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4-03 03:0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蒋廷黻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比教科书好看的历史读本

  虽然没有太过仔细地去品读,但是作者独特的视角审视下的中国近代史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尤其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评价(林则徐,琦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孙中山)以及对何以救中国的发问将历史串联开来,比看教科书强多了。

  中国近代史犹如中华名族的创业,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尝试,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评《中国近代史》

  因为著作书写时间的原因(1938年),书中很多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并且这本书的书写目的是以古观今,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开始讲起,将抗日战争前,中国向近代化迈步所做的努力一一叙述,并且,对相关人物有明显的个人价值判断,有些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还是有些不同的。但作者的观点有根有据,所以,这也帮助我对这些时代的弄潮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而言之,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将位于神坛的历史伟人放入现实,让我们仔细端详的作品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评《中国近代史》

  终于大致了解了下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1926年北伐的中国发展

  有几点

  1. 如果只是通读外国书籍 没实际了解过 涉足过 那么其实很多还是纸上谈兵 无法真的改革 如李鸿章那会的戊戌变法

  2. 如果不用对人 那么一场战役就会失败 如当年的甲午战争 并没有用擅长海战的选手 而选择了陆战的选手 导致战术战略均出现问题

  3. 想改变之前的状态 需要拿出真刀真枪的改革 学习近代 西方工业 赶超邻国 只有变强变大 才会不被欺负 不是拿着大旗和别人刚

  anyway 还是历史小白的我总结了一点

  先去体验这个世界 真的体验过了发达 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走过路过不可错过的好书

  100次读后感:017《中国近代史》

  相信读了这本书以后 不一定能保证你爱上历史 爱上近代史 但至少会对近代史有了一个全新的系统的认知 最关键的 也是这本书的魔力是 蒋廷黻的叙述会让你觉得像是个同学在课外之余给你讲讲他所热爱 热衷 熟知的近代史 一个课间就把你感觉需要多年要学的内容不知不觉间讲完了 让你到最后都意犹未尽 蒋廷黼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之人 留下的著作如果再多些 世人一定会感激的 这样的书适合隔个两三年就拿出来读一读 也是增加硬核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历史也好近代史也好 我没有可谈的见解 但是能通过这样的书 这样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了解近代史 真的受益良多 第一次强烈推荐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就像《猜火车》里头说的:“如果柠檬水犯法,我们连柠檬水都嗑。”

  作为一名文科生,上学时候背了许许多多条不平等条约,早就厌倦了近代史那段“黑暗”的年代。 但念大学的时候听说了蒋廷黻(fú,不是“拔”啊)《中国近代史》的大名,据说市面上现存版本都是删减版。这本书因此在我脑中是“自带光环”的,类似禁书的那种光环。 就像《猜火车》里头说的:“如果柠檬水犯法,我们连柠檬水都嗑。” 真的是柠檬水,好喝健康的柠檬水。篇幅很短,点到为止,却可以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比如,蒋廷黻用“外交”的眼光审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几笔阐明前因后果。 再例如,清政府的“剿夷”与“抚夷”,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阶级进退两难的困境。明哲保身还是挺身而出,甚至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仍旧是无法摆脱的束缚。 而战争迫在眉睫,要不要开战,如何迎战,恐怕是玩多少遍“文明”也无法解答的难题。 从前大概是受了教科书的荼毒太久,看历史书只会看古代的。读了这一本,不愿触碰的近代史变得有趣了许多。读档重玩,未必会输。 干了这杯柠檬水,可能不会立即感到通体舒畅,但它至少让你神清气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六):重回一九三八

  蒋廷黻的黻字起初是不会读的,虽然知道费正清,但是不知道蒋老师费的老师。历史知识也仅限于大秦帝国、雍正王朝与其它的历史剧,不过作为2017年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书,在下还是自觉来绉篇读后感。

  我看豆瓣有评论蒋老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不过尔尔,可是如果我们重回二十世纪初,你还会这么觉得嘛,日本侵华刚刚爆发,革命离最终的成功还相距甚远,谁可有蒋老的深邃和睿智,方能洞见这历史的迷雾——是什么,让民族的复兴变得如此艰难。

  西方的列强并不是急于发动战争,如果清政府懂得外交,而不是剿夷抚夷呢?

  士大夫阶层的固己思维无法无法被打破,那如果康有为再耐心一点呢?

