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03 03: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100字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是一本由[美] 帕特丽夏·康薇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0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一):她本可以将这本书写得更完美

  作者明明采集了大量细节,但在呈现这些细节的时候却显得不够慷慨,如果读者是和我一样的“细节狂”,那么读完以后的感觉一定是不够痛快。而作者本可以让我们获得淋漓尽致的体验的,只要她想这么做的话。此外,作者也没有详细叙述她的推理过程,这又免不了让《首席女法医》的忠实读者感到失望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似乎有点匆忙,像是把发表在论坛上的几个帖子编撰成册,然后交个差了事。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二):论如何制造冤狱

  我是被这本书的标题骗进来的,还以为开膛手杰克真的被警方结案了,或者是一本调查资料合集。但是,看完之后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这本书标题十分可笑,《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作者不是伦敦警方,也没有得到授权,只是美国的一个写畅销书的所谓“法医”,凭什么敢称自己的书为“结案报告”?而且,我不知道为什么她对华特有如此大的恶意。她既不认识画家华特,既不认识华特的亲友,凭什么武断地宣称他是凶手?从这本书一开始,她说自己看了华特画的画,觉得很变态,很讨厌,像是开膛手杰克。然后一整本书都在为这一结论找理由,证明华特是个吃喝嫖赌表里不一蔑视女性的人渣,是连环杀人犯开膛手杰克。但是,没有一个实锤,没有一个确凿证据,通篇臆测。

  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华特是谁,无意被这本书标题骗进来,才知道有这人。我也有点讨厌华特的神神叨叨的作风,他画的画也太恶趣味,不尊重女性。但是,我不知道一个人怎么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如此强烈的恶意?难道因为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就是罪犯了?

  利益相关,我也喜欢昼伏夜出(写稿),喜欢看血腥暴力场面(看战争片),喜欢讨论极端事件(研究课题)。按照这脑残的逻辑,要不要把我也抓起来?

  “精神病态者从不接受他人影响,从不感到歉疚,只会怪罪他人,当然自己所遭遇的不幸除外。 ”

  这句话,本来是作者用来评价华特的,我奉还给作者本人。华特是不是开膛手杰克,我们说不好,但是,本书作者倒像是个会制造出冤狱的人。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三):真相也许不止一个

  开膛手杰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十大未解奇案之首,没有破案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除了没有破案,凶手缜密的作案手段,妓女、贫民区,肮脏的交易、混乱的社会秩序,刑侦手段的落后,当局的不重视,都为这一案件添上了一层迷雾,越看不透越吸引人。

  有时我曾想,如果是包拯来破案,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他会找到开膛手杰克的真凶是谁么?如果是福尔摩斯呢?真凶是不是就不会逍遥法外数百年?只可惜,这两个人跟开膛手杰克,都不在一个时空内。最终破案的却是帕特丽夏.康薇尔,本书的作者。

  所有的侦探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故事的曲折和逻辑推理的严密,开膛手杰克的素材无疑拥有了曲折的故事这一点;而严密的推理逻辑,身为法医的康薇尔,没有人比她更适合了,根据自身的法医工作经验,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精于调查真实的犯罪案件,了解办案的流程,自费600万调查这一历史悬案,使得本书拥有了顶尖侦探小说的所有吸睛元素。

  更重要的是,因为开膛手杰克该案件的特殊性,关注度太高,既要抽丝剥茧的分析案件,还要高度还原案件本身,使相当不容易的,作者用她的审慎、细致,将曲折和严密配合得天衣无缝。

  写作手法,作者并没有保留悬念到最后,而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真凶——画家席格,并围绕席格的一切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一步一步的印证最后的结论,我想这是一份结案报告的应有的陈述逻辑,作者做得分毫不差。

  但,真凶真的是席格么?根据2014年最新的调查报告,真凶另有他人,真相也许不止一个。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四):还能有比这更无聊的事儿吗?

