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迟缓》是一本由范晔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人的迟缓》精选点评:
●从第一行字开始起鸡皮疙瘩,几乎颤抖着往下读,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也许太熟悉里面那些故事,火车上讲授爵士乐,粗大的关节,拉美作家间的同气连枝真是让人深迷恍惚。
●拉美文學盛宴。和作者一起謁墓,一起在波利瓦爾廣場注視馬爾克斯躺過的椅子。每每讀到喜愛作家之間的互動都讓我忍不住大呼可愛xx多認識了幾位拉美作家,多了幾本想看的書。還要繼續閱讀呀,為了“尋找我們必須和不可替代的現實”。
●拉美文学地图或指南。科塔萨尔,富恩斯特,马尔克斯,或皮扎尼克。好像有条不紊的溺水者,或者那些寄居我身上的啮齿动物。琐屑而持续地。
●又名:作拉美文学翻译者的乐趣
●译文是可以的,怎么随笔读起来处处监介……
●范晔老师功能无量
●爱吃好蛋。对鸡和八卦兴趣不大。之前陆续看过一些。
●好看!推荐!
●范老师堪称拉美文学头号迷弟,细节与轶事写得都很动人。
●好译者 好老师 范老师和汪老师让我爱上拉美! 大概是一部分的家
《诗人的迟缓》读后感(一):南方南方
范晔太好了,翻译这么好的作品——《百年孤独》、《万火归一》、《致未来的诗人》随时都能打开再看。自己还勤勤恳恳地写作,况且写得那么好看。
看他讲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会兴奋莫名,因为太喜欢那些拉美作家了,而范晔能说出关于他们那么多好玩的故事,好像拉了个小凳子坐在他跟前,听他讲,没完没了地不觉得尽兴。
生命中啊,没有比偶然更必然的东西了。范晔的旅途不断地与他们重合,即使不在同一个空间,但世界上所有的克罗诺皮奥都有秘密的语言,是让我们确信,除了生存其中的秩序系统,在现实世界的“背面”,存在另一种“常识”,诱使我们去“拒绝所有被习惯舔舐到柔顺得令人心满意足的一切”。
「不要质疑任何日常事务,既定秩序,时间,语言,自我。避免一切可能威胁到这个清晰安稳,条理分明的世界的事物的行为:小心玻璃,少去植物园,不听爵士乐。上楼梯就是上楼梯,切面包就是切面包……如果你都已做到,成功地远离科塔萨尔的奇境,那么请接受我们的祝贺:
——欢迎回到安全无害的庸常世界。」
他讲到2014年时,第一次去往哥伦比亚,并到马尔克斯的故乡,马孔多的原型小镇,恰恰那时候,马尔克斯真的去世了——不像此前一次次的谣传,而是真的。范晔说,“来之前并不清楚为何而来,现在知道了,我是来参加王的葬礼。”
至于他这本书的名字,“诗人的迟缓”,是基于一种历史的,地理的,并且象征性的南方,迟缓不是时间上、节奏上的,而是文化性的东西,暗暗鼓吹了一种不合时宜的非功利的态度。
《诗人的迟缓》读后感(二):西语文学安利神器
书目:诗人的迟缓/范晔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 2 重印
ISBN 978 - 7 - 5426 - 5535 - 6
读完新经典出版的《百年孤独》的时候,除了感慨马孔多的现实与魔幻,还有对译者的敬意。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范晔老师倾情出镜,讲述了作为译者的“书海编舟记”——前有“北大还行”撒贝宁,今有“误打误撞进北大”范右使,又添一份敬意。
《诗人的迟缓》一书是范晔老师的译余断想,也是他作为西语文学爱好者的私房书单,向读者介绍了西语文坛数十位作家的作品及趣闻轶事——
远离庸常世界,进入科塔萨尔创造的奇境,这里有“哭泣指南”和“上楼梯指南”;畅游科塔萨尔的书房,可以体验“八十世界环游一天”的乐趣。
“马孔多无事发生”——马孔多到底几多现实、荒诞与魔幻,读者也可以在书中有所了解。
作者还介绍了波拉尼奥式RPG(Role playing game):四十岁前写诗、革命、流浪…几乎什么都干过,除了写小说;而在四十岁后,除了写小说,几乎什么都没干的。
鲁文·达里奥故事中的蓝鸟使作者联想到宝二哥雪天的大红猩猩毡,而我觉得“我为原野省下紫罗兰”同“今夜月色真美”一样浪漫。
这本书还涉及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尼加拉瓜的埃尔内斯托·卡德纳尔,智利的聂鲁达,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塞萨尔·巴列霍,西班牙的贡戈拉、马查多、洛尔迦和罗萨莱斯…36篇小文章(含一篇后记)展示了西语文学的累累硕果。
