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风情》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剧院风情》读后感(一):看似风流暗藏伏笔
毛姆的风格向来是辛辣直击人性底色,初看书名会联想到普通的情爱小说,两天的时间看完整部小说回想过来,女主的婚姻,与少年的爱情,以及略有伏笔的暗恋女主多年的朋友的感情,都让极有戏剧天赋的女主一次次的经历感悟突破艺术的生涯,最后在七十岁那一年将表演达到了人生中的巅峰,我演戏中人,戏中人是我~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罗杰对女主所表达的真实~女主一生都在戏剧之中,表演于生活内外,你能否真实些?最后给出的答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就是为艺术而生,而真实只是我们普通人的归宿~
《剧院风情》读后感(二):我也想尝尝洋葱煎牛排
茱莉亚告诉我们啥呢,男人都又蠢又坏。爱情没啥意思,洋葱煎牛排才实实在在招人喜欢。
这本书真是带劲儿,见惯了太多小说里把女性描绘成恋爱脑,除了爱情啥都不要,茱莉亚呢?爱的时候爱到顶,心里眼里只有你,不爱了就去掉了滤镜能看到男孩的不好了。事实上这也更贴合现实世界里的女孩们吧。毛姆咋知道的这么清楚?
爱情没了但还有事业嘛,何况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看到茱莉亚为汤姆痛苦就想快快翻书朝她喊“你清醒一点!!一个小兔崽子罢了!!”等到茱莉亚从爱情里走出来演了一场漂亮的戏之后,虽然和我没啥关系,但还是想夸句痛快。
太喜欢茱莉亚了,这个女的聪明有天赋还爱自己。划重点,爱自己最重要。顺便她报出的一大串菜名让我给看饿了。
《剧院风情》读后感(三):深切的热爱才长久
什么是真实?就像昨天和男友说的一样,苛求完美很没有意义。那苛求真实不也是吗?谁能时时刻刻真实?谁知道什么才是真实?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满足感而不是真实才对。。朱丽娅在餐厅里看到灯光下大家翩翩起舞,仿佛是一出大戏拉开帷幕。人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伪装,这才是常态!只是在伪装和修饰的时候,你内心得保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和圭臬。而且自己清楚地知道,那个自我始终在。 这本书真的又给了我很多很多。女“你应该有过这样的感情,但你只有在已经克服了这些感情之后才能表演它们”,“诗歌来源于冷静地回忆起来的感情”,性怎么对待自己的感情。在做选择的时候审慎一些,做更多的观察,多当一段时间的旁观者,或许更好。 寻求心灵的自由,找到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物。深切的热爱会带来自由,而那比爱情更长久。我们要拥有真正长久的东西。 “你应该有过这样的感情,但你只有在已经克服了这些感情之后才能表演它们”,“诗歌来源于冷静地回忆起来的感情”
《剧院风情》读后感(四):女人,或者说人类,不仅仅有爱情
这好像是毛姆的第一部中长篇,他还是有一种魔力啊,让你在众多书中选他出来,又让你丝毫不想停顿的读完,就是,故事圣手。但,不仅仅是说故事。
朱莉亚,一个成功的女演员,一个以表演为最强大武器的女人,用演技获取了伦敦最帅的男人作为丈夫,赢得了一辈子的爱慕者查尔斯,完美的报复了小情人汤姆……面对儿子的质疑,想找回他口中的真实,最终还是得出结论,作假就是人生中乱七八糟的无谓纷争的象征,而这作假是唯一的真实。总之,你可以说她为了得到迈克尔不惜一切,然后又不爱了,转而爱上与儿子同龄的汤姆,最终又狠狠的扇了汤姆一巴掌,也不爱了……但是,你看到她一走进剧场,热爱并专注自己的事业的样子,还觉得有所指摘吗?
