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东京》是一本由[日] 米田智彦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牧东京》读后感(一):游牧于“之间”的生活,另一种可能性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号:铭记私厨
《游牧东京》读后感(二):处理自身与都市空间的一种方式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第一次去江苏路先锋书店里的唯一吸引我的书。在我看来,是关于如何摆脱当代昂贵的都市空间和不稳定社会分工模式造成的人的异化和焦虑状态的个人实践。
摆脱单一业态以多面性接入社会;灵活利用自媒体;寻求生活的意义并内容化和“自我信息化”等等。摆脱单一的职业路线、计划和生活方式是基本出发点。
疑惑在于,国内形成的商业模式、信用模式、人际交往模式、家庭文化是否能很好容纳这类个人探索,
《游牧东京》读后感(三):向往自由的自我
观点很新颖,但前提是你的城市有像东京一样便利。大部分的中国城市能坐到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挑战,也是对人性的考验,尽管在现在是互联网发达时代。不过书里面提到的职业复业性是现在的主流趋势,如果只是固守一种职业性。除非是精益求精到大师的等级,否则都有可能被淘汰或者人工智能取代。而自我的多面性,也是和复业性一样的感觉,只是先从自我的发现去慢慢把兴趣培养成工作,相互链接,创造新的可能性。生活的多据点,也是一样的。人都有故乡,但能在世界里找到许多的据点,让你停留感受不同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种幸福。总之,现在的主流趋势就是多元发展自我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守自封的局限在一方世界。向往自由职业的人可以看看,尽管距离现在也有快6年的时间。但是现在更是体现自我可能性的时代。
《游牧东京》读后感(四):治迷茫
“游牧东京”是作者的一个“生活实践”项目——不住在家里,也没有在固定的办公室里工作,而是仅依靠一个拉杆箱在东京游走,与他人共享大都市的所有功能。这样坚持了一年之后,作者写了这本书,从自我、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谈“人生设计”。虽然说的是设计,但是核心观点是不要固守僵化的人生计划。自我应该是“多面性”的,永远比社会、教育、媒体等灌输的选择和家人、朋友和同事打的标签有更多的可能性,抱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再加上一点坚持,就能创造更多机会。工作应该注意“连接”:“将来的工作从“人际关系”中产生……通过“连接”让工作枝繁叶茂……”而对于生活,“多据点”的自由设计更利于保持身心健康。我的感想是,自己确实没有明确的规划,所谓的梦想不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赚足够的钱,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着这样一条漫长的直线容易陷入不知所措和谨小慎微,对一点点“小确幸”患得患失,心里总是愁云笼罩。真地应该带着“柔性”和“韧性”,包容和开放地探索更多可能性。
《游牧东京》读后感(五):所谓天才就是沉迷于追蝴蝶却不觉登上山顶的少年
1,“天才是沉迷于追蝴蝶,却不觉登上山顶的少年。”这句一看就感动了,又想“ 追蝴蝶掉进山谷的少年呢?”
