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03 03:0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是一本由[美]入江昭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一):从国际史的角度来看待二战太平洋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美】入江昭著;李响译[图书]#比较好玩,从国际史的视角来看待二战在太平洋的起源,一战后凡尔赛协议形成的国际体系,在亚洲则体现在华盛顿会议后的国际秩序上。从作者入江昭的角度,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之后的侵略东南亚,以及袭击珍珠港,都是站在侵略的角度为了打破华盛顿体系建立自已作为侵略者在亚洲新秩序的主导地位,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 『2017年第10个周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二):一个岛国是无法控制大陆国家的

  “一个岛国是无法控制大陆国家的”。入江教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是面向一般读者的优秀著作。没有史学作品中常见的晦涩理论及无用的文字游戏,此书文风平实、语言晓畅、逻辑明晰。入江教授向我们展现了二战爆发前,日本——原本20世纪20年代华盛顿体系的倡导者,是如何成为体系侵蚀者的原因。细致地叙述了华盛顿体系列强之间在大战前的外交攻防,以及他们外交背后的真实意图,着重描写了日美的外交过程。该书还向我们暴露了日本固有的岛国特性,即其精英阶层,尤其是陆海军集团高层,严重缺乏格局感,对中国人强烈民族主义的钝感、对中国人民、重庆政府高层抗日决心的严重误判,真是一厢情愿而又可笑的天真!通过观察日本拙劣的外交,无论是日本加入轴心集团、扶持南京汪伪,还是与苏联订立中立条约,日本种种的行为,都使它在国际上更加孤立。陆海军“北上”与“南进”战略的纠缠,发动毫无结果的对华战争,对战争目的的不明确,一步步将自身置于死地!而中国以强大的意志与长期的坚忍,对日美关系任何缓解可能的坚决反对,维护ABCD同盟的团结,成功地将日本陷入合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三):威慑的失败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再典型不过的“威慑”(deterrence)失败的例子。deterrence的实质就是通过我方的结盟、军事态势、外交信号等手段,以非暴力的方式拒止对方以不符合我方利益的行动。换句话说,威慑是“亮剑”,但是真打起来就是威慑失败。我们所熟悉的威慑更多是核武器诞生以后基于二次打击能力的均衡而形成的核恐怖,但太平洋战争的例子反过来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核武器所形成的威慑具有独特的力量。

  最开始日本在满洲的活动没有威胁到华盛顿体系的根本。以英美一开始的绥靖精神,如果日本能做到见好就收。那么在满洲-华北不难维持远好于如今克里米亚-乌东的局势。将摩擦严格限制在中日两方,彻底局部化。但是日本政府内部缺乏连贯和准确的战略远见。对主要可能的战略盟友和对手都有致命的误判。甚至在ABCD结成之后,美国的威慑逐渐升级的情况下,居然也以不断升级的活动应对之。

  最理想的威慑会在最开始就阻止对手的过分之举,但威慑如果让擦枪走火之后不继续升级(escalation),然后逐渐降级(de-escalation)也算是成功。美国1930年代对日本威慑的失败不如说就是双方无法找到de-escalation的通道,而这归根结底源自日本内部的混乱与举棋不定。一方面是已经施行了70多年的以日美亲善(后来是日英同盟)为基础的基本国策,另一面是对华盛顿体系和英美的怨恨与修正体系的暧昧期望。当日本的政治制度与不够强有力的政治人物无法缓和这两种冲突,内爆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四):疯狂的赌局

