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现在看来最应该被我们重视的就是这些被前人反复实践并验证的“原则”。
为什么说原则非常的重要?
那是因为我们经常会被眼前的场景所局限,甚至经常会把结果当成目的。
更让我们很难觉察的一个现实是:
当我们与别人沟通时,我们通常都会将对方的意图进行恶意的揣测。
然后,我们会在恶意的揣测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判断和行动,于是一幕幕悲剧和零和博弈就会频繁上演。
这有点像一个心理反应模型:“鸟笼效应”: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说,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对他的好朋友打赌说:“不久之后,我一定让你养上一只鸟。”
朋友当然不信。
过了几天,詹姆斯就送了朋友一个特别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一看就明白詹姆斯的用意,但是他还是把鸟笼放在了家里,但就是坚持不养。
可是每次有客人到他家拜访时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每次都要解释很久,不厌其烦。
果不其然,为了省去解释,最后,这位朋友只好买了一只鸟来养。
如果你搞不懂这种机制的原理,就很难找到破除这个困局的解法。
一条条原则,其实就是帮助我们破除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的解法。
让我们一起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来聊一聊改写自己人生剧本的另外两个原则。
专注于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被问题揪着跑原则: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
美国航空航天局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发现,在太空中圆珠笔由于重力原因无法正常书写。
于是,美国的科研团队耗时耗力终于研发出一种特殊的不受重力影响的圆珠笔。
在大家为这项研发成果无比兴奋的时候,却发现俄罗斯同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铅笔。
看似有点搞笑,但类似这种“脱了裤子放屁”的事,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还少见吗?
循规蹈矩,按章办事当然是一种做事美德,但为了程序正确而忽略了对正确方向和结果的专注,可以说是一种愚昧。
我经常会给公司的小伙伴们举这样一个例子:
领导让你去买一块香皂,如果你立刻就去买的话,你被骂的可能性会是90%。
为啥这么说?
因为在你没搞清楚领导为什么买这块香皂?预算是多少?有什么注意事项?什么时候要用?
这一些列问题之前没有答案之前,其实你根本就不知道领导的需求是什么。
在不清楚需求的情况下,你能够恰好满足需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看似麻烦的事前沟通,恰恰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完成任务的本质。
在本质没搞清楚的前提下,我们很容易会被局部的问题和线索揪着走。
所有的行动看似有效,其实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是起来反作用。
解决任何问题,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再考虑局部的问题,让局部的解决方案为本质的实现服务。
能做到这一点,才是专注于本质的本质,请大家认真揣摩和实践。
有效的工具和方法,都需要刻意内化原则:
很多年前有一句盛行一时的金句:
为什么我们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现在看来,事实是:
其实我们并不真的懂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注定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道理再好,如果我们不能把道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建立直接的联系
(行动),其实只能说明我们并不懂这些道理。
于是进入一个死循环:
因为不真懂,所以就不能真的相信;
因为不相信,所以就很难行动起来;
因为不行动,所以就看不到好效果;
因为没效果,所以还是停在老路上。
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件事:
天底下所有管用且有效的方法都有一个特点:“简单”。
这个特点极具欺骗性,经常让我们上当受骗。
比如:
想学习好,多看书就行;
想能力强,多练习就行;
想多赚钱,多干活就好;
这些所有的一起道理,我们老祖宗早就给我们说了无数次了:
无它,唯手熟尔!--卖油翁 小学课本
就这一个做成任何事的法则,将绝大多数人卡在门外而不自知。
大家更愿意花时间去找捷径、找方法,却忘了反复把最简单的事情做无数遍,而且能心怀敬畏的去做,才是最高效的成事法则。
所以,
工具再好,你不用,这个工具将与你无缘;
方法再棒,你不试,这方法是别人的法宝;
成果躲避上面两个“朋友”的你,终将一事无成,还傻乎乎的成天找赛道。
可悲的事,也许你眼前全是赛道,而你根本看不到。
也因为,你根本不配在这条赛道上奔跑。
毕竟,这世间所有的NB都是用困(苦)难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