2,本书核心 “不要陷于僵化计划”,是《反脆弱》的浅显啰嗦版。《反脆弱》的副标题就是“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3,“顺其自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跟乔布斯生前那段演讲“connecting the dots”同理。这方面,最深刻的分析建议去看罗素《幸福之路》的《闲情雅兴》一章。
4,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人和人的链接方法”的案例细节。比如,某赈灾公益项目,工作人员卖主题T恤,并以此为由头定期组织跑步。如此,可以持续获得“五小时T恤众人游行”来宣传他们的公益项目。妙。
5,日本人真是啰嗦,而且对“术”太执着。日本文化过于精致,于是阴性,于是小气。去次日本,就得去次柏林,补补阳气才行。作为一条大河,想要一泻千里 是比如付出“脏乱差”的代价的(本句有没有很日本很啰嗦)。不能在深写,会被当 直男癌。
《游牧东京》读后感(六):探索自我、工作与生活的多维度
也许是带着寻找答案的好奇,看完了《游牧东京》。以为是标题流量党(不上班,旅行,自由),却意外发现人生很多可能性,引发很多思考。
作为一个岛国非专业作家,文字虽然有一点啰嗦,但是小而精的生活理念让我很感动。
特别喜欢书里自我设计,工作设计 ,生活设计的概念。从小我们被告知努力竞争,战胜自己,超越对手(苦大仇深的学校文化);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让自己走在安定的人生轨迹,却从来没有好好认识自己,设计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在这本书里,作者经历了相似的道路,还努力让自己转行做上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惜刚刚去到心仪的公司,公司就倒闭了,人生真是无处不惊喜。后来他利用社交网络和共享概念,提着行李箱开启了全新的征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流动生态圈。
在这个迅猛变化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跳出时间与地域的束缚,用灵活有弹性的方式,主动设计自己工作和生活:斜杠青年创业成功,留学儿童小小年纪游刃几国文化,全职妈妈经营自己的家庭工作室,还有我妈妈业余时间把自己培养成瑜伽,舞蹈,铁人三项全能超人。天才是那些追逐着蝴蝶就到达山顶的人;我们也可以追逐自己的蝴蝶,也许到不了山顶,至少一路上都是自己的风景。---Echo 23rd-Oct, 2018
《游牧东京》读后感(七):做一个自由的小精灵
不要被这本书的标题和封面骗了,这不是一本旅游书,标题中的“游牧东京”其实是作者进行的一个生活实践项目的名字。简单地说,这是一种“轻资产”的生活模式,比如说没有固定的住所、工作地点等等。刚读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是拒绝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所谓的没有固定住所等吸引眼球的东西只是项目的表象,这其实是作者对于这个高度细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反思。他说:“那个只要将自己的人生交托给国家或社会,便能过上富裕生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没有人会突然从哪里冒出来拯救自己,而每个人都足以开拓自己的人生。
书中将这些从所有可能性中依自身意志主动选择自己人生的人称为“人生设计师”,而“游牧东京”这个项目,实际上探讨的也即是“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这一议题。比如说,作者认为进行多据点的移动生活可以帮助自己客观地鸟瞰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一成不变只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每天为了处理眼前的事物已经竭尽全力了,但如果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会发现对于日常琐碎考虑过多的话,反而失去了对身体的感觉,渐渐不能凭着自己的思考开展行动了。
本书从自我设计、工作设计和生活设计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自己在项目中的所见所想以及多位各行业“人生设计师”的案例,我觉得是很有启发性的,当然倒不是说倡导大家都去自由职业了,而是可以渐渐扩大自己的立脚点以及与这个世界的接触面积,保持在各种“之间”往返的灵活性,做一个自由的小精灵。
《游牧东京》读后感(八):换个角度思考与工作的关系
抛弃了固定的居所,只身带一个拉杆箱,游走在借来的不同办公地点和住处,这样的自由职业是否听起来很酷?
换个角度想想:大都市里,白天的办公楼挤满人而住房近乎空置,到了晚上办公的场所会闲置下来而住房又有了些许生气。是谁规定一定要把房子的功能分隔成极端的两头?
