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光彩年华》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28 23:3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光彩年华》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光彩年华》是一部由斯蒂芬·弗雷执导,斯蒂芬·坎贝尔·莫尔 / 艾米莉·莫迪默 / 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彩年华》观后感(一):好多熟脸真亲切

  最近狂补一美的电影,冲着一美的眼睛来的,没想到这片子看的温暖的不得了。看老片子就是好,熟脸太亲切了。

  主演摩尔印象不深,但是看脸很熟悉。当年是标准的白面书生形象啊。最后拿到的34000英镑的梗真是笑死我了,好运在最后才是真正的好运啊。

  ina艾米丽莫迪莫真是甜美,好瘦的身材。除了禁闭岛里面演技炸裂的护士之外,好像就没有太深印象的作品了。

  迈克尔辛很出彩,gay的活灵活现。最喜欢的还是他暮光里吸血鬼领袖的样子,眼神都带感。

  阿加莎的形象太复古了,就是那个时代的专属美人脸。

  总是喝醉的上校,哈利波特里的斯拉格霍恩老师啊,这老头怪怪傻傻的太可爱了。

  报社经理,初恋五十次里的脑科医生,说话机关炮似的,自带喜感。

  演ginger的大卫田纳特,哈利波特里的小巴蒂克劳奇,瞪着眼睛舔着舌头的形象真是太经典了。这家伙年轻时候也是盛世美颜啊。

  海关官员,扣下adam小说的老头,是唐顿庄园里的管家。

  上杆子留宿阿加莎的姑娘的母亲,是哈利波特里罗恩的妈妈。

  《光彩年华》观后感(二):世上名利场中原是一座迷魂阵(只有关JM角色)

  JM饰演一个靠写上流社会的小报为生的没落贵族,他与男主约在餐厅吃饭,勋爵以为该餐厅写些名人食客的韵事为报酬可免单但酒水除外,故他急切引导男主只点啤酒,又清高的问道你确定要这些吗。宣称自己遭到礼遇,但得到的专座却是临近烦人的厨房。

  因为写的小报用词尖酸刻薄——他自认无辜,而被上流社会抛弃,认识的人不邀请他,有消息的人避开他。他求男主给他打电话给一位首相夫人为今晚的晚会拿一张入场卷一个承诺,那位首相夫人一听到勋爵的名字便拒绝了。此时一位旧识走来得意询问你受到晚会的邀请吗,勋爵硬起腰杆说当然,此人又挖苦了他几句说今晚我可能也在你小报的名单上,勋爵自知大事不妙了。

  当晚他乔装打扮进入晚会,偷偷摸摸钻进首相的书房,被当众识穿更被首相咒骂无耻,在喧闹之中他慌不择路,他悄然独自的离开了派对走入了漆黑的巷子。他对着上层社会怀着一团怒火,他把自己的见闻加油添醋的报告出来,他把上层社会形容得是一个堕落无耻淫秽的社会,甚至连帮助过他的男主与其名人女友也不能避免。他终于挂断了电话,镜头给到了墙上的照片,青涩天真的他躺在草地上借着天光他在看一本书,但他微微的扭过头,像是看到了面前的人又像是没有看到一般。

  《光彩年华》观后感(三):短评写不下

  迈克尔辛涂脂抹粉妖娆camp,David Tennant染了头姜发名叫Ginger,好好小姐Emily Mortimer烟熏妆掩盖无辜,James Mcavoy敏感战栗神经脆弱……这片子的演员们本就是一群Bright Young People,再加上各路老妖精例如Peter O'toole,Simon McBurney,Jim Broadbent等人雁过留声的玩票。

  也就只有本就着迷于上流社会交际圈的Stephen Fry才能请到这样一群卡司,带着观众与他一起,以狗仔般的视角偷窥上世纪二十年代伦敦社交圈的浮华与艳丽。

  很小聪明,很有些“精致的淘气”,但终究不敢深挖原作批判的用意。讽刺是有,却最多是自嘲式的挖苦。人在圈中,身不由己,与上流社会私交甚密的Fry在拍摄此片时,想必多少会护短,不由自主地。

