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是一本由[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惘》精选点评:
●翻了翻,望书而谈,欧洲知识分子所写作的书大都带有知识分子的弱点,啰嗦,各种内心独白意识流,里面各种戏,外面一张皮。
●讽刺色彩太重了,很deutsch的无聊看着就想翻白眼。
●睡。前。故。事。
●研究生论文进行时,用的是这个文本,第一次读的时候用了一天半, 啥事也不干就只看了书,越分析越觉得好看,能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当然,我的论文还没有写出来
●执与妄的戏谑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已经跟不上作者的逻辑了。
●真 恐怖小说/ 阅读过程十分不适,每件事都诡谲离奇 但是可怕的点就在于这些诡谲偏偏顺理成章 例如学术泰斗被女仆逼到流落街头 乍看离奇 但偏偏又符合小说中人物特点 愈发恐怖 年度恐怖小说/ 没看完 41%打卡/ 这本小说放大了生活中的荒诞感 让读者明明白白的看清自己的无能为力
●荒诞故事写到六百页的长度加上心理描写写得没什么吸引力,读得很烦。有意思的部分是人物全是疯子,唯一的“正常人“还是喜欢疯子的精神病医生。还有三部分的名字都很精准,没有世界的头脑,没有头脑的世界,世界在头脑中,全概括了
●我从安部公房的嘴里听来这个名字,他被称为卡尔维诺一般的最高级的作者
●一幕“疯子的人间喜剧”
《迷惘》读后感(一):自律=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自律,但是一个自律的人一定会成功吗?答案显然是:NO!
就像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小说《迷惘》中的主人公基恩,他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每天六点钟起床,6点一刻到7点三刻寻找灵感,之后吃饭写论文或者工作,并且每天坚持到12点睡觉。总之,他是一位充分利用时间从不虚度一分钟的先生。但他最终,他选择了亲手焚烧自己珍藏的万卷藏书,自己也终身火海。
我们经常会在知乎上刷到“自律的人最后都混的怎么样了”“怎样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别让懒惰阻拦了你的成功”一类的文章,是的,不可否认,自律的人成功的几率是比那些不自律的人要大。但是,一味的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可能会让你与世界脱节,像基恩那样,成为了一个书呆子,永远看不透对方在想什么,总是太过善良,信任对方,最后被自己所信任的人伤害。
所以,在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融入社会。我们在自律的过程中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完全一刀两断,世界这么大,我们也要抽空去看看啊!有趣的人儿那么多,我们也要去接触接触啊!当然,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是,我们要擦亮我们的大眼睛,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啊。
其实,如果基恩生活在现代的中国,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超级无敌大学霸,而且对我国的汉学帮助巨大。好像大多数的学霸都是这样,做事专注,特别单纯,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并且骨子里有一种清高,一种优越感。
一个自律的人虽然不一定是成功人,但是,一个自律的人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对待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不迷惘。就如作者所说:人们在混乱中忙忙碌碌,而这混乱似乎是无法度量的。每天都有新事物涌现,冲击旧事物,而这些旧事物在三天前还是崭新的。在混乱中,事物就像尸首一样游来游去,其后果就是人都变成了物。一个自律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可以为之舍弃自己的自由,时间,娱乐。总之,对自己的追求明明白白。
最后呢,我还是希望大家做一个自律人,这个不仅仅是学习方面,此外,比如自己的习惯。自律会使人变美哦,就像那些不老女神不老男神一样。自律会让我们更有效的使用我们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时间学一些技能,发展一下爱好,这会使我们终生受益。
在我们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同时,我们也要成为一个自律人,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人,但我们依然会从这个过程中收获到很多很多。
刚开始学习写书评,请大家多多指教哈。
《迷惘》读后感(二):都是金钱惹的祸
长篇小说《迷惘》是诺贝尔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反映着当时的金钱资本主义社会。
