克里特女神
PS2 作者对宗教的演变叙述的太精辟了!厉害!
《地中海的画像》读后感(六):这里风平浪静,这里波涛汹涌
地中海,西方文明的摇篮,著名的度假胜地,人们唇齿边的健康饮食,星落棋布的港口,渔民们的天堂,商人们的摇钱树,农民们的悠然田园。这片平静而广袤的海域,自古以来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民族的崛起,又安静地将失败者卷入静默的海底。布拉德福德的地中海通史,给读者展现出的就是这样一幅包含地理、历史,梳理文化技术,探讨宗教战争影响的全景画卷。
欧洲区域的通史论著层出不穷,但是这本书依然在众多书籍中,凭借鲜明的特点脱颖而出。作者布拉德福德本人是除了历史学家这重身份外,又是一名水手,行驶在地中海上近三十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皇家海军服役。这些经历帮助他成为了地中海和海军方面主题的专家,因此在这本书里读到众多关于海事/船只/航海技术的介绍就不足为奇了。纵观各个时代的代表性船只,船体由小变大;由普通的木材发展到抗腐蚀的橡、现代抗腐蚀处理的钢板;船帆从早期的单一帆进化为多帆,吸纳了阿拉伯人带来的三角帆后,船只获得了速度上的极大提升;船只动力方面,最早的人力桨帆船,慢慢拥抱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各种舰船飞速行驶在地中海上;最重要的船上武装方面,希腊火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撞锤加肉搏的模式终究敌不过远距离火炮的威力……除了船只本身的技术以外,测量术、灯塔等辅助手段也闪耀着千年以来人们的强大智慧。
布拉德福德对海洋的叙述,无不透露着对这片海洋的一片深情,甚至不惜在全书第二章的鲜明位置将其地理情况详细说明。作为陆间海的地中海没有潮汐,盐度相对较低。在这片全年海水温度相对变化不大的海域,对于航行的最大影响就是风了。曾经丰富的野生植被地貌和取之不尽的渔业资源,也被历史长河一一淘尽。虽说历史学家们会将地中海以马耳他岛所在之处分为东西两部分,但是在布拉德福德的眼里,地中海的每一片海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北非的海域相对恶劣,爱琴海则是风和日丽,亚得里亚海的温度会低一些……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来说,吹着海风就能知道自己在哪里。这种生活带来的经验,在遥远的东方国度日本,也获得了求证:有经验的餐厅老板可以依照市场上买到某种鱼的时间,来判断今年的春天,是不是来得晚了一些。
在历史叙述方面,作者的切入角度也十分新颖。整本书作者的叙述按照时间推进,却又不为年份数字所局限。例如许多历史书都是自米诺斯、宫殿文明写起,可是在作者这里米诺斯文明只是走了个过场,还出现在腓尼基人之后;也会在叙述完罗马帝国分裂后,转至马耳他,以此岛为基点,从腓尼基人时期梳理各方势力对此地的影响;更会在人们的目光聚焦于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的威尼斯海军之时,拉到地中海最西去介绍葡萄牙航海王子亨利……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作者的叙述更偏重于地理位置、势力影响。作者将“地中海”这个概念贯穿全书,将其从繁杂的欧洲史中剥离而出,潜心于沿海诸港和和海洋沿岸,那些对欧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内陆事件例如德意志的东进、大不列颠群岛的基督化、欧洲王位斗争、王权与教会的争端等等都被抛在一边。地中海东部的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希腊诸岛,马耳他、君士坦丁堡、西西里岛、直布罗陀海峡、北非阿尔及尔突尼斯的黎波里才是他的关注重点,而它们的地理位置,要么扼制着东方贸易大门,要么把守着地中海的入口,要么在富饶黑海处雄踞一方,要么拥有得天独厚的战略意义。对于这些地点的考察,确实能够将地中海的大事件收入囊中。
瓦莱塔,马耳他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也力求将自己的内容写得简洁扼要,浅显易懂。对于历史事件的浓缩叙述,可以看出作者极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对于犹太教基督教问题的处理,也能让不熟悉的读者一下子把握核心矛盾。为了方便读者对久远事件的理解,作者更会将近现代类似的事件进行类比:比如腓尼基人的航海事业就像后来的威尼斯人,都是以贸易为核心;迦太基人在公元前480年发动的针对西西里岛希腊人的行动,可以联系二战时期日本在远东袭击美国人; 雅典曾经的领导人伯里克利会让人想到知道如何迎合普通民众的乔治华盛顿。
最后,让本书栩栩如生的一部分重要贡献则来自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引用。无法目睹古迦太基盛况的人们,可以在福楼拜的《萨朗波》中找到想要的答案;E.M.福斯特除了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描绘佛罗伦萨的自由爱情,也曾叙述过亚历山大城的成就;斯科特、萨克雷和拜伦曾经留下了以马耳他和希腊为背景的作品;菲茨杰拉德以《夜色温柔》记录下了地中海作为度假胜地的纸醉金迷。更不用提作为一切的起点且概念被现当代作家反复引用的《奥德赛》。
地中海,多种文明在这里碰撞,在这里融合。要有多久的时间,才能宠辱不惊,才能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