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未名之匙》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5-05 01:2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未名之匙》读后感1000字

  《未名之匙》是一本由戴锦华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名之匙》精选点评:

  ●偶然

  ●把电影放在历史纵向脉络与世界的横向脉络里,结合理论,从影像里读到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当今世界的变化。对于浅薄的我来说,有收获。

  ●2018.3.5 晴

  ●几年前,那些敏感词还能出现。

  ●里面直接出现了敏感词字眼。。

  ●目光犀利,思维相当老辣,从文本/影视作品解读向政治意味解读延伸的难得之作。初读一遍,还有很多地方看不透看不懂,以后还会再次拜读的。

  ●看的最爽的是《叩访60年代》和《欧洲经典的光影转世》 最感動的是戴老師對於底層人群最深切的關懷

  ●叩访60年代

  ●戴老师的文笔真的很好 比较文学 社会学 电影 女性主义 老师你还有什么是不精通的~

  ●最喜欢的当然还是《叩访60年代》。《欧洲经典的光影转世》可以视作哈姆雷特、简爱两本更具理论总结性的简版。《主体结构与观视方式》是戴老师“中国电影文化史-新时期”的核心观点。《谍影重重》是通过间谍片类型切入冷战-后冷战-后冷战之后的尝试。当然还有戴老师极擅长的文化研究视野下的文本分析。

  《未名之匙》读后感(一):文艺永远青年

  电影篇相当于50年代到二千年前十年的文化史;王小波的分析信息量大:兼具深度和王小波思想脉络的梳理;最后一部分关于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学运和60年代青年发起的抗争实践与文化变革无疑是压轴之作,不同于前面篇章学术气浓郁,最后这一篇明显感受到戴爷带入了自己的感情——“以知识对抗权力”,“没有革命的理论,只有革命的实践”,“让想象力夺权”,“行动一定不要是反应,而是创造”,“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戴爷坦率地说这些60年代的口号也是当年激励他们一代人的口号。现在说起口号都是满满的贬义,那是因为口号是陈词滥调的代名词。而戴爷引用的这些口号是语言、理念的再造,简洁有自勉的意味。最后这篇《叩访60年代》可以当成了解20世纪60年代历史文化的一篇入门材料。而全书的结尾,戴爷对于当今宅一代的实践期待则意味深长:“对于网络时代的人们,打破历史扁平,封闭的魔障,事实上相当简单:you can google it,so just go to google it——尽管远远不够,但却是个便捷的开始”

  《未名之匙》读后感(二):戴锦华:未名之匙

  《未名之匙》总共分为四辑,每一辑都有一个关注中心,第一辑是“影像”,第二辑是“文化”,第三辑是“性别”,最后一辑是"60年代“。在我看来,将这四辑串起来的,是一个大的核心问题——现代中国“反帝反封”之任务本身就存在一个自我背反的问题。以此为基点,戴爷阐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中空和观视困境。也就是说,一方面,反帝的任务必然意味着在文化层面对外来文化的抵抗,要“救亡图存”和“确立自身”。另外一方面,反封的诉求则要求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正是这两者的二律背反,导致了在百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时时会面临着无法准确言说自身的尴尬。其次,也正是因为这一在起点处的矛盾,则必然导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坦途。这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国革命”、以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太讨论”的内在原因,也直接影响了1949年中国的历史巨变。这样一条曲折的现代化道路,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与现代欧美社会在社会逻辑、文化自我与主体位置上的有差异的历史记忆。但是,戴老师也指出,21世纪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自我中空状态,则不仅仅五四文化在起源处的断裂所造成的,更重要的则是世纪之交又一次文化建构和意识形态实践的结果。我也许可以把戴老师的意见理解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表达困境,是一种“空之又空”“断裂之处在断裂”的现象。

  《未名之匙》读后感(三):释梦 - 电影(白日梦)

  

在B站听完了40多节课后,特意借书来看,尝试深度理解戴老师的学说。

如果没有看完这本书,可能我们还沉迷在于电影的高超视听语言和奇观创造中,沉迷于导演们给我们编织的一场2个多小时美丽白日梦的时候,沉溺于自我感动与安慰的时候。可能被这段历史屏蔽了真实历史和现实图景。 比如《色戒》中易先生的人性挣扎掩盖复杂的抗日图景,《南京南京》中用日本年轻军官角川和安全区覆盖了整个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场景等等。

但是当尝试去理解背后的电影文本、价值取向、当代过去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分辨到底看到了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强调了什么?背后遮蔽了什么? 为什么文本这样讲? 真实的全景应该是如何?

当代各种原因造成的以“个人是历史人质的关系”角度逃脱了个人阶级与世纪大和解,通过个人故事完美地帮助人们逃逸或者修改历史。比如技术角度的《阿甘正传》。而忽略去询问那段历史真实的是什么? 那个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问题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电影很可怕的是将你按在椅子上,高明地把各种逻辑和价值取向强加于你身上。 比如《阿甘正传》宣扬的美国拼搏 家庭的右派价值取向,而忽略了真实的越战和社会运动的六十年代包含着什么。

也许在看完每次电影,尝试询问它们到底想讲的历史本质是什么?而不是被所谓西方主流价值观简单操控。

  《未名之匙》读后感(四):寻找无双——“长安”的记忆与遗忘

  观点若不同,勿骂,可理性探讨,不做任何道德感情上的批评,我是女权主义者。

  (1个小时前,写的被豆瓣审核了,又不涉及敏感词,真是tmd,重新写了。)