  三星半,另为Fry的导演处女作加半星。

  趣致的小品,作为了解战前英国文艺圈背景的题材是不错的。

  《光彩年华》观后感(四):派对——害怕寂寞的无聊人排解空虚的无聊手段(严重剧透)

  不得不感叹油炸叔号召力、眼光的非同凡响,整部片放眼望去当时或如今都是“腕儿”。

  片中的上流阶级们整日衣着光鲜,每天穿梭于各式“派对”,对他们来说派对是打发时间,证明自身存在意义的唯一途径。但这都无法掩盖他们心中的“洞”——穷、深柜、内心脆弱、得不到真爱......于是有人自杀了,有人逃出国了,有人疯了,有人被讨价还价的方式以精确到78镑16先令2便士的价格"卖"做人妻了....一场“及时雨”——二战(战争?对,是战争,不得不承认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众生平等,管你贵族、穷鳖,将军、士兵,一颗炸弹谁都可能被炸成灰)的降临改变了男女主角既成的事实,最终happy ending收场。

  :1、一美的蓝眼睛太会演了吧!和男主在餐厅里短短几句台词,说哭就哭(好吧,是没掉下来,但含在眼里更美....)、被首相揭穿那段戏,最后拉开大门,门外歌舞升平,他唯有绝望得又哭又笑(细想一下当年他刚23-24,年龄和演技完全不成正比啊)。

  2、麦克辛演得太走心,太gay,让他在我心目中原先稳重的形象瞬间崩塌。

  《光彩年华》观后感(五):妖艳的青少年们手中的万花筒

  读完原著《邪恶的肉身》后再回头看电影《光彩年华》,实属一次非常精彩的改编。 《光彩年华》并非对原著小说的完全演绎,而是选择性的讲述了书中的主要角色集团“the Bright Young People / 妖艳的青少年们”的故事。而电影也确实不以原作名“Vile Bodies”而是化用“妖艳的青少年们”的称呼作为标题“ The Bright Young Things”。 原著小说是一部贯穿中年与青年两个年龄层的群像剧,而电影则是把笔墨几乎全部使用在描绘这群二十出头年轻人的身上。而油炸叔对此也将原著做了十分贴合电影主题的改编。 油炸叔剪掉了原著中大人们的绝大部分戏份,只留下了与主角互动的关键戏份,同时扩写了除主角外几位青年的故事,其中对于迈尔斯(辛老师 饰)的扩写和西蒙(一美 饰)台词的改编堪称精妙。 由于我是辛老师推所以在未阅读原著时我对迈尔斯这一角色抱有强烈的关注,然而实际上迈尔斯在原文中是与阿加莎一起相对较为游离的角色,他们两人有自己足够独特的色彩,所以在迈尔斯逃亡,阿加莎病故,二人提前退场后文字中依然流淌着他们的余香,可惜这两个靓丽的孩子并非主角,所以对他们的文字描写依然有不可抗的欠缺。 所以,当我在阅读原著后再看电影,不得不赞叹一句油炸叔的精妙改编。如果说原著是半遮半掩旁敲侧击的告诉读者迈尔斯是基的话,电影就是将迈尔斯的性取向活脱摆在了观众面前,同时还让观众们看到这个艳丽的少年有多么可爱,迈尔斯仿佛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是糖果般香甜的可爱,另一种是混合酒精与烟草味道的基。 由于减去了大人们的戏份,电影才得空加深主角们的情感冲突,原著因为是群像剧加上时代背景因素,这使得主角们的情感纠葛相对有些单薄,有些波澜不惊,而电影则将这平静的海面掀动起来,让本来汹涌的大海掀起巨浪。 原著实际上有一个相对美好却又沧桑的结局,而改编后的结局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冲突性,主角们再一次修成正果,而曾经间接或直接影响主角感情的角色却遇上了极具戏剧性的“悲伤”结局,不仅让主角们依旧圆满,更给电影增添了新一层喜剧性和讽刺意味。 我不认为光彩年华的改编可以被称作“优秀”,而是应当被称作“精妙”,剧本没有远离原著的深层思考的同时作为一部电影它又拥有了电影的深刻的戏剧化素质,或许有些观众看来电影依然不如原著深刻,流于表面,而在我看来电影是一个借颓废而又光彩的青少年们之眼,向我们展示那个混乱复杂奢靡颓败的战前上流社会的绝佳万花筒。

