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威尼斯日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15 04:0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威尼斯日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威尼斯日记》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一):阿城的威尼斯城

  短的句子,短的故事,短日记,连起来是意蕴悠长的文字。阿城的这本欧洲游记与北岛的青灯行迹类似,韵味却截然不同,前者是闲逸、世情、生活的心境,后者是辛酸和暗淡的,有一点相同,他们都写到心坎里去,读罢让人回味。怎么样的阿城,才能写出如此淡雅、圆熟的文字,大概跟他热衷的中国世俗文化有关,所谓世俗,自得其乐,无处不为乐。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二):学会写日记

  阿城这书记的是自己在威尼斯片刻的生活,大都是平白叙事。如记公牛与开拓者的总决赛,他是个真球迷。偶尔也会有金句良言,但我只记得一处,是关于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和后儒者“做不到而假装”的伪,由而喟叹,修身的起点还得是真实和坦诚。

  这书还有一好处,就像一本“如何写日记教程”,让我懂得日记怎么写,解决了我日记都能记什么的困惑。好的文字,其实也贵在真实,不要为了“高级”去臆造虚假的体验。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三):看不见的玫瑰

  以为是随便翻翻的闲书,没想到还真有点意思。阿城的语言很特别。简单干净却又特别精准。有时用嗑药般的,或是半梦半醒的逻辑写些自问自答的小句子,可爱极了。有时闲荡一笔,威尼斯的清晨升起寒气。日记确实要写成这样才好看。每个人都会写日记,但不是每个人都认识这样的朋友,有这样的眼睛。

  书装很美,玫瑰红布面。纸也极好。威尼斯就是活着的,一座任性变幻的迷宫。马可波罗也不可能穷尽它,只好来到东方,变成一座雕像立在苏堤。我是女人,所以冥冥中我爱上它的灵魂。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四):“只要你记下来,它就告诉你记的是什么。”

  想要特别推荐这本阿城的日记。

  这本日记里有一句话写得很好。“日记原来有这样的用处,只要你记下来,它就告诉你记的是什么。我经常发现这些简单的真理。”

  这是一本很浪漫的日记,有些时候,一页纸上只有一句话,但也正因为这样,反而更显得浪漫,更让人觉得“日记的意义就在这里吧——随手写下点什么”。读的过程中,时常能够感觉到阿城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真正有学识的、懂生活的人,看这样的人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是非常舒服的。

  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深夜回到威尼斯,看着船尾模糊的浪花,忽然对自己说,一个是罗密欧的家,一个是朱丽叶的家。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五):平实的威尼斯记录

  《威尼斯日记》——阿城:阿城在威尼斯旅居两个多月,自然是呆个一两天的游客无法比拟的,他讲到了威尼斯的点点滴滴,象玻璃岛,圣马可教堂,叹息桥,学院桥,玻璃岛等等很多,也有很多威尼斯的历史和掌故,作为威尼斯游记看看也是合格的。看到崔健,苏童,张艺谋这些当年文艺圈的大腕,想想毕竟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文字了,其中讲到繁体big5码,讲到公务员对下海的恐惧,讲到nba九二年公牛队的夺冠,想想当年也看过几场比赛,对乔丹和斯托克顿的较量仍有印象,真是遥远的年代了,细思恐极啊……书中也有很多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有对古籍、中药等的考究,对于上海犹太人的描写依稀好象在高晓松的《晓说》中听过,不知来源是哪儿,处处折射出作者的博学,读来妙趣横生,令人获益匪浅。最后,从看过所有意大利相关的游记来看,达芬奇是绝对绕不开的丰碑,真是个牛x闪闪的天才。

  遗憾的是,读的国内最新版本竟然又有很多删节,让人有些不舒服呢。

  喜欢这一句:威尼斯是一个海岛,海是亚德里亚海……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六):晨读杂记

  书非借不能读,书借到立马迫不及待地晨读,感觉清朗有神气。

  看着前一个读者认真娟秀的字迹,在书上做的零星笔记,短小感悟。时而有同感,时而有疑惑,那么美好的分享,特别让我珍视。于是我先是为了看到书中所有的颜如玉,速速读个一头到底,酣畅淋漓,接着准备第二遍要再精读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不一样的体会,有了再告诉你。

  这是一本少有的红丝绒包装的书本,手感真不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的名字叫日记,我隐约觉得可能是,所以它的包装那么精美,就像在读一本真正的日记本,一本作者珍贵的点滴记录。

  另外,因为威尼斯是我很多年前曾经去过的地方,我想说,书中描写的一些景物和当地生活方式让我不禁有感触,有联想,有共鸣,有思索。我想是不是有那么一天再游威尼斯,写一写属于我自己的《威尼斯日记》。

  这本书讲到不少生活琐事,正如它的书名本身,可以说浅显易读。然而,作者讲到的一些书籍和一些人情世故,其实涵盖面挺广。我觉得是要有一些知识储备和人生积淀才能理解。猛然发现,还有很多的未知等待我去探索,去经历,去大笑。时间又是那么不够用,心中不免些许惶恐,这时候已是清晨6点,我的晨读还在延续。

  记书友欢欢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七):对于一本书,我们在期望什么

  今天看到豆瓣上一个大神在宣讲他一年读510本书、累积阅读1700本书的经验,还有在多少天的时间内听了几千首音乐,看了几百部电影,旅行走了几十个县级市,着实惊为天人,顿时获得一众豆友拥叠。

  用数字衡量文艺作品,实际上是把读科研文献的方法用在了欣赏文艺作品上,忘了谁说的:”读一部作品,一看文采,二看哲理",我私自加一句:“三看人性”。如果一部作品只能够提供知识,那更应该算一部技术专著,至少不是文艺作品。对于阿城这本书,里面有文采、有风景、也有知识,可是对我来说,各种中药的名称、功效、用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还有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让这些美丽的文字在眼前静静的流淌,体会那种安静和闲适,这不就够了么。

  那位大神的阅读方式、用数字计量书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我觉得是数字直观的计量了知识,数字的积累也代表了成功,也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大神好像是自称读书、旅行之外本硕博都没落下,不知以后会不会成功?会有多大的成功?那种成功和那1700本甚至更多的书有多大关系?成功之外他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吗?等到他读完10000本书的时候对书的态度会改变吗?

