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月日》读后感(一):生命的可贵
这个故事像极了中国版的《老人与海》,主人公都是老人,只是孩子换成了一条瞎狗,大海换成了一片旱田。但都是有关坚持、永不放弃的故事。这本书的情节非常简单,只是讲述了一位老人如何在灾荒之年(常年干旱)之下守护一颗玉米苗的故事,老人的生命所剩无几,环境又是如此的恶劣赶尽杀绝,但玉米苗就是希望,是未来,值得先爷用生命守护它。七十多岁的先爷,与天地与水斗,与野狼斗与老鼠斗,与饥饿斗也与自己斗,最后他用生命守护了这颗玉米,给未来留下了无穷的可能性。这本书的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场景描写却十分恢弘,隔着书本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荒芜、绝望而又炙热的感觉,每次的绝处逢生让人松了口气又很快继续绷紧了弦,那颗脆弱的玉米苗的生命似乎就和我们紧紧绑在一起了。大地虽然包容却也无情,人类虽然无情但也有情,这就是生命的可贵之处吧。
《年月日》读后感(二):永不低头的反抗
强烈的阳光、折磨人的饥饿、凶狠的狼都在一点点吞噬先爷的生命,在慢慢蚕食先爷的希望玉蜀黍苗儿。衰老的先爷和忠诚的盲狗能够守护他们唯一的希望玉蜀黍苗儿长大吗?先爷和盲狗首先在老鼠窝旁边找到被村民们种在地里的玉蜀黍种子,充饥度日;然后又开始吃捕杀的老鼠
《年月日》读后感(三):唯有希望,方能支撑生命。
阎连科老师用极其朴素的文字写出了一个无比让人感到震撼的故事,一个72岁的老人,一条盲狗,一颗寄托着唯一希望的玉蜀黍苗便是这个故事的大概,夹杂老人与狼群,老鼠的斗争。 大旱之年,村子里的人都外出逃难,只有先爷,留了下来,为了那株唯一的鲜活的绿苗,为了村子里的人回来能有种子再播种,为了那全村人的希望。 艰难困苦中,唯有希望,方能支撑起生命。 还有那只极通人性的盲狗,那枚两面都是正面的铜币,那锅只剩一点的煮肉水,流露出的一人一狗的情义让人动容。 当然最后的结尾也令人泪目,又是一年大旱,村民依旧外出避难,这回留下的是七个年轻人,他们在互不接壤的山坡上,搭上了棚子,守着七株玉蜀黍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致敬与传承呢? 这本小说被誉为中国版的《老人与海》,那种中华民族的韧性,勇敢,自我牺牲,永不放弃的精神在这位老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是能一口气酣畅淋漓读完的好书。
《年月日》读后感(四):一个老人 一条盲狗 一棵玉蜀黍 无限的希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总是能想到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的诗句。先爷,在全村人都因持续的大旱而搬离了村子时,成了这里留下的唯一的人。他有一条盲狗和一颗玉蜀黍,这是他所剩的仅有的羁绊。 当天灾来临,人是否能与之一战,先爷说他要与这旱天斗到底。炎热的暑气让时间变得漫长,特别是在天地间只剩你一人之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粮食吃尽了,井也干涸了,先爷翻墙进了别家的院子,也没有找到存粮。即便是在如此境况,先爷对那仅有的一棵玉蜀黍,却抱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无限的希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和他心爱的玫瑰,在这个孤独的星球,我把所有的细心和温柔都给你。先爷期盼着,这棵玉蜀黍能够给他带来收获,能够让他在这烈日灼心的地方看到未来。 先爷很有想法,他总能想出奇妙的点子。井干了,他把被褥放进井里,吸收一晚上的地下水,第二天再捞起来挤出水,维持一天的用水。没粮了,他在各个老鼠窝里蹲守,找到了不少老鼠私藏的“宝贝”,再存起来放在老鼠偷不到的地方。如同海明威所写的《老人与海》中与鲨鱼在海上搏斗的老人,机智与不屈,顽强与坚韧。先爷无疑是一个智者,同时也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先爷想,在这荒无人烟的山脉上,他种出了一棒玉蜀黍穗,剥下一碗颗粒儿, 粒粒颗颗都如珍珠般,在旱过雨落后,村人们自世界外边走回来,可以用这一碗粒儿做种子,一季接一季,这山脉上又可以汪汪洋洋无垠着玉蜀黍的一片绿世界,我死了他们得给我的坟前立一块功德碑。” “他的脚步寂寞而嘹亮,早年绿水深林间的伐木声音样,畅畅荡荡回响在村落中一家一家落了锁的大门外,又枯船一般从这家门口划到那家去。” “他终于把村落走了一个遍。” 先爷总是胜利者。
《年月日》读后感(五):天地不仁
一场大旱,全村都陷入了饥饿 大家都去逃荒,只留下了一个72岁的老人和那只被绑去祭祀晒瞎了眼的狗一起生活。
在对抗饥饿的过程中,老人对抗过狼群,和老鼠抢东西,最后还吃了鼠肉。生命的最后,他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是人吃狗还是狗食人。欣慰的是,他们没有吃掉对方,只是陪着对方经历了最后的生命历程。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一棵玉蜀黍,老人为了种活最后一棵玉蜀黍,不惜节省自己为数不多赖以生存的水,后来临死前干脆把自己埋在了玉蜀黍下。等人们发现的时候,玉蜀黍都根已经扎到老人的身体里了,当年,它结了七粒籽。
一个生命扎根在另一个生命里,一次死亡换来一次新生。
人类,动物,植物,环境。说不上谁在决定谁,谁在主导谁。
铺天盖地的饥饿来临时,人和狗有什么分别?
