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部由伊利·曼佐执导,伊万·博尔内夫 / 奥德里奇•凯瑟 / 尤莉亚·延奇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一):不抢原著风采
与小说原著相比,我欣赏这部电影所用的音乐舞蹈和夸张的黑色幽默笔法。展现出的视觉效果不仅包括文字所无法直称的酒店内景,还有近乎舞台剧的反讽场景。语言不多,恰好不抢原著风采。人物表演恰到好处,不卑不亢也不油滑过度。
非常享受的、有回味的观影。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二):登龙术拾遗
你要让这个世界
接受你,首先
要懂得该如何
去取悦女人
当邮票蝴蝶一样
从女人的衬裤
纷纷飞出来时
我也射了
我个子不高
曾经是百万富翁
在此之前我有许多女人
在此之后我没有一个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三):赫拉巴尔,捷克文学的台柱
赫拉巴尔和昆德拉不同,后者是徜徉在巴黎的咖啡馆和公寓里的,而前者是在垃圾处理站、钢铁厂和森林磨练出来的。
对赫拉巴尔,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他的文学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极其有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不是神神鬼鬼,也不是没有文化,他读书很多,尤其喜爱《圣经》《老子》和法语的文学。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四):用笑面对伤痛
我的幸福来自于我所经历过的不幸
此片有着《地下》一般的历史更替
但从头到尾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就像很多人的人生
总是充满了坎坷
无法后悔
也不可以后悔
只有欣然接受
把伤痛变成人生的财宝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五):荒诞而真实的捷克人
回忆的方式讲述一个普通的捷克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前后的生活轨迹。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调很平缓,不渲染,不自怜,情绪都是轻描淡写带过。戏谑的风格,荒诞的讽刺,小人物的乱世求生,一个民族的坚强和苦难全都在不动声色中勾勒出来了。“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这一切,那么荒诞,而又那么真实。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六):能一次推薦原著與改編電影,是很難得的機會。 - May 6, 2008
不只一次的,我明確的表示對於赫拉巴爾的熱愛,而他的每一本著作也都沒有令人失望;在這本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讓捷克與德國民間在戰時的衝突與價值觀清晰鮮明,並且讓我們看見了為了夢想而奔走的人生百態,以及夢想最後的結語,值得一再省思與回味。
(也許是因為已經有太多太多關於他的影評與書評,所以我竟不知道能寫些什麼,我寫不出更有新意或是更獨特的觀點,也不覺得需要再多做解釋與評論,這種感覺只有看完了本書與電影之後才能體會吧。)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七):同一天生日的赫拉巴尔
作为一名工科生,类似《巴黎拜金女》这样的片子是丝毫钩不起所谓看片快感的,工科生爱片第一名应该是《The Matrix》,第二名是Quentin Tarantino(我个人偏爱Pulp fiction,不过也有众多喜欢kill bill的)类似改编赫拉巴尔的片子也很容易成为新宠,因为戏内荒诞不经有了,时代变革有了,爱欲情也有了,通篇都是玩笑,却有点笑中带泪,却哭不出来,还憋得慌,工科生大概就是喜欢这种憋得慌得劲儿。因为凡事都是客观的,都是物质的,都是可以解释的,憋得慌就解释了赫拉巴尔。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八):立意好,火候差一点
忽悠人,明明伺候的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非得搬出大英帝国国王。从名字开始就忽悠。也幸亏是个矮子埃塞俄比亚国王,领班那么高,要绶个奖得爬梯子才够的到,只好给了个子不高的主人公。
追求金钱,追求地位,追求与百万富翁为伍,即使坐牢也要与百万富翁一起。到了老去的时候,才最终明白原来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千金的邮票就让他随风飞去吧。可惜这样的道理,再聪明的人也要很晚才能明白。
我自己,追求金钱的脚步就永没有停歇的时候。
欧洲片,立意很好,但总觉得似乎缺了一丝火候。可以拍得更好看一点。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九):如何成为百万富翁?
如何成为百万富翁?
在车站买热香肠服侍旅人,少找人家几十块钱
在酒吧做侍应生服侍富人,赚小费顺带勾引夜店姑娘
在旅店做服务员服侍贵人,赚小费再学习怎么收女招待
在餐厅做大领班服侍达官,娶德国女人为妻尝试做日耳曼人
在猪圈做饲养员服侍配种,靠卖犹太人财产成为巨富却被共产
在边区做样路人服务自己,经历牢狱之灾但仍不能与落魄的富翁同桌
终于,抛开计谋算尽,放弃钻营所得,做回自己
满满的盛上两杯酒,找回那几十块钱,碰个杯
大大的喝上一口,这里的啤酒真不错,以后我会常来
这就是百万富翁了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观后感(十):笑苦
精致、宏大,平静又幽默的娓娓道来,把那段历史的荒谬和民众人生的无常像是童话一般讲完。
我的幸运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这个民族如果认定了这句话那真的再坚强乐观不过了。
残酷的历史被轻飘飘又搞笑的带过,不是一种遗忘,其实是一种坚强。
所有的伤痛在民族脸上没有留下一点沉重与绝望,人们依然眼神熠熠,嘴角上扬,我所拥有的乐观来自我的苦难。
这些演员的眼睛都会发光啊,尤其是老人,看起来太可爱了。
捷克总有种工整又轻松跳跃的节奏,可能是从鼹鼠的故事开始?这种节奏又相当古怪独特,让人着迷
又发现一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