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今生》是一本由[美] 布莱恩·魏斯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到今生》精选点评:
●我看得很慢。但是每一次看都有所体会。Sweiss博士和我的信仰不谋而合,他带领我在灵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therapies and any topics of afterlife experiences are my spots !
●魏斯博士的书 我每本都买 很有新意,大开眼界。
●只有唯一的宗教,那就是爱
●看完很喜悦,每个灵魂都很平等,有了自信。跟基督不同的是基督里我们坚信耶稣爱我,而其实我们应该自己坚定得爱自己。不过作者应该是无神论者,一会儿又老说上帝,存疑
●我的前世。我的未来,我的过去。还在现在正在发生的。或许我们在某个夜晚去过去的自己低声交谈,读魏斯的书,不但可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它能带来希望,让今生活得更有意义。
●想起初中的时候曾梦到自己是一个日本杀手还是间谍之类的,经历了一系列紧张的剧情,最后看到初恋女友被杀害了伤心不已但又不能冲过去,只能忍着伤痛继续完成任务,那个梦感觉很真实,感觉自己就是主角,但又觉得自己一直作为第三方在观看电影,跟书里的描述一模一样,太神奇了!
●这是读布莱恩魏斯博士的第三本书。回想第一部是2012年夏天大学二年级暑假,第二本好像是2016年研究生二年级,现在读这本书的我已经工作刚满两年。对于前世今生我是相信的,也挺感兴趣,可是从2012后来就没再进一步接触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多了解。
●非常好的一本对轮回转世的实证分析的书!作者的几部书都买了。
●今生的任务就是接受人生的不圆满
《回到今生》读后感(一):带着爱和勇敢过好今生吧
我在看魏斯“前世今生”这一系列书籍之前,情绪是非常低沉的,可能是疫情期间,看似被无限延长的时间和狭小的空间让我产生了精神迷惑,一时间忘记了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陷入自己制造的情绪恐慌之中,无法脱离。和这几本书相遇,算是一种缘分吧,我不愿意说这是巧合,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巧合能让我撞见,当然,这正是自己主动的心灵性探索拉近了与这些书的距离。 在读《回到今生》这本书时,我一度以为魏斯的世界是充满爱和勇敢的,仿佛不知疲倦的过活着,在生命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他在书中一再强调爱的重要性,并且提醒我们:爱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爱。然而,我错了,他的世界并不全然都是爱,他也会遇到一些令人棘手的问题,会遇到不理解他的职业的人,会受到不理解者的冷嘲热讽。他通过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之下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冲突,那就是带着爱,远离恐惧。他在用他的成长来教我们如何成长。正如他在此书的自序中说的: “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划着,前方的地平线出现不祥的风暴,短视与暴力即将统治我们的世界,我们必须相互鼓励,同舟共济。我们必须互爱互敬,看见与感激每一个人的尊严与内在美丽,因为我们都是灵魂,都有相同的本质。” 这段话其实很平常,与我们在校园、街道等地四处可见的标语没什么区别。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我们还要被再三强调,结果还是会做不到呢?况且,这些例如“互爱互敬”“同舟共济”“感激”等字眼都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也是各地一直提倡的,且需要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可惜的是,我们的生活之中依然还会有不平等、不和谐的负面事件发生。