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中国》读后感(一):支离破碎,不知所云
不排除许老在中国史上的造诣,然以80多岁高龄,口述观点由他人记录(前言里有提到),以致全书只有观点,没有论据,也没有认证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口述时不方便查找资料,二是论据都在许老心中,不言自明。可我等后进看来,论点支离破碎,无逻辑可言。看来要留盖棺之作,必须抢在年富力强之时着手,万不可等到风蚀残年,精力不济,徒呼奈何!!!
《说中国》读后感(二):儒家、道家的起源
只谈一点《说中国》中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片段:文中提及的儒家、道家起源的不同,儒家的祖先崇拜,道家的自然崇拜。在清朝嘉庆、道年间考据学的兴起,造成我们又回到南宋时期的朱子注解,尊崇伦理,君君臣臣,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期西方国家进行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的时候,我们却选择走回头路,可结合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起阅读,深有感触。
《说中国》读后感(三):大书小作
这是一本大书,尽一生学养答一终极问题的那种。具体到这本书,试图借我们从哪儿来来回答我们是谁,这里的我们指代中国人。可贵的是书写得很简洁,可以说无一字虚笔满满都是精华。对于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朝鲜日本越南并未融入中国,又如儒道的不同起源,作者寥寥数笔便给出了精妙的答案。
整本书读下来很畅快,序与绪论提出问题,接下来以朝代时序分章论述,每章之间也互相cover,最后是简单的综述与总结展望。作者对元明清的评价极低,字里行间透着咬牙切齿的愤慨,更是尽显赤子之心。
《说中国》读后感(四):精彩的复杂共同体
《说中国》是许倬云的大中国的第二部作品,作者一直强调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交织的复杂共同体,以儒家思想为底座,对于其他的类别(从新石器时代从沿海的渔猎文化到内地的农耕文化作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文化都是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宽宏的“天下帝国”的气象,在汉代已经成型,并在唐代达到顶峰,但是随着蒙元和清朝的两度异族征服,这种复杂体的优势被逐渐消磨,而是被一种奴性的专制文化所代替,从而在最近800年内中国被西方所超越。中国的前途就在于能否恢复这种宽松包容的环境,继续这种复杂共同体。
《说中国》读后感(五):什么是华夏/中国?难题,也是魅力。
摘三段印象深刻的话。中国的农业长期具有小农经营和市场经济互相依附的特性。前者造成了中国人口安土重迁的习性,后者的影响则是,区域交换发展而成的经济网络,常常在政治处于分裂的状态时,维持经济整体性的存在”。
中国的儒家,并没有教会,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儒生是寄托在政权的体制内,朝代可以改变,可儒家权威及其造成的社会制度,却是长久存在。
有的民族以自己的历史为耻,有的民族简直没有历史可言,有的民族则因为自己的历史核心空无一物而忧心”,哈罗德·伊萨克(Harold R. Issacs)在《族群》(Idols of the Tribe)
《说中国》读后感(六):大书
这本书拿在手里很舒服,是本小书,给人的感觉像是时间简史、物种起源之类,其实是本大书,作者的胸怀和功力真的让人赞叹!