  从体系与形势的角度来分析太平洋战争的起源的经典作品。一战后华盛顿会议对日本的"限制",对中国的"友好",使得日本心存不满,其一心独霸东亚的野望与军国主义的传统相互交织,经济大危机爆发,日本应势走向侵略。30年代初期整个世界都在疑惧战争,已遭一战重创的欧洲又开始阴云密布,而亚洲风云乍起令英法德苏美列强不得不投鼠忌器,避免直接引发冲突,但各自已然作出不同的态度与布局……30年代中后期,世界局势更加明朗,德日之反共产国际、苏之反法西斯、英法美之绥靖三大主张各执一角,图谋在新形势下改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新的体系与秩序,但最终权力政治与国家安全更高一筹……三方尝试尽皆失败,于是苏德互不侵犯,欧战开启!日本在反共产国际同盟基础上被德国在欧战中眼光缭乱的胜利冲昏头脑,几番纠结反复中选择了加入轴心国同盟,此后在亚太地区与除中之外的美、英、荷形成正面对立,战云密布,而日深陷中国战场难以脱身,百般尝试后竟想出构建德意苏日大同盟!无奈苏德双方乃与虎谋皮,德西进苏即东进,希特勒气势滔天,挥军攻苏,日之大同盟破裂,只勉强得一个日苏互不侵犯协定,实是泡沫之约……北进与南进之争更是宿命,无德之默契,日缺乏悍然北进的勇气与底气,最终选择一面防北,一面南进,而南进无疑是加强了ABCD之反日大同盟,离战争只缺临门一脚,美之商业管制、石油压制的措施赫然临头……是谈判妥协重回华盛顿体系,放弃东亚共荣圈的梦想,还是殊死一博,抢占先手为长期战争计?不断的无效谈判与延期谈判暗示了局面的尴尬,美日列车对向行驶,谁能使其停止?ABCD同盟不能犹豫妇仁,正邪不两立!而日之侵略既由贪念引起,当由贪念剿灭,所谓作茧自缚,如是而已。在漫长的过程中,有无数次放下屠刀的机会,但这是一场国运赌局,既入场,贪心不灭,中途不得退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五):拓展视野,重新思索

  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昭和史绕不开的一个课题,而与其直接相关的“华盛顿——伦敦条约体系”,乃至此后种种国际关系的变化,自然也是探讨这一课题的书籍不能绕开的问题,然而除去罗列事实与泛泛而论,真的深入探讨这类问题的书籍大都将重点放在某国内部(如研究美国的孤立主义,或者昭和日本的政治变化)或是总体外交变化对局部冲突的影响上(如各类战史),就我阅读所及,《从马汉到珍珠港》算是一本以海军为切入口,兼顾了社会内部变化与外交形势演变,甚至挖掘了某些“思想根源”的书,然而正如书名所示,该书站在海军的视点,强调的也仅是日美关系。

  换言之,外交总是这一时期种种事件的陪衬或云背景,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遑论作为独立课题得到论述。

  因而这本篇幅不大却视野宏阔的作品确乎搭起了新框架,在这个新框架下虽然并没有多少新细节,却不能不让我们重新思索已经被引为圭臬的很多定论(如革命中国对条约体系认识的调整,绥靖政策的本质以及其为何在亚洲不适用,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投机心态等问题),各国的外交作为也因之有了连贯性,互动性(如德苏关系的变化在日本引起的千层浪,中英对美国外交选项的限制等等),这不仅使很多问题更形清晰,也让条约体系,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外交不是追认事实,而国际秩序也并非一纸空文。

  现在不少的中国近代史著作都在告诫我们弱国无视条约与国际秩序不会有好下场,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弱国在认清现实之后自然会选择接受国际秩序,因为它至少可以让列强在互斗之余吃相不至于太难看,而对所得不满,忝陪末座的新兴列强才是可能掀翻餐桌的人。

  在美国就学、教学数十年的入江先生虽然在一些事件的细节上采信日本的说法(如中日战争诸“事变”),说到底却是在以自己祖国的失败为前车之鉴,告诫来人要遵守餐桌礼仪(参看书中对《大西洋宪章》的解读)。

  和当年的日本一样拿着筷子走进这间西餐厅的中国要怎么办呢?

  且拭目以待。

  本书的翻译有一些问题

  首先是一些日本历史术语,比如将“统帅权”翻译为“最高指挥权”,统制派翻译成“总体动员派”,各省翻译为各部等。

  中国方面也有一些讹误,比如国民党的总裁翻译作总统等等。

  但是翻译总体是认真的,时不时冒出的百度百科更是分外萌2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六):注定的失败之路

  

日本侵华战争是延续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思路,以扩大殖民地解决国内矛盾,沿用19世纪帝国主义模式,跟从先进欧洲列强的脚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但一战后的《华盛顿条约》体系框架下,旧的殖民地策略受到美国框定的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抵制。

1929年的世界大萧条是日本对外侵略的触发点,作为外向型出口国,在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以邻为壑的策略下,日本的出口受到重创,失业率急剧攀升。“满洲事变”能够成功,在于它符合日本在困境下寻找资源、市场、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的诉求。

