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与爱丽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25 01:3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与爱丽丝》经典读后感有感

  《花与爱丽丝》是一本由[日]岩井俊二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一):这本书应该是照着电影截图画的

  岩井俊二自编自导自作曲的电影「花与爱丽丝」漫画版,这个漫画居然也是他自己画的,厉害了我的叔。不过我仔细对比了电影画面,每一格分镜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电影镜头,包括人物的外型啦动作啦还有服装,所以这本书应该就是照着电影截图画的,要是说这本书创作是在电影之前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作为单纯的漫画来看整本书叙事和绘画都比较随意,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漫画,如果没看过电影的话我想应该读不太懂。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二):我怕忘记你,所以把你最美的样子画下来

  花与爱丽丝是一对好友,她们形影不离,一起练习芭蕾,一起乘车上学放学。

  在车站总能看到那个少年,少女们用镜头追逐着他的身影。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三):"温馨治愈系的爱情漫画"

  我是我第一次接触岩井俊二的作品,里面的男主我很喜欢,性格不错懂得体谅女主,爱丽丝是个上进的女孩,虽说郑篇漫画以花为主,但爱丽丝也让人喜爱。其中有的情节充满温馨。能感到浓浓的情感在流转。花通过特殊的途径,美丽的谎言追求到学长,爱丽丝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她很义气地谎称自己是宫本雅志的前女友,真是个有意思的女孩子。

  画风清新,人物表情刻画细腻,让人不忍释卷。

  最后的结局也很好,花和宫本在一起了,而和爱丽丝之间的友情也仍在持续。。。。。。

  花对撞到电线杆的学长说他失忆了,而自己是他喜欢的女生,但因为告白的人是他,所以她不能说出当时的细节。但宫本为什么一下子就相信了花的话让故事得以进展呢,好像有点牵强。还有三个年轻人在海边时的场景,现女友和前女友——其实之间是最要好的朋友和不知怎么傻傻受骗的学长,他一点没瞅出两个女生的端倪,这种戏剧性场面果然不能随意出现啊。

  我看我应该向爱丽丝好好学学,不要太过懈怠了,还有学习花勇敢的精神,让过去的自己就变成过去,改掉以前那个软弱无能的自己,以平和之心态放眼世界。还想到了我和表姐,有共同点,毕竟差不多年纪的人,我要对自己提一句忠告: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四):不想当作家的导演不是一个好画家

  有几位很喜欢的导演,他们的身份却不只是导演,也不仅仅限于电影相关,而与文学相关。当然,电影与文学并不冲突,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深厚养料,经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可谓不可胜数。远者如《西线无战事》《乱世佳人》《愤怒的葡萄》,近者如《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姬》《活着》。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在其1911年发表的著名论著《第七艺术宣言》中,将电影称为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过了一百多年,这种说法已经根深蒂固,并且电影艺术后来居上,俨然成为最通俗、也最流行的艺术。这种艺术门槛最低,与公众没有多少距离感,也产生不了什么紧张感,兼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点,所以能够雅俗共赏。

  有些我喜欢的导演兼具作家身份,如是枝裕和、李沧东、岩井俊二、大卫·林奇,当然如果条件再放宽一些,这个名单可以拉得更长,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施隆多夫《光·影·移动》、黑泽明《蛤蟆的油》、北野武《北野武的小酒馆》、贾樟柯《贾想》。当然,其实可以简单的称其为电影作家,因为他们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以电影为主题。

  岩井俊二的电影《花与爱丽丝》看了有六七年了,大概情节忘得别不多了,只记得最后苍井优跳芭蕾的片段。本以为这本《花与爱丽丝》会是小说版,像岩井俊二的《情书》一样。拆开塑封,才发现是分镜头脚本,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索性一口气看完。

  毕竟是漫画性质的书,谈不上有多感冒。让我感到新鲜的,除了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部电影的分镜头,还有就是这是我第一次倒着读的书。不知编辑的脑洞怎么了,为何会如此设计。

  也罢,反正一个小时就翻完了,权当是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了。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五):无法忘却的青涩,永远都是最美的样子

