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9 03:1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读后感精选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是一本由[英]马戈·沃德尔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精选点评:

  ●几乎每一章的开头会用艾略特的诗集,展开论述。 弗洛伊德《释梦》的延续,通篇都是梦的解析,当然,提到弗洛伊德是必然的,然而,还有荣格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大写的我 核心观点是投射与内摄:是意识与潜意识对人我之间的感觉交流管道。 这应该是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细化的一本书。

  ●“那些信任我们的人,才能教育我们。”

  ●精神分析客体派婴儿观察必备书之一

  ●201707 以精分的视角诠释解读每个阶段的任务和面临的主要议题。

  ●15年读了第一遍,当时还是台湾版本的。不记得具体有什么收获,读完后感觉内在人格特质,涵容修复很多。最近又开始读,第一章读了3遍,感觉自己近五年构建的知识体系,因为这本书,封顶了。充满玄妙且愉悦感。这本书到现在看,观点依然很超前,近几年读到的脑神经科学的主流共识,更像是为了让我充分理解这本书做铺垫。

  ●讲精分视角下人格发展的书,用人的毕生发展时间为线索,笔下生花,带着对日常生活的深度透镜,一帧一帧呈现成长路上每个重要的瞬间

  ●拼命读完了,读得我异常得萌比……决定短期内不读英国精神分析的作品了,每个字都认识读起来像天书

  ●抛开专业词汇不少,导致读来来晦涩之外,是本不错的书,但只推荐给对克莱因理论有所了解的人读。 “成熟与未成熟之间的不同不在于年龄,而是在于个人承受强烈情绪的能力,以及发现具有思考与反思能力的外在与内在人物并和其建立关系后,能对精神痛楚思考与反思的程度。” 多少人披着成人的外衣,内心却是个无法应对很多情绪的孩童。起码我自己在当妈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的角色。

  ●第一次完整阅读精神分析的专注,案例翔实,阐述简明深刻。一个好的客体/母亲会让婴儿发展出涵容的能力,而这种发展通过投射与内射机制进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心理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一个好客体。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具有理想化的、十全十美的外表或品德,而是因为他们愿意在情绪经验的痛苦中挣扎,从而成为自己。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读后感(一):成为一个“成人”所需要的心智——《内在生命》读书笔记

  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精神分析著作,深入浅出了的谈及了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心智成长过程,案例详实且典型,最让人惊喜的是还有小说中的人物分析,非常有代入感。

  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便开始有了心智,情绪和行为皆受此影响。婴儿时期的心理位置分为“分裂——偏执” ,即世界要么是全好的,要么是全坏的;和“抑郁心理位置”,即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所产生的焦虑,可反应为罪恶感和自责感。在我们生命的成长中,无时无刻不在二者的平衡中学习前进。青少年时期的性成熟开始让我们从俄狄浦斯情结中觉醒,并进一步将内在父母内摄为较为成熟的自我,从而走向成人心智的世界。

  在成长中,我们会经历与自己的焦虑、恐惧和爱的矛盾,外部世界/团体的涵容和引导使我们能够从“次级皮肤”和“-K”式的“假”学习方法(见本书中的论述)逐步寻找和回归更能经受挫折、失望、痛苦、沮丧等情绪,能够创新和充满想象力的自我,同时将早期以内在世界逃避外界的方式转化为更加包容和主动的内摄方式,从而达到成人心智。

  作为成人,则从青少年时期的依靠母亲/父亲或外部世界/团体的涵容转变为能够承担责任、对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充满弹性的理解与包容、对于死亡的焦虑、对衰老和心理身体变化的内摄接受的成熟心智,关于外摄对象的投射也会处于较为平衡的位置,虽然结局尚不明朗,但对于自我的认知,如早年痛苦经验的理解,将处于一个开放的态度,能够对将来充满希望,达到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而不是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只是扮演着“假大人”的角色,亦不是带着自恋般的认同拒绝亲密关系,能够发展出更加谦卑、感恩、懂得关怀他人的成人心智。

  (暂时只读到“生命晚年”一节,后续再补充)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读后感(二):笔记而已

  a.黏着式认同(adhesive)

