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教育》是一本由陈平原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如何教育》读后感(一):回归文学的初心——读《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文/岸晓风
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陈平原先生是一个绕过不去的存在。作为王瑶先生的重要弟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研究可谓首屈一指。近期,作者的新作《文学如何教育》出版,系统体现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思考。在这本书里,作者对于“文学”的含义进行了“回归本源”的追溯,力图体现“文学”本来的“面貌”和应该承载的功能。
文学,曾经就是“教育”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学曾指“设校官,选才俊,认真培育,以使得社会风气改良”,在国外,文学也曾指广义的文化教育,而不是令人熟悉的Literature。
曾经文学可谓在人文社会科学里占据了半壁江山,所谓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文学如果理解为“人文学”的范围,那么无疑,文史哲都包含其中。进入了现代社会后,合理化和专业性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文学”开始变成了一个学科,随之而来的是开始成为一个有明显界限的专业领域,文学的范畴也越来越小,以至于不少人,中学毕业后就不再亲近文学了,不信,试看诸君周围的同事、朋友,还有几个人还阅读长篇小说的、几个人还吟诵诗歌的……对于这样的现象,作者的评价是公允的,作者认为,这并不取决于个别文人学者的审美趣味,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决定的。文学依旧有其独立价值,但重要性明显下降了。
怎么办?作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大家和学术权威,显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虽然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但是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上升。并且作者认为,对于人文方面的学者,要能够大胆地、大声地说出人文学科的优势和贡献。
对于这方面既有理性的认识,也有直观的感受。一般认为,人在20岁的时候,如果不喜欢诗歌,那么他/她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如果一个人30岁仍然喜欢诗歌,那么才是真正的喜欢。对于另外一些30岁之后就不再写诗、甚至不再碰诗的人来说,是不是就是诗歌教育的失败呢?作者认为,只要是诗歌在一个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代表了其曾经年轻过、曾经留给了自己最美好的回忆,这就够了,这其实也就文学的力量。
当然作者对文学的教育也不乏反思,作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长期积累,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想象与叙述,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要把相关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同时依照现在的学时安排,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学生也只好以阅读教材为主,相反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缺少真正的品读,故常识丰富、趣味欠佳。对此,需要教师与学生都做适当调整,兼顾“周全”与“精深”。
总之,这是一部近期在人文学科方面不可多得的充满真知灼见之作。
《文学如何教育》读后感(二):“文学教育”在路上
也许,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学教育”这个词,但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从专业的学科毕业,但学习永远都是进行时,我们的阅读、思考、写作都是文学教育中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停下脚步,聆听老师的讲解。
《文学如何教育》是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历经三十年潜心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老师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将多年的思考、分析、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从人文视野、诗意校园、文学课程、语文教学、读书方法等十个方面将“文学教育”的宗旨、功能及发展方向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陈教授的带领下,一起走进“文学教育”。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可能从未对“文学教育”有过深入的思考,在我们的脑海里,文学的教育好像更多的是在校园里。陈教授也列举了许多大学生文学学习的具体事例,他们熟读李白、屈原、莎士比亚,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有深入的研究,他们热爱诗歌,在诗歌中表达着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他们探索着语言的精妙,思考着人生的奥秘。是的,在文学的熏陶下,他们养成开阔的视野、宽广的心胸、多元的趣味,这样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有修养,善表达。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文学的基础是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了,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记得孩子五六年级的时候,我曾陪着她去上语文的课外班,课外班上老师对我们说,如果是希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提高语文成绩,那基本是不能现实的,语文是无法靠突击提高成绩,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一刻,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是的,语文主要靠平日的长期积累,功夫要下在平时,多读书、看思考、勤写作,在时间和耐心滋养下,去发现语言的美,文章的美,自然的美,人性的美。这样的文火慢熬,才是语文的学习之道,只有在思考和体会中,才能对生活有更深刻的领悟。
文学,更离不开读书。那么,读什么书,怎么去读,就是我们在阅读中慢慢积累、慢慢领会的内容,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经典,那些蕴含了丰富哲理的优秀作品,会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阐释力和感受力。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在阅读中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找到读书的方法与境界。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学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让文学教育有更广阔的天地,带给我们更为开阔的视野,文学教育任重道远,一直在路上。
《文学如何教育》读后感(三):文学是自我救赎,坚守自我的媒介
雷蒙德·卡佛曾经说过:“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陈平原老师讲到在高考前,老师会走访许多高中,建议孩子们报考中文系。
