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是一本由[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10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精选点评:
●神作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第一本年鉴学派作品,事无巨细多线条多角度,还是作者在战俘营里根据记忆勾勒线索完成草稿的。
●扣一星是因为原书所有注释都没有翻译,文献信息可以不翻译,但其中说明解释性的内容也不译只能说明译者偷懒了
●匆匆读一遍,有点浑浑噩噩 环境史缘起之一
●终于看完了,断断续续读了好久。历史和生命二者,都很神奇,仿佛还有好多可循的规律,但是人类目前却很难去观察和解读。他们仿佛是一个缜密、精细的仪器,能够在千百年的时间里面自我调整。
●第二卷的翻译比第一卷差好多
●借了上册,看了100页,看不下去,真的有那么好看吗?
●论述性极强,透过现象及历史发展规律看本质,只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初级历史爱好者来说读起来会觉得枯燥和难懂,尤其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
●伟大!
●年鉴学派又臭又长,总是要反复读个三四遍才能吸收到营养。布罗代尔不如他老师布洛赫的地方是,《封建社会》我只用尝试两次,而这是我第三次(还是第四次?)尝试读这部长达两千页的大部头,在读了近一个礼拜后最后三百页终究没耐心一个字一个字撸完。值得庆贺的是,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连最初三百页都没耐性。
●参考书目丧心病狂地列了36页……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读后感(一):历史
多层堆叠的历史
经济贸易关系为主线
人文地理
以海为中心,以地中海为中心,以贸易交换为中心
“历史通常只关心危机,只关心缓慢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剧变。然而,危机事前都经过长期的酝酿,事后又产生无穷的后果。这些运动有时在缓慢的演变中,逐渐改变了特征。”(p.109)
“然而,在这些几乎静止不动的范围内,这些缓慢的潮汐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在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的波动之外,还要加上其他的变动,即发展有时缓慢但通常周期较短的经济波动。所以这些重叠交错的运动都支配着人类生活的节奏,虽然人类生活从来都不是如此简单。(同上)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读后感(二):吃豆子不吐豆子皮就是吃豆腐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读后感(三):读了两千多页的书,怎么着也多说两句吧
短评里说了,年鉴学派废话啰嗦,从环境到地理到气候、道路等等说了一大堆,我感觉都可以用简单的彩色地图或者表格等来表示,下面加点说明,应该比这些翻译的咯咯蹦蹦的好到十倍都不止,简单易懂的说明了问题。包括他讲到的造船而砍伐的树木问题,几张图就好了呀,絮絮叨叨说了好多页纸,跟一些搞历史的朋友们交流时,他们还说就喜欢这种没有态度的白描式的写法,老大有没有搞错,里面太多有判断的论述了好不好,最后作者还说自己又不懂哲学什么的废话,我都无语了,价值观如果没有成熟,不要动不动论述好不好。
第一部分:”不过作者对那时候的地中海真的是烂熟于心了,这点真的太牛了,虽然逻辑不是很清晰,讲的不太清楚,但是大约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海上运输和路上运输的运能比为3:1,另外就是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一直是小帆船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几十吨到一两百吨,大船非常少,1000吨到2000吨的船就已经罕见了很了,到了十六世纪末,船的载重也就200到250吨。到了十七世纪的下半叶,500到1000吨的船才变得多起来。英格兰海上探险和海盗的船一般都不到100吨,尤其到了十七世纪上半叶开始,火炮技术发展了,使得速度更快的、能抵御海上风浪的,尤其是可以像大船一样可以装备火炮的小船使得英国在海上取得了胜利。就跟现在的武装快艇打武装运输舰一样,抓到之后抢劫,然后烧了大船。另外有意思的就是地中海是没有潮汐的。16世界末当时的最大城市是那不勒斯有28万人口,是威尼斯的2倍,罗马的3倍,佛罗伦萨的4倍,马赛的9倍。而伊斯坦布尔据说有40到70万人。