  《光彩年华》观后感(六):还是要把故事讲好

  如果你试图用电影展示一个时代——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准确来说,是你试图用电影表现一些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捕捉几块人们记忆的残影,又不想把它拍成纪录片。你还是要讲一个故事。经典例子《飘》: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水乳交融,在观众为影片中人物的命运歌哭哀笑的同时,也对南方庄园主乌托邦式的旧梦心生向往。

  但像《飘》一样的成功范例实在太少,像今天要说的《光彩年华》,就是一个失衡者——它专注于表达的是世界大战前英国上流阶层的纸醉金迷,专注于表现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对于故事本身,它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常见手法,把一个人生命中的浮光掠影变成象征性的符号,从而让观众对那个时代产生直观的感受。

  在我看来,影片集中表现的是一种荒诞与真实交错的感觉。为了让这种感觉能够更彻底地传达出来,导演把发表看法的权利,俯瞰影片的上帝视角赋予了观众,而不是主人公,由观众去评价什么是荒诞和真实。主角本身真的只是那个阶层里的一员,他参与,但是导演却不展现他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他坐在高档的沙发上,和上流社会的舞伴一起大笑,没有想“啊,这个舞会太棒了”,也没有想“我们的生活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不会在最后来一个“世事一场大梦”的禅宗式感想——相反,他把影片所要表达的荒诞感延续到了最后:花了34000英镑把他当初以78镑5先令2便士卖出去的女朋友买了回来,身无分文的他和她在昏黄的灯下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劲头跳着舞——咔,影片结束了。没人能够跳出那种氛围来。氛围重于一切。

  战争不是战争,战争只是为了杀死该消失的角色的工具;画面不是画面,所以任它被水彩的红颜料染得一塌糊涂;悬念不是悬念,只要你领悟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氛围,你就知道接下来的情节要怎么走——FRY导演显然在说:什么故事,有感觉就够了!

  我们看到了绮靡的派对,不分时间地点;我们看到了华丽的妆容,粉白黛黑妖艳异常;我们看到了无孔不入的八卦记者,吮吸着上流社会的脓疮作为生存养料……当然了,还有注射麻醉剂的针头与冰冷的精神病医院,强颜欢笑后苦涩的泪水,黑白照片上神情纯真的脸,没有颤抖地拧开煤气开关的手……一帧帧华美的碎片,只要你耐着性子,忍受这个节奏过慢,冗长,沉闷的故事,你会看到它们,导演会达成他的目的——但是,我在这1小时44分钟之内,一直很想把鼠标移向右上角的那个叉。

  不把故事讲好,是有代价的。

  这是一个透露我智商的问题:你看不下去的电影,是否就不是好电影了?

  《光彩年华》观后感(七):爱随时间慢慢生长

  是个被剧情简介耽误的好电影,但不适用于所有人。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一个英国的服装设计师 Daniel,他以光彩年华为灵感设计了一系列以 “自由精神” 为主题的衣服。

  时代背景是二战前夕的英国上流社会,前大半段看起来十分荒诞,一群名流每天过着浮华且枯燥的生活-派对、酒精、可卡因、赛车、赛马。他们迷茫却又自由随性,看起来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在精神病院看望朋友时开起了 Party,报纸的八卦版面乐此不疲地撰写他们的生活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审视一下你们自己,深入你们的内心。是否能超脱这些所谓华丽的聚会和你们艳丽的珠宝之外。审视你们的灵魂却发现,除了黑洞一无所有难道不是厚颜无耻?「漂亮的年轻人」,这就是他们对你们的称呼,你们的舞姿是魔鬼的步伐