  《花与爱丽丝》是岩井俊二和苍井优最出名的作品之一了吧。

  《情书》那个电影太美,美到所有人都记住了白皙黑发少年低头的那一瞬间的温柔。而《花与爱丽丝》里最让人难忘的,是两个女孩抱在一起时候的笑容,多么纯真无邪啊。

  曾几何时,在青春这个词背后,很多人想起的是初恋,是无果的暗恋,是青涩的告白。而那些只不过是青春的一小部分,更多人的青春,还是和朋友无忧无虑的大笑,还有一起上下学的欢乐时光。

  女孩子的世界特别单纯,能吃到一起,就是缘分,能一起上下学就会成为好朋友,如果再有点别的兴趣爱好,那这一辈子的闺蜜就是你了。

  但是女孩子们的城堡也很容易坍塌,就像沙子堆砌的那样,当爱情出现,城堡就碎成了粉末,再也无法复原。

  岩井俊二一定是一个很干净的人,有着干净的眼睛,因为他在电影和书里都创造了一个干净的世界。

  quot;最近,我每天都在想你的事。一想到你,我的心就怦怦跳个不停。这个,就叫恋爱吧。"

  当这句话一出现,爱情就像一个沉默的魔鬼,我等待着它摧毁这个小城堡。

  却没想到,两个女孩纯真的笑容却一直维持到了最后。

  放弃了心仪的男生,两个女孩一如既往的生活和快乐。

  当故事走到这里,我突然醒悟了,是啊,青春也好,生活也好,并不完全都是爱情,有些美好是爱情给不了了的。

  我们的青春是更宽广的世界。

  想起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自己好像更容易笑出来,一点小事就能激动,而越长大,感情的波动就越发少了,变成了一条水平线。

  以前的我喜欢列清单:养只猫,做一次过山车,玩一次鬼屋,买大一盒巧克力吃个痛快等等。为了记录下这一份美好,我甚至买了五颜六色的彩笔,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好,配上可爱的插图。长大后,这些愿望的实现触手可得,而我却再也没有了想要去完成的冲动。

  甚至连以前相识的朋友,都渐渐模糊不见。

  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想起了以前和朋友一起追看苍井优的所有电影,阳光下笑的无比美丽的纯洁少女,像是一朵白绒花。

  原来能刻在心底的,除了白玫瑰和红玫瑰,还有白绒花呀。

  那是青春的印迹。

  无法磨灭,一直隐藏在心底,随着年岁的增长,它们沉寂着,却永不会枯萎。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六):青春落幕时大梦初醒

  ——《花与爱丽丝》

  文/塞北1573

  喜欢上岩井俊二的时候还是高中,一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男孩站在麦田里带着耳机的画面像他的名字一样美丽,情节却是残酷而晦涩,清澈到透明的画面和迷茫而破碎的感情,那是我初次接触日本电影的印象,“岩井俊二”这个名字久久不能忘记。

  后来又补了《燕尾蝶》《情书》《四月物语》,看《花与爱丽丝》已经是大学,已到了会怀念青春,怀念单纯的年纪,感情自然也不一样。像是一部青春纪实,折射着校园女孩子们的友情和小心思,折射着活力开朗的年轻时光以及唯美温柔的初恋,女孩子穿着校服,脸庞干净,心思纯粹——那些回不去的时光,再回首时忽然尽是珍宝。

  定是要在青春里才能发生这样的故事呀。

  花与爱丽丝在电车上偷偷讨论着喜欢的男生,互相看着对方的新校服,在樱花树下打闹,一起学习芭蕾... ...年少女生间的友情向来是迷之腻歪,又莫名脆弱,也曾听朋友说过,女生下课手拉手去卫生间是什么心理,大抵男生是不会懂这种纤细而敏感的友情的。

  今日淡定地说着“闺蜜如手足,男人如衣服”的我们,是很难再有那时的敏感的,太过理智,就少了缠绵。我们一点都不讨厌那个撒谎的花,也可以原谅木讷又纠结的宫本。毕竟谁的青春真有小说里那么张扬笃定呢。茫然,怯弱,单纯,还没学会不动声色,还不知道保留和空间,成熟后还会什么小事都要缠着闺蜜一起做吗,成熟后还会撒这种一下就能戳破的谎言吗?所以即便爱丽丝和宫本之间的回忆全是谎言构建,即便花和爱丽丝在沙滩上扭打,都更像是成全了青春的梦幻一场。