从这次疫情就可以体会到,只要同舟共济,内心充满爱与尊重就一定会战胜疫情。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个知识:努力做好看似平凡的事情已然是不平凡的行为。我们生活中的英雄都是做着看似平凡的事情,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付出者,皆值得我们学习、尊敬、感激。也正因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心里似乎明朗了许多,一直以来自己都幻想着做些感觉很厉害的事情,却忘记了怎么带着热爱去坚持做一些简单平凡的事情,或许是浮躁的生活气息混乱了初心吧,才致使自己仿佛处于混沌之中。 从这本书中获益的第二点是:不再畏惧生命的消逝。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害怕生命之中所经历的失败、被批判。其实我以前是个特别害怕失败的人,也会在意他人异样的眼光。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改善这个不好的习惯,近几年自己的心态已经稍微好点了,如今,阅读了这本书,自己的心态也逐渐稳定下来。如果一件事没做好就被定义为失败的话,那我们还有何学习可言。魏斯也说到:“障碍愈多,学习也愈多。人生的棘手关系充满障碍与挫败,但却是灵魂成长的最大良机。也许你选择的是困顿的一生,借此让灵性迅速成长。”也许,在这一生中你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你要做的是从失败中学习到对自己成长有益的特质,而不是沉陷于挫败感中。 关于魏斯所说的前世今生是否存在的问题,很多读者对此表示质疑。我对此不质疑也不会去完全信任,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个体,有权利选择信任和怀疑,关键是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有没有从中获得营养,有没有从内心中获得自己以前从未接触过,或者接触过却没得以启发的知识。我想这才是我们阅读的重点,而这些知识也是我们得以成长的进步阶梯。 战胜内心恐惧的情绪,找回最初的自己,带着爱和勇敢过好今生吧。回到今生8.4[美] 布莱恩·魏斯 / 2015 / 海南出版社
《回到今生》读后感(二):灵魂回到肉身前需要经过七个阶段
上篇文章《灵魂为何要回到肉身》提到,在肉身形态要经历4个主要阶段:婴儿->儿童-> 成人-> 老年,之后进入灵魂形态。在灵魂形态也要经历几个阶段或称为平面:回忆阶段->学习阶段->决定阶段->等一共7个阶段(脉轮也是7个,不知有没有关联),然后再次回到肉身。然后肉身形态->灵魂形态->肉身->灵魂->肉身->……->不再轮回。所以回到肉身前(出生)灵魂要经历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灵魂离开肉身(死亡)后要经历的阶段。
回忆阶段
“我们在肉体状态时有好多阶段要度过……就像进化的阶段。从婴儿到幼儿……再到儿童……在到达目标前有这么远的路要走。肉体形式的阶段是辛苦的。到了灵魂状态就轻松了,只需要等待、休息。(在灵魂状态)总共有7个平面,每一面由许多层次组成,其中一个平面是记忆。在那个平面里你可以收集思想、想法,得以观看刚才过去的一生。那些在较高层次的人可以看到历史,他们可以回过头来教我们,但我们较低层次的人只能看到自己刚过完的一生。你不会记得其他的前世……只会记得刚过完的这一生。只有高层次的灵魂——那些‘圣者’——才能记起历史和过去的事件,来帮助我们,教我们该怎么做。”
回忆阶段,就是去世时灵魂离开肉体,通过黑暗隧道进入灵魂状态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或平面,灵魂会回顾刚才在肉身状态的那一世,包括想法、行为、感受等等所有的一切。跟看VR电影差不多,完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相当于“看电影"式地重新体验了一遍刚过完的这一生。水平更高的灵魂能记起其他前世,再高水平的灵魂不止能记起自己的,也能记起他人的前世,以及各种历史事件。