  故事的主线是男主和女主在那个动荡时代下的选择,女主「妮娜」是个天生的派对动物,男主 「亚当」是个不得志的作家,打算和女主结婚但是却身无长物,跑去老丈人那要结婚经费却两次被开空头支票。「妮娜」因为钱选择了和土豪「金杰」订婚,而内心其实还深爱着男主。「金杰」不希望男主的存在影响和「妮娜」的婚姻,于是和「亚当」谈判希望他彻底从女主的生活中消失。最后「亚当」以 78镑16先令的价格把「妮娜」卖给了「金杰」,而这个数值也就是「金杰」眼中「妮娜」的价值,这个买卖行为其实就是男主对于女主选择的回应。

  故事支线是男主和陌生人之间的一个约定,男主住在牧羊人旅馆,有一晚意外赢得了土豪「金杰」的 1,000 英镑(1英镑大约相当于目前 400 美元的购买力),但转头就把这笔意外之财给了一个自称是少校的陌生男性,让他代劳在一场赛马中下注,结果意外收获了 3,4005 英镑。而少校却始终推脱不兑现奖金。

  转折点出现在 1939 年,英国像德国宣战。男主参加了战役,并在战场上戏剧性地与少校相遇,得知「妮娜」为他养有一子。少校写完 3,4000 英镑的支票就被炸飞了,男主拿着这笔巨款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幸存,成为了战争英雄。战争过后,「金杰」因为落魄想去美国发展,于是男主用 3,4005 英镑买下了「妮娜」和他的娃,电影在两人的舞蹈和烛光中谢幕。男主用自己的全部资产换取他心目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情节设定是电影的高光之笔,在时间和爱面前,钞票一文不值。所有的爱最后都是为了睡在一起,为了肉体快感。爱,但感觉不是那么坏,对吗?爱,也许是随着时间慢慢生长积累的东西吧。就像橄榄,或者摄影一样

时间与爱值得歌颂

  《光彩年华》观后感(八):Comédie,Tragique?

  喜剧亦或悲剧。

  写给{光彩年华}的速码短评。一部很有英国味的电影。剧本流畅的令人难以置信,整体几乎排上我心目中十佳。演员们(尤其是一美小精灵)的表现力实在太强。然而很可惜不火,希望看完这篇短评的你,会想去看一看。

  【结婚吧】

  一个如此普通,如此平凡的线索被置于了20世纪英国纸醉金迷的名利场里,牵动着,将英国上流社会人与人间的自利与假意,生疏与隔阂,奉迎与伪装,逐一讽刺了个遍。

  华丽场景与美工衬托之下,浮华世界展现无遗,而奢华的繁饰与喜剧的外壳下,是与彼时英国社会如出一辙的悲哀。在这利益至上的世界里,唯有金钱是引领命运的绳索。

  在这时代里,他们的关怀尽是谎言,他们的奉承使人厌恶;又有谁知,善良中有几许邪恶,恳切之下有多少虚伪,数不尽的派对掩盖数不尽的闲愁,光鲜亮丽的躯壳之下,藏匿多少遍体鳞伤的孤独灵魂。

  {I’m sincerely apolog...the hell of you all.}这是小记者(James Mcavoy饰)在压抑到极致之后,在看尽虚浮的假面之后,无力对这些伪装出的,令人作呕的“欢乐”再牵动嘴角之后,对这世间愤懑又疯狂的最后控诉。他满腔怨意地报出见闻,无所顾忌地将上流社会贬为一个不堪的、污浊的社会,自以为痛快的反击。镜头上移,少时爱过的情人——同样也是刚被他恶言羞辱之人的相片映入眼帘,再移,是一个倚在草坪上手捧书卷的青涩少年。煤气愈来浓了,炉灶里溢出疲惫的呛声。纯情与美好就这样溜走,那洋洋洒洒的新闻文案里,只剩下道不尽的悲哀。

  短短数秒间,贯穿角色一生的悲哀被James以无尽回味的表现力呈现,但即便是如此鲜活,在这偌大世间,个人的命运挣扎,显得这样苍白无力。

  配合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甩镜头,赛车旋转,无穷无尽。 身处华丽樊笼之中的人们,学着熟悉车内的一切按钮,想成为时局的控制者,成为万众瞩目的威望者,他们拼命追求,变得老练又世故,却不料如同金杰一般,在这无底的泥潭之中,愈陷愈深。