  这类人缺乏内在的价值体系,他们的价值观不是从内心产生的,而是依附于他人,他们通过聆听他人的判断,形成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能真的判断哪些事是自己认可的、哪些东西是更有价值的。

  他们只会追求被更多的他人认可的东西。所以他们的脑海中充满着各类社会规则和社会地位的等级等。他们会模仿别人的样子,复制别人的生活,喜欢赶时髦、追新潮。有些人表面上好像过得很好,但实际上他们很难真的淡定和满足。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这类人一样会被他人的影响。但他们被他人影响的方式却与前一类人不同。

  具有投射性认同模式的人,拥有较为固定的价值观和身份感。但他们的价值观和身份感也不是来自自己。但与前者不同,他们也不是通过模仿他人来塑造自己的。

  这一类人会非常敏感地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是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塑造了自己,而不是对“理想对象的模仿”塑造了自己。

  这样的感受很可能来自于早期的母婴互动。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回应,他害怕被照顾者抛弃,所以焦虑地扮演成照顾者期待的样子。在随后的人际关系中,这些人常常能非常敏感地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预期,会努力表现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c.内摄性认同(introjective)

  虽然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很难完全摆脱别人对我们的投射,但通过内摄性认同来建立身份感更多地意味着,我们不会因为焦虑和害怕而直接不假思索地认同了外界投射而来的内容,而是能以平静沉稳的心态,不断探索进行理解,努力分别其中的好与坏。

  我们会吸纳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中、呼应自身需求的部分,排除那些阻碍我们的“真我”发展的部分,从而建立更好的精神结构和身份认同。这样而来的自我感往往是积极主动的,是自由灵活的。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读后感(三):内在成长才是真实的成长

  人们应该满足于少数的着力点,而在这些着力点的尖端连结细致的灵性之网,并且织出锦绣般的天堂境界

  自本科修了心理学双学位以后,一直关注关于自我心理调适、心理咨询的话题,一是想了解人性的好奇心所致,二是可以为自身碰到的情绪困扰、成长难题的反思过程提供分析工具。从别人的书单中无意看到了这本书的推介,买回来发现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结合自身经历慢慢品味。 心灵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正如刚出生的婴儿不可能有成年人的体格一样。书中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婴儿与涵容客体之间的关系影响个体整个的生命历程,而其中最主要的涵容客体就是刚出生时面对的乳房,也即成长过程中的母亲。个体与涵容客体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个体如何面对分离的焦虑,如果涵容客体对个体的依恋需求有着合理回应,培养出个体的更高的安全感,则个体的内在成长的发展可能会更顺利;如果涵容可以对个体的依恋需求没有回应或者没有对个体的情感需求有恰当的回应,培养出的个体和可能存在更低的安全感,为了排解这种不安全感,个体可能诉诸其他的替代性方式,比如逃避、压抑和忽视自身的情感需求,致力于学习、斗殴等其他领域,这样的个体,其内在发展存在着问题,而这些问题迟早会在其成年生活中以某种方式重演。 当然,本书的观点并不完全是佛洛依德的路径,而是当代的精神分析路径。佛洛依德强调小孩在无法承受焦虑的压力而内化父母形象,产生的超我和理想我;克莱因则认为小孩子内在和父母的关系才更加重要,即外在强化对父母的爱与恨逃避迫害性的内在父母形象,即意象。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在于如何面对分离感导致的失落和悲伤乃至痛苦,如果这些痛苦没有到达灾难的程度,合理应对这些负面的资源,则说明个体赢得了成长。俄狄浦斯情结贯穿着一个人的生命时光,无论是婴儿期还是晚年,也许这就是精神分析的核心贡献所在。 本书还区分了三种孩子早年形成的认同类型,不同的认同类型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成长模式。第一种是黏着式认同,简单说就是完全的模仿,有些小孩小小年纪学会了一副官腔,可能就是这种认同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种是投射式认同,即通过扮演角色或者将自己当做某种角色进行学习,比如看到老师、父母的的某些行为,以同样的标准、责任感去行事。第三种是内摄性认同,通过不断的追寻理解、与内在自我的安全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黏着式认同的最大问题是过度压抑发展,因为心智没有健全发展起来,成长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真正的内在支持,表象上又充满着欺骗性,过度自负和自卑都可能形成。投射式认同可能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但是往往会阻碍情绪的发展,比如有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缺乏内在的情绪表达能力以及体验快乐的能力,经常听到某个活跃于大众舞台的人因抑郁症自杀,可能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就是这种认同方式。而内摄式认同是能够促进人格成长的学习方式,即使在深度参与生活的过程中的痛苦的,但这种学习能够激发思考的能力、完善人的内在、促进更好的成长。 本书将心智建构的过程分为大致的两类,一种是自我内在提升,一种是害怕痛苦与位置而止步,前者有助于成长,后者可能导致停滞甚至后退。事实上,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因恐惧而后退、因提升而前进都在交叉中进行,但不一样的是,人格发展完全、生命体验完满的人,一定是前者多于后者的。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读后感(四):书摘