第二部分:16世纪从的黎波里到墨西拿需要17天,从甘地亚到奥特朗托需要12天,从威尼斯到到雅法的正常速度在40到50天,540页的表很不错,把各个城市之间的行程给说清楚了。总之顺着经线穿越地中海需要一两个礼拜,沿着纬线穿越就需要两三个月了。16世纪末意大利的人口密度为44人,法国34,西班牙和葡萄牙17。以那不勒斯为例,1505为100,到了1532位为24,1545为164.9,1561为187,1595为212,1648为190,1669为155.。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过剩,犹太人于1492开始被卡斯蒂亚娜和葡萄牙赶出,1493被西西里,1540被那不勒斯,1571被托斯卡纳,1597被米兰。卡斯蒂亚娜的对外和对内贸易额为1:3。十六世纪末地中海里尼德兰估计有22.5万吨的总吨位,西班牙17.5,法国为10到16万吨,英国大约为20万吨左右。另外大西洋的船总吨位大约在60到70万吨。十六世纪末各国预算为卡斯蒂亚娜900万金币,法国500万,威尼斯及其领地390万,土耳其600万。地中海预算总额大约在4800万金币,按照6000万居民来算,每个人每年向君主提供不到1杜卡托。地中海的流通总值为黄金5000吨,白银5万吨。从1500到1650年从美洲运来的白银为1.6万吨,黄金180吨。人口中阶层比例为,赤贫20%,普通百姓70%,年入在20杜卡托的为赤贫,年入20-40的为小老百姓,40-150的为小康之家。
地中海积蓄贵金属然后流向东方,以前是德意志银矿,后来是新大陆代替了,带来了1580到1620年的西班牙的扩张,1580到1626年输入了11304043吨白银,花在尼德兰2528405,花在西班牙2197975,热那亚是国际金融中心,但至少从1609年开始,荷兰资本主义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上层建筑,包括现代化的信贷机构,地中海为荷兰提供了样板。西班牙经常破产,核心在于大商人比这些专制的国家先进几个世纪,一般来说西班牙的金融控制在热那亚人手上,热那亚和西班牙的金融控制比大约为3:1,1500到1650大约通货膨胀了四倍,美洲白银的辉煌在17世纪中叶结束了。
太烦了,不写了,下册主要就说了西班牙和奥斯曼的那场战争。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读后感(四):中医、印度香料与地中海
清代的历法之争重复了内亚与海洋的格局,被奉为国产货的传统历法来自元代郭守敬们从内亚引进的阿拉伯天文技术,但不过几百年就没人识得其血统了,使得本土士大夫理直气壮,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也不能接受洋鬼子,也就是两个牙天主教传教士的天文技术,而在当时的欧洲,技术中心早已转移至北欧的新教徒那里了。
而让地中海东岸连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都被剥夺的大航海,起因并非是土耳其人阻隔商路,毕竟葡萄牙与西班牙开始远洋冒险是在十五世纪,而奥斯曼人征服埃及是在1521年,稍早之前攻略叙利亚,更何况之后通过地中海东岸作为中转站与印度的贸易跟以前一样畅通无阻,要到17世纪因为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衰落。两个牙的航海,是为了绕过以威尼斯为首的北意大利人与阿拉伯人因为地理位置而导致的对印度与东南亚香料贸易的垄断,避开被中间商剥削的命运,自己发大财。
当时的香料在纬度偏北无法自行种植的欧洲确实炙手可热,葡萄牙在印度五杜卡托买到的香料运回欧洲可以卖到三十杜卡托,百分之五百的暴利,说明了为什么欧洲人对找到新航路趋之若鹜,马可波罗制造的中国传说对他们影响不大,由哥伦布将美洲土著命名为印第安人而不是支那人可见一斑,毕竟在马尼拉的西班牙大帆船之前他们与中国基本上没有商业往来。
不过奥斯曼人确实做到了一件创造历史的事情,土耳其大君用金帛收买了大量背教的欧洲人,通过他们掌握的欧洲技术与高度汲取税收带来的数量优势不仅征服了巴尔干,更史无前例地打破了被意大利人自十字军东征以来对东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并试图染指整个地中海的海权,将有利可图的地中海海贸彻底置于囊下,直到1579年班勒陀海战的失败野心才告一段落。在此之后,苏丹因为没钱再也无法招揽到足够的欧洲海上技术人员,不能在陆权与海权上同时有所作为,不像西班牙在1588年无敌舰队战败以后迅速拼凑起比之前更大的舰队,英明神武地粉碎了伊丽莎白老太婆建立英国海权的野心,尽管吝啬的她当时根本就没有此野望。