这本小书也是拉美“文学爆炸”时期作家们惺惺相惜的记录,他们以“表兄弟”相称,在巴尔萨斯·略萨家或者马尔克斯家或者某个餐厅度过了很多个愉快的家庭聚会。流亡海外的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他们相遇相知,即使后来风云变幻以至分道扬镳,那样的文学盛况仍让人感怀不已。马尔克斯自嘲自己用两根手指电脑前写作,还要拉上墨西哥的老友卡洛斯·富恩特斯陪绑:“富恩特斯只会用一根手指头打字!…尽管他抽烟的时候手指动作优雅得好像钢琴家。”当富恩特斯在报纸上读到科塔萨尔去世的消息时,打电话给马尔克斯,后者片刻沉默后回答到:“卡洛斯,报纸上的话是不能信的”。2012年和2014年,富恩特斯、马尔克斯相继离世,就像当初富恩特斯坚信马尔克斯的话,如今我们要做的也只不过是“用双眼去倾听他们”。
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范晔,他将自己已出版的译著称为“化神奇为腐朽”。虽然范晔老师也说“译者即叛徒”,但他“让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这一口号却实现了——我已小步紧跑奔向西语文学的世界!
《诗人的迟缓》读后感(三):文学世界中的旅人
罗新老师在一次非虚构工作坊中讲述他的写作策略(非虚构工作坊 | 罗新:我们该怎样与过去对话?),谈及形式探索的重要。他说,好的写作者总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新的结构,要训练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容纳多层次时间与空间的能力。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立刻想到范晔老师这本小书。罗新是在谈旅行书写,范晔这本是文学随笔,但鉴于文学阅读完全可以看作一次精神的旅行,而旅行者如何处理自己与所游览对象的时空关系,自然就是一个身体旅行与精神旅行过程中,旅行主体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而罗新所心仪的致力于呈现出多层次、有深度的历史时间的旅行写作策略,与范晔在这本书中将小说时空、小说创作者的时空、小说译者的时空三者巧妙揉合在一起的叙述架构,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如何在历史写作与文学评论写作中进行形式探索的范例。
在《诗人的迟缓》中,多时空架构主要体现在第一章《如果一个冬夜,三位旅人》和最后一章《波哥大的马孔多》。在第一章中出现的人物及相应出现时间如下:
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萨尔,昆德拉
-1968,马尔克斯,富恩特斯和科塔萨尔应昆德拉之邀从巴黎乘火车去往布拉格
-1984,科塔萨尔去世;昆德拉出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010,富恩特斯,马德里美洲之家,“向科塔萨尔致敬”活动;范晔出席
核心人物是科塔萨尔,而所有人物与时空也在此章最后一小节“向科塔萨尔致敬”的活动中相遇。最后一小节的开头,范晔这样写道:“1968年不曾死在卡夫卡的家乡,1984年没有相信报纸上科塔萨尔去世的消息,2010年富恩特斯从墨西哥城(也是他的朋友加博居住的城市)赶到马德里纪念另一位朋友。我有时不禁惊讶于一些拉美作家之间这种奇妙的同气连枝。”同样出席了该纪念活动的范晔是这种“奇妙的同气连枝”的见证者(通过阅读、通过马德里之行),也是呈现者、记录者(通过这本书的这一章)。此外,窃以为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使用科塔萨尔本人常用的多时空交错的讲述方式,范也成了这种“同气连枝”的参与者,成了这帮拉美作家中的一员。因此,是被阅读者(科塔萨尔等)与阅读者(范晔)在写作形式中的相遇,而非那次使范晔得以见到富恩特斯本尊的马德里之行,赋予这一章以最重要的意义。在写作形式、叙述手法上的相遇,私以为,比与作家本人面对面的相遇更令人兴奋、惊喜,更加深刻,也更加难能可贵。
最后一章《波哥大的马孔多》,多时空交错的意味更加鲜明。作者一开头就说,“接到波哥大国际书展邀请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次短暂的哥伦比亚之旅居然能达到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行动:一个人同时在两个地方旅行。”接下来的讲述在北京-波哥大-马孔多之间来回切换,讲述者自由穿梭于三个时空维度:马尔克斯阅读者所生活的时空(北京)-马尔克斯生活过的时空(波哥大)-马尔克斯笔下的虚拟时空(马孔多)。范晔说自己“同时在两个地方旅行”(波哥大与马孔多),而我们读者看到的,却分明是三个时空的交融。这份阅读体验的获得,恰恰得益于范晔容纳进多层次时间与空间的讲述方式。阅读者与阅读对象所属时空之间界限的消融,是马尔克斯采用过的叙事手法:《百年孤独》的末尾,奥雷利亚诺上校在羊皮手稿中看见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再一次,译者/研究者(范晔)与被研究者(马尔克斯)之间实现了形式的相遇,而正是这份形式的探索、多时空架构的创造,而非简单的一次波哥大之行,使得这最后一章的记录独一无二。