  拿到书之后看了开头三章,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回到书名,也看不懂。请原谅这么孤陋寡闻的我。虽然对周遭的世界不甚关注,但是我有一个自己尚且满意的优点,那就是坚持。

  所以,当我看到第十章之后,开始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去百度搜索了开膛手杰克,百度百科里对这个世界十大未解的悬疑之案件有比较详细的说明,然后我开始用自己幼稚的想法去思考,百年过去了,结案报告里就算凶手是作者康薇尔所指的那位英国画家华特·席格又有什么意义呢?花了600万美金去寻找一个已经过世的杀人凶手的意义到底在哪儿?还不如将这么一大笔钱用来帮助孤儿或者作为社会救济金。

  请原谅我浅薄的想法。倘若这是案发的当年,凶手能直面的对证,还好说。但是现在的结案报告就是作者怎么说,貌似事实就是怎么样的。毕竟死人是没有办法从坟墓里钻出来为自己辩解的。

  关于分析的是否有道理,这种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或者有意义,一来是看自己个人的喜好,二来是看是否能受益于更多的人。很显然,其实我认为再不值得的事情,作者自己爱好,那么就姑且按照作者的思路看下去吧,毕竟要珍惜人家作者的劳动成果。

  因为并不在意作者指出的凶手是否就是真凶这一纠结的问题,阅读起来,我就当做一个犯罪心理学的课外读物来对待,心思更多的是放在,作者康薇尔对杀手心理的分析,不得不说很多地方是分析的入木三分啊。

  其实我个人接触这类小说的机会极小,我是属于主动抵制负面黑暗情绪及新闻或者信息的人,但是人活着,什么事情都会遇到,总会有意外的。在我对这个十大悬疑案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翻看这本书,只能说,与犯罪心理学或者悬疑的缘分到了。

  结案报告看到一半,就一种感觉,就是这种东西就如同高中写议论文一样。先提出一个观点,华特·席格就是开膛手杰克,然后从华特从小的经历、性格、职业等各个方面来论证这个人符合开膛手杰克作案的所有结论,最后总结,不错,我就是这么牛逼,这个百年未破的世界十大悬疑案终于被我发现了真相。

  这本书的例证能让人信服吗?这个不是我能力范围或者知识层面能回答的问题,但是也不妨碍那些对案件感兴趣的人来阅读下,茶余饭后,可以成为高谈阔论的资本。

  估计,这事儿的意义,也就在这儿了。好吧,恕我浅薄。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五):是谁拨开了迷雾?

  是谁拨开了迷雾?

  ——评《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By Rene-summer

  开膛手杰克是谁?

  他是世界十大变态杀手之一,堪称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

  他是一八八八年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至少五名妓女的凶手。

  ......

  关于开膛手杰克的描写,可以写的太多,而关于开膛手杰克的书籍、电影、舞台剧,则是更多,光我知道的版本就不下五六个。只因为这一百多年真凶始终未知,这一切又给案子蒙上了神秘的迷雾,而我手中的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则是高度的还原了当时的凶案现场,给我们拨开了神秘的迷雾。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是新经典文库出品的,是美国著名作家帕特丽夏•康薇尔的作品,也是首席女法医系列作品的最后一本。这本书是康薇尔自掏腰包600万美元,调查了百年历史悬案“开膛手杰克”,并将调查结果写成《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并且声称已经找到了世纪悬案的确凿证据。

  而康薇尔一步步的想象,带着我们高度的还原了凶杀过程。她在研究案件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了凶手使用的切割工具的类型,不断的揣摩着凶杀的心思,推敲着究竟是使用的匕首还是刀,甚至还专门去古董商买来一把一八三零年产的印度匕首。

  开膛手杰克下手杀害的都是被人唾弃的“不幸女”,大多都是“深渊”中的酒鬼,她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住所,没有家人,没有人在乎她们去哪儿了。而这些低下的妓女和席格这个有着高不可攀的地位的上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把他和开膛手杰克联系到一起,但一切线索似乎都指向他。

  迷雾似乎解开了,凶手似乎就是画家席格,然而据查,通过DNA比对,于2014年找到了凶手是Aaron Kosminski。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六):摘掉开膛手的百年面纱

  文/河北小珊 评《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

  开膛手杰克,一个怂人听闻的名字,虽然这已是百年前的案子,但提到开膛手,还是让人心头微微发颤。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则新闻,一名名叫塔玛拉的68岁老太太,竟然20年来犯案十余起,手段极其残忍,知道最后一次作案才被抓,她用来记录犯案过程的杀人日记也随之曝光,网友称之为“开膛奶奶”。

  这样的杀手绝对可以用杀人不眨眼来形容,在他们眼里或许那些受害者根本不是鲜活的生命,而是可以随心情捏死的一只臭虫,甚至是撕碎的一张皱纸。他们心理极其扭曲、变态,这样的人格一般和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而他们的行凶对象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点。变态杀手的可怕之处在于常人无法理解其思维过程,他们就像是不定时会爆炸的炸弹,弄得四周人心惶惶。100多年前的伦敦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被残忍杀害,割喉、剖腹、砸烂子宫、肠子被甩出。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这等凶残现在想象都会头皮发麻,想必当时的伦敦居民一定是整天心提到嗓子眼,胆战心惊过日子吧!