这一点让我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据说孔子在当时也很有文艺情怀。有一次他问他的弟子们,目前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好多弟子的答案都是,如何治理国家这样类似的大志向。只有一位弟子的答案与众不同。
他很欣赏这名弟子,因为这位弟子的当下的愿望就是在春天的时候,能够约上好友两三,一起去河里洗澡,然后就在山坡上一边让微风吹干,一边聊天......就这样享受一下美好的春光。
恰恰是这小愿望却深得孔子喜欢。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时期的环境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屡屡不得志,一路上旅途劳顿,经常食不果腹,难得弟子有这样的闲适想法,实属难得,这并不丢人,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难得的文学素养,也是孔子极为推崇的一种理念。
王小波曾经说过:“只有一个今生是不够的,人还应该有个诗意的世界。”文学便是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那么如何提高文学素养呢?在《文学如何教育》中做了详尽的阐述。这本书是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历经三十年潜心思考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陈平原,是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
他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著作奖(2016)、第四届思勉原创奖(2017)、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2019)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想象都市》《记忆北京》《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著作三十余种。
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2014年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在治学之余,他经常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老师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将多年的思考、分析、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从人文视野、诗意校园、文学课程、语文教学、读书方法等十个方面将“文学教育”的宗旨、功能及发展方向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些文章不是一个时间写的,而是展现了十年、二十年走过来的道路,是紧跟着整个社会的变化,一边观察、一边评论、一边前进的。让我们在陈教授的带领下,一起走进“文学教育”。这本书不是一个只是用来接受的知识体系,他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过来、一起思考、一起阅读。
时至今日,要说文学与生活有什么用 。莫言曾经说过: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句话是不是应了老子的那句“无为而治”。
与其他动物一样,人有食色的生理追求。然而,人又不能停留在动物阶段,还应当有一些精神性、超越性的追求和价值实现。这种价值,主要通过艺术、哲学、宗教和文学等来达成。特别是文学和艺术,以较为直观感性的方式,丰富了尘世凡夫们的生活,滋养了被琐碎庸常所消磨的生活。所以说文学是丰富生活,滋养生命的源泉。
《文学如何教育》读后感(四):文学之教育,读书之方法
本书是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三十年潜心思考集大成之作。《文学如何教育》是他三十年来对该主题的思考总结。
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而文学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环。
我是80年代开始上学,那时候的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过前些天的一篇报道让我大吃一惊,几个所谓的经济学家经过调查研究,说是东南亚几个国家始终只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原因竟然是文科生太多了。
我国其实至改革开放以来,理工科毕业的学生比文科生多得多,很多学校都是重理轻文。而我们从小学开始的语文课一直都是文学的启蒙,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可以培养很多好学生,那时候的语文老师大多是中师毕业,包分配,成绩好才能考得上,他们读书很纯粹,教书也很认真,我的几个小学语文老师我至今难忘。我的作文经常会作为范文全班展示,到了高中仍是如此,虽然后来我学了工科,但我一直喜欢读书,每天都会读书,码一些文字,自娱自乐。
陈平原教授的一个研究生后来去了中学教书,他很欣慰,因为语文老师对于培养学生人格是非常重要的。那个年代,很多顽劣的孩子可能通过语文老师介绍的几本书,从中汲取了诸多营养,从而纠正了自己的人生观,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兼及经验、修养、技能与情怀,确实有其特殊性——上大学不一定就能学好,反过来,不上大学也不一定就学不好。
陈平原教授认为,在大学的所有课堂中,“文学教育”本该是最为独特、最具诗性、最有情调、最不可能整齐统一的。它可以培养一代人的审美趣味,也可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可以酝酿一场新的文学革命,也可能预示一代人的精神危机……
很多课程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有的老师上课让人昏昏欲睡,而有的老师让人如沐春风,差别太大。我在大学学的是工科,但这并不妨碍我大量看书,我加入了文学社,学写诗,在校刊上发文。一次一位来自北京的女教授给我们上唐诗课,上到高潮处,她大声吟唱起来,婉转动听,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那时候没有网络,可供阅读的书也不多,我真想到美妙的唐诗还有这种学法,这堂课让我记忆深刻。很多年以后我在网上看到有的小学也开始使用这种方法了。
时值世界读书日之计,陈平原教授还给我们介绍了他的读书三策:
1、少读书,才能读好书 “过去总说‘多读书,读好书’,以我的体会,若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则很可能‘读不好’。成长于网络的年青一代,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就是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
因此,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学问储备,也作为精神支柱。不追求阅读的数量,是希望你我停下匆匆的脚步,好好欣赏路边的风景。表面上看在后退,实际上是求进取。
2、鉴赏优先,批判其次 读书先要看它的好处,你整天挑毛病,这样读书,读一百部、一千部、一万部都没有用。 先挑好书读,尚友古人,朝夕相处,你的学问及精神境界就会得到提升。将来著书立说,你很有见解,说孔子什么话不对,韩愈某个观点有问题,那是以后的事情。
读书阶段,你的主要任务是汲取好书中的精华,用来滋养自己,这是第一位的。至于高屋建瓴,火眼金睛,把古人批得体无完肤,那是做研究的时候才需要的。
3、自家体会,文火煲汤 同样读书,有人读书活,有人读书死,只说“开卷有益”远远不够,还得明白读书的门径与境界。常被问读书有什么窍门,我的回答很让人沮丧:最大的窍门就是别走太多的弯路。因为,世上本无不花气力而迅速成功的“武林秘籍”,你太想寻找诀窍,反而容易走弯路。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陆游的诗句用在读书上最合适。必须亲历实践,包括得意、张狂、挫折、碰壁等,才能有深入骨髓的真切体会。
同样读书,有立马见效的技能培训,但那是低层次的;如果目光远大,追求胸襟与学养,则必须具备良好心态,而且愿意花时间。就像广东人煲汤,火太猛,效果并不好,要文火煲出来的汤才好喝。某种意义上,读书也是这样,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不能太急,不能太功利,不能有突飞猛进、日进斗金的时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