  单说这本书,如果没看电影,不是岩井俊二粉,应该很难单纯地喜欢上这种略显粗糙的画风,书中大量中景以及面部特写比之电影少了背景的衬托,实在不算出彩,单纯视觉上,美感就差了太多。但尤可看出电影里的每个镜头在岩井俊二的构想里都已预先有一副画,然后在这种大刀阔斧的骨架里补充画面背景增加血肉,最后通过演员,使之鲜活起来。既是亲笔手绘,打的便是忠实感情牌,懂的人早已通过漫画对比回想了电影画面,不喜欢他的,翻过去也就是看看过去了。

  这个表现了青春里极致残酷又极致温柔的导演,是很多人的最爱。他对青春残酷和唯美的展现,流淌过一代人的内心。后来花的幻想到底是破灭了,后来我们开始看各种有深度,纪实,弘大的影片,但只要想起青春,总是少不了在窗台看书时的少年藤井,少不了撑着红伞的榆野,少不了地铁上花把头靠在爱丽丝肩上... ... 青春呼啸而过,原来一晃,这些梦幻美好的记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呢。

  2016.6.16

  天是真的热了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七):逗比的日常,隐痛的青春

  多年前,我还不太懂岩井俊二的电影,也极不愿意安安静静坐下来看看这些慢节奏的情节。现在,重看《花与爱丽丝》,青春不在,分外缅怀。比起国内近几年青春文学、青春片的大热,《花与爱丽丝》更当得起“致青春”这三个字。

  国内的青春片说起青春,似乎总与情怀有关,但是说到情怀,就必然是一种曾经沧海的回顾,而回顾里又难免会美化或篡改,所以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真实的青春,更像是一群中年人自娱自乐的狂欢。

  岩井俊二的电影,与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以进行时而非过去时的语态在讲述,他对青春质感的把握深入肌理,似乎仍身在其中体验着青春独有的的欢脱和隐痛。所有这些,都在《花与爱丽丝》中达到极致。2004年,《花与爱丽丝》电影上映,纯净的构图和清新的画质让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截图做背景,舒缓如丝的BGM更添空灵。

  十多年后,由岩井俊二亲自执笔绘制的绘本小说《花与爱丽丝》上市,看惯了画风各异、繁复精致的日本漫画,看本书颇有些不适应,就像一位友邻说得,它不像漫画,更像是导演的分镜头脚本。

  封面上,是影版HANA、ALICE还有小志他们去海边的情景,铃木杏和苍井优的身影依稀可辨,姿态和衣衫都如剪影般相似。夕阳西下,茫茫沧海,三个各怀心事的少年如此的细小,又如此可爱,他们那只属于青春的心思纯净又纠缠,像海浪般去了又来,终又被海风吹散。

  整个故事前半段的基调是明媚欢乐的,很多情节像段子一样让人忍俊不禁,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友情的变调、初恋的苦涩和成长的蜕变渗透其中,成就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痛并快乐过的那段独特岁月。身边的成年人经常是矛盾的,一边追忆青春的美好,一边嘲笑少年的青涩。因为其中的多数人总是不懂得活在当下的意思,青春时就该恣意挥霍,像HANA那样机智的把情感说出口,成年时就该学着成熟,像ALICE结尾处勇敢的展现、精湛的表演。而我们最常做的却是批评HANA的自私,“任性无非是知道你对我的容忍”,HANA所谓的自私正是她与爱丽丝那纯净深厚的友情的独特产物,不论是HANA的任性,还是ALICE的成熟懂事,他人都无可指摘。