  

P XVIII

“客体关系”,所强调的是在生命早期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本质与质量,对日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严重的学习及发展障碍是起源于思考障碍,而影响思考障碍的情绪因子,和生命最早期的潜意识互动,婴儿早期与母亲的关系及其所获得的照顾质量,息息相关。

究竟是什么因子,让孩子对生命产生热情,发展出有价值且发全的关系,健康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像力。

在生命的某个片段,个体或许为了精神上的生存而采取防御措施却将自己禁錮于退化或自我保护的模式中。一个人能够继续发展,体验自己的生命,从中学习,这样的能力是根基于诸多彼此相关的因子上,而精神分析理论对此提供了重要的概念以及描述性机制。

P 1-9

个人的“此时此刻”,充满了他自己和父母过去经验的光明与阴影,也展望了个体自身的未来,父母的未来,甚至他潜在子女的未来。

(想通过让别人也感受到同样的伤痛,来消散自己心中受伤的感觉。)他内心深处的这种悲哀感,以及对罪恶感及失落感的难以面对是如何把他推到一个以极端态度来看待事物的情境中。在这种情境中,自己好的那一面,总是处于被抛在一边,甚至被遗忘的险境中。

P 13-

“出生”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停顿点,不应受到过度强调。

“出生”本身的体验可以是一种喜悦,惊异,解脱,失落,创伤或新的发现,也可能是上述的综合体。

实际分娩过程的经验质量对父母非常重要,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这些质量包括焦虑的程度,安适与不安的程度,出生的环境及压力,危险与信心的程度等。分娩过程的外在现实可能很美好,也可能很残酷,但是这些事件的意义,以及在体验上是愉悦的,挫折的,可掌控的或难以忍受的,都与所有参与者的内在心理性格密切关联。父母单方或双方的态度及响应方式,和他们自己过去的实际经验或潜意识幻想息息相关。可理解的是,怀孕会快速地让准父母的内在婴孩动起来,偶尔会让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感觉到一股新生婴儿会有的紧急且无法抵挡的匮乏感。不理性的焦虑可能会突然爆发,或产生陌生的不安,恐惧或依赖感。父母的感受是否维持在现实中,视他们是否能从其内心及心智上存有的父母形象(内在父母),以及从其与配偶和家人的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情绪照顾质量而定。

要背负另一个生命一生的福祉,而且这个责任的开始就是一段漫长的全然依赖,面对这项令人畏惧的工作,再有自信的父母,多少也会感到胆怯与焦虑。

她没有能力提供祥和宁静的感受,无法利用母亲那就算不安但仍细心照料的温情,收拢汤米颤抖的心灵。

汤米似乎是在说这个“恐怖野狼”的故事并不那么可怕,因为那没有真的发生。那是真实事件的“回放”,而并不是事件本身。也许他是在提醒自己,尽管再次术说和重新演出自己诞生的故事是很恐怖的事,但是不像之前,现在他可以回放,而不用真的经历它。现在他有能力去思考它,找到有效的象征性方式来表达,而不用具体地去经验。这同时可能伴随着一种感觉,在潜意识层面而非现实中,他感觉到播放与回放的动作是他可以控制的,他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要播放录音带。

在诞生之初可供观察的事实之下,意识与潜意识中的渴望与爱,期待,恐惧及憎恨,极其复杂地交错纠缠,这些看似平淡,琐碎的脉络,每一条都对婴儿即将展开的人生,有其独特的贡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