本书通过汉学家彼得•基恩跌宕起伏的人生,讲述着社会不同阶层人的状态,包括市井的小混混费舍勒,夫人台莱瑟,看门人退休的警察巴甫,以及他自己一个知识分子。内容上,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基恩最初的生活状态,他是一个拥有“私人图书馆”的汉学家,他过着封闭的生活,偶尔出去也是为了选书,在他的世界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第二分部讲述着基恩在被妻子台莱瑟赶出家门之后的流浪生活,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独有的世界,在这个阶段,他结交了骗子费舍勒,一个市井混混,同时看清了看门人巴甫。第三部基恩在他弟弟的帮助下终于又回到自己的书中,可是他的精神一直停留在紧张、幻想、疯癫的状态,最终与书一起燃烧,对于他来说,这是最美好的选择。
这部经典小说与其他经典如《交际花盛衰记》《茶花女》《月亮和六便士》等相比,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作者增加了很多的幻想,这些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同时在幻想情节中,反映着台莱瑟的恶毒,费舍勒的金钱梦。从内容上,《迷惘》的故事发展更加起伏跌宕,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专注学术的教授后来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书中的男主人公彼得•基恩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是犹太人。他的性格正好也符合犹太人的特点“甘于屈服”,懦弱,这也就是为什么希特勒选择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原因之一。基恩最初受到台莱瑟的虐待不敢吭声,把他赶出家门,他也没有反驳,后来他被抓回去关在小屋里受尽妻子和情夫的殴打,他依然没有任何的反抗,最终自己疯了。这种懦弱的表现,也解释了犹太人在二战中为什么没有反抗,而是“乖乖”的送死。
另外,小人物台莱瑟和费舍勒,他们都是社会的下层人物,一直关注着基恩,为了就是金钱。台莱瑟为了金钱在基恩家中伪装八年,在他的面前表现有多么的爱书,而费舍勒为了金钱欺骗基恩,伪装成一个世界棋王,而其实是一个市井的小偷。巴甫是退休的警察,基恩家中原来的看门人,他对流浪的基恩没有同情,为了钱,与台莱瑟合谋虐待基恩;当基恩重新成为主人时他又变换脸色,与基恩讨要金钱。通过这些小人物对金钱的迷恋,不禁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经济。
埃利亚斯•卡内蒂是在1935年完成《迷惘》,他经历过二战前期,感受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次世界经济危机对欧洲影响极大,一是社会不稳定,国民收入减少,每个人都处于金钱的恐慌之中。《迷惘》中社会表现也正如此,每个小人物都迷恋金钱,而唯一的知识分子基恩却生活在封闭的世界中,他不理经济,对社会也有一种无奈、厌恶之情,终日与读书作伴。二是希特勒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建立了纳粹政权,为德国经济寻找新的机会,德国就此成为二战的发起国。
书中最后出现的角色是基恩的弟弟,格奥尔格。看到他的出现,基恩就有了希望,同时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无论基恩和他有多少的矛盾,当听说哥哥疯了,格奥尔格放下他巴黎所有的病人以及权力,马上来到基恩的身边。在社会中经历无数的格奥尔格利用他的手段、金钱把恶魔都赶走了,恢复了哥哥的自由。这也是书中最温情的一幕,当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亲情依然在,基恩两次提到弟弟,一次是结婚,一次是失去所有时,也侧面表现着基恩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爱。
基恩,也许他一生都在迷惘,面对社会他不知所措,所以他躲在书中,看似是在做学术,其实是在逃避世界。《迷惘》不仅故事跌宕起伏,而且给了人更多的思考与理解!
《迷惘》读后感(三):过分的清高,何尝不是另一种庸俗
在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的笔下,汉学家彼得·基恩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他向来只喜欢与书籍为伴并且爱书如命。除此之外,他还有如下性格特征:清高、孤芳自赏、不懂如何与人打交道而又格外顽固。他看不惯虚荣的人类和庸俗的世界,于是便一头扎进了书房,书成为他最亲的伴侣。
但这个清高得有些迂腐的学者在接连遭受了一系列磨难之后,竟然亲手焚毁了他视若生命的书籍和手稿,并且随这些书籍一并去了西天。在临死前的时刻里他似乎很开心,可虽然他“笑声洪亮”,却毕竟是以悲剧收场。最清高的人,往往结局最悲惨;自命不凡、看轻他人的人,必然最容易被人欺骗;一心想要远离庸俗、摆脱庸俗的人,反而却是庸俗至极。
卡内蒂对人性那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全都体现在这部《迷惘》中了。有人说这位博学却又性格古怪的汉学家命运坎坷,可远离人群、屏蔽整个世界的人始终只是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到头来被世界所抛弃这看似是命运的捉弄,实际上他自身性格所招致来的必然结果。这并不是别人带给基恩的悲剧,而是他自己给自己制造出来的悲剧。他痛恨人们的虚荣、愚蠢,并对那些浪费他时间的人报以怨恨,在小说开始处,基恩的梦境里出现的上帝那洪亮而愤怒的嘲笑声,不就是对基恩最后悲惨结局的预示吗?