  如果当年的袁世凯品行再端正一些,或者野心小那么一点点呢?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是有逻辑可循的,历史不是事件的堆叠,历史是大势的延展,历史给英雄人物以舞台,历史也留给芸芸众生。

  蒋老也有他的舞台,可惜下半生离了婚,被原配甚至跑到就职的联合国去维权,之后再无佳作留后人了。著作等身、位高权重、粉黛佳人,到底孰轻孰重呢,呵呵。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七):历史是全体人民共同的选择

  我们都是无法超越时代的普通人,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求知提高自己的上限。

  列强来到中国,对当时的国人,大概基本有如外星人降临地球。

  一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国人自以为是的聪明其实愚蠢。

  太多人,太多事,用现在的眼光看,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对。

  我们作为个人,只能做自己当时当地觉得对的事情。

  就像康有为,他也就只能想到君主立宪这儿了。

  可是孙中山,他看得到共和国。

  蒋廷黻自己,信仰孙提出的三民主义。

  他还看不到,后来还有共产主义。

  比较起来有意思的点。

  1.原来总觉得保守派是昏庸,书中觉得他们也不一定是不爱国。

  2. 李鸿章铁杆俄粉,林则徐铁杆强硬派,能全身后名不至于误国全靠死的及时。

  3.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关系。

  4. 历史的全体人民共同的选择。伟人们也是人民的一员。其实集体意识会吞噬掉那些超前太多又能量不足的个体,而能量巨大的超前个体意识又可能负重将整个时代往前推一点点。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八):失去的“二十年”

  虽然«中国近代史»篇幅很短,但其学术水平之高令人惊叹,根据蒋廷黻的阐述,中国落后的原因是陈腐的眼光和世界观,不熟悉国际规则,士大夫清议误国以及看重名誉重于国家利益,改革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并没有触及政体改革而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救中国最佳道路是“三民主义”等等。这些观点几乎涵盖了当今所有近代史的论断,鉴于成书的年代,蒋廷黻不愧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之执牛耳者,其他很多近当代近代史研究不过是为其做注脚罢了。

  «中国近代史»成书于1938年,面对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华的咄咄气势,以及中国面临亡国的命运,蒋廷黻尤其感慨中日近代变革的差距。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而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如果清政府能够在鸦片战争后励精图治,实施变法改革,就可以领先日本至少二十年,这样也许中日的命运就将会逆转,而中国也许就已经走上了复兴之路。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九):近代史映前衬后1-5

  从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到不平等条约的开始,无论是通过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所了解到的,还是现代社会所猜忌出来的,时刻在告诉我们创新,迎新,纳新的重要性。不懂得创新,也不愿意踏出自己的世界,就只有被宰割、被压迫、被当今世人皆知这些惨重的代价。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且不说一个人的二十年光阴的价值。光阴,与你与我,同他族我族都是平起平坐,一个民族的二十年,(有的话需要保留一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罪魁祸首,我们贪图安逸,我们不思进取,我们坐享其成,我们胆小怕事...重要的是,我们还喜欢装。民族所丧失的二十年,现人的我们看起来不痛不痒,拉起那时代的熟睡中的人,他们也会融入当下,但却不会忘却前世,那不仅仅丧失的是当朝的二十年,更反应出这二十年前的盛世繁荣,对于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至于咸丰年前自家人吵吵架,咸丰后它洲人动动手。

  别人动手当然不会手下留情,毕竟花很美,且不是采花者所养育,最终目的往往是拿下这朵花,插进自家花瓶,这时候,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花了,我们拱手让人的还有栽培者的汗水。

  (当你坐在金山上,在暴露的环境下,请先确认你有没有能力守住它,若没有你还不去利用这些暴露的金银来制造保护锁)战争总会有失败方,那么为何我不做胜利者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十):近代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百年积贫积弱的原因

  作者是民国时期人,处于国民政府北伐前期1926年,当时中国处于积贫积弱最为危险的年代。但民智已初开,从19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作者所处年代已过80年,中国从完全不懂现代社会,到慢慢被西方敲开大门,所以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并且作者并未受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是了解近代中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命运的好书。

  本书一根主线,国人特别是士大夫沉溺于孔孟之道,视西方科学文化为落后,蔑西方技术为奇淫技巧,完全封闭自己,不懂世界。我们现在颇为愤慨的不平等条约,在当时的人看来与更早时期的割地赔款并无两样,并不是不可接受,反倒是通商、设立使馆这种问题据理力争,感觉受了奇耻大辱。更有甚者,在中国一次次陷入困局后,士大夫居然怪罪是当初南京条约五口通商是造成中国失败的原因,想回到当初广州十三行通商的时代。我们现在觉得耻辱的法外职权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更为方便,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最令人震惊的是全国上下对于外国人进城这件事极为愤慨,外人要进城简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说,意识形态毫无疑问是最难改变,脱离时代考虑问题必须小心谨慎。

  一次二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其实有机会追赶上世界,清廷办洋务,学习西方技术,然而人文思想毫无动摇,科举升迁仍然奉行八股文筛选人才,西方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毫无地位,这让部分改变无法达到全局改变的效果,反观日本,学习西方是全面的包括政治以及教育体制,所以说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根本,它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这几十年被太平天国以及西北回乱给打断消耗国力。

  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即使在现在这个社会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点将来应该能改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