  恶名昭著的开膛手到底是谁?这一点外界一直有很多猜测,但是由于证据不足,一直没有定论。“首席女法医”帕特丽夏·康薇尔自费重金彻查,她运用现代化的检验手段和对犯罪行为的最新认识,结合自己的法医知识,对嫌疑人之一的著名画家华特·席格留下的画作资料,以及开膛手书信进行研究。她在其中发现大量女性贬抑特征、特有的嘲弄口吻,以及专业的涂鸦。康薇尔又从开膛手寄给苏格兰场的二百多封信上取下DNA样本,通过复杂的比对和检验,最终将矛头指向席格,百年悬案的真凶终于现形。

  读过“首席女法医”系列的几本书,帕特丽夏·康薇尔:刑事新闻记者、州法医办公室检验记录员与电脑分析员、里士满市义务警察、FBI特训、创办弗吉尼亚法医科学与医学研究所、国家法医学院等机构。所有关于她的一切信息都让我感觉这是个为法医事业而生的女强人,她理智、冷静到了极点,坚信真相追究会浮出水面。她曾说过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关心活着的人,才会倾尽全力去研究死者。这是她的心声,是职责赋予的使命,是因良知而生的责任。在本书中,女法医再次利用自己的法医知识和技术手段揭开了凶手的面纱,还给百年前的受害者一个答复,也让我们这些喜好推理剧情的读者再一次心服口服、为之拍手称赞!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七):华特·席格入围开膛手杰克的最佳扮演者

  画家华特·席格究竟是否就是开膛手杰克?这位在1888年8月到11月期间,于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多名妓女的凶手,一直以来都引起大家极度的关注和讨论,至今仍旧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之一。

  这一次美国“首席女法医”系列作者帕特丽夏·康薇尔用所调查掌握的证据及合理推断,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第一位提出开膛手杰克皇室阴谋论部分理论,但被作家珍·欧佛顿福勒点名为唯一的开膛手人选的艺术家华特·席格。康薇尔早期做过刑事新闻记者,检验记录员,电脑分析员,警察,还接受过FBI特训,精于调查真实的犯罪案件,常常追查真相到了非常痴迷的状态。为了调查百年历史悬案“开膛手杰克”,她自掏腰包600万美元(也有欧元一说,反正不是人民币),并将调查结果写成《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世纪悬案的确凿证据。

  其实,我特别好奇,600万究竟花在哪里呢?为此还专门收集查阅了资料,答案是,康薇尔用这笔巨款购买了华特·席格的32幅油画,以及他的工作服、画笔、画桌和绝大部分信件。在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后,她甚至还专门邀请了有关的专家对华特·席格进行DNA鉴定。如此痴迷于破案,也叫让不得不服呀。

  在确定凶手到底是不是就是华特·席格的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处于很究纠结的状态,并产生极大的好奇。看了后,不得不说,他们两者之间确实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都是病态而暴力的。华特·席格有很强的作案动机,因为他天生阴茎畸形,有强烈的性暴力欲望,他的仇恨,以及他对公众注意力无法满足的需要。开膛手杰克杀害的对象都是妓女,且要么很瘦,要么很胖,年龄都接近四十或四十出头。而华特·席格喜欢使用非常肥胖和瘦弱的女性做模特,模特的社会阶层越低,越丑陋,他越满意。

  其次,华特·席格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懂得多种语言,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读者和模仿者。开膛手杰克提到的城市,华特·席格曾经也光顾过。他对伦敦城的夜晚和贫民窟了如指掌。他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他们都喜欢大量使用“蠢货”一词。华特·席格最喜爱的一种侮辱方式是称人们为“蠢货”。开膛手杰克也非常喜欢使用这个词语,对他来说,除了他自己,每个人都是蠢货。

  最后,无论是在绘画作品上,用纸上,语言习惯上,还是DNA检测上,都可以看出华特·席格是开膛手杰克的最佳扮演者。

  可读了之后,还是感觉更喜欢康薇尔其它的“首席女法医”系列作品。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八):深度剖析:阴影下的开膛手

  在诸多涉及开膛手杰克的资料中,这本书是我见过的分析得最为详实透彻的。整本书阅读起来一气呵成,在了解案件线索的同时,也仿佛跟着作者的步伐身临其境,回到了1888年伦敦白教堂附近的案发地。

  最初知道开膛手杰克,是源于《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自此,我才开始对这个Jack The Ripper产生兴趣,继而看了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像《来自地狱》《到底谁是魔鬼》等等。这些作品让我更想去了解扑朔迷离的真相。

  这个臭名昭著的变态杀人魔JTR是谁?为什么他残忍杀害的对象都是丑陋的妓女?为什么在当时直至百余年来人们都没法解开事实真相?