不过就算土耳其大君还有钱,争夺地中海的海权也价值不大了,布罗代尔不无伤感地说道,随着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北大西洋,十七世纪以后欧洲内部的战争都发生在西北欧,地中海再无大规模战事,它在世界史上第一次那么不重要。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读后感(五):布罗代尔:理性、保守主义与历史学家的责任(上)
法兰西学士院院士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 1985)是法国年鉴学派第
二代领袖。其主要论著有:《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以下简称《地中海》 )①、
《 15— 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以下简称《物质文明》 )、《法兰西的特性》、《历史
与社会科学:长时段》 (以下简称《长时段》 ),他还与拉布鲁斯(Ernest Labrousse)共同主编了
《法国经济与社会史》。布罗代尔提出的地理历史结构主义与历史时间的多元化思想,对整个社
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启发性。然而,他的思想中包含的保守主义成分招致了人们的批评,
这种批评所触及的问题直接关涉我们对历史的理解,甚至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活态度息息相
关。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布罗代尔史学的基本特征、其著作中的理性思想、保守主义倾向及其可
能给读者带来的效应,分析布罗代尔的理论与其积极的史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并力图说明作为
社会实践者的历史学家应对历史和现实承担的责任。
一、布罗代尔史学的基本特征
布罗代尔史学的基本特征非常明显。只要翻开其三大部代表作的目录,便能看到文本的结
构层次异常分明,所有事实毫无例外地遵循结构主义时空观的要求,并分别得到安排;也没有
什么地方暗示过,作者准备越出自己依据这种时空观而预先划出的边界。这样,相同的史学思
想和叙述布局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如地中海、物质文明史和法国史)内被利用,甚至越来越被强化,布罗代尔也就给读者留下了一条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我们尝试在理论的层面,描述出这
条思路,追踪布罗代尔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史学实践。
对于原来不知布罗代尔为何许人的读者,开始阅读《地中海》、《物质文明》和《法兰西的特
性》时,能看到些什么呢?我们必须从这种接受史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应该说,这是布罗代尔要
求的角度。布罗代尔写作最初的目的并非纯粹是向专业学者提供这一研究领域内的另一种论
述,更不是刻意等待着史学史家来研究其中的学术思想,他想要告诉人们,他理解的历史和历
史学是怎样的,这样理解为什么更合理。也就是说,这位大历史学家心中的理想读者,正是那些
更注重文本而非作者的普通人,他们是一群历史爱好者,只关注历史,无所谓谁是作者。在《地
中海》的序言中,布罗代尔开卷即说:“愿意以我希望的方式阅读本书的读者,最好带着他自己
对这个内海的回忆和想象,并赋予我这部作品以色彩,帮助我再现这个巨大的存在。”①布罗代
尔知道,一部作品只有在读者富有感情地接受时,才能迸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历史实在的显现,
是在阅读历史文本时伴随而来的想象中,而非呈现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面对茫然无知,或者
感性多于理性的读者,布罗代尔首先要告诉他们,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如何构思的,必须在宏
观上把握它,从整体上理解它,其细节和局部才能变得更有意义,融合成一种结构的美。于是,
布罗代尔必须尽快让这群富有感情的历史爱好者们,以总体史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并用总体史
的成果来解释现时,这是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最根本的特征,是其灵魂所在。
布罗代尔惯用总体史这个概念。如果说结构主义时空观是其史学实践在方法论和认识论
上的最终成果,那么总体史观念则既是这种实践的理论前提,又是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在布罗