  翻着书再看这一幕幕或欢乐或刺痛的场景,苍井优和铃木杏的脸庞总会自动带入,或许从漫画角度看本书并不算画风出众,但是岩井俊二的故事和选角几乎无可挑剔。国产青春片似乎总是难逃黄赌毒的这些负面内容,仿佛没有脱轨的青春是不值得经历和讲述的。但是真实情况却是,我们多数人的青春只是像《花与爱丽丝》这样,有暗恋、有恶作剧、有闺蜜、有选择、有失去和成长。在书中,我们能重温青春时的那些感动,这感动不是无中生有,也并非无病呻吟,就是我们每个人青春中心里的那颗刺,如此隐蔽,早已化入肉中与之成为一体。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八):想象,动人的一秒

  拿在手里的这本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漫画作品,而更像是电影的分镜头脚本。

  如果你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画风非常简约。和同名电影相比,身为导演和编剧的岩井俊二,似乎并不在意将画面画得多唯美、多精细,更多的,他是去抓那一刻画面所呈现的感觉。

  也就是说,通过这本书,你就能完全理解了岩井俊二身为一个导演,是怎么通过这样的分镜头脚本来搭建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怎么来指导演员的。

  因此,这本书最有趣的阅读方式,其实应该是你边读书边像个导演一般,将这个故事在脑海里拍摄一遍,在想象的国度中做一次导演。然后重新拿出《花与爱丽丝》的电影,享受一下你这位“导演”与岩井俊二拍出的画面有何不同!

  要读出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你必须使用你的想象力。

  同样的,这本书也讲述了一个关于“想象”的故事。

  花与爱丽丝是亲如姐妹的好闺蜜,对于未来两人都没确定的想象。花暗恋着落语(有点类似相声)社的宫本学长,借助一场“失忆”,她顺利地接近了心目中的男神。然而阴差阳错,宫本学长又遇见了爱丽丝,三人之间发生了一段青春期的爱情物语!

  在这个故事里,花与爱丽丝在开始时都处于欠缺的状态。无论是害羞内敛的花,还是曾经自闭后来去学习芭蕾的爱丽丝,对于未来都是一片茫然。因此对于未来的方式,她们更多地选择了“想象”。

  花用欺骗的方式“得到”了她的爱情,可是却不得不用一个又一个“想象”的借口,来说服自己和宫本学长去相信这段爱情!然而,关于爱情的想象总让她无法自信,在爱丽丝这个同样被“想象”卷入的“前女友”介入之际,花想象的“爱情”在她面前分崩离析。

  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使用过“想象”这个工具,而在想象的未来中,一切总是那么圆满美好。然而实际上,想象中总会被现实戳破。这就像翻开这本书的岩井俊二粉丝,本以为会读到一本和电影一样清淡感觉的唯美漫画,却发现实际上更像一本拍摄工作手册一样。

  现实与想象总有一天需要做正式的相见,也势必会带来一定的落差。但是可以战胜这种落差的,必须依赖长久“想象”所给你的勇气!

  在这本书中,岩井俊二有意无意地删除了背景部分的描绘,他让人物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成为了主角。他将推动故事的力量,聚焦在人物之上。于是,你会发现,少了柔光,少了滤镜之后的这个故事,比起记忆中那部唯美的电影,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大的力量。

  比如在花准备上台表演落语前,她将自己欺骗宫本学长的真相告诉了他。岩井俊二用了六七页的画面,将花心中的自责、痛苦、悲伤等情绪,通过扭曲夸张的脸庞表达了出来。又比如爱丽丝去演员甄选时,更通过近十二张的画面,将她由不确信到慢慢放松投入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两个被放大的状态,事实上正是想象与现实最后相遇的一刹那。你也因此看见了之前的想象,其实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那是对于未来自我的期许,像花希望得到爱情,爱丽丝希望得到勇敢一样。这样的期许会成为失落时的拥抱,告诉你至少去尝试了,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放弃。

  每个故事最动人的时刻,不正是开始的那一秒吗!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九):can you hear the rain above?