作为阅读者、甚至研究者,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阅读对象、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我脑海中能想到两种处理方式,抽象概括来说,一种是消费(consumption),一种是体现(embodiment)。罗新在他的非虚构工作坊中,举了一个他拿来当作范本、从中获取了重要写作策略灵感的例子,就是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的《到马丘比丘右转》(Turn Right at Machu Picchu)。罗老师这段话很重要也很有趣,不妨整段摘抄过来:
在我看来,亚当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写作策略,比如,他简洁地呈现出至少三条平行并列的时间线,三条时间线之间相互呼应,既有历史深度,又有阅读趣闻。一条时间线是宾厄姆在印加古迹中的探索,他如何偶然发现了马丘比丘,亚当斯要对宾厄姆这个人和他的时代进行研究和发掘。另一条是作者自己的时间线,他如何重新发现当年的发现。第三条时间线是印加帝国覆亡的历史本身,加上了这条时间线,印加的梯田石墙荒弃古城才焕发出生命。显而易见,三条线之间天然地存在着断裂。单独写其中任何一条,大家都做得到,然而要同时写三条,散而不乱,让它们之间有紧密关联,抓得住读者,难度相当大。作者成功做到了把这三条线都写出来,缜密有致,一点也不散漫。这何尝不是范老师在上述两章中采用的写作策略!研究者的时空(亚当斯与范晔)――研究对象的时空(宾厄姆与马尔克斯)――研究对象笔下的时空(宾厄姆笔下的马丘比丘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层层交错,其过渡毫不突兀,而写作者本人(亚当斯与范晔)将自己置身其中,又与其余两个时空浑然一体。我想把这样的叙述叫做实现了embodiment的叙述。大多数旅行书写和文学评论都是消费式的记录,平铺直叙,讲述者与讲述对象之间并未发生真切的关联与实际的对话,而是各自留存在各自的时空,维持在单方面、单维度的讲述与被讲述的关系之中。罗新说这样的写作方式较为平淡,缺乏层次,而他追求的是更丰富的内容。而我倾向于认为,消费与体现这两种写作方式之间的差别绝非一个更平淡一些、一个更丰富一些这么简单,这可能涉及到写作者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在历史中的位置 (self-positionality),并由此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自我认知(self-knowledge)。
还是引用罗新老师自己的话吧。他在解释容纳多层次时间的原因和重要性时,说:“我们观察现实、思考问题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单一的一个点,而是奔流不息的时间河流。”由此做一个想象性的推断,拉美小说、拉美小说的作者、拉美小说作者的研究者,他们之间或许本来就存在着一份互相贯通、流畅连绵、无法割裂的关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发现它,抓住它,让自己进入它,不再置身其外,并允许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带来变化。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的是模仿其形式(体现,embodiment),而非一味复述其内容(消费,consumption)。一句话,让自己成为他们。
《诗人的迟缓》读后感(四):他们远离这个时代,他们却热情拥抱这个世界
走出习惯思维的舒适区和走出生活的舒适区同样很重要,一方面是促进成长的配方良药,另一方面是未知的世界除了恐惧,会提供更多的惊喜和意想不到。 穷查理宝典这本是最近不断被推荐到的,准备在不紧张地时候认真学习。而其中一个被经常提到的查理芒格的重要经验是,要有意识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型,即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并补长自己的短板。 这与我长期追迷锵锵的部分原因也暗自吻合。 而就针对某一件事来看,尝试多种风格也同样很有必要。比如这本《诗人的迟缓》,就应该会成为打开我的拉美文学的一条路。 如果不是足球,至少我自己来说,对拉丁美洲的了解就非常局限了,尽管有段时间ps了一个切格瓦拉款的头像玩。 看过范公子的一些访谈,他有提到自己从少年时就一直对动物园有特殊的情感。又谈到初读拉美文学,塞尔努达的诗歌和科恩萨尔的小说,就有天然的默契和“乃我族类”的归属感。 