  这并非所谓的光彩年华,反讽在海关时早已降临了。{光彩年华?我一看便知,这是下流的}

  但不论身处何时,总有追寻真实与梦想,不甘于命运的灵魂,为了爱情或信仰去献身,向世俗的不可抗力斗争,去建立独属于自己精神的极致丰碑,前赴后继上演着令人欷歔又动容的华彩乐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光彩年华》观后感(九):Bright Young Things 影评

  tephen Fry不愧是听瓦格纳长大的剑桥毕业生,挑片的品味都那么不同于常人。

  电影《光彩年华》改编自英国讽刺幽默小说家伊夫琳.沃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小说《邪恶躯体》。牛津求学、伦敦报界、历经二战,不难看出男主角身上的作者自传色彩。

  电影借Steven Campbell Moore所饰演的Adam一角色展开。Moore脱下了历史老师的眼镜演起了浮华年代的上流社会青年。既置身其中,又总是把自己克制在边缘。大数量金钱的瞬间得失、结婚与不结、破产、失业、战争,这许多逼溃普通人的问题到了Adam那,不是不要紧,但总演化成顺理成章。而他的爱情,也成为整个片子唯一让大多人感动的部分。

  描摹一说再好不过,若只一味强求精彩,只能说此片不适合你。人物性格的饱满特殊、跌宕的程度到让人失笑出声,一会儿皱眉不解,随后想想深意扑面而来。

  说伊夫琳.沃是最忍得住情的作家一点也不假。原著小说的晦涩跳跃,作者着笔于描绘社会时代,英式的黑色幽默让世界人头痛不已。

  惊喜的是,Stephen Fry的改编,竟保留下了原本的灵气、摩登与优雅的气质,同时又在破碎中找到了一股线索,更加完整的呈现出来。那就更不用说他挑演员的口味了,片中的那几个青年演员,就算是龙套,都让人张大了嘴巴。

  teven Campbell Moore斯蒂芬·坎贝尔·摩尔 话剧《历史系男生》在英国引起轰动,改编成电影也非常深刻精彩。《奇异恩典》、《银行抢劫案》。好吧实话说,我爱死他了。

  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大家都认识,我就不说了。

  推荐影片《赎罪》《X战警:第一战》《成为简奥斯丁》

  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这个女人的从影经历......我来列举一下

  伍迪艾伦的《赛末点》,其中大神无数;参演过《诺丁山》、《风语者》、《惊声尖叫3》等影片,《禁闭岛》里也有她!和Bruce Willis 与Ewan McGregor 都合作过,包括与文艺男Ryan Gosling一起出演了《充气娃娃之恋》一片;以及各种配音,各种戏剧......我被震了......可怕

  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 哈,我最喜欢的一任Doctor!头发染金留了胡子还是很可爱。《哈利波特》里的小巴蒂.克拉奇是他演的。还有《Casanova》,Benendict念过它的有声书。

  麦克·辛 Michael Sheen 《王尔德》里就和Fry有过合作,和Kate Beckinsale(《珍珠港》、《黑夜传说》、《范海辛》)有过长达9年恋情;《女王》(我印象深刻)、《血钻》、《天国王朝》里都有他。我不得不说,他的演技熠熠生辉,演gay演得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并且对于看见Mark Gatiss我们麦哥一闪而过,带着熟悉的可恶笑容和Doctor站在了一起一事,我只有摇摇头,赶快截图。

  彼德·奥图Peter O'Toole 老爷子,同时代人中最伟大的演员之一,演得太传神了,Charles Chaplin?Greta Garbo?哈哈,笑死我了。

  吉姆·卡特 Jim Carter 《唐顿庄园》上身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光彩年华》观后感(十):只冲着卡司看的意外收获

  一直以来一美的片子有几部我是看都不想看的,前两天碰巧点进了这部的页面,惊讶的发现CE组也在这部里有出现,一下我就对这部的兴趣多了起来,今天无事,难得在线看完。

  本来以为就是小众的常规喜剧片一部,简介真的害人,还好没错过。

  以喜讲悲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种形式,拍的好的会让我觉得作品内容更深刻。这部也做到了——