  “can you hear the rain above

  it sounds like a tiny march of angels”

  这两句歌词来自《花与爱丽丝》的主题曲《fish in the pool》之中,其实更准确的说这首歌在《花与爱丽丝》中其实是没有歌词的纯音乐版本,到了之后出的动画片《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花与爱丽丝故事的前作),才被填上了词,并由椎名琴音女士进行演唱。听着这首音乐,就会自然地想起,电影中由苍井优扮演的爱丽丝在雨中独自舞蹈的画面。孤单的翩翩起舞,与大雨融为一体,于是那个身影成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无数人的天使。

  本书作为《花与爱丽丝》电影的同名绘本,完全由岩井俊二亲手绘制,岩井俊二也用实际行动说明了,一个不喜欢画画的音乐制作人,不是一个好导演。本作画风几乎跟动画片《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完全一致,而由于绘本是在电影出版后多年完成的,所以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全部参照真人版。信手翻来,电影中那些经典画面就会再次浮现到眼前。

  《花与爱丽丝》的故事情节非常的简单,花与爱丽丝作为一对非常好的闺蜜,各自有着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烦恼。花暗恋着一位喜欢落语的学长,阴错阳差之下欺骗对方自己是其女友,甚至把爱丽丝也牵扯在内,结果谎言越来越难隐瞒了,最后爱情也无疾而终。而爱丽丝则在父母离异的情况下,一边渴望着被关怀,一边坚强独自的面对生活。两人无论发生了什么争吵,唯一不变的还是彼此的友情。最后两位主角在各种经历之后,还是非常乐观的面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

  本书的画面线条确实比较简陋,尤其是在没有着色的情况下,看起来跟一般的日式漫画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有几页的构图甚至让人想起来麻将高手富坚义博。但相信真正愿意拿起本书的读者,也并不是怀着看一本精美漫画的心情来观看的吧。12年前的《花与爱丽丝》,几乎跟我们一个年纪的苍井优、铃木杏,演绎了一部犹如四月樱花雨一般的电影,无论我们是什么时候才观看了它,那份回忆总值的去一次次的怀念。这就是岩井俊二,一次次的转换风格,也一次次的不务正业,但他还是永远代表了我们的一个回忆,在那个还能被很多电影感动的年纪的回忆。

  fish in the pool,每当这个旋律响起的时候,永远会偷得一刻的宁静:

  let me hear the sound of you heartbeat on my toes 让我倾听你心跳的声音,我踮起脚尖  

  let me touch my ear on your chest 让我的耳朵贴在你的胸口

  it rains cats and dogs天空下起倾盆大雨

  I'm a little soaking mouse我像雨中逃窜的老鼠

  here wet with a blanket of rain 在路上淋得湿透

  and I dream of you此刻我心中想的全是你

  I don't like this time we have 我不喜欢我们相处的时光

  cause I'm here afraid of when we lose it 因为我怕聚散终有时

  can you hear the rain above 你能听到天空滴落的雨声吗?

  it sounds like a tiny march of angels像是天使经过的脚步声

  《花与爱丽丝》读后感(十):心舞翩然,花雨半落

  老实交代自己不那么喜欢岩井俊二,高中虽然一口气读了和看了《情书》,但流离的雪景与暮色,来回的对白与称呼,就像那藤井树掩身的薄纱窗帘一样,透着光又被风举着,我感觉抓住了时间却又什么也没留下。我很少在他的电影里找到所谓 “电影艺术” 雕琢的痕迹,没有凹凸,只有蔓延。

  尽管如此,我依然羡慕着和幻想着如电影里的主人公那样的青春,没有句号和惊叹号,都是省略号与破折号,意蕴在不断地展开着,纯洁纤柔的生命和情感依旧可以被摄像机和光盘存档。只要你愿意,依然可以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或冬夜的炉火旁,翻出这些平淡叙事的片子,做好放慢心跳节奏的准备。甚至还要依偎在恋人怀里,一起体验两人都从未体验的酸涩甜蜜的爱情。是的,我和你,我们,大多数人的记忆里都没有岩井俊二的那种爱情。

  《花与爱丽丝》,或许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主角都是爱丽丝,于我也是一样。我喜欢苍井优的面容和姿态,喜欢她落肩齐腰的秀发,喜欢她不带娇嗔的独立,喜欢她为人着想的爱心。当影片进行到花的谎言愈来愈大,不肯抽身而退时,当花在沙滩上和爱丽丝扭打在一起时,我心里对花感到厌恶和讨厌。我被单亲家庭的爱丽丝所打动,我为她感到不服气,我多么想让她立刻、马上、永远和宫本雅志在一起。但是,岩井俊二却波澜不惊又百转千回地提醒了我:爱情,并不一定是青春所有的命题。