代尔看来,总体史应该是一首多声部唱出的能听见的歌,能够表现历史的不同层次,而每一个
层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相互重叠、牵连,共同构成人们难以恢复其丰富纷繁图像的总体
史。为了实现布罗代尔的总体史设想,《地中海》便成了最初的实验场地。他的写法是:“把历史
事实按照三种具有连续性的记载来写,或者说按照三种不同的`楼梯平台’来写。我更愿意说是
按照三种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来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抓住过去所有不同的、彼此之间有最大
差别的节奏;在于提出它们的共存、互扰、矛盾以及多种深广丰富的内容。”②在三部宏著中,布
罗代尔分别设计了总体史的框架。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作者坚信真正的总体史应该由多元化
的局部融合而成,总体不仅大于局部之和,而且多元化的表达更能体现历史在时间上的纵深感
和空间上的层次感,进而捕获多样化历史运动的不同节奏。为此,布罗代尔必须找到恰当的理
论支柱支撑起总体史的框架。
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历史学的特征在于它研究的对象无一不在时间和空间中诞
生、成长和消亡,但是,这些对象所受到的历史影响却是有层次的。我们在解释某个事件时,习
惯寻找导致其结果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或者发生影响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等;我们也知
道,各种有效原因、因素越是远离事件本身,其形成所耗费的时间也就越长久,在空间上就越广
大。从由此产生的层次性中,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由多元时间和空间构成的总体史结构的吗?
历史学家们承认,历史的意义不得不根据时间的顺序来解释。那么,总体史中包含的对象各式各样,是否都必须遵从同一种时间节奏呢?传统史学(本文中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前,以
政治史、军事史为主的叙事史学)关注的叙述对象往往是单一的事件与人物,因此,史学家们通
过安排短时间内的情节,生产出一种单一的线性历史。可是,单一的政治、军事事件不能构成总
体。布罗代尔告诉我们:“近百年来的史学,除人为的断代史和个别的长时段解释外,几乎都是
以`重大事件’为中心的政治史,历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短时间。”“注重短时间、个人和事
件的传统史学已使我们习惯了它那匆促、紧张的情节叙述。”①情节的激荡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力,但它很难将读者引入深思之境。要想真正将现实形成的根源说得透彻,就必须将它置于更
悠长的时段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于是,总体史的要求促使布罗代尔提出了系统的时段理论与
问题史学意识。作为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读者从三部宏著中都不难发现。
时段理论在《地中海》中首次运用,到1958年《长时段》发表时,已经完全成熟,并作为史学
重大成果全面影响着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在作品中,布罗代尔将历史时间区分为长时段、中时
段和短时段三种,分别指示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在不同时段的舞台上,分别上演
着结构史(地理环境演变史)、情势史(社会史)和事件史(政治、军事史)。布罗代尔认为,结构史
擅长定性,情势史擅长定量,而事件史不过是燃烧着激情的历史,值得怀疑②。
《地中海》中,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地理环境在长时段里缓慢地演变,其速度使短暂的个人生
命难以察觉。对待这种宏观结构,时间好像静止了。然而,在布罗代尔看来,长时段的历史对总
体史具有决定性作用。地理条件,如陆地、海洋、气候等等,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提供了最初
的基地,同时设定了人类运动的边界。《物质文明》中,长时段被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结构,即物质
