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欠生命一份奇迹》是一本由杨牧谷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欠生命一份奇迹》精选点评:
●作者比较主观,有点半纠倾向,现象概括的很好,但是就解决方案没有做清楚阐述和展开。这个目录结构比较散。
●挺好的
●“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预备叫我们行的。”
●不知道为什么,看不下去。。。
●还生命一份奇迹,“生命的奇迹确如烟花,能叫身旁的人哗然。”于我而言,重要的,是和自己和解,与上帝和解,还生命一份奇迹。
●书的排版有些乱,看得有些费劲,但是书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真的是很好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目标,不是跟随这个世界走,不是被别人的要求带走,而是听听圣灵的声音
●挺好的对青年的劝勉。聆听内心的声音,专注一件事情。几十年如一日。
《你欠生命一份奇迹》读后感(一):《你欠生命一份奇迹》家庭的教育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你欠生命一份奇迹》 1.焦虑有多危险?有招致毁灭的危险;势力愈大的,危险愈大。充满焦虑的个人不单没有向前积极努力的动力,他还一天到晚只活在思虑如何面对自己幻想出来的毁灭力量,天天都是愁不终日,闷闷不乐;严重的还会引发攻击别人的行为,结果犯刑事案而身陷囹圄。
《你欠生命一份奇迹》读后感(二):一个大三学子的自白
仔细想想自己已经大三了,也慢慢有点老油条了,很多事情如学校里的事情都仗着自己是大三的老学长基本都可以摆平,慢慢的变得世故了,也慢慢成为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还记得大一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有理想的,想考研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但在追求的路上,发现有好多事情要做,有时计划了很多的事情,到最后发现都坚持不到最后,总有意外的事情一件又一件的出现。事要一件一件的做,这个道理我懂,但有时就是比较贪心,想走走捷径,希望同时做好两三件事情,这样就比较的高效。可能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想做成事情,是自己得着利益,而不是提升自己吧。 书中说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可现在的我看书看累了,停下来我都不知要做些什么;有时一停下来就觉得好累,想休息;应该是我把圣灵的声音忽视了太久了吧,现在想再次的聆听可能也有点困难了吧。但我不想这么下去,我不想自己不知道为着什么而努力奋斗,为着考研吗?有时候我也有怀疑这么做是否是对的,我也有一直在等待启示,大二整整一年,我都在纠结这事,虽说现在已经打算考研,但我还是不怎么肯定这是否是正确的,我只是想变得更好些而已。 我也很渴慕一颗安静的心,但这世界还是有太多的东西让我爱慕,有时不知不觉自己的心就躁动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度以为我的心已经安静了,但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我才知道我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三年了,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自己也是比较清楚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感到羞耻也不自卑,毕竟神都接纳我,我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我现在想做的就是要重新的给自己时间安静(我担心有点难),重新的倾听内心的声音,引导我向前行。我有很担心自己会又走回老路子,我真的不想再这样下去,每次只会自责,自责后生活继续,太可怕了。我想去做成当作的事,仅此而已。
《你欠生命一份奇迹》读后感(三):一生只做一件事
如果说,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事,你又会怎么做这件事?
就如同杨牧谷先生在书中说的,若你自己来书写这一生的事迹,你希望拥有怎么样的人生?
在这一生当中,你留了多少时间给主,你愿意为主做什么?你的家庭事业有多少是按着圣灵的引领做出的呢?