作者米田智彦本身从事的是文案类工作,主动选择辞职也好被动也罢(公司破产)都可以成为我们常说的自由职业者,而彻底抛弃财产等观念,开始一般人眼中彻底的游牧(如果没有收入就成了流浪)生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执行力。不知道是意料之外还是早有胜算,他在sns上的游牧生活记录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借此认识了更多有意思的人、看到更多迥异于我们固定认知的生活方式,也带来更多机会。所以这本书是从他的游牧生活开始,记录的又不止自己的日常,还包括了游牧中遇到的对大家有启发的人与事:同时从事几份工作/职业的房东、共享办公区(类似于国内创业孵化器)的经营者、在东京工作却在周围城市安家的孩儿妈、为了孩子的语言环境、食物安全不惜搬到海外的年轻父母……
日本在经历了泡沫经济之后的二十年,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中衰落,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升级产能。经济增速放缓,国民生活水准未必降低了,生活方式也越加多元化。20代甚至30代的人口对于工作、就职的想法会和昭和时代有很大差异,终身雇佣或许会被很多年轻人嗤之以鼻,取而代之的是认同“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怎样在变动的世界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和周遭、给自己定位,在这样的世界生存甚至追求更好的生活,其实是每个人都需要时时思考的。
《游牧东京》读后感(九):在之间中设计自己的人生
#slidereading
#20170810
#nomad tokyo
#生活这件事,不应该被一个立足点束缚,而应在多点之间柔软地来回移动。
#1.一个模型
作者米田智彦以游牧北京的项目,在城市中进行无固定场所的旅行般生活,针对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提出了三个要素:自我设计(self design)、工作设计(work desigh)和生活设计(living design),这样的人生设计指的是近似于设计型思考方式,并且是往返于之间的未来人生设计。
#2.三个设计。
自我设计/柔软弹性来自于多面性
人生设计师埋头于各种领域,积极地拥有多个账号、自我和住所,以复业得形态拥有多面性自我,并将自己内容化,尝试建立起平行事业并同时进行。
工作设计/孕育有连接得工作方式
人生设计的第二个重点是选择有连接的地点,创造人与人的连接,将人们原本聚集得圈子定位成有创造力的磁场,并营造为一个新集会场所和有社会型学习的学校,并尝试进行人生时间轴横向的个人化人生设计。
生活设计/双栖生活的多据点住宿
如何设计具有多个居住点、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往返双栖得居住环境,成了人生设计的第三个要素。尝试再连接与未连接之间富有生命感觉得生活方式,最终形成多重混合的多层面生活方式。
#3.一个设计。
作者本书的主旨是构建往返于之间的未来人生设计,在移动与定居之间取得平衡,在都市与乡村之间保持自我,这样的之间可孕育弹性与韧性。在这样的思路下,串联起Coworing、Hub、Nomad、Share等多个概念。
《游牧东京》读后感(十):放飞思维,人生没有固定模式
这是一本思考生活与工作,思考人生的书。
作者因为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一名自由编辑。职业自由启发了他对日本社会生活、工作模式,乃至人生道路的思索。现今日本社会中,将人生托付给公司,遵循“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到了六十岁打好各方面基础,迎接退休的到来,把之后的人生全部投入到个人生活。”是主流的人生观,在社会经济大跨步前进的中国,不同职场的人们正逐渐形成同样类似的人生轨迹。然而,社会经济的变迁往往打破我们周密的计划,经济衰退和公司倒闭、地震等意外,让我们思考人生的计划书是否能贯彻到底。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作者启发我们踏出第一步,做自己想做,过自己想过,寻求与以往不同的幸福和自由的标准,成为自己的人生设计师。
作者接触了踏上别具一格人生道路的人们,并把他们的经历与我们共享,有的多项事业并行,利用工作之余组织志愿活动并收获邂逅和未来;有的亲手创造媒体,远赴国外采访,热情地经营着网络杂志;有的平衡地游弋于工作与生活,打造了一个边旅游边工作的环境。
《游牧东京》充满着日本人独有的对人生的观察和叛逆,也许日本人就是这么矛盾, 既主张遵规蹈矩,又无时不想着离经叛道一回。书中有人生观,如“越是用逻辑思考,越容易走入死胡同。”打破了理性思维的桎梏(原来率性而为才是人生赢家),也有方法论,如社交媒体时代“志同道合的人们往往不居住于同一片土地上,网上的社群,恰恰蕴藏着人与人精神上互助的场所。”、“通过与不同的人沟通,人会不停地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将来的工作从“人际圈子”中产生”。
作者坦言,他的故事无意鸡汤,只是想通过此书告诉大家,实际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在设计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他给出了问题,却没有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