从918到77,从813到攻陷南京,从占领广州武汉,一直走到占领印度支那,似乎每一步日本国内都有反对的声音,但226兵变开启对下克上风气,使得任何内阁和文官政府,都不足以制约在亚洲大陆浴血奋战的陆军的力量,从而一步步使军部占据了政府的话语权。 每一个战役的胜利,都足以压制国内的反战声音,同时也变成“沉没成本”,使得任何和谈条件都不可能放弃已取得的地盘,也使得和平永无希望。日本似乎在大陆节节胜利,但又似乎永远看不到对华战争胜利的希望,变成泥足深陷的巨人,最后在亚洲落得孤家寡人,不得不和没有任何实质帮助的德国结盟。

从战争开始蒋介石就看清楚,只要把英美拉下水,日本就不可能有最终获胜的可能。所以国民政府无论败退到哪里,永远不和日本谈投降或和平。最后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蒋的设想,虽然过程坎坷而曲折。

从美国一步步参与太平洋战争的过程来看,美国最初并未因为日本占领满洲或者占领华北,而对日本有实质性的制裁,仅仅增加了些对华的贷款。反而大发战争财,通过对日出口航空油、机床、废铁等大幅度提高了美日贸易额,这是美国对日政策的吊诡之处。

美国真正开始实质性制裁日本,是在日本占领南沙群岛和海南岛后,开始有向南扩张的意图后,触动了英美在亚洲的核心利益(东南亚的资源);

1940年9月23日日本占领北印度支那,开始跨出南洋征服第一步。而华盛顿立即做出反应,禁止向日本出口所有废铁。1941年7月23日维希政府接受了日本占领南印度支那的要求。7月25日美国就冻结日本资产,终止向日本提供石油。这等于断送了日本的工业血液。可见东南亚而非中国,才是美日开战的核心原因。

随着1941年7月25日美国禁运石油,日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要么冒死一搏求得和谈资本,要么接受和谈条件退回到918之前,则十年努力付诸东流,这是当时军部和日本举国都不能接受的。不是珍珠港而是美国的石油禁运开始,日本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七):坠落太平洋

  在早晚赶地铁的途中,花了一段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本来是要读另外一本,但是奈何地铁太挤了,于是就启动了电纸书来读下载了的甲骨文,于是写了这段话。首先整体的感觉是非常不错的,从我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纪录片中,吻合的地方多,也有很多合理的新视角。还要继续通过阅读和思考寻找的,有两个疑问,近卫文麿内阁,到底是什么样的方略,作为有深厚背景的近卫文麿,他是不是代表了当时的日本精英的态度呢?第二,东条英机的战时内阁,发动对美国的袭击前,真的有过那么多犹豫还是作者作为日本人的美化呢?因为据说石原莞尔评论东条就只不过是士兵的脑子而已。当然,尽管有这两点我感觉言之不详甚至有待商榷,但是整体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作为给我们这种业余人士看的书,确实也开拓了视野了。 一,日本陆军是一头来源所有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巨兽。226事变,让日本陆军从此公开走上政治的舞台,在《日本帝国衰亡史》中,第一篇就是226事变,它的背景和前因后果已经铺垫了出来日本人在二战中注定悲剧的收场。这件事本身是多年军国主义教育的必然果实,同时也是大政奉还以后,明治时代以来的,天皇操纵民间,压制职业官僚,进而实现意志的独特影响手段的产物,最后,它更是日本人牺牲奉献精神的必然追求。

  二,日本陆军代表的对大陆利益的追求(中国东北,甚至华北平原以及后面占领的其他中国土地)使得日本一再失去调整政策的机会,最终终于加速撞向太平洋彼岸。凡是被日本陆军用战斗和流血换取的土地,基本没有还给别人的道理。当年三国干涉还辽已经足以让日本人怀恨在心。鉴于国内的舆论和日本陆军的态度,日本只能犹如加速冲向毁灭的列车,无法停下,毕竟再来几次226也是可以的。因此不管谁担任首相,也无力扭转局面或者甚至刹车,只能看着一点点陷入孤立,陷入泥潭之中。