也许这就是女人,变幻不定,可能为爱情冲昏头脑,但最终,必须有自己专长且可以寄托的东西。
最后,特别同意文中一句话,爱情并不值得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至高无上而大惊小怪的。爱情,可能说没就没了。
《剧院风情》读后感(五):爱情也许是个伪命题
偶然看到有人说起这本书,说“一个克服了情欲的女人,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深受其扰,于是想看毛姆写如何克服。(想看某本书,出发点几乎都是功能性的。)
有时候觉得自己和茱莉亚很像,可是没有她的天赋,很多事也就是内心戏而已。所以也疑惑,像这样的人真的懂爱情是什么吗?我不懂,我觉得她也不懂。不知道什么是爱,只知道什么是欲望、不安、对孤独的恐惧、惺惺相惜、依赖、责任、义气……所以当他人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不知道那具体指什么,只得困惑地泛泛而应。单独拿出来一个都不足为爱。也许就是那一系列复杂情绪的综合体?但是有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寻求到这么多吗?有时产生一种想法,爱情,可能是制约女性的伪命题,用来分散她们的心智,让她们无心发展自身才华。什么时候停止了对爱情的追求,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看茱莉亚,最后克服了情欲,也不再追求所谓爱情,超脱出来的自由真的很舒畅。心灵自由的实现需要资本。她是经历了一切的拥有者,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因此可以超脱的心理,高居人情世事之巅。而心灵尚未找到庇护所的人,为了避免孤独的结局,依然在依赖陷阱中无法脱身。
《剧院风情》读后感(六):一个精明的女人使整个女性多么长脸啊
“她的爱已经消亡,她感到生活欺骗了她。”
朱丽娅用前半生疯狂而徒然的爱着一个空洞的男人,她绝望的大喊:我要爱情啊,但他听不懂。直到她的爱意终于退散了,他的理想生活才来临。
可见男人的理想生活并不需要女人的爱,回应拥抱与亲吻是他们并不甜蜜的累赘,他们的愿望最好是有一个好妻子,照顾你,还有一点爱你,但并不十分需要你。而女人又是多么冷酷无情的动物啊,她热恋一个男人的时候万分温情,会为了他的眼神神魂颠倒,而当爱情神秘消失的时候,她开始厌恶他那些她早就看到的特质,转而用欺骗的伪装维持他们的婚姻。
他看着台上的她,两眼发光,她美丽而平凡的脸在他看来曾如此无奇,此刻越耀眼无比,与其说他爱上了她,不如说他爱上了她精湛的表演,而后他果然求仁得仁,被她的演技愚弄着过了一生,幸福美满的一生。
女人能有多精明,她们准确无误的捕捉到每一丝微妙的感情,然后把它们放在脑海里衡量,玩弄每一个不如自己聪明的男人。直到有一天她气急败坏,你以为她终于要栽在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身上时,她最终还是会漂亮的反手一击,让你发现她始终牢牢的把自己握在手里。她也许心碎也许痛苦,但她不松口也不投降,如女王般高贵,不吐露爱意,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精明的女人能使整个女性多么长脸啊,而一个精明又有事业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演员,她们简直可以被称作人类的瑰宝。
毛姆这么懂女人,而他竟然不是gay。
《剧院风情》读后感(七):情欲幻觉
毛姆不管写什么角色都会让我有种极强的代入感, 仿佛那就是曾经的另一个我 ,我想这就源于他在这本书中揭示的一个道理:"你应该有过这样的感情,但你只有在已经克服了这些感情之后才能表演他们。诗歌来源于冷静回忆起来的感情。"我们的人生各不相同,但感情是共通的,作者运用自己经历过的感情游刃有余的塑造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而这种旁观视角无疑可以使观者既感同身受又同时领悟许多道理。 剧院风情和人生的枷锁中都描写了这样一种如痴如醉的单方面的情欲幻觉,你爱上的人根本不在乎你,一边利用你一边厌恶你。爱情的火花即使存在也是短暂的或者是存在于漫长时间的某些瞬间,爱人的一方总想摆脱煎熬或者心有不甘想办法报复,被爱的一方觉得恶心又不想失去所以虚以委蛇,在自己需要时去利用,不需要的时候又毫不留情的转身拒绝。我觉得有时爱这个字眼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爱人怎会不停的想逃离,报复,内心强烈的需求又暗自鄙视咒骂。所以用情欲来形容这种感情才最准确,作者把情欲的各种表现方式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便是再真实不过的人性。 情欲是幻觉,我想,两个人在一起,人品才是支柱。当激情褪去,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就会显现,两个人心中的信念,责任感,道德才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剧院风情》读后感(八):人设