学习阶段
“我们都有必须偿还的债。要是没有还完,就得带着这些债到下一世去……好让它们还掉,你在还债中能得到进步。有些灵魂进步得比其他的快些。当你在肉体状态还清了债务,就结束了一生……要是有什么事打断了你还债,你就必须回到记忆的平面,等待你所欠的那个灵魂来见你。当你们两人能同时回到肉体状态时,才能再转世。但是由你决定何时回去,以及回去后该如何做。”
刚才这一生好比是考试,你交上答卷了,接下来就是审判了,哪些答得好哪些需改进。上次转世前定的目标完成的咋样了?还有啥债必须要还,以便列出下一次转世要达成的目标,再出一份试卷,等你转世后再答。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你一个人完成的,会有老师(指导灵)帮你解疑释惑,而且还有你欠债的对象来见面,以便你俩同时回到肉体状态好还债。
决定阶段
“在我们回到肉身前需要经过7个平面。其中之一是过渡的平面。我们在其间等待。这个平面决定你会带着什么到下一世。我们都会有一个……主要的特性。可能是贪婪可能是色欲,不过一旦决定,你就需要对那些人‘偿债’,而且要在那世中克服这个特性。如果没有做到,将来还要带着这个特性,外加另一个,到下一世中,负担就更重了。你过完的每一生若没有偿清这些债,下一生就变得更难;要是完成了,就会有容易的来世。所以等于是你自己选择会过什么样的人生。在每一个阶段,自己过的生活都是自己选的,要为自己负责。”
更多关于灵界的描述,可参阅史威登堡的著作。史威登堡在灵界见闻录中,把过渡阶段称为精灵界,会有引导灵引导,我们并不会孤独。
灵魂状态的七个阶段,不是太好理解,凯瑟琳也只知道其中的两个:过渡阶段和回忆阶段。而且,上面列的顺序也只是我的理解,未必正确。对于大家来说,只需记住:今生的一切你都还会在灵界 “观看“ 一遍,有债就要还,有未完成的功课就必须再回到肉身。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不仅才能可以传递,“亏欠”与“偿债”也都会带到下一世。如同凯瑟琳所说“我还没有结束必须在此完成的课业。在没经历完所有生命以前,不能再朝前进,而我还没有经历完。还有好多世……好多约定和债务未偿完。”
微信公号:人的解读(ID:rendejiedu)【相关阅读】
魏斯精读课第一辑(人生主题篇)[01]-[10]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生理问题篇)[11]-[20]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心理问题篇)[20]-[21]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人际关系篇)[20]-[30]
魏斯精读课第三辑(灵魂伴侣篇)[31]-[35]
魏斯精读课第四辑(大师智慧篇)
[36]灵魂转生的目的
[37] 灵魂为何要回到肉身
[38] 灵魂回到肉身前需要经过七个阶段
《回到今生》读后感(三):灵魂为何要回到肉身
上篇《灵魂转生的目的》提到,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既然灵魂是真正的生命,那为何还要回到肉身?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作为灵魂不能学吗?有肉体就会有痛苦,而在灵魂形态的时候,你感受不到痛苦。有些东西必须通过痛苦才能学得到,所以必须要回到肉身,以肉体的形式,来学习这些东西。
“那是不同层次的学习,有些是必须在血肉之躯里学的,必须让我们感受到痛。成为灵魂时是没有痛的,那是一个更新的时刻,你的灵魂会恢复元气。当你在血肉之躯里,会觉得痛、会受伤,在灵魂形式里则没有感官,只有快乐、幸福,但它对我们只是……一段恢复的时期。人在灵魂形式时,彼此的互动是不一样的。在肉体状态时……你可以体验人际关系。”
当我们以肉体形态处在物质界时,会有疾病,会有痛苦,会被伤害。但是灵魂形态感受不到这些,只有快乐、圆满、幸福。人在肉体形态和在灵魂形态的互动是不一样的,只有在肉体形态,才有机会体验人际关系。当然,灵魂形态也有要学的东西,只是跟肉身形态要学的层次不同而已。