  最后,删减制度令人恶心。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八):漂亮的直角

  威尼斯的历史和掌故。印象最深的是讲古籍、中药等的考究,讲到nba九二年公牛队的夺冠,虽然没有看过那场比赛,但是能想象出当时激烈的场面。还有讲对历史的反思。

  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威尼斯,带给了阿城许多灵感,才有了这本《威尼斯日记》。阿城的目光投在威尼斯的河道碧波上,映出了关于人生、艺术和美的广阔天空。

  遗憾的是,这个版本有很多删节,强迫症的我受不了啊……

  这书还有一好处,让我懂得日记该怎么写,好的文字,其实也贵在真实,不要为了“高级”去臆造虚假的体验。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总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时又说不出学到了什么。就如同我看这本书一样。

  病句: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自己老了以后,能不能也拐这样漂亮的直角…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九):随性而至的日记,不过还是值得一读(定价稍贵)

  这样一本日记,可能读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觉得很“散”——真的是日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一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随手写来,前一段可能是威尼斯某处的风景,后一段可能是电视转播里的NBA赛况;有的人觉得很有“意思”——看起来不费神,轻松,随时拿起来随便看一段都可以,不用担心接不上前面,且内容中外古今逸闻趣事皆有,长姿式。

  我个人挺喜欢这种小集子,就是读起来不费事,不用成天掂着,可以随身带着,某段小小的空闲时间就可以拿起来看一两页,作者似乎没有太多的讲究,读者读起来也就同样可以不太讲究,在家里泡着茶坐着躺椅可读,在路上等着公交时也可读。只是我对NBA毫无兴趣。好在作者写了很多对我来说更有意思的内容,比如在威尼斯他读着《教坊记》、《扬州画舫录》这种情景这种感觉想想就有趣,以前我不知道这两本书,在他的引领下,觉得这两本书大概自己找来读读也不错。查了一下电商还都有的卖。

  有网友经常说,我国书籍比外国便宜多了,但其实这事也不能简单的比较,毕竟国情和普通群众收入都不一样。这个小小的薄薄的精装本定价49元,还是稍贵,不过既然是精装本,更适宜保存收藏也无所谓了,如果觉得贵还有其他出版社的平装本可以选择。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就是,在此书之后我读了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虽然两人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不过写的都是意大利,黄永玉的这些散文也有点像日记,也是随心所欲,且我买的那一版本定价也是49元。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不过得说黄永玉同时作为一位画家,可以为自己的书画插图,这真是件特别好的事!有时候绘画作品如此直观,比文字更有韵味。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十):坐在夜风里的人

  阿城的这本《威尼斯日记》,1997年在国内首次出版,一直没有再版,2015年由中华书局重新编辑校订,暗红色的绒面封皮,黑色的小字静静的打上“阿城”的名字。其实是一本小书,短短的只有一百多页,而且它确实是一本日记。 这本书是阿城90年代受邀去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写下的随记,他当时在威尼斯停留了三个月,所以目录就是“五月、六月、七月”,每一篇的题目干脆就是“一日、二日。。。”。由于之前拜读过他的《棋王树王 孩子王》,被他精悍有力的文字所震撼,所以同样怀着有些微妙的紧张情绪来看这本书,读了几篇才完全放松下来。用以前小学老师的话来说:这完全是流水账嘛! 它记录了一本日记应该记录的所有事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事无巨细,但它又并不完全只是日记。怎么说呢,就像你同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在夏日的夜晚静静的坐在河边吹风,喝酒的人随意的吐露着醉酒的气息,夜风也顺带把这香醇的酒气吹到你的身畔,你便也一同醉了。 这里有一些小哲学、一些小历史,有歌剧、提琴,美食,还有朋友和球赛,是他的幽默和浪漫。 “十八日”只有一句“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文化大革命时去东北长春,武斗的枪炮声中却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的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 “早上四点钟,走过商店拥挤的街道,两边的橱窗里的服装模特微笑着等你走过去,她们好继续。有一次我故意留下不走,坐在咖啡店外的椅子上,她们也非常有耐心地等着,她们的秘密绝不让外人知道”。 “我们离开这个小村子回维琴察,车开下平原经过Montecchin时,暮色中远处两座离得很近的山上各有一座古堡,Luigi说,一座是罗密欧家族的,一座是朱丽叶家族的,都这么传说啦。 深夜回到威尼斯,看着船尾模糊的浪花,忽然对自己说,一个是罗密欧的家,一个是朱丽叶的家”。 我很愿意听这样一个人给我讲这些事情,你会多么想要拥抱他。 看过阿城的小说,再来看他的散文,就像看一个拿着长剑的将军,在夕阳下吻一朵花。 中华书局在编后记里说道:时隔二十年,重读这部作品,仍然时时被打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我想,对于我来说,阿城就是那个坐在夜风中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威尼斯日记》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