  一个乱糟糟的聚会开头,高饱和到快失真的艳红充满一股艳俗感,人们的服饰表情浮夸虚伪,记者穿插在其中瞪着眼睛像偷腥的老鼠。而接下来男主出现,干净的,宁静的,在灰尘浮在空中的光照下擦拭着女子的相片,这短暂的一瞬过去,之后又是乱七八糟的群像的反差,这时那本没能交给出版社的《光彩年华》就这样封存在抽屉里,而随即出现的阿加莎迅速带着观众转移了视线,看完能知道这算个最终的伏笔了。阿加莎从一出场就是有点神经质感觉的女人,面对闻腥而来的记者与摄像头她甚至摆出姿势大大方方的让拍,这与影片开场人们在宴会中撵走记者的样子又有了反差。之后快速高效的介绍了男主的工作遇到的麻烦他的爱人他将要做的事他周围的人的性情,节奏快而不乱。牧羊人酒馆的戏是初现端倪的地方,这里展现了那个年代伦敦上流人士的疯癫与带着无厘头的幽默。以及大提提出现辽!!瞪着大眼睛傻乎乎的耍把戏然后被敲钱,真真人傻钱多。随后就是买马的关键人物——醉醺醺的少校,这也是把男主耍的团团转的关键人物。而在亚当发现少校不见了众人的反应让我对这部片一下认真起来。

  这片的节奏感真的很优秀,大部分是快而透露着疯狂,无论是那些上流社会的年轻人还是上了岁数的老爷子老淑女们,虚伪浮夸做作又癫狂,一出一出的闹剧看的人心情好好。而这其中作为偷腥老鼠的“话匣子”们现在想来可能也算是作为镜子的存在吧,反映出这个荒诞的上流世界,做笔诛墨伐的斗士。这其中,不得志的漂亮的可怜的西蒙勋爵出现了。一美的可塑性很高,他会让自己在需要的时候有一股贵气,但亲民的这种基层同志也信手拈来,这里也是,《真爱之吻》甚至《兄弟连》都是,可怜兮兮的瞪着藏着海的眼睛。本片中他是一个从底层以仰望视角看着主角团们的现实存在(主角是作为平视视角的现实存在)。当发表完那篇疯狂的文章,他缩在桌子下边露出一小截脖子,这时画面转到了墙上,那些照片,尼娜的,聚会的,伴随他一个奇怪的咳嗽声,最后落在那个青涩柔美的少年相片上,没成想这就是他最后的结局。他的言论最后来看似乎是被印证了,在这个疯狂的社会人们用各种聚会派对麻痹自己伪装自己在音乐中堕落直至死亡。

  除了一美,辛老师真的有点惊艳到我。本来看好兆头的时候就不知道要怎么GET他,这部真的蛮惊艳,一个纨绔子弟,高傲又亲切的同志,被迫接受残酷的成长礼而离开,戴上墨镜去掩盖眼睛里的苦楚。很有种疼痛青春文学的感觉。辛老师的扮相妖而不娘,看的很喜欢。那种夸张的神情扭捏的小动作拿捏的非常好。

  后半段的悲剧内核终于逐渐浮现,浮华不会一直在,总是要回归现实。最后在神经病院跟阿加莎的派对那段我非常喜欢,光渡在每个人身上渡在转着的唱片上渡在阿加莎快乐摇摆的手臂上,单纯的快乐,却也像是即将蒸发的泡沫一样缥缈。尽管残酷,但片中的男女主好歹是HE了,那千回百转的3W05最后换回所爱的妻儿,此后回到柴米油盐的现实,远离青春存在过的喧嚣繁华。也许阿加莎的结局也是好的,她永远留在那段疯狂的时光,不会再回到现实。

  这片某些地方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红磨坊》,不过比起它纯粹的爱情内核,这部要阐述的东西似乎更多一些,被抨击的贵族们,虚伪的官僚,甚至同性恋的隐晦表达,都像是戴着欢笑面具藏起来布满泪痕的脸,让人难过。

  是部我喜欢的片子,很高兴没有错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光彩年华》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