  在我看了康薇儿的结案报告后,我明白整个案件的始末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自费600万美金彻查案件的决心极大限度的还原了历史。

  作者并没有如市面上的刑侦小说那样注重情节,将凶手留在最后揭晓,而是直接抛出了华特•席格这个犯罪嫌疑人,把更多的笔墨着于他的背景案情分析,以杀害的多名妓女为线索,逐个叙述,层层分析,体现了作者“女法医”细腻专业的一面。

  就席格而言,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我们从他扭曲心理背后理应看到的是他悲惨的童年遭遇。试想一个自幼生活在德国的五岁男童,语言不通,被父母丢在冰冷的病房,像阉猪一样遭受绷带缚住,接受三次羞耻痛苦且危及生命的阴茎瘘管手术。每次术后,他独自忍受着疼痛,默默哭泣,无人陪伴,甚至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为男性。

  在他的书信及评论中,有关赤裸、手术台、阉割、内脏、解剖、畸形等等都具有隐喻意义。而他会在讨论艺术时,不时地提及病态恐惧、垂死、流产、切割、鲜血等字眼,展现出血腥比喻。为此,作者在调查时将很大精力投入到他的书信及画作中,从精神层面窥探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搜寻蛛丝马迹。比如,嫌疑人虽然在嘲讽信中故意暴露很多拼写错误,但一个词的拼写错误多样,反倒证明其受过良好教育。再比如,他曾做过一幅素描,标题是《一个威尼斯女人的头的研究》。画中的女人眼睛睁大,凝视远方,好像死了,脖子上有奇怪的线条。三年后,他有一幅名为《夏夜》的油画,画上有个裸体人像,躺在铁架床上。而玛丽•安•尼克尔斯——受害的一个妓女——正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被谋杀,素描和油画中的女人看起来都一样,画中人的面庞更像是在停尸房中所拍。停尸房的照片仅用于证明身份,不对外公开,蹊跷之处不言而喻。

  除此以外,作者对于19世纪的伦敦社会描写分析还是很不错的,我从中得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个人认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价值观也对案件的调查产生了较大阻碍。在那样动乱的时代,民众对于警察的仇恨日益增长,而警察待遇微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斧头行刑的年代,拒绝贿赂刽子手的结果是故意不瞄准再砍。“一日为妓,终身为妓”的思想致使了民众对生命的漠视。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法医方面的知识。环境温度、尸体的胖瘦程度、死者穿着、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细节都可以揭露真相。

  总的来说,对于开膛手案件细节始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值得去读。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九):那个黑暗年代的谜案

  开膛手杰克案件发生在一八八八年的伦敦,距今一百多年,但研究该案的书籍、由其创作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当年因缺乏证据、法医技术、刑侦手段的缺乏,让凶手至今都是一个谜团。帕特丽夏•康薇尔用《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一书,为我们还原了那个黑暗且残酷的年代里的一个个凶案现场,让真凶浮出水面。

  其实开膛手杰克的连环杀人案,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使不知道具体的作案细节也会从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知道案件的大体内容。本书中作者将这些案件作了自费600万美金对此案进行的调查,高度还原了每一起案件的经过,对被害人的姓名、经历、死亡时间等等都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就已经给出了她的结论,通过多方调查,她认为开膛手杰克的凶手是著名画家华特•席格,随后在书中她详细介绍了席格的生平,并从其画作、生活习惯、自传等文字资料中,分析了席格由于幼年时期的经历,导致成年后精神变态,并极有可能已经存在严重的人格分裂症状。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残忍的创作,并且有些作品与开膛手杰克案被害人的极为相似。作者还从其日常的行为习惯、分析出去其在案发时间总在案发地周边出现。最后作者从开膛手寄给苏格兰场的二百多封信上取下DNA样本,通过复杂的比对和检验也与席格相关。大量的证据表明、合理的分析,使作者将真凶锁定在了席格身上。