文明。食品、服饰、住房、工具、货币、城镇就如《地中海》中的陆地、海洋、气候等等要素。此处,
布罗代尔也想找到一条边界,而这条边界必须划在人们可能得到的与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之
间③。《法兰西的特性》在结构上更像《地中海》 ,长时段首先要说明的是法兰西的多样性,它们
涉及地理形态、方言、人口分布、边界等等。
在几乎静止的结构之上,是中时段节奏加快的情势史,经济、国家、社会和战争的各种形式
共同组成了《地中海》的社会结构史。《物质文明》关注的则是市场经济,交换、市场、资本主义、
社会等是其中的主题。在短时段中发生的事件史缤纷繁杂,以布罗代尔的眼光看,它虽是总体
史形式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本质上并不重要。他认为,事件虽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不过
是海面上的湍流、泡沫,与长时段中形成的深海潜流相比,我们必须学会不再信任事件④。
布罗代尔继承前人成果,系统提出时段理论,并在史学实践中硕果累累。这使他愈加相信,
这种理论正是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在20世纪中期,相对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研究处于较为
落后的状态。布罗代尔在掌握了时段理论后,意识到,历史学应该打一个翻身仗了。既然人文
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时段理论应该也适用于这些研究。布罗代
尔挑起争论,向学术界宣布:“经过反复的历史观察,历史学家发现了关于时限的辩证法,即瞬
时与缓慢流逝的时间之间存在着尖锐的、深刻的和反复无穷的对立;我们认为,在社会现实中,
再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比这一对立更加重要。无论研究过去或研究现在,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社会时间的这种多元性,这是人文科学共同的方法论。”①时段理论是实践布罗代尔总体史理
想的一把利刃,用它挑战别的人文学科或许能带来方法论的革命,但要想让这些学科服膺历史
学,共同建构总体史,那么,时段理论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而布罗代尔史学思想中的另一基本特
征——问题史学意识有效地担负了统率其他学科、建构总体史的任务。简单地说,问题史学意
识就是要求历史学家根据事先设想的问题选择历史文献,而不是通过整理文献,按照编年顺序
摆出历史事实。实际上,这是承认和倡导历史研究的观念和理论先行。年鉴学派创始人布洛赫
和费弗尔的著作中问题史学意识非常浓厚,这也是他们超越传统实证主义史学的法宝之一。在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里,这种意识也已深深扎根,体现在总体史建构中的各个角落。
现时是建构总体史的轴心。既然史学实践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再遵循兰克的名言
—— “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 ,那么,史学实践(在布罗代尔这里便是建构总体史)的目的也就从
描述过去转移到了说明现在。在史学实践中,问题的产生源于现实的需要。布罗代尔写道:“现
实是一张方位图,我甚至敢说,是一张真值表。”“历史的秘密目标和深邃动机不就是要说明现
时吗?当今的历史学在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接触中,正逐渐像其他人文科学一样,成为一门不完
善的、近似的科学,但它随时准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当衡量现时和过去的尺度。”②强调
史学实践的问题意识与服务于现实的目的,表明布罗代尔对史学实践的意义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积极投身到社会总体实践中,要使史学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不再沉
迷于传统史学那种对某些人的丰功伟绩或个别事件的简单描述。例如《地中海》面对的根本问
题并非只与地中海历史相关。文本中的地中海历史更像是一种解释工具,意在促成史学思想上
的破旧立新。其中的根本问题属于史学思想的范围,全书都在论证“人们能否采用这种或者那
种方式,同时抓住一种迅速变化着的、又因其变化本身及其场面而引人注目的历史,和一种隐
蔽的、几乎不被见证人和主演者觉察的、终究抵抗时间顽强的磨蚀并且始终保持原状的历史?