我会把这两者做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关系的联系。很多人讲欧洲的尽头在哪里,亚洲的尽头是哪里,在我看来,而拉丁美洲则是世界的尽头,充满着复杂环境的热带雨林和草原,军政府和殖民地,独裁统治和独立战争,毒品犯罪和文学舞蹈,统统拧巴在这里,热情拥抱世界,又被世界远离,又成为离自然最近的地方,充满着动物性的自由和狂野,成为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充满着光怪陆离的景象和非凡的灵气。 《诗人的迟缓》一书八卦二十世纪拉美文学大咖们的生活故事,也讲述作者自己阅读、翻译、深入了解拉美文学和文化的经历,以文学的方式从文学的背后解读文学,又以轻松的语言与卖萌的拉美作家一起面对拉美的魔幻现实。 有趣 我想,有趣是那样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抗生活化解烦恼最好的方式,有趣的故事也贯穿在整本书里。 比如,马尔克斯三人受昆德拉邀请前往布拉格,结果在伏尔塔瓦河畔,马尔克斯和富恩特斯被昆德拉推进了冬天冰冷的河水里,后来马尔克斯说,我差点淹死在卡夫卡的家乡。 比如,大爆炸的四大天王在巴塞罗那的饭店点菜时因迟迟没点好菜,被饭店老板责问,你们当中有人会写字??? 再比如有趣的诗穿梭在八卦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拉蒙•戈麦斯•德拉•塞尔纳——堂拉蒙先生,睿智而戏谑的句子让我过目不忘。 “燕子为天空说的话打上双引号。” “0是其他数字下的蛋。” “B永远射不出它的箭。” “用铅笔写字只是勾勒出词语的影子。” 最有意思的还是小兔子亲吻长颈鹿的故事,当然也要考虑它们的“安全问题”。 天真 西语文学的萌哒哒真的深深触动了我。这样一段评论很到位:说大多数文学是痛苦地和探索地翻越我们这个社会普通认知的围栏,少部分文学会表示围栏算什么然后一脚踢开,只有西语文学尤其是混不吝的拉美帮会说,咦,哪里有围栏? 比如崇尚宗教、科幻主义又革命精神生生不息的尼加拉瓜诗人卡德纳尔深爱玛丽莲梦露并为她祈祷,他在据报道梦露拿着未拨通的电话筒死去后这样写: 上帝啊, 无论当时她要打给谁 却没打 求你 接她的电话! 比如他们突破地域、国家、民族的限制,聚在一起,充分得交流,碰撞伟大的思维的火花。 同行相轻,一个聚会上,一个作家不往另一个作家的咖啡里投毒是不可能的。 可就像塞万提斯写莎士比亚,略萨也写下一部著名的《弑神者的故事》,成为研究百年孤独的重要考据资料。 这让我想到最近和新接触不久的舍友,每天就各种xxxx的问题争执不休。尽管在辩论中我常常惨败,但我非常享受思维碰撞的快乐,理不辨不明,我们太需要认真的思考和不断的交流了!在生活中,明智似乎已经成为不太重要的附属品,这无比糟糕。 比如阳台,作者谈到一篇埃尔南德斯的《阳台》时这样说,作为公共空间和私密天地的暧昧交集,阳台既凌驾于虚空之上,又依附于坚实的楼体,既作出倾身关注的姿态,又仅仅是姿态而已。非常有意思,这就是古老的欧洲城市,经济衰败落魄贵族的米兰街上,人们依然愿意用新鲜的艳丽的植物来装饰阳台的原因。这也是在大学做设计时,总被导师要求精心处理阳台这个空间的原因。 思考 戏谑的口吻,萌哒哒的表达,和瑰丽的想象力背后,是不断的思考,对社会,对世界,对生命的不断的思考。 范公子本身是个译者,他翻译版本的《百年孤独》、《万火归一》这样的伟大作品是普及率最高的。书中不少篇章他谈到翻译的心路历程,提到傅雷先生一句话,说翻译应该如同作者用中文写作,非常触动我。 一个德国汉学家讲到,在德国目前70%的出版物都是翻译于外国文字。他提到中国文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应该从翻译外国作品来为中文文学语言重新注入活力。我体会到语言对于文化思想传播的重要意义,就像陈寅恪先生为了考据史料而学习几十门外语。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充分刺激我想学习外语的动力。By the way,要读Kafka同事Die Verwandlung的原文小说好紧张好激动。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家里的开销靠妻子艰难维系。当成稿后准备寄给出版社时,他们已经付不起邮费了,只好卖掉了家里的重要家用电器,榨汁机。 成名后的大师走到哪里都是万众瞩目的对象,再想回到他的安静的马孔多已经非常困难。这样一句话很打动我,全世界的喧嚣热闹比不上书房的一灯如豆。 我突然想起新年夜我们蜷缩闹市中央的老街区的小书店的角落里过夜,她在我身旁小憩,我在读《古代绘画史》。这个被誉为“孤独的百科全书”的作者,该是世界上最懂与自己的孤独相处的艺术的人。而在小书店的晚上,那么多在新年的第一深夜里彻夜不眠读书的人在我身边,我一点都不孤独。这个无比美好的姑娘她轻轻地靠在我的肩头,感受轻睡中她微微的均匀的呼吸,我一点都不孤独。 