  本书的作者将自己你的调查结果详细的呈现了出来,有理有据让人十分信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开膛手杰克案成为了百年的未解之谜,作者在书中也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全书除了对案件的调查、人物性格的分析、证据的罗列外,作者将那个杂乱、灰暗的伦敦区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开膛手杰克杀人案中的被害者大多是妓女,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天天酗酒,用酒精麻痹自己,然后半夜出门出卖肉体避免夜晚的流离失所。在“不幸女”这一章中,作者就介绍了那个年代英国对于女性不公平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妓女的歧视。甚至于在刚开始案发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随后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出现,才开始引起了恐慌。混乱的伦敦区,警察、治安机制的极度不完善,为凶手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八八八年的伦敦,应该是贫富差距极大的时期,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伦敦区就如同一个贫民区一般。而对于绅士的崇拜与尊敬,使得席格一直未被人怀疑,即使他有着极度偏执的性格,不合常理的生活习惯,暴力、血腥的创作灵感,与杰克十分相似的嘲讽的语言习惯,都未能将他划入嫌疑人的范畴,不得不说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同时席格变态人格的形成,其原因也是让人叹息的,毕竟他幼年时期的遭遇是悲惨的。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现代化的检验手段,并结合自己的法医知识,为我们分析了死者的死亡方式,也让我们看到法医在案件中的重要作用。比起她的“女法医系列”小说,这本书应该是最能体现作者的经历。从残留的案件记录、死亡时的照片、目击者的证言、警察的回忆中,作者详细的分析了被害人的死亡经过,其中大量的专业知识,让我们对法医的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法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对死因、死亡时间判断的偏差,也间接导致在凶手的认定出现了偏差。作者在书中就多次表示,如果有完善的法医尸检记录、发达如现代的刑侦手段,也许开膛手杰克就不可能逍遥法外了。

  开膛手杰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十大未解奇案之首,除了开膛手杰克缜密的作案手段外,妓女、无赖汇集的贫民区,为生活所迫的人们,肮脏的交易、混乱的社会秩序,警察等社会治安机构漏洞百出、刑侦手段的无力,都为这一变态杀手提供了便利。疑点重重的悬案背后,回响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十):或许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第一次知道开膛手杰克,记得是在08年看的一部名为《来自地狱》的电影。那个时候,我唯一觉得的只是这个杀手绝对有严重的心里问题,杀人如杀猪,割喉、剖腹、取内脏,竟然还吃这些内脏,搞得我那两天一直是食不下咽!但翻看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我才知道,原来这震惊整个世界的变态杀手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并不像电影里的故事结局那般。

  读完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我基本上认定这个恶贯满盈的杀手就是这位拥有荷兰和丹麦血统,在德国出生,却在英国发展的复杂画家华特•席格了。但1888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证据也早已泯灭,亚伦•柯斯米斯基、塞维林•安东尼诺维奇•克拉索威斯基、马塔古•约翰•杜立德等很多人都是怀疑的对象,可却从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就是凶手。所以对于这个大画家到底是不是凶手,我也只能持保留态度了。

  不过作者康维尔自费600万美金去做这项调查,我觉得这是一种态度,对历史事件的认真与执着。我习惯在看每一本书的时候,先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在网上查找了康维尔的履历。大学毕业后的她,当过记者,做过法医办公室检测记录员与资料分析员,后来又在地方警务工作。或许正是这种曲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这个可与福尔摩斯齐名的首席女法医。

  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应该是康维尔继《验尸》、《首席女法医》等之后的又一悬疑推理小说,怎么说呢,她之前的书我并没有读过,就这本来说,像书名一样,是对开膛手杰克这个历史名人的结案报告。故事的一开始抛出了凶手就是著名画家华特•席格(我们暂且认为凶手就是他),之后整本书围绕着他所杀之人以及所有的证据展开调查,证明华特•席格就是凶手。

  首先,华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五岁之前经历了三场可怕的瘘管手术,试想一下,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在一个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自己的父亲又对自己毫不关心,一场场可怕的手术带给他的是多么可怕的心里阴影?他喜欢阴暗的环境,所有的画室阴暗脏乱,常常独自一个人深夜在伦敦的街上独自行走。他喜欢找妓女做模特,他的很多画作都带着诡异的恐怖。他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二十岁,我不会看一眼四十岁以下的女人。”。

  第二,死去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死去的人都是妓女,而且无一不是又丑又胖的老女人,这些人死前死后都没有遭到任何的性侵,而她们死后性器官又被无情的刺伤掠夺,这说明了什么?这些正与华特的遭遇相对应,他在性方面无能,又因为小时候的手术,对女人充满了愤恨,尤其是老女人。

  其实读完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我觉得除了华特的性格外,最重要的是华特的画,他的很多作品都与当年发生的杀人事件场景是那么的相似……

  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读者,来看这百年之前恶贯满盈的杀手,我只能庆幸,我们处在一个法制健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世界充满爱,我们有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更有我们要为他付出一生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