大旱过去的时候,仅仅七粒种子就可以是全部的希望。
我就一直在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什么意思?
以前读起来觉得是天地无情,冷眼旁观。
今天读完这本书,却觉得天地不仁反而是一种温情。因为它恰恰代表着天地没有分别心。
不因为人类聪明就优待人类,不因为猫狗低贱就苛责它们,更不因为花花草草微小就视而不见。
这种无分别心,恰恰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然后我就在想,我自己有没有分别心?不光有,还很大。
所以,天地无情却有情,人天天念着情其实最无情。
应了那句话:小善似大恶,大善似无情。
《年月日》读后感(六):比《活着》更绝望的小说!几乎每页都让我哭到窒息…
读这本书,是被后封面的一个问题吸引: “如果人类的祭日到来,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和一粒种子,会是什么样?” 本以为这是场关于奇迹的故事,可翻开才发现,阎连科是以真正的鲜血,创造了无法想象的伤口;短短120页的故事、却有着触目惊心的绝望,让我哭到泣不成声、也哭到不敢去翻第二遍! 当千古一遇的大旱降临,村民们想尽办法逃走时,72岁的先爷却为了守护一株仅有的玉米苗长大结穗、为全村留下些生命的种子,留在了寸草难生的村里。 热闹的村庄只剩下固执的先爷、一只盲狗和一株玉米苗后,末世般的死寂和荒凉也顷刻间降临。 在漫无尽头的大旱中,岁月被日阳烤成灰,用手一捻转,便似火炭般黏在手上烧了心。终日悬在头顶上的毒辣日光,甚至能够称量出光的重量。 一人一狗,努力守护着那株微弱的希望;可当生存迎来水尽粮绝的绝望时,先爷和狗、命运与自然的残酷关系,也被迫浮出水面… . 阅读这则饥饿时代的残酷寓言,我有过数次的虔诚祈祷;因为字里行间的绝望,如铺天盖地般袭来,让我几乎无法承受。 . 但同时这本书传达的内核又很像余华的《活着》,在月月底的反复轮回中,日头越是难熬,生命反倒显出生猛的力量;它散发着纯粹的苦,也抽打醒了我们对生活深切的渴望。 . 阅读过程中,多次难以抑制的泪目;我感动于先爷对生存的渴望,对盲狗的怜惜,对未来的执着……充盈在字里行间的的勇敢和力量,也最终汇聚成无法湮灭的信念,拖着年迈的先爷在一次次的灾难中沉浮挣扎,不肯认输! 面对断粮绝水的旱灾、毁灭性的鼠害和穷凶极恶的狼袭,这位老人也会害怕、也会颤栗;但与灾难狭路相逢的时刻里,他心中所想的的从来不是退缩,而是如何活下去——如何让自己和盲狗活下去,如何让这株代表希望的玉米苗活下去,如何把全村人的希望种子延传下去…… . 当漫长的时间彻底剥夺了先爷和盲狗求生的机会时,他亦不服输地用尽全力对着毒辣太阳抽打:“你先爷我照样能把这颗玉蜀黍种熟结子,你能咋样我?你能咋样我?” 字里行间的苦难如余华笔下的《活着》,触目惊心、让人掩面痛哭;但先爷身上彰显出的毅力和勇气,又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渴望战胜自然与命运的信念,也为绝望的字里行间,点燃了一盏明灯。 . ——我是初拾,我们下期见——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催泪书单|精神读物 好书分享|书单推荐|当代作家|当代文
《年月日》读后感(七):比《活着》更绝望的小说!几乎每页都让我哭到窒息…
读这本书,是被后封面的一个问题吸引: “如果人类的祭日到来,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和一粒种子,会是什么样?” 本以为这是场关于奇迹的故事,可翻开才发现,阎连科是以真正的鲜血,创造了无法想象的伤口;短短120页的故事、却有着触目惊心的绝望,让我哭到泣不成声、也哭到不敢去翻第二遍! 当千古一遇的大旱降临,村民们想尽办法逃走时,72岁的先爷却为了守护一株仅有的玉米苗长大结穗、为全村留下些生命的种子,留在了寸草难生的村里。 热闹的村庄只剩下固执的先爷、一只盲狗和一株玉米苗后,末世般的死寂和荒凉也顷刻间降临。 