这个始终有待阐明的决定性矛盾,是认识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适用于生活的一切领域,
并根据不同的比较条件,必定以不同的形式而出现”③。在此,布罗代尔想通过《地中海》寻找到
一种超越短时段而理解生活(包括现时生活)的有效方式。
《物质文明》倾向于引导人们从长时段的物质文明中,去寻找现时资本主义各种表现的渊
源。它要澄清的问题是:用时段理论来审视资本主义会得出什么结论?资本主义与长时段结构
的关系如何?资本主义能否继续存在?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有何异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
与现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若将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视之,社会主
义国家在政治上排斥资本主义,也就会同样排斥市场经济,这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经济规
律发展经济,最终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法兰西的特性》拟在说明法兰西文明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是如何在长时段中逐步形成的。
这部未完成的遗稿将问题直指法兰西的现实。它要证明:“昨日和现今矛盾着的力量彼此交织,
不断地生发演化,成为一部深刻的历史,法兰西正是它的衍生物。”①
问题史学意识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也表现得很突出。只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研究就应该越
过传统史学在时间、空间、研究方法等诸方面设置的界限。全局史(histoire globale)观念②是以
问题史学意识为核心表现的具体观念之一。布罗代尔在《作为结论》一文中说:“全局史并不意
味着要写一部完整的世界的历史… …它仅仅是一种愿望,即当人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必须系统
地超越它的局限性。”③在《地中海》中,全局史要求研究从空间上走出海洋,进入撒哈拉沙漠和
北欧大陆,从时间上摆脱菲利普二世时代的限制进入长时段;在《物质文明》中,全局史要求研
究从欧洲扩展到世界;《法兰西的特性》同样如此,只有从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人们才能在
比较中体会到法兰西的独特魅力。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问题史学意识要求超越传统史学有限
的技艺,广泛采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等各学科的方法和工具。
总之,只要能够解决预设的问题,一切研究的传统界限都不复存在。如果我们还为自己的研究是否是一种
历史学研究担心的话,只要这种研究结合运用了时段理论,它就注定了自己的历史学性质。而
此时的历史学已经成了全体人文科学的总和。
上述阐释,从总体史观念到时段理论、问题史学意识,均是布罗代尔在史学实践中表现出
的主旨或基本特征,它们直接组织、建构了布罗代尔的总体史文本。从现象的层面阅读布罗代
尔的文本,肯定能丰富读者的知识,使自己了解布罗代尔的基本史学观念和方法。可是,读者只
有进一步询问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才有可能深入布罗代尔的意识内部,寻找到意识深处的潜
流,这样读者才能看清,现象的小船是如何在这种潜流强有力的涌动下,驶向布罗代尔史学实
践的目的地——现实与未来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布罗代尔的史学实践成果
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用他的论说作为读者决定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的参照。
二、理性与保守主义的有机结合
每一个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希望经过自己的
努力,能改变自身、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布罗代尔正是这样一位历史学家。历史叙述是他参与
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分析其史学思想的渊源与内涵来透视他的价值观和
生活态度。反之,通过了解布罗代尔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史学思想的脉络
与不同特征之间的联系。我们将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作为切入点,尝试着进入布罗代
尔的观念世界。首先吸引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布罗代尔坚持要把总体史树为自己的理想与目
标?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其一,是出于当时西方史学落后状态和布罗代
尔寻求变革的心态考虑;其二,是布罗代尔个人学术成长经历中各种偶然因素共同构成的必然
结果。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布罗代尔在认识事物时,力图在理性的层面上为事物寻求一种超越情
感的解释。
19世纪是西方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历史学世纪”的美誉。历史学在这个世纪逐渐走
向专业化,被大众接受。尤其当19世纪后半叶欧美各大学设立历史学专业以后,历史学已经成