从这一层面来讲,身体的残障、病痛的折磨、人生的迷茫等等,这些都有其教育意义,它必会让我们深刻自省,有所成长。这点我是深有体会,如果十年前不是处于人生的低谷,我也许根本就不会关注到这些,更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研究。
选择何时来到肉身
既然有些课程必须回到肉身学习,那我们能选择生和死的时间和方式吗?我们能选择自己的处境吗?能否选择再转世的时间?大师的回答是肯定的。
“是的,我们可以选择何时来到肉体的状态,以及何时离开。我们知道何时目的算是完成了。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接下来便是死亡。因为你知道这一生不能再多得到些什么了。当你来此(注:灵魂形态)休息使灵魂重获能量时,便得以选择再回到肉身的时间、形式。那些迟疑而不回来的人,可能会失去使他们完满的机会。如果他们觉得……具有形体时不再能学什么……那么就能过来。但如果还有必须学的地方,即使不想回去也得回去。在此地是一段休息时间,他们的精神力量可以得到休息。”
这就是人的自由意志!等于是你自己选择会过什么样的人生。在每一个阶段,自己过的生活都是自己选的,要为自己负责。为啥当我们在肉身状态时,根本就不知道前世、以及转世前在灵魂状态时的情形呢?这就是《一的法则》中提及的“遗忘的面纱”在起作用,暂时抛开了过去,才会更好地前行。
在灵魂状态,人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转世,这取决于他们有没有未完成的肉身任务。如果觉得没有什么可学的,便可以一直呆在灵魂状态,做守护者或者其他。这个讯息和濒死经验获得的认知非常吻合,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回来,有些人则必须回来,因为还有的学。从我目前的情况来看,估计我还得再轮回几次才能毕业。
肉身只是在尘世上的工具
“我们在肉身状态时会经过许多不同的阶段:从婴儿变成儿童,再由儿童变为成人,由成人迈向老年,为什么我们不再跨过一步,摆脱成人的身躯进到灵魂层面?这是我们该做的。我们不会停止成长。进入灵魂层次,我们仍继续在那儿成长,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当我们在灵魂状态时,肉体已遭焚毁。我们必须经过一个更新阶段、一个学习阶段,还有决定的阶段。我们决定何时回去、回到哪里去,以及为了什么原因。有些灵魂选择不再回去,而继续另一个发展阶段,于是他们就保持灵魂的形式……比那些回去的人稍久些。这些全是成长和学习……持续地成长。肉身只是在尘世上的工具,能永久长存的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
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就像汽车和开车的人,你是开车的人,不是汽车,别把自己当交通工具。开车的人(灵魂)永远存在,换掉的只是汽车(身体)而已。有“灵界的代言者”之称的史威登堡(Swedenborg),在其经典著作《身体与灵魂的相互关系》(Interaction of the Soul and Body)中,阐释了身体与灵魂的相互关系。身体与灵魂,如同尘世与灵界,存在一种彼此对应的关系。
死亡是脱去肉体的壳
“虽然世间如此美好,万物不断地显示和谐及彼此间的息息相关……不过,世间也是一大教训……生命在此也较崎岖坎坷。在更崇高伟大的灵魂里,那儿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分离……那儿没有野心,没有竞争,没有仇恨,没有恐惧,也没有敌人……在那儿只有和平及和谐。所以较为低微渺小的灵魂,离开了那样美好的境界,重返人间时,心情一定多少有点惆怅无奈。”
在《灵魂到底是什么》一文中解读过肉身和灵魂的关系。所谓的死亡,只是灵魂借用的物质肉体的死亡,不是肉体主人的真正生命——灵魂的死亡。人的真正生命是灵魂,是无生无死,永恒存在的!
死亡是脱去身体外壳,而不朽的灵魂前进到另一个世界去。从这个角度看,根本没有死亡,只有生命与爱。死亡,是回到了更加美好的灵魂界;出生,是来到了充满坎坷的物质界。因此,死亡并不可悲,出生也不值得庆幸。
微信公号:人的解读(ID:rendejiedu)【相关阅读】