在漫无尽头的大旱中,岁月被日阳烤成灰,用手一捻转,便似火炭般黏在手上烧了心。终日悬在头顶上的毒辣日光,甚至能够称量出光的重量。 一人一狗,努力守护着那株微弱的希望;可当生存迎来水尽粮绝的绝望时,先爷和狗、命运与自然的残酷关系,也被迫浮出水面… . 阅读这则饥饿时代的残酷寓言,我有过数次的虔诚祈祷;因为字里行间的绝望,如铺天盖地般袭来,让我几乎无法承受。 . 但同时这本书传达的内核又很像余华的《活着》,在月月底的反复轮回中,日头越是难熬,生命反倒显出生猛的力量;它散发着纯粹的苦,也抽打醒了我们对生活深切的渴望。 . 阅读过程中,多次难以抑制的泪目;我感动于先爷对生存的渴望,对盲狗的怜惜,对未来的执着……充盈在字里行间的的勇敢和力量,也最终汇聚成无法湮灭的信念,拖着年迈的先爷在一次次的灾难中沉浮挣扎,不肯认输! 面对断粮绝水的旱灾、毁灭性的鼠害和穷凶极恶的狼袭,这位老人也会害怕、也会颤栗;但与灾难狭路相逢的时刻里,他心中所想的的从来不是退缩,而是如何活下去——如何让自己和盲狗活下去,如何让这株代表希望的玉米苗活下去,如何把全村人的希望种子延传下去…… . 当漫长的时间彻底剥夺了先爷和盲狗求生的机会时,他亦不服输地用尽全力对着毒辣太阳抽打:“你先爷我照样能把这颗玉蜀黍种熟结子,你能咋样我?你能咋样我?” 字里行间的苦难如余华笔下的《活着》,触目惊心、让人掩面痛哭;但先爷身上彰显出的毅力和勇气,又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渴望战胜自然与命运的信念,也为绝望的字里行间,点燃了一盏明灯。 . ——我是初拾,我们下期见——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催泪书单|精神读物 好书分享|书单推荐|当代作家|当代文
《年月日》读后感(八):《年月日》:日头越是难熬,生命越发生猛
01 “如果人类的祭日到来了,世界上只还有一个人和一粒种子会是什么样?” 这个念头,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阎连科。 阎连科在《年月日》前言中介绍,这部作品是在他病痛最难耐之际又见到希望的时刻创作而成的。 1958年,阎连科出生于中原的一个偏穷的村落,河南嵩县田湖村。 他所有的文字都从这里出发,带着对那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还透着黄土中原厚厚的沉重。 他,人称“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一众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他本人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卡夫卡国际文学奖的作家。 法国《世界报》评价他: 中国作家阎连科跻身于大文豪的圣坛绰绰有余。没有人像他那样以小说的形式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其作品具有惊人的震撼力,作品中呈现出摧枯拉朽有时令人绝望的幽默。  02 阎连科在《年 月 日》中就写了一人,一狗,一苗。 他将万物都浓缩到这一人、一狗、一苗上。他们扎根在这片中原黄土地上,守候希望。  千古旱年,日子被太阳烤成灰,一串串灼热的阳光,悬挂在头顶上。 村里都没粮了,老老少少都挑着行李逃荒去了。先爷是随着最后一批人离开的,往东走,走个三五十天,能去徐州和南京讨生活。 不过走到八里半后,先爷决定不走了,对村民说: “我七十二岁了,走不够三天也就该累死了。横竖都是死,倒不如死在村落里。” 他成了整个耙耧山脉荒凉死寂中的唯一守望者。还有一条狗,被太阳晒瞎了眼,跟先爷也算是个伴。 他时常对瞎狗说: “先爷我活不了几年了,你能伴到我死也算有个善终了。” 田地里还有一棵玉蜀黍苗,挂着几片绿叶,这是他全部的希望。 脚下的日光被踢得吱吱嚓嚓响,先爷做了一个决定,和他的瞎狗直接搬来住来田地,来日夜守候着这棵玉蜀黍苗。 