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9 02:2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精选

  《小说修辞学》是一本由韦恩·布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页数:4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一):从正当的反叛到残缺的教条

  “小说应该戏剧化” 何为戏剧化,结合这本书所举例子,我认为戏剧化就是在一个广阔视角内选取最有表现力的一个点,让人物更生动形象,剧情更深刻有趣。 作者在故事中应保持中立态度,不能站某一方,来使小说的重心倾斜。作为作者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去使小说戏剧化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说教 故事展现出来时,就已经自动开始延展了,当作者描写草地上的一朵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是一整片旺盛生长开满鲜花的草地,故事在自己讲述自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小说作为讲故事的文学,本身就不该出现过多的议论性文字,一来是枯燥,二来是僵化。大幅度降低浸入感。 讲客观的故事远远比讲主观的道理更深入人心,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个体,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事比道理更易让人们接受。 总的来说,在这一章,我不仅学到了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收获了生活上面的办法。 故事应该有自己的发展,作者要做的就是将其戏剧化的点找出来加以笔墨。 讲故事永远比讲道理更有用,议论文中举例才有说服力正是这个道理。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二):从不同的种类到普遍的性质

  这章整体比较紧凑,我摘取了其中有概括性的两段 “概括了所有本质上是现代小说的七种普遍倾向是:“一、把小说非人格化;二、避免使用现有的形式;三、注意到艺术作品只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东西;四、认为艺术是游戏而不是其他东西;五、本质上是反讽的;六、严防虚假,因此追求严格的现实化;七、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没有超越后果的东西。” “优秀现代小说家们的共同目标,是“带领读者,使他完全沉浸在一种‘状态’之中,既不意识到他正在阅读,也不意识到作者的身份,这样最后他会说——并且也相信:‘我去过[那里],我确已去过了’” 本章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写,现代小说的普遍倾向,小说家的共同目标以及如何判定小说的类别。 倾向就是上面的七条,其中非人格化着墨较多。非人格化,主张平衡角色的人性和神行。非人格化就意味着作品角色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并非单一的善或恶。小说应有其自己的发展,由故事来讲述自己,而不是由作者来简单给予。 小说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浸入感,我们并非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进行或旁观一件事情的发展,这是一个作者插手就会破灭的过程。读者读完,产生我曾经参与过这件事情的进展。比如杜拉斯在湄公河上与那个中国人相遇时,我们就是船上的一个乘客。 判定小说类别,不能简单地给予范畴,应该以“适合这一定义或应该适合这一定义”来判断。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三):从不同的种类到普遍的性质

  这章整体比较紧凑,我摘取了其中有概括性的两段 “概括了所有本质上是现代小说的七种普遍倾向是:“一、把小说非人格化;二、避免使用现有的形式;三、注意到艺术作品只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东西;四、认为艺术是游戏而不是其他东西;五、本质上是反讽的;六、严防虚假,因此追求严格的现实化;七、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没有超越后果的东西。” “优秀现代小说家们的共同目标,是“带领读者,使他完全沉浸在一种‘状态’之中,既不意识到他正在阅读,也不意识到作者的身份,这样最后他会说——并且也相信:‘我去过[那里],我确已去过了’” 本章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写,现代小说的普遍倾向,小说家的共同目标以及如何判定小说的类别。 倾向就是上面的七条,其中非人格化着墨较多。非人格化,主张平衡角色的人性和神行。非人格化就意味着作品角色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并非单一的善或恶。小说应有其自己的发展,由故事来讲述自己,而不是由作者来简单给予。 小说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浸入感,我们并非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进行或旁观一件事情的发展,这是一个作者插手就会破灭的过程。读者读完,产生我曾经参与过这件事情的进展。比如杜拉斯在湄公河上与那个中国人相遇时,我们就是船上的一个乘客。 判定小说类别,不能简单地给予范畴,应该以“适合这一定义或应该适合这一定义”来判断。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四):客观性

  “作者的客观性"

  如果只听了客观性三个字,就开始辩驳小说作者该不该客观,那显然是自己打嘴。

  如果把小说家的客观性等同于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客观性,那显然是自己找抽。

  我一开始,就在不断地打嘴找抽,也一边安慰深恶论文、无比惶恐的自己:不是的,不是的,书不是想说“小说不是要跟论文一样客观”,慢慢往下看吧!

  一边看,一边想:

  小说家需要客观么?

  我真想用扬声器说:

  小说,不需要客观!

  如果你要客观,请你去学科学去——生物心理学对人物心理的剖析要用脑科学来证明,一个论点要用几年的实验来证明,小说家对一个心理的剖析,则只用几句话耍耍嘴皮子就证明了。

  如果你要客观,请你看社会科学的论文去,论证了各种观点的逻辑漏洞,最后还分析自己的观点的漏洞,小说家从来不说文中人物的说法正确与否,从来不分析自己小说的缺陷。

  如果你要客观,去看报纸也行。

  小说,是最不需要客观的东西。

  仿佛如此。

  但真正要自己动笔的时候,我就发现,我需要客观。

  我是个讲述者,如何做一个上层的讲述者呢?需要完全的展示。

  完全的展示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展示,不会给崇高加冕皇冠,也不把邪恶打入十八层地狱,一切价值判断都发生在人间,交由人们。好的小说家需要避免被崇高的情感、强烈的憎恶所左右,需要以一种不偏颇的态度来对待笔下的人物。

  这种态度,就叫客观性。

  一个写爱情喜剧的人往往不能客观,他会把爱情的伟大夸大到极致,把人物的美好品质夸大成仙人下凡,把平淡的生活夸大成取经一般伟大的涅盘过程。这样的态度是不客观的。

  一个讽刺社会的人往往也不能客观,对人物的褒贬太重,介入性的评判太多,毁掉了小说的艺术。

  一个好的小说是客观的,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的。

  所以,

  那些把风景描绘成天堂的游记,不是艺术性的小说。

  那些为追求喜剧效果而牺牲现实性的偶像剧,不是艺术性的小说。

  那些为批评社会而操纵人物言行(为展现作者自己的观点)的,不是艺术性的小说。

  正如,

  那些风景如画的照片,不是小说。

  那些逗得人哈哈笑的相声,不是小说。

  那些言辞激烈的论文,不是小说。

  我想要的,是写小说,因为纯艺术的小说有一种难得的客观性。

  是的,小说非常需要客观性,正因为一种难得的客观性和现实主义,所以它才是区别于游记、喜剧、论文等形式的纯艺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