魏斯精读课第一辑(人生主题篇)[01]-[10]公号:人的解读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生理问题篇)[11]-[20]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心理问题篇)[20]-[21]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人际关系篇)[20]-[30]
魏斯精读课第三辑(灵魂伴侣篇)[31]-[35]
魏斯精读课第四辑(大师智慧篇)
[36]灵魂转生的目的
[37] 灵魂为何要回到肉身
《回到今生》读后感(四):灵魂可以向仍在肉身的人显现
上篇文章《灵魂回到肉身前需要经过七个阶段》中,提到灵魂回到肉身前需要经过七个阶段,那么仍处于灵魂状态的人怎么和肉身状态的人接触呢?先看一下凯瑟琳传递的资讯。
“在这个层次(灵魂形态的某个层次),有些灵魂可以向仍在肉体形态的人显现。只有当灵魂有什么未了的约定时……才可以回到肉身去。在这个层次,灵魂与肉体是可以互通的,但其他层次不行……在这里你可以运用通灵能力和肉体状态的人沟通。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有些能让人们看到灵魂显现,有些则可以用感应力移动物体。只有那些有需要的灵魂才来这个层次,像是有什么未履的约定,就可以来做某种程度的沟通。或是生命突然中断,也是来这个层次的理由。很多人来这里(能看到尘世人的层次)的原因,只是因为能看到尘世的人,并和他们很接近。但不是每个人都选择要有所沟通。对某些人而言,这可能太吓人了。”
“有时你可以出现在那人面前……就以你从前的模样出现。有些时候可以仅做心灵感应。有时讯息会含蓄难辨,但多半那个人知道所指为何。他们会了解,因为那是心灵对心灵的接触。”
“哦,有的……许多灵魂,但他们只在想来时才来(在灵魂状态时的相见)。我们都是灵魂。但其他的……有的在肉身状态,有的正在更新阶段。其余的就是守护者。我们也都做过守护者。”
意思是说,有些灵魂可以向肉体形态的人示现,藉此回来看看曾经非常亲密地而仍然以肉体存在的亲人,而且还可以相互沟通。这种情形,在刚去世不久的人身上发生得比较多。
让我们看几个案例。
案例1:通过发光透明的形体来显现沟通
魏斯医生在《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对夫妻,他们同是迈阿密知名的内科医师。他们特地来找我(魏斯医生),为的是要向我描述一件他们同时目击的不可思异的现象。女医师的父亲最近刚刚去世,父亲去世7天后,她和丈夫都曾目睹父亲的形体,全身发光而且有的透明,在他们卧室门口挥手。当时他们都很清醒。他们走过去,试着接触父亲,可是他们的手却穿过父亲的形体。父亲挥手道别后,迅速消失,没说任何话。事后他们比较看到的形象,两名医师发现,所见一模一样,他们同样见到发光的形体挥手道别。
案例2:通过梦来沟通
迈阿密大学一名极受尊敬的精神科医学教授,向魏斯医生讲述了他父亲的案例:
“好几年前我就想信这些超心理现象是真的。只是没说出来。一直偷偷藏在心里,多年前我父亲曾做了一个梦,栩栩如生见到他哥哥。他哥哥健康情形良好,可是却在梦中向他告别。‘我要离开你了。’他说:‘我很好,多照顾自己,’第二天早我父亲醒来,他得知哥哥去世的消息。”
经电话联络后,他的直觉获得证实,教授的伯父(教授父亲的哥哥)没有任何心脏疾病,可是那一晚却突发心脏病,死在千里之外的城市。
案例3:通过打电话来沟通
接到去世不久的人打来的电话,听起来是不有种颤栗发麻的感觉直透背脊?魏斯医生的妻子卡洛与她去世的父亲就曾进行过这样的沟通,以下是卡洛的记录:
我们结婚还未满两年的时候,一听接到电话说,我父亲因为心脏病发突然辞世。我们迅速打包,从康涅狄格开了两百里的车,到父母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家。虽然父亲有心脏疾病,但才五十三岁,没有人预料他会轻易死亡。父亲是很有人缘、爱社交的人,所以家里挤满了来哀悼的人。
葬礼办完,布莱恩(魏斯医生)回医院,我继续待一个多星期陪妈妈。父母住的是卡德式小屋,有人字形屋顶,中央有烟囱,家里有两个电话。一个在楼下走道,父母卧房外;另一个在楼上卧房供我使用,电话放在桌上,离床很远。布莱恩(魏斯医生)离去了几天后,一晚,我被大声的电话铃吵醒,接听时,我听到父亲深沉的低音说:“哈罗,大家都好吗?”我非常震惊,回答说:“我们都很伤心,爸爸,因为你过世了……不过,大家都会平安度过的。”