书中最敲击我内心不能平静的一段是,作者来到西班牙格拉纳达达雾罗河畔的一处公墓,一座不知名的墓碑上写到 sit tibi terra levis。 愿你身覆之土轻盈 思考的终极问题终归是生命,就像高更的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在和舍友的辩论中我屡战屡败,但他始终不能说服我的是,他无比忽视时代发展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与智慧,他认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改革变更带来的牺牲是理所应当,与这些相比,每个个体的自由,表达,情感,幸福都不重要,富有会让一切变好。这让我不能接受。 让我想起在许知远采访华大基因组董事长汪强时,表达同样的怀疑和担忧。汪强认为技术进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有命活是最重要的。什么历史文化,什么快乐苦恼,什么思考,什么烦忧,我给你喝杯幸福水就全没事了。什么莎士比亚,歌德,鲁迅,我从来不读……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呼吸,吃饱,穿暖,然后呢?弘一法师讲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我们要走到哪一步停下来呢?就像这些迟缓的、偏执的、天真的、有趣的拉美作家。 我表示深深的怀疑。 浮想联翩,跑题跑不停。希望这本书能成为通往拉美文学的一条小路,让我借助这些神奇的伟大的作家的眼睛,用世界的尽头的另一片大陆的视角,来认知世界,思考生命。 诗人的迟缓,诗人总是迟缓的,他们远离这个时代,他们却热情拥抱这个世界。
《诗人的迟缓》读后感(五):整理书单
《译余断想》这篇对翻译的探讨是我最大的收获。范晔老师真的很谦逊,若能听范晔老师的课是该有多幸福阿!另外作品中还收录了一篇《猫诗话》,看的本爱狗人士起鸡皮疙瘩,又再次证明了大部分有才华的男性都是猫奴╮(╯▽╰)╭
好了,整理部分书单奉上:
(有的比较陌生的还没有中文翻译就没有收录)
1. (西班牙)胡安·马德里
《来日无多》(《屈指可数的日子》)Días contados
2.(西班牙)加西亚·洛尔迦
《诗人在纽约》
3.(西班牙)卡门·拉弗雷特
《一无所获》(《空盼》)Nada
4.(西班牙)阿索林
《被译》
5.(西班牙)路易斯·塞尔努达
《奥克诺斯》
《诗歌与文学》
6.《堂吉诃德》
7.(西班牙)古斯塔沃·阿道夫·贝克尔
8.(西班牙)翁布拉尔Francisco Umbral
9.(西班牙)路易斯·罗萨莱斯
《心灵的内容(El contenido del corazón)》
《燃烧的房子(La casa encendida)》
10.(西班牙)拉蒙·戈麦斯·德拉·塞尔纳
《马戏团》
11.(西班牙)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12.(墨西哥)豪尔赫·博尔皮
13.(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
《奥拉》
14.(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
《烈火平原》
15.(墨西哥)劳拉·埃斯基韦尔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16.(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17.(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
18.(古巴)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
(Guillermo Cabrera Infante)
Tres tristes tigres
19.(古巴)何塞·莱萨玛·利马
《天堂》(Paradiso)
20.(古巴)卡洛斯·弗朗基
21.(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霍乱时期的爱情》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番石榴飘香》
《爱情和其他魔鬼》
《活着为了讲述》
《族长的秋天》
《枯枝败叶》
22.(哥伦比亚-墨西哥)费尔南多·巴列霍
《杀手圣母》(La virgen de los Sicarios)
23.(哥伦比亚)豪尔赫·佛朗哥
《外面的世界》
24.(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关于短篇小说写作艺术的忠告》
《潘先生(Monsieur Pain)》
《2666》
《荒野侦探》
《护身符》
25.(智利)何塞·多诺索
26.(智利)文森特·维多夫罗
Vicente Huidobro