为人文科学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 19世纪同样是一个学科分立的世纪,社会学、心理学、人
口学等新兴学科都像历史学那样,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域。然而,人们很快觉察到,学科分立造成
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隔阂。面对近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和日趋复杂,单一的学科成果
无法满足人们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变化。一些怀着忧患意识的历史学家认识到,要想让历史学更
具时代特征,就必须改革传统叙事史学,进行学科综合,扩大历史学的领地。
实际上,从19世纪中期开始,马克思主义者在其历史研究中就已经具备了宏观视野与综
合研究能力;到20世纪初,亨利贝尔、赫伊津哈、斯宾格勒等人的学科综合、文化/文明史研究
方法(尤其是比较方法)进一步刺激了那些反传统青年史家的勃勃雄心。 1929年,年鉴学派顺
应变革的呼声而诞生。他们在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前提下,重写历史,为现实答疑解惑。例
如,布罗代尔对以往关于地中海的有关著作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说:“这些论著中需要修订,
需要推倒重写,需要加以提高使之复活的地方委实太多了。”对于整个历史学科,布罗代尔认识
到,“历史学也许并不注定只能研究围墙内的菜园子。否则,它肯定完不成其现时的任务之一,
即回答当前使人焦虑的问题以及保持它与各种十分年轻而又咄咄逼人的人文科学的联系。”①
显然,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状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史学变革迫在眉睫②。另一方
面,关于历史与现时的关系问题,历史学家经过批判客观主义史学“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迂回
之后,普遍承认史学实践必须服务于现时的要求。布罗代尔曾经宣称,“为了认识现时,必须研
究迄今以来的全部历史”③ ,这句话也道出了追求总体史的目的与要求。
在布罗代尔那里,总体史必须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层次。他认为:“有了历史层次,历史学家
才能相应地重新思考历史总体。从这个一半处于静止状态的深层出发,由历史时间裂化产生的
成千上万个层次也就容易被理解了;一切都以半静止的深层为转移。”④布罗代尔的总体史观
正是通过将历史划分成多种层次,并将长时段、中时段中呈现的历史层次认定为总体历史运动
的策源地,这样才为总体史找到了立身的稳定结构。将历史视为多元、多线、多因素的发展使读
者认识历史的眼光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简单地相信“眼见为实”这个机械实在论原则,而是更
多地学会综合各种因素思考历史和现实。人们由此认识到,要想了解历史的意义,真正用“过去
解释现时” ,就不能像传统史学那样停留在描述历史现象的层面,关键在于解释。总体史其实也
是布罗代尔为读者提供的一种历史解释工具。布罗代尔意在提醒人们,要从本质上理解历史,
就必须在宏观上把握那些长时段、中时段中形成的稳定结构,任何拘泥于细节或短时段中的激
情都将以失败告终。在布罗代尔的概念系统中,他毫不讳言地推崇稳定、静止(或半静止)、结构、深层,蔑视激情、瞬间即逝、表层,与传统叙事史学的对立由此表露无遗。这同时也是深沉与
肤浅的对立,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既然总体史观不过是诸多历史解释工具中的一种,那么布罗代尔为什么单单对它如此推
崇呢?总体史观不是布罗代尔首创的,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布罗代尔之所以能够接受总体史
观,并使它有更大的发展,这与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有着一定的联系。
布罗代尔在完成大学学业时,获得了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任教资格。从1923年到1932年,
布罗代尔到阿尔及利亚任中学教师近10年。在此期间,布罗代尔积极地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准
备资料,遍历地中海周边国家,培养出一种开阔的视野。他的论文选题与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外
交史有关,属于传统史学的题材。 1929年,费弗尔与布洛赫创办了《经济和社会史年鉴》 ,这份
充满着史学革命气味的刊物很快打动了布罗代尔。他本来就热爱地理学,年鉴学派创始人的跨
学科和总体史设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位青年人的前程。布罗代尔从此更加关注和学习史
学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希望自己有能力实现年鉴学派创始人的理想。 1935— 1937
年,布罗代尔任教于巴西圣保罗大学。站在南美洲大地上,接受另一种文化的熏陶。在巴西的
经历使布罗代尔有机会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从总体上审视着整个欧洲大陆。命运还为布罗代
尔安排了一次巧合。1937年,布罗代尔在从巴西回国的船上遇到自己仰慕已久的费弗尔。交流
之后,费弗尔当即收布罗代尔为弟子,这个机会使他迅速地融入年鉴学派的小圈子。费弗尔对
其博士论文选题的建议非常及时,它决定性地促成了布罗代尔在思想上从传统史学向年鉴学
派总体史学的转变。从此,布罗代尔的博士论文便按照这种思路重新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