接着,他问起妈妈想不想接手他的事业。父亲经营废五金生意,有个堆积场,母亲根本不懂做生意,甚至几乎不曾到过堆积场,在这个悲伤时刻,她不想让亲爱的人扫兴,早就决定继续经营。我告诉父亲这件事,并补充说,他一些从事相关生意的朋友会协助帮忙。他说,告诉母亲做她想做的事,不一定要继续经营下去。
第二天早上,我问妈妈与妹妹,有没有在昨晚听到电话铃响。没有!所以我也不想勉强讲出我的经验。然后我母亲说,睡梦中,她觉得有人在她手背上写“我爱你”。父亲生前如果与母亲一起参加晚宴、看电影等等,常偷偷地在母亲手上写这些字。她知道昨天晚上父亲来过。于是,我也把父亲的讯息告诉他们。
几天后我回康涅狄格。虽然那晚的电话能盘踞在心,但我没有跟布莱恩讲。任何有关超自然的暗示都会被他严辞驳斥。发生了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很难忍受他的理性解释。这是我们关系中的唯一秘密。
多年后,布莱恩(魏斯医生)遇到凯瑟琳,有了不同体验,我(魏斯医生的妻子卡洛)才把那一晚的经验讲给他听。那时候,相关主题的书籍他收集累积了一大堆,津津有味地听完我的描述,他把椅子转过来,站上去抽出一本书给我看,书名是《亡者的来电》。
【相关阅读】
魏斯精读课第一辑(人生主题篇)[01]-[10]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生理问题篇)[11]-[20]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心理问题篇)[20]-[21]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人际关系篇)[20]-[30]
魏斯精读课第三辑(灵魂伴侣篇)[31]-[35]
魏斯精读课第四辑(大师智慧篇)
[36]灵魂转生的目的
[37]灵魂为何要回到肉身
[38] 灵魂回到肉身前需要经过七个阶段
[39] 灵魂可以向仍在肉身的人显现
《回到今生》读后感(五):灵魂转生的目的
灵魂转生的目的是什么?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人活这一辈子到底为了啥?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无非两个:你听到的道理不对,或者你只听了却没去做。那么,什么样的道理更可信?
在《来自灵魂大师的人生智慧》一文中,梳理了凯瑟琳传递的高层智慧,凯瑟琳把这个智慧之源称为大师。大师就是一群高等的进化人,是不具有肉体形态的灵魂,意思是进化到不需要肉身的灵魂。他们传递着爱、智慧和普世真理。
催眠状态下,能传递高层智慧的人非常稀少,除了凯瑟琳,还有伊丽莎白、佩德罗、乔治等。魏斯医生把这些大师智慧,集结在了第四本书《Messages from the Masters》中,直译就是“来自大师的讯息”。魏斯精读第四辑,就专门解读这些来自大师们的智慧。
叫大师也好,叫高层也罢,不同人有不同称谓。史威登堡表述为灵界,著有8大册《灵界记闻》。李嗣涔称为之为信息场,著有2册《难以置信》。凯西解读中,叫阿卡西记录,整理出的有记录的解读共有14246个。基于凯西的研究,有本书叫《靈魂轉生的奧秘》(简体版是人的解读),核心就是透过灵魂转生的故事对人生真相的揭示。
人的解读这个公号着重分享的,就是这些智慧和实践,希望你也能从中汲取营养,过好此生。另外,在我的孩子成长路上,我希望他也能从中收益,不必像当年的我一样从零开始,这样能少些迷茫,少走弯路。
灵魂大师来自哪里?
在《谈谈人的三元结构》中讲过,肉体只是载具,灵魂才是真正的生命,才是人的本质。按照“一的法则”所言,所有的生命都要经历八个密度。我们(地球人)目前处于第三密度的尾声,合格者会进化到第四密度,等进化到第五密度之后就可以不需要肉身了,能直接以灵魂的状态存在。
魏斯医生案例中,这些传递讯息的大师,应该是处于第五密度或更高密度的生命(或称灵魂)。传递“一的法则”的RA,处于第六密度,高度进化,已不需要肉身,就像风一样,虽然没有形状但却是一个存在。凯西资讯,部分来自第八密度。关于进化密度之说,详见《人类的真正起源》。
这些智慧有什么用?