想想也是惭愧的不行,即使听上去都很有道理的话,落在自己身上却总是反例,我们总是有太多的骄傲,以为自己可以完全的自立更生,可以凭着自己完成自己人生的目的。我们也总是以自己的心来怀疑神为我们所预备的究竟是不是最好的。
我们就好像都市的老油条一样,即使深知自己是基督徒,仍旧活着没有指望没有神,忧愁焦虑愤怒失望。
但是杨牧谷先生,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每个基督徒的生命,神都为我们预备了一份奇迹,祂渴望我们能够回应祂的安排,能够和祂一起创造这一份生命的奇迹。
我们是宝贵的,因为祂亲自创造并且拣选,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圣灵也会不断的引领我们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安静下来,听听圣灵的声音。放下自己的成见,看看主要你做什么,而不是你想要做什么。
书中给出的方法:
1、停下来听听圣灵的声音,为自己空出时间来和主交流。如果你没有曾听见,也不知道主对你是什么样的引领,不妨试试把每天的每一件事,都带到主面前,和祂分享,当你意识到自己是活在神的面前的时候,你就能更清晰的看见神的引领了。
2、定下目标,要做一件事。 不是每个人都是传道人的职分,各人有各人的恩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的专业上荣耀我的神,一生定意要做好这件事。不要让无关紧要的事情,以及一时的软弱,就让自己放弃了,而要坚持坚持的做下去。
如果你真的行在神的旨意中,那你不要担心结局是怎么样的。我们立定心志是在于神,成就事情也在于神,即使我有叫祂失望的一天,祂是在我的失败上,成就祂的工作。祂所看重的,只是我们能够顺服在祂的面前,和祂说,你愿意而已。
《你欠生命一份奇迹》读后感(四):读《你欠生命一份奇迹》
读上作者的书缘于苦难。前有路易斯的《卿卿如晤》,后有杨腓力的《无语问苍天》、《有话问上帝》。杨腓力的书当年流行一时,却很难再想起。或许是路易斯和杨牧谷都是经历过切肤之痛才落笔,写起来有更多的个人情感注入,在苦难之中更有共情。 在介绍杨牧谷其人的时候,扉页的第一句话,一定是“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但是从 书中的种种,从作者对香港的服侍负担及付出来看,杨老真正看中的或许不是这一“博士”的头衔,而更是作为一个牧者,作为一个长者,作为一个文字事工者所做的事工。世人都以为冠以威风厉害的头衔介绍之,就更有说服力。而作者或许并不在意此,从本书所述仍可见一斑。
以上为对作者之感悟,以下则是书中之感悟。 书的开头是“给玄熹,在你二十一岁生日,你至爱的家人。”可能个人阅读较少,有致妻子,或致同著又已故之人,或致导师,或致前面的研究对该书有重大影响的,而致儿子,确实不多见。但是读完全书,发现此书确实是适宜他二十一岁的儿子的。这真是一行温暖的文字。 杨牧的文字特色不像他的个人简介那样冰冷,三句话就概括了他的一生,而是充满了温情。在《你欠生命一份奇迹》中,也同样如是,他没有拿着哲学那犀利的“手术刀”形而上的表达着种种观念,解释着种种问题,而是时而严肃,时而叙述,是不是插入一些口语化的句子。这就像是一个长者对小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又像是伙伴之间的促膝长谈。 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都市老油条”的问题,这或许是许多人当下的状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是自觉已经无下可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日复一日的循环重复的日子度过余生。也就是许多人拿着一点“资本”,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等待人生的落幕。 人生就是如此吗?不,生命中当有一份奇迹。作者此时提出如特蕾莎修女。如圣弗朗西斯,如约翰卫斯理,生命当有一份奇迹。不是大富大贵,亦非站在权力之巅,而是:听,心灵声。 怎样才能听到心灵声?那就是静静听。怎样才能随着心灵声找到奇迹的宝藏,作者因数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告诉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方向。而展现出生命的奇迹,亦需要不断面对困难。在这一部分,作者反复提醒读者,寻找生命的奇迹不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或是由因及果的机械操作,而是一场进入旅途容易,走到终点困难,并且需要不断调整和放弃的旅程。 最后,全书进行了总结,主要在于梳理了全书的脉络,又对读者提出了要求。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读完之后,或许就置之一旁,浅尝辄止了。 最后是写几笔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影响。 虽然我口里不说宿命论,也积极应对生命中的大小坑坑洼洼,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确是我的口头禅,也是我自觉洒脱的表现。在神绝对主权的教育下,始终离不开宿命论,以及人不如一滩烂泥的影子。而作者在此处提出,人虽然犯罪,却没有完全失去尊贵的身份。神仍然主动俯就,呼召,充满激情的请我们回应祂。而我们也对神产生影响。回想旧约中确实充满了耶和华情绪的描述。(这里无意反驳加尔文的观念,也不做神学讨论) 其次是附录,附录的第一封是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正如推荐序中引用杨牧的一句话“人可以有死期,却没有过期日”作者从种种关注到儿子会香港后的变化,注意到儿子“同其尘,和其光”的生存之道,注意到香港教育的提质,以教育署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昨天在饭桌上,妻子教导小女儿,在幼儿园别人抢你的东西要抢回来;想到大女儿被分数这把尺子从语、数等角度量来量去。对比之下,真是既惭愧,又无奈。 怎样绽放生命中的奇迹,这是我家中两代人的问题,怎样培养的孩子才能不随波逐流,这更是下一代的问题。