没有粮吃,他挖鼠洞,抠鼠粮吃鼠肉;没有水喝,他用褥子浸湿混浊的金水岸拧出水来;没有水给玉蜀黍灌溉,他拖着老迈的身体走四十里路去寻找水源;与狼群展开一夜的对峙与熬持…… 他对于未来的期待支撑着他饥饿的身体: “再有半个月,它就冒顶了,在半个月就该吐穗了。三个月后就该有一棒玉蜀黍穗儿长在天下了。” “在旱过雨落后,村人们自世界外边走回来,可以用这一碗粒儿做种子,一季接一季,这山脉上又可以汪汪洋洋无限着玉蜀黍的一片绿世界,我死了他们得给我的坟前立一块功德碑。” 末日蛮荒,先爷和他的狗耗尽自己,守卫这最后的希望。 他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当作肥料献给了玉蜀黍,他要让玉蜀黍活下去。  03 一棵玉蜀黍苗,承载着整本书的核心象征:希望,也承载着这黄土地上万千生灵的希望。 在年月日的反复轮回中,日头越是难熬,生命越发显出生猛的力量。  就像西西弗,巨石不停地滚下来,西西弗不停地上山下山。只这场搏斗本身,这种沉默而又原始的力量,就足以直击人心! 加缪说,西西弗就是荒诞的英雄,既由于他的激情,也由于他的磨难。 阎连科笔下的先爷也是英雄,这块黄土地上生出的激情和磨难,更真实。 《年月日》将这种生命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部关于生命力量的史诗。 阎连科在书中自序言写道: “我相信虔诚握笔等待的人,终会在黑夜中再次看见灵至神视的那束光。” 他是虔诚的,先爷是虔诚的,希望更是虔诚的。 尼采曾说: “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 即使我们心中所怀抱着的只有一捋微光,也足以支撑着我们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可能。 
《年月日》读后感(九):陷入绝境中的善良
灾难面前,我们总能看到一种超越生命的力量。正如阎连科的《年月日》便是这样一本关于生命力量的现代寓言。这本书描写了千古一遇的大旱降临,村庄里的人尽数离开,只留下了先爷、一条盲狗和仅剩的一株玉蜀黍苗。日光毒辣得能称量出光的重量,一人一狗该如何守护着一点微弱的希望存活下来?
1、陷入绝境中的善良
在那种岁月被日阳烤成灰,用手一碾转,日子便火炭一样粘在手上烧了心的岁月里,没有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而是依然保持着光辉的人性。全村落的人因为旱荒都离开了这座山脉,而七十二岁的先爷选择留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走上三天就会被饿死在路上。
留在村里先爷实在没粮食了,决定挨家挨户去找他们剩下的余粮,来到一家门口站住了,发现是同族本性的侄儿家,想了想又往前走。又来到一家老寡妇的门口,想到老寡妇年轻时没少照顾自己,每年冬天给自己做羊毛靴子,想到这个宅子给他带来的温馨和美好永久的留在他空荡荡的心房里,注目了好久又离开了,就这样先爷一家一家来回晃荡着,把村落走了一个遍也没能进去。
饥饿没有打败他,他回忆着之前的美好,即使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着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善良和绝望的碰撞,也是光与暗的交织。先爷来到自家地头,把自己前几天种的玉蜀黍粒挖出来炒着就水吃,也总算饱餐一顿了。
先爷不光与日光带来的饥饿斗争,还要与老鼠争夺仅有的粮食,即使粮食都被老鼠抢走了,他们快要饿死了,先爷依然想着他的狗,他说:老天爷,你快给我一些粮食吧,让我多活一些日子,最少让我活过狗。
2、生与死的意义
在生活绝望的时候,走在黑暗中只剩下眼前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不要放弃只要不放弃依然充满可能性。先爷说:饿死天,饿死地,还能饿死我先爷?