  我想,为什么电影和主人公的名字是 “花与爱丽丝”,多半是因为两人的性格塑造。爱丽丝,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的那个爱丽丝一样,有些迟钝又有些勇敢,但总是温温吞吞,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敢下定决心去追逐。她身上有很多我自己的少女回忆——爱丽丝是芭蕾舞者,却经常流连忘返于蛋糕店,毫不孤寂地大口吃着蛋糕,和爸爸在一起时也点了好多红豆蜜糖、凉粉之类的甜食;爱丽丝的家里虽然乱糟糟的,但是装修风格明显可以看出不同于一般的日式家居,而更像一个密凑的城堡;爱丽丝在前几次试镜的时候都是呆滞的,导演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懂得夸张地做表情或者假装哭泣,甚至当别的演员挤兑和嘲笑她的时候,她也若无其事。就是这么一个满满的钝感的爱丽丝,闯入了我毫无防备的心里,就像每一个少女,在慢半拍的学习、家庭和初恋中迷迷糊糊地成长了。

  可是,转念一想,花的人设又何尝不是自我的一种投影呢?花,是花店老板的女儿,为人也很内向和谨慎,她偷偷拍了宫本的照片作为收藏,精心编织了一个失忆的谎言以留住宫本,参加了自己不喜欢的社团和宫本拉近距离。她像是一个很有目的心和野心的姑娘,面对自己想要的就热烈地去争取,就像是那些唯恐突然袭来的暴风雨会在下一秒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花朵一样,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要在繁华锦簇的原野上夺取专属于自己的那一珠雨滴,那一抹阳光。影片中有很多处,观众能明显感到花害怕爱丽丝抢走了宫本,这种害怕有些过分,最后演变为自私和愤怒。这,积极也好,消极也好,不可否认的是,也属于我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性格,叫做占有欲,它同样很强大,同样挥之不去。

  相比于两位女主,宫本其实并不是全片的灵魂与核心,身体瘦弱的宫本一开始是懵和迷失的,后来他开始细心地观察两个女孩,最后拿到了那张遗落的红心A,识破了真相。他在两个女孩之间摇摆不定却又不置可否,没有主动地对任何一位说出自己的真爱,这与其说是男生的 “通病”,不如承认是青春期的少年的另一种怜悯和温柔。我认为,宫本不想伤害花或者爱丽丝,就连最后花在舞台后台对他说出真相的那时,他也没有恼羞成怒地戳穿谎言,反而是维护了花的自尊。

  影片的最后十分钟左右,宫本没有再出现,因为花与爱丽丝都已经在晴朗而深厚的友情和浪漫却若即若离的爱情之间做出了选择,她们都选择了前者。而且,抽身退一步分析,我甚至觉得两个女孩对宫本的心思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对爱丽丝而言,(之前也有豆瓣影评人分析过),她对宫本是逐渐升温,多半是因为在宫本身上看到了缺席的父爱和陪伴的可能性,就像爱丽丝对父亲一样,她对宫本说出 "wo ai ni" 和 “ zai jian'',惋惜之情多过对爱情之我执,那张红心A就已经足够封藏这段情感。对花而言,她也从未真正去试探和挖掘宫本的精神世界,她保留的那些照片,更多是对宫本的皮骨之相的欣赏和爱慕,譬如,她并不了解宫本所念叨的佛经是怎么一回事(哈哈,我也不知道)当然,她把宫本视作一朵花,而不是一个恋人。

  最后,通过这段青春期的短暂风雨,花与爱丽丝都长大了,一个变得更加体贴和忍让,一个变得更加有梦想和自信,当爱丽丝在摄影棚跳起岩井俊二自己作曲的《我爱你》时,她脚下的纸杯和胶带宛如最美的舞鞋,翩跹滑过每一个观众心里最无瑕的净土,她和花一起欣赏杂质封面照时的笑容,是少女们的成长里缤纷的彩虹。

  【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与爱丽丝》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