《你欠生命一份奇迹》读后感(五):《你欠生命一份奇迹》推荐序
有幸能得到杨师母的邀请,为我所尊敬的杨牧谷牧师撰写新版序言,心情是既惊又喜。比起编写自己的书籍,处理的心情是更严谨,亦更觉不易为,然而,却给我带来莫大的激励。从我一收到这消息后,便急忙与内子分享,读者便可知当中那份不能言喻的喜悦。或者读者会以为我与杨牧师一定十分熟稔,但其实我俩素未谋面,可是我却一直视他为生命中的一位重要师傅。
一切要从数年前的一个早上说起。那个早晨,我乘坐由马湾驶往中环的船上班,途中,我倚窗捧读《你欠生命一份奇迹》。在书中,杨牧师分享了一本他喜欢的作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里面提及这世界是创造自同一双手,以及杨牧师的另一些著作,如《这是天父世界》《从基本到超凡》等,都曾提到的创造论,使我清晰地看到上帝仍然掌管历史,我们可以还这一代以祭司的尊荣。
杨牧师的一字一句都牵动着我的情绪,叫我内心非常激动。还记得他这样写:“奇迹不是岁首烟花汇演,要叫全城的人哗然。但生命的奇迹的确如烟花,能叫身旁的人哗然———当你愿意让生命迸出耀眼光芒的时候。”如果当时有人注意我,一定会发现我是面红耳赤的,因为这句话,使我愈想愈觉激动,我在心里问自己:
“究竟我的人生如何才能如烟花一样灿烂耀眼呢?”我很希望能亲自请教杨牧师,奈何当时他已息劳归主,所以我只有继续从他留下来的作品中学习。
其后有一次,读到杨牧师的这句话:“人可以有死期,却没有过期日。”他又指出生命的过程不是制造产品,而是产生影响力,并且重点是以生命启动生命的方式,以文字作为平台,鼓励我们寻找自己在历史中的责任,以及从新的角度去诠释我们与时代的关系。他指出,许多人往往会误把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东西视为最重要,以致混乱了自己人生的优先次序,最终导致后悔不已。所以我们应赶紧对生命展开追求,重新发现启动我们这一生的朝圣之旅。
对我来说,杨牧师是一位真正能活出信仰的人。虽然他是哲学家,但却十分实际。他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哲学是用作解释人生,信仰则是用作承载人生。”事实上,杨牧师是一位极具生命力的人。他的女儿在十一岁时便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症,需长期接受治疗;无独有偶,1992年冬天,杨牧师被证实患上鼻咽癌。杨牧师没有被这些苦难击倒,这反而令他对生命有了更深邃的了解,令他更贴近上帝。凭着信仰,他继续积极地生活,致力关怀癌症患者的需要。他透过文字等各种途径,将安慰和盼望带给苦难中的人。杨牧师对上帝的执着,就如昔日泪眼先知耶利米,在急变的时代始终如一地坚持信仰对生命的承载力,怀着对神对人的爱,以及对召命的忠心,去实践“不过期”的异象。
杨牧师又曾说:“假如我们一生可以寻找到让我们专心去做的事,而那又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已是我们人生的一大福气。”那时我想,文字工作我本来就喜欢,但以往却未曾想过这可以是一种负担。仿佛是上帝透过他的文字,对我作呼召。那一天,也是在船上,我轻轻合上了书,望向窗外的山与海,以及无边的天际,忽而顿悟了。人的生命实在如烟似雾,一瞬即逝,但世界却不曾因谁离开而停止转动,一代一代还是继续活下去,可见生命的工作实在是漫长的,生命留下来的影响亦可以很悠长。就像杨牧师,虽然肉体已经离开,但他在世时的思想、领受,却化成了一串又一串幽默、动人、智慧的文字,即使过了多年后,仍影响着当时年近三十岁的我,这种关系是多么奇妙和别具意义,而这种关系正是传递与继承而来的。是因为这份领悟启动了我的思想,让我看到欠生命一份奇迹的自己,可以如何还生命一份奇迹,于是,我再次翻开书,并在书中这样写:“志耀,你终于可有一点点的用处。”我从来都知道文字有传递和流传后世的功能,但却从没想过文字能这么立体地展现出一个生命,更想不到我的生命会因此而被触动。正是在那一天,我受杨牧师启蒙,立志要在文字事工上出力。其后,我便回应了自己对文字工作的负担,陆陆续续将自己所学习的写成书,让更多人可以分享。当然我所写的跟杨牧师所写的,不能相提并论,可是我想这一代总要有人愿意去继承,才能将前人的学习,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诠释,再带给下一代,而我深愿被上帝所用,成为流通的管子。
每次拜读杨牧师的作品后,我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我真的十分渴望能有听杨牧师亲授一课的机会,可惜却错过了相遇的时机,不过我却深信这愿望有一天必可实现,就是将来在天上重聚的时候。而在这天来临之前,我会继续细品他留给大家的宝藏,去揣摩、反思,并继续学习和装备自己,继续上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里,他将继续是我无声的生命师傅。同时,也盼望更多读者能分享到他从上帝而来的领悟。将来回到天家,我一定亲口向这位我从未相识,却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生命师傅说声谢谢!
——香港EDIT Workshop Company Limited创办人及执行董事陈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