  三,日本的毁灭是必然的。除了上述原因,自然还有他的崛起必然挑战英美在亚洲的利益,这是一个亚洲的帝国主义后起之秀必须面临的局面,他想要独占中国东北,这是几个强国不能容忍的,他并不能像德国一样,找到一些所谓正当的理由去侵占别国的领土,他完全就是赤裸裸的掠夺。而他由于自身的局限永远无力挑战工业领先,且有着广袤国土的美国,和当时有着大量海外殖民地的英国(当时英国对印度等地的殖民统治已经有百年之久)。

  虽然本书基本都是从日本的角度去看待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发起,但是从美国也有一些视角。

  四,美国再成为头等的大国和强国的时候,也没有借鉴可寻,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尽管在“魔术”破解了日本的密电的情况下,他的威慑政策并没有取得实效,而且尽管等着日本过来袭击,似乎有意让日本先出手,到还是没有估计到日本的全力一击竟有这么强的威力(应该也是魔术嗯原因,提前把航空母舰调出了珍珠港,不然日本可能真的有机会坚持到1944年以后才遭到美国强力反击了),此外,在二战后,美国国内迅速对所谓失去了中国进行了一轮猛烈政党攻讦,也说明了美国的亚洲政策,也始终带有一厢情愿的意味。好像日本对美国的政策有点一厢情愿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八):和平的修正到底可不可行?

  “日美是否終將一戰”,這是個頗有討論空間,能讓歷史學家賺不少稿費的題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霸權衰退,蘇聯孤立,而日本在太平洋則看起來似乎旭日東昇,而處於另外一端的美國雖然表面上與世無爭,但沒人能忽視其隱藏的實力,兩國是否定會為了太平洋霸權而交戰,眾說紛紜。入江昭做為美國當代頗富盛名的史學家,在這本小書中嘗試用外交體系的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

  大戰讓歐洲國家痛定思痛,渴望建立穩定的外交體系來阻止再次發生類似的悲劇,在“洛迦諾公約”跟“華盛頓會議條約”分別是其產物,是歐美按照其心願重新規範的國際體系。日本做為太平洋難以忽略的地方強權,自然也加入了這個體系,並獲得了相當的重視。而最初東京其實也是相當滿足於這個體系內,而包括中國,也都在範圍內修訂條約,致力取得認同跟新的地位。

  一切故事的開始是在萬惡的二零年代經濟大蕭條,各國建立的貿易壁壘讓日本人很快就發現歐美人的私心跟國際自由貿易的虛偽,特別是右派極端分子跟軍部都主張要盡快想辦法取得“資源自主”跟“殖民地市場”,才能不再被白種人“耍得團團轉”。擁有龐大資源跟人口,但政治上尚虛弱無力的中國就是最好的目標。

  早期日本似乎看來似乎賭贏了,大蕭條讓英美等國自顧不暇,即便蔣介石拼命想在華盛頓體系內爭取支援,但也只得到一些虛弱的回應。但隨著國際形勢變遷,天平還是慢慢的向中國這邊傾斜。德國在歐洲因為希特勒的上台開始走上修正主義的路線,他的侵略性雖然讓英、法一開始手足無措,但隨著綏靖政策被證明其錯誤,入江昭冷冷的指出,歐洲的政治氣候變遷導致他們一開始可以忍耐德國,最後卻不能綏靖日本即在此。

  東京很快就發現自己被孤立,英、美、中、荷、蘇等太平洋周圍各國把他們列入破壞體系的不受歡迎分子。日本當然曾企圖打破這種包圍,他提出日、德、義、蘇四個都有修正主義企圖的國家應該聯手來反制。但是國際局勢變化莫測,日本自己國內的政局也非常不穩定,各派系走馬換燈的上任,外交政策也沒有一個中心路線而看似一種機會主義,即便日、德簽訂了也還各懷鬼胎。反觀ABCD四國同盟倒因為共同的敵人而日趨穩固,日本就像是被一條繩索日益勒緊了脖子。