并且,《迷妄》中的这个彼得·基恩,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那最隐蔽不可见的一部分吗?或许是因为天资聪慧,或许是由于薪资丰厚,相较于那些不被我们重视的人,我们总可以找出一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来。就好比彼得·基恩,他所表现出的种种优越感,无非是想看到这个世界对他做出的反应是如他自己所愿的那般。他看到的世界,只是他愿意看到的那部分,所以,他对这个世界是无知的,他对其他人也是不了解的。这就是为何他会栽在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手中。而我们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过是自己想要看到、愿意看到的那部分,不然,为何我们屡屡被生活欺骗?但其实按照卡内蒂的说法是,生活并没有欺骗我们,是我们一直在欺骗自己而已。
彼得·基恩就是最好的范例!表面上看起来,他绝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鄙视人群并避免接触人群,他始终都在画地为限,执著于自己的清高,并且正是这自以为是的清高把他拖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说,《迷惘》是一部关于人性的黑色幽默剧,那么相继出场的几个人物便是作者对人性的一种象征:彼得·基恩象征着我执和嗔恚,心肠歹毒的女管家台莱瑟象征着贪欲,而接连愚弄基恩于股掌中的骗子则象征着痴妄。如果彼得·基恩没有执著于自己的意识(在他的意识里认为这个世界和人群是不值得接触的),那么他就会以开阔的心灵去接纳世人、了解世人,也就不会犯下以后的错误了。他最亲近的伴侣是书,而也正是因为他对书的执著,才最后凄凄惶惶地引燃了书籍,与自己最亲密的伴侣同归于尽。作者设定的这个结局,不正是对佛家所说的“执著什么,就会被什么所伤害”的道理做出的一种呼应吗?
在小说即将结束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无疑,这是一种双关——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而不是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但如同疯子一般的彼得·基恩完全就是用清高的枷锁,将自己封闭在他所想象的虚幻世界里。于是,即便他读书再多,即便他学问再渊博,他也一样是个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他并不比那女管家和骗子以及他所谓的庸俗的人们强多少。甚至可以说,他比这些人活得更庸俗。与生活层面(物质层面)上,基恩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在精神层面上,他因为固守着自己那僵化的灵魂而如同一架机器,不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而且更缺少对生活的认知,也就更谈不上对生活的热爱了。如此看来,过于清高的人,他岂不是比他看不起的“市井小民”更庸俗也更无趣吗?
《迷惘》读后感(四):《迷惘》:是谁疯了?彼得·基恩?还是这世界?
文/吴情
世界文学史、哲学史上有着不少著名的疯子,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以及德国哲学家尼采。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行为无状,痴痴傻傻,少同他人亲近,与周围现实格格不入。他们生活在个人想象的世界中,分不清真实与虚构。传说看穿这世界的第欧根尼生活在酒桶之中,轻易不肯钻出。堂·吉诃德深中骑士小说流毒,企图以骑士精神和荣光改造这一世界,却屡屡为他人讽刺与讥笑。尼采一句“上帝死了”,发前人未发之音,在感叹世界走向瓦解的同时,也将个人的心智击碎。
但是仔细想来,尽管这些疯子是“行动的矮子”,他们又何尝不是生活的智者,思想的巨人?对第欧根尼而言,我们同这一世界交接、联系、捆绑得越深,我们对自我的曲解也就越深,倒不如索性呆在酒桶中。对堂·吉诃德而言,整个世界亟需拯救。个人才华和能力虽有限,他至少还英勇地行动了;相反,我们这些正常人,能够看出部分社会弊病之人,却蝇营狗苟。对尼采而言,当人用科学的理性取消了上帝存在时,我们的心灵反而找不到皈依。这些人,既是疯子,又是智者,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一而二,二而一”。对于眼前的世界,疯子大多怀疑和否定,这同哲学家的任务在本质上相通。反倒是所谓的“正常人”,被社会偏见和生活常识左右,不能洞察正常中的异常,合理中的悖论。