  冷战秩序的延续 (1)《哈姆雷特》及莎士比亚作品的不同改编版本;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人,是万物的灵长。能与莎士比亚对话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红楼梦》。核心点睛之笔:贾宝玉——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就……,臭男人。贾宝玉最易被大众误读,深入骨髓的“被洗脑”的刻板印象,即在媒体的符号网络和社会性别的扮演担当中理所当然的被误读。误读贾宝玉,也是个人与社会自我的重新建构与自我反思。伟大的人,是雌雄同体的,故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 (2)中国女权主义,从冷到热,到忽冷忽热。女权主义背后,是中产阶级的美国(?)化的接受与想象吗?底层女性是否被排斥拒绝在女权主义外?女人最性感的部位是脑子,而非性感和情色的腿、脸、胸,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我要做我身体、我欲望、我阴道、我愉悦的主人,而不是仅仅为了取悦男权视角(他者?)下的“商品/物品”,连男性的虚假的怜悯、照顾、体贴等的拒绝。从女性经济、人格、思想独立开始。女性很难,在男权社会里,为了为数不多的上升渠道,身体可以选择成为置换资源、潜规则的“商品/工具”,或者可能里面临性骚扰;在社会的资源占有和认同度,处于“天然”劣势。 (3)历史的债务:《辛德勒的名单(?)》/《集结号》:以历史之名,归于无名。王小波:超越历史、wg,权利、个体与政治的迷宫的探索与“游戏者”;现当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近来甘称为“王小波门下的走狗”的青年人很是有趣,王小波作为一个“祛魅”和“严肃文学”的特立独行者,多半会拒绝追捧者的疯狂热爱(求爱?),他的西方文学资源也有意思。 (4)媒体危机:人被架空(掏空?)、符号化、复制、虚构,娱乐至死,关于政治与人的存在问题 (5)回顾20世纪60年代(冷战):伟大人物(思想者和实践者)、中国“闭关锁国”、“美国”暴力与反思、第三/边缘国家、革命与实际 (6)核心:今日之中國,历史债务问题与未来中国、未来世界,我们是思想者和实践者 (7)真题:金庸ip、《卧虎藏龙》、《指环王(3部)》、《无间道》、《色戒(色与戒、李安、张爱玲、sm、政治、历史、个体)》、《东宫西宫(王小波、《似水柔情》、男同)》、经典ip改编(四大名著:尤其是西游、外国名著:如《哈姆雷特》)、民间文学、《银翼杀手(2部)》、《盗梦空间》、《黑客帝国》……

  《未名之匙》读后感(五):寻找无双——“长安”的记忆与遗忘

  1.原典有原典的好,个人转述性研究有个人性和通俗易懂的好。 2.冷战格局的延伸: (1)《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不同改编;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人,是万物的灵长。中国最伟大的我个人认为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是《红楼梦》,贾宝玉是其中的精髓,也是被误解最多的人物——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就……,臭男人。人们在大众媒体编织的符号网和深入骨髓的“被洗脑”的刻板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扮演中,理所当然的误读贾宝玉,也是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认识。伟大的人物,是雌雄同体的,所以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 (2)中国女权主义,从冷到热,到忽冷忽热,女权是否包含了底层女工?还是只是中产阶级的美国(?)的自我接受与想象?或者自我消费?情趣市场和恋爱课程的兴起与追捧,让我对其商业外壳下所谓的女权主义和做自己欲望的主人等包装保持距离和存疑,女性首先是人性的,后来才是性别;所谓男女平等,很难,女性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占有与认可度远远低于男性;女性最性感的绝不是胸、脸、足、腿带有色情、性感意味的身体,而是脑子,当然前后两者不矛盾,美好性感的肉体,大多作为一种资源置换;女性在很多方面被天然的排斥拒绝,我做自己的主人,连男性虚假的同情照顾怜惜也拒绝,重要的是经济、人格、思想的独立,这和愉悦自我、放肆享受不矛盾。

  (3)历史债务问题:以历史之名,而归于无名和消解,或情感的恶趣味的肉麻的自我感动及心灵按摩。《集结号》……。王小波,是个超越了历史,在权利与历史与个人之间的迷宫的探索与“游戏者”,他的“严肃文学”(《黄金时代》是重要的作品和入口),他本人“祛魅”,现在的王小波热和青年人甘做“王小波门下的走狗”是个有趣的现象,王小波其实应该不喜欢他的粉丝,他们爱的是他的大写的能够承担他们想象和建构虚拟世界、实现理想的影子;王小波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重要异类定位,及其的西学资源甚是有趣。

  (4)现代媒介(科技)的危机:人,被虚拟复制、肢解,关于人和未来、人性、生存、政治、科技,“人是什么?(“我”是谁?)”

  (5)追忆20世纪60年代:冷战、“闭关锁国”的中国(毛泽东语录和国外革命甚是有趣)、激情与梦想与实践行动(思想家——伟大人物)、“美国”的暴力与反思、第三/边缘世界

  (6)核心:今日之中國的定位与未来,反思历史的债务等,我们做探索与实践者。

  (7)真题:《色戒》(sm)、《无间道》、《哈姆雷特》、《辛德勒的名单》、《卧虎藏龙》、金庸ip、经典大ip(四大名著:特别是西游记、国外经典)、民间文学、网文ip与商业与改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未名之匙》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