  過去,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觀感就是,日本右翼,特別是軍方都是一堆腦袋充血,真的夢想能夠征服歐美的好戰份子。當然我們不排除確實有這種人,但肯定只是少數的極端派,這在每個國家都難免存在。不管是托蘭的《日本帝國的衰亡》還是本書作者,都很明顯的指出,在日本不管軍部還是文官都有許多主和派,理智的知道自己國家無力挑戰歐美。差別只在於,或許有些人還能心存僥倖,覺得至少可以拼到讓華盛頓願意坐下來談判。日本即便到1941年底,還是極力想跟美國爭取最優條件的和平協議,甚至提出兩國元首峰會。入江昭批評美國拒絕了此一提議甚為不智,至少應該做做樣子爭取備戰時間。但個人是覺得這有點後見之明,曾如他自己也提過,美國對任何跟日本的讓步都可能引起其他三國的疑慮進而破壞同盟穩固,這是正中東京下懷的,當時羅斯福的國務院很難接受這樣的狀況。

  最後,入江昭詳細的描述走向戰爭的經過後,他在結論時指出,日本企圖修正華盛頓體系的舉止導致被孤立,在外交突破不果後,企圖用戰爭建立新秩序很明顯又是失敗之舉,結果證明只有回到原體系內用和平方式“修正”才是最好做法。當然,從戰後日本在廢墟中重生成為今日的地位,看來似乎當年仗都是白打的。這自然也完全是歷史的後見之明。事實上,正因為打過這場戰爭,十九世紀以來的存在於世界各國政府腦海中的帝國主義思維才逐漸解構,有了去殖民化的轉變,人們也才在美、蘇的霸權主導下建立新的遊戲規則。或許我們該問的是,不經過大破就不能大立嗎?難道從這種體系的轉變不能在和平的進行?是否採取修正主義必然導致戰爭?或許這跟今天的局勢也是息息相關的,因為顯然二戰之後建立的體系似乎又開始面臨轉變了,不是嗎?入江昭沒有回答,我想他也沒辦法回答,畢竟歷史似乎沒有給我們答案。

  到底“修習底德陷阱存不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九):很不错的一本书,当然有日本式的狡辩

  大概作者是日本人的原因吧

  很多内容,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狡辩

  日本侵略中国的客观事实,其实是中日、美日间冲突的根源

  然而,在内容上看来,似乎日本人很委屈,对美的宣战,完全是因为美国的步步紧逼所致

  对于中日之间的战争,也并没有悔改的道理,对于中国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日本人反而觉得是丧失了和平的大好机会

  其实,日本人已经一再的毁约,由东北,而华北,进而全面战争

  国民政府的正确观感,也就是日本人又在做缓兵之计。

  如果真的短期苟合,可以想象,日本人恢复了元气,必然会向中国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为此,更要缅怀一下英勇抗日的先烈们。

  1,日本的抉择

  当然,这本书还是很有些内容的,在“日本该占领中国、东亚、或许还应北上占领苏联”的大前提假设下(或者说,这些理由都是正义或没有不合理之处的隐含前提下),作者讨论了二战正式爆发前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相关利益各方的纵横捭阖。一方面也在检讨日本当时军国主义政府对外政策的不足,大概就是:日本人成功的促成了ABCD联盟,把对手弄得多多的,把伙伴弄得少少的

  在亚洲,日本实际上是独立对抗中美(后来又加入了苏联)

  日本的本国精英,也预测,日本在战争初期,可能取得一定的优势,但长期看来必亡,

  而另一方面,如果听任美国对于日本的封锁政策,日本必然会被慢慢扼杀。

  终于,日本决定南进,对美国开战,奇袭珍珠港。

  其实,大的背景下,北上和南进之争,在陆海军内部,多次讨论。苏联在边境冲突中,一再轻取日本关东军,或许是最终决定南下的原因之一

  但其实,也许暂时什么也不做,对日本更是一个好的选择,虽然中日战争已经陷入了泥潭,但短期内,中国的形势只会更加恶化,外部的援助已经非常的困难。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不大可能对中日战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巩固中国占领区,开发各种资源,伺机而动,或者是日本的上策。

  中策,应该是北上入侵苏联。德苏战争爆发后,苏联已经不大可能在亚洲地区与日本激烈争夺,如果关东军趁机北上,应该可以夺取远东地区大片的领土和资源。苏德战争结果是否会改写还很难说,但苏联的情况必然更加困难。珍珠港之后的一个结果,是美国正式的加入了战团,大规模的对英苏进行支援,也帮助了苏联的对德战争。其实,两边围殴苏联,对德国、日本都更加有利。

