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村子里也有歇后语
日期:2021-06-24 12:06:09 作者:骑驴流浪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村子里也有歇后语

  村子里也有歇后语

  在语言这个大家族里,歇后语可以说是重要的一员。有了它,语言不仅鲜活灵动,还妙趣横生。

  我们村子,流传有许多歇后语,当然,这些歇后语都是土生土长,虽长时间才提炼出来,可没有走出外面的世界,所以在《歇后语大全》里却是找不到的。这些歇后语有的很好懂,像“屎壳郎跟屁走——闻香不到口,”“小麻雀跟着蝙蝠飞——干熬夜不吃食,”就很好懂。另一类,像“小葛庄的葫芦——上成色了,”“甘的面条——齐!”就不好懂。“小葛庄”是村名,好懂;“小葛庄的葫芦”就是小葛庄这个村子有人种了葫芦,也好懂,关键是谜底“上成色”三个字,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有一个故事在里边。谜面“甘吃面条”也好懂,就是有一个叫“甘”的人吃面条,关键是“齐!”,“齐”是方言,意思相当于“算了”,问题是“甘吃面条”,为什么算了?感觉也有一个小故事在里面。下面就是这两个小故事。

  小葛庄的葫芦

  解放初期,小葛庄有一家种了五亩葫芦,等到葫芦刚刚成熟,总被人偷,今天一颗,明日三颗,一个月过去,近百颗葫芦就这样不见了。

  主人气愤不过,决定下大力气捉拿偷葫芦的人,不吃不睡,日夜在暗处盯梢,终于在一天夜里逮住了偷葫芦的人。逮住了偷葫芦的人,处罚的办法却别出心裁:不打不罚,就是从被逮之日起,他必须把这五亩葫芦看好,如果葫芦再被偷,他找不到偷葫芦的人,就开始处罚他。所以,以前偷葫芦的人摇身一变成了看葫芦的人。

  找到了看葫芦的人,主人一身轻松,放下葫芦,干其他事情去了。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葫芦已经完全成熟,主人并不采收;又过去了半个月,霜降季节已过,葫芦长得又黑又明,已经超过采收的时间,葫芦的成色已经十二分足了,因为有人看着,主人仍不采收。

  这事在村子里传开,于是就有了歇后语:“小葛庄的葫芦——上成色了。”

  甘吃面条

  有一个十八九岁,名字叫甘的年轻人。他吃饭挑食,不喜欢吃面条,喜欢喝玉米糁熬的糊糊。他父亲和他正好相反,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喝玉米糁熬的糊糊。他母亲为了照顾他父亲,餐桌上总爱做面条。

  饭时,甘回到家里,问他母亲:“今天做的啥饭?”他母亲若说:“糊糊。”他就说:“五碗跑不脱!”他母亲若说:“面条。”他就非常干脆地说:“齐!”意思是“算了,一口不尝!”时间一长,这事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有人遇到不想干的事,就说“甘的面条——齐!”

  久而久之,“甘的面条——齐!”就成了歇后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村子里也有歇后语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