一个人一条狗的日子总是孤寂的,先爷也会回忆年轻的时候。他常说年轻多好啊,身上有力气,夜里有女人,从天地里累了一天回去,女人会端水给你洗脸,出汗了会给你递蒲扇,下雪天会给你暖被窝。这样的日子跟神仙没有两样。而老了却不一样了,人老了只为一棵树,一棵草,一堆孙男孙女才活着,但到底活着比死了好。
只要活着,虽然活得很痛苦,很绝望,但总是存在着希望,也许这个希望在遥远的未来才可能实现,可是再怎么说,这还是希望啊。
3、对未来的希望
先爷陷入生死问题的纠结中,他借着手中烟火的微光先看见种下的玉蜀黍生长的声音青嫩嫩的飘在他眼前,线一样的朝着他耳边走。先爷看见又有一叶新的芽儿挣出来了。新芽儿就是希望,就是先爷和村落的希望和寄托,老人和狗五天没吃东西了,但他依然心存希望,他说:
“玉蜀黍熟了,你再让我多活几天,让我等到一场雨,等到村人逃旱回到山脉来,我把这玉蜀黍的熟惠交给村人们,这是一个山脉一个世界的种子。”
在年月日的反复轮回中,日头越是难熬,生命越发显出生猛的力量。人生宛如在漫漫长夜中行走,相信虔诚等待的人终会看到灵至的那束光。
《年月日》是当代文学大家阎连科涤荡文学河流的经典之作,获国际“反饥饿图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四届上海中篇小说大奖!荒芜世界里的守望者之书!
《年月日》读后感(十):年月日,一代人的希望
翻开书就可以看到插画,引人入胜,勾起人的想象,刚开始不明白插画和书名年月日有什么关系呢?当我看完书的时候,不禁感叹写的太好了!是一部极其美丽又充满讽喻的小说。
《年月日》是不是生命中一束干枯的花朵不重要,重要的是神曾经在虚无死寂中光顾过我,然后我相信虔诚握笔等待的人,终会在黑夜中再次看见灵至神视那束光。年月日是时间和生命的较量,是生死的较量。
《年月日》是一部关于生命力量的抒情史,通过老人与大旱抗争的故事,将生命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干旱降临在一个已经饱受苦难的山脉。最终除了一个村民,其余村民都要走了。先爷说:“我七十二岁了,走不够三天也该累死啦。横竖都是死,我想死在村落里。”
之所以是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舍不得这片天这片地,更舍不得那一颗玉蜀黎,这是他对这世界上仅有的希望。
千古旱天那一年,岁月被日阳烤成灰,用手一捻转,日子便火炭一样黏在手上烧了心。一串串的太阳光,不见尽止地悬在头顶上。先爷从早到晚间,一天都能闻到自己头发黄灿灿的焦糊味……
村里的人都逃走了,只剩下先爷和他的狗瞎子。为了生存,他自己种了一颗玉蜀黎,每天围着它转。书中将狗瞎子拟人化,诺大的村庄只留下先爷和瞎子,仅仅只是为了那一颗玉蜀黎。
先爷是个有经验的种地人,刚开始的时候玉蜀黎要施肥的时候,他舍不得把自己的粪便弄到茅坑里,走上几公里路,将自己的粪便排在玉蜀黎的周围,给它施肥。当然也不会放过狗的粪便。
时间一点点的过,先爷每天都会观察玉蜀黎的叶子的变化,做好万无一失,只为了能够结穗。
弹尽粮绝,先爷先是去各家各户的缸里面看看是否有漏掉的粮,一连又三家,手里的粮袋依然空空瘪瘪着。从那条胡同回来时,日光把他的脸照成青白色,紫亮的斑点在脸上闪闪烁烁呢,晦气又浓又烈地在那满脸的沟壑之间淌动和堆积。
先爷和他的瞎子为了生存,最后都把田地里老鼠吃光了。他从口袋取出布包儿,打开来发现原来鲜嫩一团的老鼠肉,煮熟时又红又亮如半截红萝卜,可这过了只半天,却变成乌黑乌黑的颜色了,仿佛一把污泥样。先爷把鼠肉放在鼻下闻了闻,香味荡然无存不知去了哪儿,剩下的只有灰色的臊味中,夹了淡淡的霉白色的臭。
为了躲避灾难,先爷选择一枚铜钱决定自己的生死,欺骗瞎子说只有一面有字,其实两面都有字。他扭头对狗说,我扔了,变果真把那枚铜钱抛在半空中。太阳光密密麻麻如火焰林样,铜钱碰着那一竿竿的光,发出火铁碰火铁的红亮亮的响………
“如此平静,你甚至可以听到日光相互碰撞和月光落地的明亮声响”。
而最终留下的,是这个村落中七户人家的七个汉子,在七块互不相连的褐色土地上,顶着无休无止的寂寥和日光,又种出了七颗嫩绿如油的玉蜀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