在德语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作品《迷惘》中,也有一个疯子,他是汉学家彼得·基恩。基恩学养深厚,“掌握十几门东方语言,懂几种西方语言那是不在话下的。各国文学他都知道。他头脑里有许多名家名言,并能成段地背出来、写出来”。基恩酷爱读书,也喜欢藏书。“书籍,哪怕是很破旧的书籍,都很容易诱使他去购买。”他拥有城内最大的私人图书馆。不过,随着基恩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越发深入,他同外部世界的鸿沟也越发宽广,难以逾越。他离群索居,鄙视对话和交流,终日与书本为伴。后来,他为保护书籍,招聘了一个女管家。女管家台莱瑟为人卑劣,心机深重,知晓基恩对书籍百倍热爱,故意对书表现得顶礼膜拜,取得了基恩的信任,并被基恩奉为家中的女主人。结婚之后,基恩不想和台莱瑟有肌肤之亲,而台莱瑟更是在各个方面欺负、凌辱基恩,后在情欲和感性的驱动下,与一个店员暗通款曲,并最终将基恩赶出家门,任其流落在外。基恩听信了犹太侏儒费舍勒的谎言,被一再欺骗。而后基恩遭到了台莱瑟和她的情夫的毒打,且被诬陷为精神病患者,差点被关进精神病院。幸好基恩弟弟及时从巴黎赶来,通过一系列方式揭穿了台莱瑟的谎言和背叛,将他们赶走,收回了基恩的全部藏书。外部世界的流变让基恩无所适从,浑浑噩噩,陷入迷惘的状态中,在白日梦魇之后,他把全部藏书堆积起来,坐在上面自焚而亡。
小说原名《康德着火了》,虽然不曾对“思想界的伟大破坏者”、哲学家康德带有不敬之意,卡内蒂最终将书名易为“迷惘”(康德其人,终其一生居住在故乡科尼斯堡,从不曾远游,这一点与基恩的经历相同。不过,康德终身未婚,基恩却误入婚姻牢笼,小说易名也有道理)。鲁迅于《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的意义在于,“悲剧将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彼得·基恩的一生,毫无疑问是一出悲剧。但他的悲剧,既不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也不是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基恩的悲剧,是形而上意义的悲剧,象征了形而上世界的碎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哀叹与绝望。
西方有着悠久的二元对立思想,灵与肉,理念与现实。哲学家柏拉图始终强调,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绝对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虚假的、歪曲的模仿。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带有浓厚的独断论色彩,无法借助经验确证和把握。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给人以启发。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有着绝对的“真”、“善”、“美”,反倒是现实世界,充斥了谎言与欺骗,麻木与凶狠,残忍与暴戾。基恩的悲剧,正因为他在现实世界中执着地追求理念世界,忽视了与现实世界的妥协,最终被现实世界给无情地抛弃与毁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基恩无法做到庄子的超脱,这似乎是一种软弱、怯懦,却也是难得的坚持与守候。夸父追日而不得,精卫今日仍填海,西绪福斯推大石循环往复。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得到与穷极,而时刻停留在追求的路上。
曾几何时,启蒙哲学家大多对“天赋理性”报以了极大的热情,竭力以赞美诗讴歌称颂之。但对经历了一战、二战(尤其是全球战、种族大屠杀)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性不再那么可靠,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反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解释性,尽管信服之令人难以情感上不悦。启蒙运动过去一百多年后,至卡内蒂的时代,卢梭所谓的“美德共和国”依旧在世界远方,遥不可及。世界依旧善恶兼有,美丑并存。或许,摩尼教的“善恶皆为本原论”更有道理:现实世界有善,也有恶。善恶皆为世界本原,人类无法彻底消灭人性之恶。无所谓“恶”,也就无所谓“善”,恰如《老子》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之句的启示,善恶两面相互依存,难分难解。
《迷惘》中文版四十多万字,情节不甚突出,思想性却大有可观。基恩是个不合时宜的智者,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疯人疯语,同时也是快人快语。他不擅长日常交际,却对人生本质的虚无深有体察,对意识形态营造下的幻梦给出了猛烈抨击。从学问到日常,从优雅到低俗,基恩站在理念世界的最高处俯视这世界。他自己,也逐渐脱离了现实,直面着坠落的危险。基恩从学者的角度严厉批评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自己转而对书百般珍爱。在小说结尾,爱书的基恩却坐在书上自焚。与其说基恩在自我毁灭,不妨将其视为西方知识分子的典型,将自焚看作对于理性盲目坚信的大梦之幻灭。《圣经》中,上帝第一天创造光,光赋予万事万物以形状。基恩自焚的微弱火光,不知能照亮多少干涸皲裂的心灵与胸膛?
最末再提一个问题,不求总结,权作思考:到底是谁疯了?彼得·基恩?还是这世界?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