灵魂不够圣洁,却风情万种。
有好看的外表、有善谈的性格、有敏感的神经、有风趣幽默的特质足以俘虏无数人的心,不分男女。茱莉亚的人物形象正是人性、情欲和艺术的结合体,里面不存在良好的品德和圣洁的灵魂。她低俗起来甚至可以比任何人低俗,但这正是吸引无数平凡人的姿色所在;
迈克尔老老实实、勤俭节约,较着实际,却没有一颗能满足茱莉亚的恋爱心;
他们的儿子罗杰则是最清醒的人,像是毛姆本人的化身。虽在戏中,却有观众那种冷静、不染淤泥的姿态,观看这一出剧院的风情。
《剧院风情》读后感(九):人设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krista(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575492/ 灵魂不够圣洁,却风情万种。 有好看的外表、有善谈的性格、有敏感的神经、有风趣幽默的特质足以俘虏无数人的心,不分男女。茱莉亚的人物形象正是人性、情欲和艺术的结合体,里面不存在良好的品德和圣洁的灵魂。她低俗起来甚至可以比任何人低俗,但这正是吸引无数平凡人的姿色所在; 迈克尔老老实实、勤俭节约,他住在实用世界里,却没有一颗能满足茱莉亚的浪漫恋爱脑; 他们的儿子罗杰则是最清醒的人,像是毛姆本人的化身。虽在戏中,却有观众那种冷静、不染淤泥的姿态,观看这一出剧院的风情。
《剧院风情》读后感(十):戏演人生
读这本书,经历的感情起伏大起大落已不足用来形容于此了,而是犹如剧烈运动后测的心电图,此番情感亦如此。这是自己拜读毛姆的第一本书,《人性的枷锁》名字看来挺深奥,还没入此坑,《月亮与六便士》又太著名了,不想一下子看完他最精彩的以至于其他都索然无味。于是找了本作为起始,也就有了第一次读时瞻仰伟人神作的谨小慎微,期待太满,起点太高,看到中间茱莉娅与汤姆奸情的时候,历经的情感坐了一回过山车,而且还垂直向下。就在自己要臆断此书为三四流小说时,她的儿子罗杰的一番谈话挽救了我对这部书的印象。
人性,是毛姆作品中剖析得最为深刻的内容。对于自己的人生、人性,他也进行深度挖掘,写成自传体《人性的枷锁》,而对于一个长期从事于戏剧行业中的剧作家而言,感情最为丰富激烈的演员人性,他的观察更是细致入微,以致于这文信手拈来,鞭辟入里。该中开头,极度相似于最近另啃的他的其他小说《彩色的面纱》(刘宪之译),都是以一个出轨女人的视角开始讲述。只是相对于那部的话,《剧院风情》里边对人性的剖析会更加的深入,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儿子罗杰对他母亲的一种态度看法。
儿子之所以格格不入于他的父母,意料之外却又完全情有可原的。儿子讲述的那一个回忆,的确令人陷入深思:我看你的戏在那里感动得一塌糊涂世界观重塑励志做个好人的时候,母亲你脸上还挂着泪呢,趁着回头的间隙竟然低声吼骂灯光师的失误......真与假就是在这里给儿子以强烈的震撼。年幼的内心收到如此强烈的冲击,对母亲给予自己的爱,多了几份小心与观察。日益讨厌起演戏顺带将父母所承担的责任看作是他们所扮演的一个角色,自己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戏码,自己在家中身份定位不明确之外,母亲也被儿子看成了外界传声的媒介----传声筒,生活有几句话来自自己?劝诫安慰装扮只是演戏,没有自己的声音话语,看似有哲理的话都是来自上演过的剧本对话。所谓的自己早已被演戏的天赋压抑到消失不见,最凄凉的是自己还不知道,需要自己的儿子来提醒:如果有天回家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我好怕打开大门,万一我发现里面一个人都没有怎么办?在这里,茱莉亚的人性被剖析,四十年的生活被揭示,戏融入生活,甚至取代生活,她却无能为力只能打幌子掩盖过去。但是她的生活就真的能这样被掩盖而改变吗?不,永远不会,因为她是一个生命中只剩下演戏的女人,演戏就是她的生命。
毛姆的小说前面总是不停地打哈哈,到后面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面纱解开,创作目的才呼之欲出。具有的哲理性以及对人性的剖析,正是他作品流行于中国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