  下策,才是进攻美国,终于惹恼了巨人,连带着德国也倒了霉。

  其实德国也是很仗义的,德国很快对美宣战。

  如果德国不主动对美宣战,其实,也许就变成了日本和美国在亚太的单挑,局面会更有趣。

  2,美国的仗义和英雄主义

  美国当然也不是完全利他的,毕竟日本在亚太的扩张和独占,影响到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同时,日本总有一天可能会对美作战,菲律宾作为美国的殖民地,就在第一线。

  但必须看到,美国对当时贫弱的中国给予了极大的援助和关切,在珍珠港事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全民对中国的关注。

  经济资源、舆论帮助。

  其他的列强,并没有真的愿意搀和中国的事情,而美国真的站了出来,而且以严苛的贸易封锁政策,冒着战争的风险,在最大可能范围内对日本的行动进行了抵制(而且后来的确发生了战争)

  这种国际主义是伟大的,无论中美后来发生了什么冲突,不论现在的各方面竞争有多激烈,美国在二战时期,以及二战前,对中国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是真诚的,是难能可贵的。

  3,国民政府的不易

  处于蒋介石的位置,内忧外患,地方实力派的挑战等等

  抗战到底,并不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心,偏安而治,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但委员长坚持到底,并在抗战过程中大体统一了全国人民的力量

  他很清楚,单靠中国自己是无法抵抗日本的,维持现状也不容易,必须在国际形势有巨大的变化,外国友人的巨大的帮助下,中国才有可能翻盘

  外部的,无外乎美苏

  然而终于盼到了

  在41年珍珠港事件前的漫长日子里,在对日战争看似最无希望的时刻,国民政府的坚持是可贵的

  连汪精卫都叛逃了,似乎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但终于,大家一起围殴了日本,夺回了东北、台湾

  4,苏联的何去何从

  其实苏联在苏德战争前的地位十分尴尬,在国际范围内被孤立

  一度与德国结盟,侵占了东欧,瓜分了波兰

  德苏日联盟,对抗英美,未尝不是一种可能性

  当然,苏德之间积怨极深,两位领导人的个性使然,大概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但换一步来说,如果苏德日之间维持了和平,日本没有贸然的进攻美国

  英国独立支持,德国全力对付英国

  则世界大势很不好说

  中国的前景也不会很好

  5,日本人的口号

  打破英美提出的《大西洋宪章》,民族自决等原则

  打破旧秩序

  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和收入等等

  既定的秩序都是有利于现有的贵族的,暴发户都想打破这些

  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二战前夜的国际关系梳理的非常好,又得天独厚的的运用了大量日本的材料。