27.(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我坦言我曾历经沧桑》
28.(智利)路易斯·哈斯
《我们的作家》
29.(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拥抱之书》
30.(乌拉圭)奥拉西奥·基罗加
31.(乌拉圭)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请听清风倾诉》
32.(乌拉圭)菲利斯贝尔多·埃尔南德斯
Felisberto Hernández
《阳台》
33.(阿根廷)曼努埃尔·普伊格
《红唇》
34.(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万火归一》
《被侵占的住宅》
《跳房子》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动物寓言集》
《秘密武器》
*《科塔萨尔与书(Cortázar y los libros)》
35.(阿根廷)扫罗·尤尔克维奇
aúl Yurkievich
36.(阿根廷)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
《长城与书》
37.(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Alejandra Pizarnik
《工作与黑夜(Los trabajos y las noches)》
《失落的冒险》
《词语的欲望》
38.(阿根廷)胡安·赫尔曼
39.(秘鲁-西班牙)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
《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故事》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世界末日之战》
40.(秘鲁)塞萨尔·巴列霍César Vallejo
《人类的诗篇》
41.(秘鲁)何塞·玛丽亚·阿格达斯
《山上的狐狸和山下的狐狸》
42.(尼加拉瓜)埃尔内斯托·卡德纳尔Ernesto Cardenal
43.(尼加拉瓜)鲁文·达里奥
《蓝鸟》(Pájaro azul)
44.(危地马拉)奥古斯都·蒙特罗索
《永恒运动》
45.(危地马拉)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6.(巴西)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
《腹地》
47.(法)让·热内
《贾科梅蒂的画室》
48.(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49.(法)波德莱尔
50.(法)安托尔纳·贝尔曼
Antoine Berman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51.(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52.(德)埃里希·奥尔巴赫
《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
53.(捷克)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4.(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
5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56.(英)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57.(英)约翰·济慈
58.(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59.(意)彼特拉克
《歌集》
60.(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分成两半的子爵》
《看不见的城市》
61.(美)韦努蒂
《译者的隐形》
62.(美)琳达·伍德布里奇
《萨杜恩之镰:莎士比亚与魔法观》(The Scythe of Saturn:Shakespeare and Magical Thinking)
63.(美)哈罗德·布鲁姆
《西方正典》
64.(美)罗伯特·达恩顿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65.沈从文
《从文家书》
66.王夫之
《读通鉴论》
67.《红楼梦》
68.中文圣经《和合本》
69.古诗集《士班雅新乐府》(Nuevo corpus de la antigua lírica popular hispánica)