从人类的发生到最后一个王朝的消失,跨度万年,真是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看完书感觉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历史的演变,纷纷扰扰,是一个事物不断演化的过程。这是一本大书因此对历史的细节没有过多的描述,是了解中国史的很好的入门的书籍。
看书对照现在的社会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比如古代的科举现代的国考,这个真是历史的重现,同时也会发现原来好多事情真的都是有其历史的原因,通过复杂的糅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值得看。
《说中国》读后感(七):中国,一个复杂共同体
从地理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几方面,包括人类学意义的讨论:秦汉确立黄河长江流域为核心中国,“承受天命”奠定中国皇权的基础。确认以人为本的儒家文化,具包容性。隋唐承前启后,儒释道交叠:儒家用“天命”约束君主,民间有解渡苦厄的观音菩萨弥勒佛。隋唐的天下中国并不是汉唐的简单复活。安史之乱后,汉人南移,东南地区成为中国的第二核心。宋代中国被北方辽、金、元;西边西夏、吐蕃;西南有南诏;东北高丽和日本四周环伺,所以只是列国之一。明代继承了蒙元的暴力,无天命的解释。科举制度是洗脑工具,忠君观念为前代未见。明代的海禁政策使中国在此阶段的全球化中坐失海权一份子的机会。满清延续元明两代的专制性格,留下后遗症是中国人习惯于屈从专制集权,不再与暴政抗争。而如今,西方的现代文明也已趋于老化,如何在双重迷失中,建构一个动态平衡的新系统,是个难题。复杂的问题多线索展开,层层剥开,举重若轻。
《说中国》读后感(八):大格局,大历史
看过一些历史书,一些历史小说,会发现作者多少都带一些个人情感,例如:司马迁与孙皓晖对于商鞅的描写和评价完全不同,当年明月对于明朝的偏爱和部分学者对于大清的推崇也各具立场。甚至于宋朝,有人向往他们的经济和福利制度,却也不乏痛心疾首者怒其不争。 但是许先生的立足点和格局却是更高更大。虽然依据朝代顺序展开论述,但从不脱离四大维度,对各个朝代的评价也相对公允。 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大多数人会认为晚清政府需要负主要责任,部分人认为是从乾隆晚年的自负开始。 但许先生直击源头,元、清两代的征服者统治固然难辞其咎,明代的专制也不可忽视。 知识分子没有了思想的自有,上层统治阶级也过于自信,导致科技,文化的发展错失了与世界快速发展接轨的机会,最后导致了落后就挨打的局面,以至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刻。
历史不能只看单一事件,必须看到全局,才不至于管中窥豹——当然,对于其他科目、分析也同样如此。
《说中国》读后感(九):《说中国》简评记录
“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自我矛盾名称,中国是一个传统帝国,还是一个现代国家的认同基础是血缘还是文化,他的历史是统一共同体的延续还是不同族群的融汇。”这是本书所要探讨的话题,本书一个历史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我更愿意将本书看作一本中国古代简简史。事实上,在高中校园的通识教育中,我们就已从作者在书中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个角度来思考历史的演变,尤其是中国历史演变。(事实上可以看一遍中国古代简史,相当于没有观点的本书吧)作者在探讨这个问题过程中,着墨于历史较多,却好像没有大胆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是我缺乏解读。)
其中,作者的有一个观点是在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天下这一中国共同体,蒙元明清时期的征服王朝专制,使得中国失去了活力。对于这个观点,我似乎是不太认同的,在我的认知当中,任何王朝的更替便伴随着征服与被征服任何王朝的统治,也必然伴随着专制与一定程度的听取人民的声音。不过在书末解读中,我仍然看到了许多有意思的话题有意思的历史话题,不同于我浅薄的认知,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读过的字数不够 权当记录吧
《说中国》读后感(十):许倬云先生让我们重新正确认识“自己”
许倬云先生这部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的大历史著作读完之后完全地彻底地帮我重建了自己的历史观。 博览硕学的许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大历史。他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来观察整体的变化,重新追溯上下几千年,取不同维度对“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证。他用那种“截断众流”的大判断明确干脆回答了究竟“华夏/中国”为什么可以形成共同体,并且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为什么不至于分裂崩坏到不可收拾? 在“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许先生告诉我们:数千年血脉杂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错而形成的共同体,其认同基础不一定是国界(国界会变动),不一定是族群(族群是生物学判断),甚至也不一定是语言或文化(语言文化也在变),许先生不从政治角度证成“中国”,而是从历史角度理解“华夏”的。许先生说这部书是对“华夏/中国”历史形成的“自我审察”,他还说,“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察,对世界是有益处的”。为什么?因为“中国对自己越了解越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灭四邻的敌意”。 读完许倬云先生的这部著作我不再有盲目的妄自尊大的民族主义历史情感,而通过对历史更理性认识也让我学会更平和地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