  大国崛起时,如果合理的运用外交手段,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对手弄得少少的,可以借鉴之处很多很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读后感(十):缺乏大局观的日本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歆虞(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68250766/ 入江昭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历史学大家,他所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语言简洁,文笔流畅,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交代的井然有序,读者阅读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爆发有了清晰、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华盛顿国际体系,维护了西方大国的各自利益。因此,各国对出现的破坏国际体系的行为,要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要么不敢采取大的阻止措施。所以当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入侵莱茵兰,日本入侵东北,西方大国为了阻止国际体系的破裂,宁愿相信上述行为是对国际体系的微弱修正,而非致命挑战,以保留国际秩序的表面风光。 而当日本侵占东北后,没有接受在国际体系框架内英国伸过来的橄榄枝,而是单独想和中国政府谈判,改善关系,以维持现状。 当日本确立了保持亚洲地位、抵抗苏联、扩张南洋的基本目标后,日本军部采纳了以英美苏中为假想敌的国防政策,此时的日本便与整个国际体系渐行渐远。虽然没有公开表示否认九国公约,但日本已避免公开承诺遵守条约。 这一点在林铣十郎内阁解体,近卫文磨担任首相后得到了加强。这使得林铣十郎内阁力图使日本重返国际舞台的努力落空,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悲剧性孤立进一步加剧。 当时的绥靖政策,在西方列强眼里,不是在纳粹侵略面前的可耻退让,而是服务于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目标:就是努力复活某种对国际秩序的共同理解,哪怕是经过修正的。但是这种绥靖政策无法让帝国主义取得共识,或者说通过这种绥靖政策所取得的国际经济秩序,与日本、德国等帝国主义的要求是势不两立的。 更为诡异的是,当日本国内的有着国际大局观的人士,为了避免激怒英美而同英国展开谈判,以阻止日本在国际上陷入孤立,日本军方认为这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反而在中国发动持续的攻势,以造成既成事实,逼迫参谋本部就范。 日本一直倡导的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就是想稳定现状,以让英美默认他的行为,就像英美默认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一样。但英美认为德国的行为涉及种族合并,但日本的行为是赤裸裸的侵略。所以美国立场鲜明的反对日本建立新秩序的声明,这就使日美关系陷入严重危机。对于近卫声明,美国表示了坚定反对的强硬立场。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政府对欧洲局势却较为慎重。特别是当希特勒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美国没有公开表示对英法反对德国的立场的支持。 但英国对日本的所作所为,态度比较暧昧,即使是日本陆军在封锁英租界的情况下。原因是英国怕同日本有军事冲突的话,德国就会侵入波兰。结果就是,日英签订了一份临时协定,英国承认日本在对华战争期间的特殊需要,同意不干预日本。 对于日本陆军来讲,中日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占领中国的土地、攫取中国的资源,在陆军眼里,中日之战是全球政治重大变迁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重塑日本国际地位的机遇。这种想法严重影响了日本切合实际的处理眼前问题的能力。 二战前的日美关系,倒和现在的中美关系有类似之处。那时候的日美是太平洋地区的两大头号强国,避免冲突的唯一方法,是两国彼此尊重各自的势力范围,只要坦然面对当时的权力格局,美日有能够合作的可能。就像现在中美冲突,完全是因为美国认为中国不尊重它的势力范围,要破坏现存的世界权力格局。只不过冲突的方式一个是武力战争,一个是经济战争而已。 但一开始美国并没有想和日本正面冲突,以阻止日本彻底倒向德国。日本人则由于和苏联关系不明确,没有下定决心迅速入侵东南亚,以建立自己的资源自给区。在中国,日本虽然扶持了汪精卫政权,但由于日本是将之作为和蒋介石政权谈判的砝码,签订停火协议,因此迟迟没有承认汪伪政权。显然,在日本不撤兵的前提下,这种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上述两点,说明了日本在战略上是十足的低能儿。 在日本眼看和美国和平共处无望,并且美国表露出支持英国对抗德国到底的行动之后,日本和德国签订了同盟条约,但这个条约已为时已晚,无法起到让英美两强松动立场的效果。 对此时的日本来说,无非有两个选择,屈服和反抗。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就要结束中日战争,退出中国,包括已到手的一切,恢复到一战后的状态。我想这是日本不能接受的,那就只能赌一把了。而对中国来说,中日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战争,而是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的一部分。在此前提下,蒋介石拒绝了日本提出的政治解决中日战争的提议。因为在日本的全球战略框架下,对华战争变得次要,日本想尽快解决,减小在中国的负担。眼看和蒋谈判无望,日本正式承认汪伪政权。 对于日本近卫内阁来说,避免和美国开战是最重要的事,因此一再提出要和美国举行首脑峰会,但美国始终将日本彻底撤出中国作为会谈的条件之一,因为这可以鼓励中国抵抗日本的决心,防止中国倒向日本。但这是日本陆军完全不能接受的。眼看和美国谈和无望,近卫内阁辞职,东条内阁成立。日美之战走向必然。此时日本缺乏战略思维的问题又显露无疑。陆军海军对各自的战争前景非常乐观,却没有研究出一套整体的综合方案,以应对开战后英美大规模的反攻。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存在,不要融入美国规定和支配的国际体系。 总的来说,30年代,渐渐强大的日本,不愿臣服于英美等国构建的国际秩序,企图联合德国、意大利构建新秩序。由于利益不一致,虽然轴心国缔结了盟约,但步调不同,使得日本发现自己越发孤立。这使得日本不安全感和危机感更甚。日本的民族特性,使他宁愿站着死,不要跪着生。于是他孤注一掷,发动了全面战争,为他梦想中的新秩序而战,也为国家生存而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和太平洋爆发,但结果表明,在原体系下生存,才是明智之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