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院风荷》是一本由朱良志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曲院风荷》精选点评:
●太抒情了
●在现在这样的现代世界,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但感受却在慢慢钝化,希望还有能多一些直面艺术感受情意的时刻
●这本书真无聊
●内容很美,但是结构不太行
●这就是中国美学?都是虚的不能再虚的东西?
●蜜里调油的言语堆砌,拿给高中生做范文除了用词太难以外没什么问题。
●中国美学著作。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文笔优美,回味无穷。
●很美很慢心很静,对中国艺术问题看得很透彻,论述也成系统。
●性灵说的解读
●9年后重读,很有些不一样的体味;部分例证略显繁冗,朱老师才情难掩啊O(∩_∩)O
《曲院风荷》读后感(一):清风拂面 娓娓道来
虽然一向很喜欢研究美学的书,不过随便翻几页后一看到那些抽象艰涩的理论就会感到望而却步,这本书给我的正是与此相反的感觉。整部作品文辞隽永,文笔晓畅,用典精当,读来如清风拂面,将中国古典美学娓娓道来。
《曲院风荷》读后感(二):曲院风荷
这本书,在那个纵情埋首于经卷不问世事的暑假,在老馆的阅览室天天读,读犹觉体会不够深,更把妙语嘉言抄录下来,这是自小学毕业以后没有做过的事,伴着窗外青碧的爬山虎,深棕色的窗棱,微风,炎日。。学国画时年纪太小,心知其妙却不能用言语传达,这书仿佛是说出了闷在心中好多年的话,读至佳处不禁令人击节赞叹,关于奇石的说法,瘦、漏、皱、透,仍记忆犹新
《曲院风荷》读后感(三):中国的艺术精神
作为北方人,对于中国艺术的精神犹如门外汉,以致上大学时看古代书画通通觉得像是在和另外一个世界对话。都说“曲径通幽”好,我便也说好,却道不出那好的韵味在哪儿。刚刚翻开这本书,看了听香一节,便折服于作者对古代艺术精神的把握了,他娓娓的叙述,我慢慢体会到了含蓄的韵味和优美,借着这层理解再去看江南园林,便体会到那方寸之间有天地的妙处所在了。不过,看舞我就看不大懂了,其中对于书法和篆刻的讲述我看得一头雾水,还是修为不够
《曲院风荷》读后感(四):曲院风荷
上学期考完后
我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午的书,准备好好读一下
最终选择了这本书
这本书用唯美的文字
清晰的阐述了中国经典艺术取向
朱先生引经据典,用大量的实例和精炼的总结为读者献上了十份艺术大餐:听香 看舞 曲径 微花 枯树 空山 冷月 和风 慧剑 扁舟
对于我这样的入门级读者来说,朱先生用心血集毕生感悟凝结成的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经典艺术的博大和美妙,它也给我指出了中国经典艺术大观园中的各条道路和景点,以后我再深入的漫步于这座人类最浩瀚美妙的花园时,就有了一份最实用的景点介绍。
强烈的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人用一些奇怪的文字和句式,就吸引了许多人,认为其很“唯美”。看了朱先生的这本书,你就知道究竟什么才是唯美了。
如果你是像我一样对中国经典艺术有强烈兴趣的入门级读者,那么再也没有一本书能像《曲院风荷》一样为你描述这其中的美妙而且是你更加着迷了
《曲院风荷》读后感(五):拆解之后
朱良志的《曲院风荷》,去年就听到不少朋友推荐,说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我不爱赶热闹,你越说好,我越要冷它一冷,等大家都说的那个好劲过去啦,我再安安静静地品味它,这个时候如果我继续咀嚼到其中的好滋味,我就真正地相信,它就是好。
这本书,就属于冷它一板之后,逐渐挖掘到的好书之一。我说它好,跟你说它好,或者他说它好,可能各有不同的内涵。因为这本书值得评说的“好”实在太多啦,文字形式的、思想内容的,甚至读起来琅琅上口的那种感觉,也能叫你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好”。
我觉得最过瘾的地方在于,《曲院风荷》把中国传统诗词给拆解啦,之后重新贯穿起来,变成了书中的“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其实就是在讲述中国艺术中的神情、动静、虚实、冷寂、和谐、妙悟以及写意传统。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是在读论,同时也是在读诗。你是在读诗,同时又是在读论。作者把对美学的种种见解和心得,溶解在断断续续的这些诗句当中,给你双重乃至多重的阅读享受。
“拆解”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它导致我们在撰写文字,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某种特殊的氛围。由于这种方式的存在,身为作者,免去了不少无谓的口舌,通过这些片段的诗句传达出他要传播给你的思想;作为读者,也省去了不少烦躁,甚至哪怕仅仅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也能获得如此如彼的阅读体验。我认为,《曲院风荷》的奥妙,就在于它智慧的使用了这样的“拆解”,话在话中,话在无话中。话,就是无话;无话,就是话。每一次阅读,都给你一个全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