我们成长过程中,会多次跌倒,然后重新复原,再度上路。这些大师资讯,就是让你少走点弯路,少跌倒几次,更快地复原,更好地成长。这些智慧,就像种子,只有你在内心种下了,迟早会绽开美丽的花朵。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智慧不是心灵鸡汤类的语录,不是凡俗夫子的感悟,也不是任何宗教的教义,而是一群高度进化、水平远超我们的灵魂大师所传递的真相。我们离他们的进化水平还差上万年、几十万年或者更久,虽然我们早晚也会达到他们的水平,可是不知还要经历多少次轮回。他们是我们的前辈,对人的本质、宇宙真相的理解远胜我们。
这样的智慧,能让我们不受意识形态、宗教观念、科技水平的束缚,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看待自己的人生。能指导我们在繁杂浮躁的社会中,立得住、不走偏,获得健康的身体,拥有和谐的关系,实现今生的灵魂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在转世到今生前所立下的尘世目标。当我们老去,在灵魂层回顾此生的经验教训时,能多些收获,少些后悔,少轮回几次,早日跨入下一个层级的体验与学习。
每天我都会反思在我人生过往中的那些人和事,有些人对他们不够好,有些事做得不地道,我努力实践这样的智慧,让自己更有忍耐力些,更有爱心些,更能包容些。
我们的任务是学习
“我们的任务是学习,透过知识,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知道得很少……透过知识,我们接近神,然后才能休息,接着我们再回来,教导、帮助别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是带着任务和目标来到今生的,在今生中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当学习完所有的功课,还清业债,可以不必再轮回,那么你就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自愿重返人间,提供爱的服务帮助人类。或者你也可以停留在另一个世界,在灵魂状态帮助别人。这个星球(地球)像是高中(第三密度),层次不是最低的(前面还有第一、二密度),当然也不是最高(最高为第八密度),但它是非常热门的学校。从这里毕业后,我们会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灵魂转生的目的。
要学习的功课内容
学无止境,没必要刻意去理解第八密度才能懂的知识,重要的是当下能够理解并运用的知识。我们来到物质界,为的是学习与成长。我们学习各种特质,像是爱、非暴力、同情、仁慈、信心、希望、原谅、理解、觉悟。同时我们要抛去负面特质包括:恐惧、愤怒、怀恨、暴力、贪婪、骄傲、色欲、自私、偏见。
死亡时,我们的灵魂进入更高境界,所有的财物都带不走,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行为、事迹、想法、知识。我们如何在关系中对待别人,比累积财物更重要。你不会在来世重获这些珍爱的财物,但是会与所爱的人重逢。
透过人际关系来学习
《人际关系的轮回转换》一文总结了各种关系的变化。出生在物质界之后,我们主要的学习来源就是透过与别人互动的关系而带来欢乐与痛苦。我们走在灵性的道路上,为的是从各个方面学习爱。关系是活生生的实验室,可以测验我们在做什么,有没有学习到功课,并借此评量我们偏离“生前”的规划多远。
在关系中,我们的感情被唤醒,我们也在关系中做反应。面对暴力,我们学习到奉送另一面脸颊,还是报复回去呢?我们用爱、理解、同情接触他人,还是会出现恐惧、自私、抗拒?如果不在人的关系中,我们不知道会出现什么行为,也无法验收到进展。关系是奇妙难得的学习机会。
微信公号:人的解读(ID:rendejiedu)【相关阅读】
魏斯精读课第一辑(人生主题篇)[01]-[10]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生理问题篇)[11]-[20]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心理问题篇)[20]-[21]
魏斯精读课第二辑(人际关系篇)[20]-[30]
魏斯精读课第三辑(灵魂伴侣篇)[31]-[35]
魏斯精读课第四辑(大师智慧篇)
[36]灵魂转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